在經濟建設的大時代里,我們?yōu)槭裁醋x書,應該樹立什么樣的讀書觀,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人生奮斗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但我們能不能據此就推理出,讀書是為了發(fā)財呢?
雖然自古以來,讀書不乏追求功名、為科舉高中這一類的人,但傳統的讀書人,即那些真正讀書的人,他們的讀書,主要還是為了修身明理,涵養(yǎng)道德,如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心里老想著發(fā)財,估計是不能安心于讀書的。古來多少大學問家,他們過得都很清貧,有的甚至連住都難有穩(wěn)定的居所,為此杜甫還專門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感嘆,更不用說要發(fā)財了。
現當代許多知識分子,一大批真正的讀書人,例如民國時期的蔡元培、魯迅、朱自清、聞一多,解放后的陳寅恪、湯用彤、巴金、錢鐘書等,有誰是為發(fā)財而讀書的?他們要么過著清貧的生活,要么就是有了條件以后去幫助和資助別人。朱自清寧死不食嗟來之食;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先生所有的稿費和版稅,全部都捐獻給了母校清華大學。而他們這夫婦倆,卻過著清凈的生活,就連自己住了一輩子的房子,也要跟他們一樣的儉樸,直至他們都離去了,都未得裝修過,體現了他們作為真正讀書人的淡泊名利、超凡脫俗之固有的品質。
解放初期,不少留學海外,術業(yè)有專攻的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物質生活,回到困難重重,百廢待興的祖國,等待他們的,是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尚且不知道,還遑論什么發(fā)財。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回來了,因為他們的歸來,是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愛。
當然讀書并不影響人們發(fā)家致富,不少“讀書人”經商做生意,發(fā)了大財,可以說是光宗耀祖了,但他們跟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并不是一回事。
有些“讀書人”,在獲得過各種學位以后,從政進入官場,既升官又發(fā)財,由“讀書人”而演變成了貪官,像這樣的人更不能算是真正的讀書人。因為他們的讀書,帶著很強烈的功利目的,更不用說他們的墮落了。
賈平凹在《好讀書》里說過:“好讀書就得受窮?!米x書就別當官,心謀著書,上廁所都尿不凈,褲檔老是濕的,哪里還有時間串上級領導的家去聯絡感情,也沒有錢,拿什么去走通關關卡卡?……讀書人不反對官,但讀書人當不好官,讓貓拉車,車就會拉到床下?!崩腺Z是著名作家,寫過不少出色的文學作品,像他這樣,應該說閱人無數了,故而他的話可能也代表著他人生的一種體會吧。
但也不是說,讀書人就不能當官。那是另外一回事。古今不少讀書人當官,也當得好好的,不過當得好好,并不等于他們就發(fā)財了。只要是真正的讀書人,就都不會為發(fā)財而讀書。比如清之紀曉嵐,還有鄭板橋,他們讀書都讀的頂呱呱的,而當官卻都當的窮叮當的。
賈平凹先生的意思,并不是說讀書不好,他接下去還說:“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弊x書能讀成這樣,就夠了。壁立千仞,無欲剛。讀書人清心寡欲,卻窮于學問,他們生活清貧,卻創(chuàng)造著文明,還因此而播下了文化的種子。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