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千山
家風是指一個家族(包含家庭)的傳統(tǒng)風尚,包括其生活方式、文化氛圍。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換一句話說,當一個家庭的家規(guī)、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家風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家規(guī)是指一個家族(包含家庭)所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guī)范后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族(包含家庭)有一個家族的規(guī)矩。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個家族的規(guī)矩就相當于國家法律的一部分。孟子曰:“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家族(包含家庭)要想興旺發(fā)達,綿延長久,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道理、守規(guī)矩,家族中人一旦人違背家規(guī),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而家風、家規(guī)、家訓依據(jù)不同家族(包含家庭)的具體情況,比如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營范疇、追求目標、子女情況等等,形成了自己家族(包含家庭)的家教。
中國古代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憑借血緣關系對族人進行管轄和處置的宗法制度。這套制度在西周初期,在周公姬旦為代表的制定者努力下,基本上比較完善了,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宗族社會(宗法社會)結(jié)構在中國古代社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而它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家風與家教的基礎。
中國宗法社會形成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級社會階層,前三層還是與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家族,而被稱為士人(或士族)則多是疇人子弟的后代,他們要躋身社會主流人群,只有通過良好的家族、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對于這個社會階層,家風與家教是支撐他們發(fā)展、進步并有益于社會的重要基礎,孔子如此,司馬遷如此,諸子百家的眾多代表人物也如此,中國古代社會一代又一代社會精英人物、成功人士(政界、學界、商界、軍界等等),莫不如此。宗法制度(特別是士人與士族)的存在,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得以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以仁德、禮教、民本、中庸、慈孝、精進、愛國等等為特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核得以延續(xù)。家風與家教,其主旨離不開注重家法與國法;和睦宗族、鄉(xiāng)里;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合乎禮教、端正名分;祖宗祭祀與諸神;修身與齊家這樣一些內(nèi)容,其特征有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guī)(家規(guī))等,但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每個家族的學塾(私塾)教育(也相當于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禮教教育)。
家訓是良好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從周朝開始,一些流芳千古的家訓作品就開始流傳,它們都是優(yōu)良家風與家教結(jié)出的碩果。家教即家族(包含家庭)的教育包含了父親的教育和母親的教育,其中父親的教育一般稱為鯉庭。
鯉庭的典故出于《論語·季氏》:“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孔鯉??柞幍膬鹤邮强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子思子,據(jù)說他是《中庸》的作者,孟子就是他的學生的學生。應該說,孔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被后世奉為楷模。鯉庭的典故說明什么?說明了父親教育的基本原則。陳亢與伯魚共同受業(yè)于孔子,陳亢好奇于圣人授業(yè)是否有私心雜念,故才有“子亦有異聞乎?”之問,這引出了“鯉庭”的場景故事,也最終明白了“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的道理。
父親的教育之外還有母親的教育,所謂父嚴母慈。母親的教育也源遠流長,其三大代表是孟母、徐母與岳母。其故事孟母三遷、徐庶入曹營和岳母刺字分別表述了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要性、明辨忠奸是非以及精忠報國的理念,它們是父親教育的加強版,父親教育與母親教育共同撐起了家庭(家族)教育的天空。
流傳至今最早的家教作品據(jù)說是西周初期周公的《誡伯禽書》與西漢司馬談的《命子遷》。其實,今天看到的文本,肯定不是原文,文有今古文之分,《誡伯禽書》的文字不可能是《尚書》時代的作品,其文本也至多反映了周公家訓的精神而已;而《命子遷》當脫胎于《史記》中的《太史公自序》,也是大致的精神?!墩]伯禽書》中說:“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薄睹舆w》中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這里面都體現(xiàn)著心系天下、埋頭苦干、為民請命等等崇尚道德的精神。
早期家教作品文本可信的有著名的諸葛亮《誡子書》與《誡外甥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誡子書》)“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誡外甥書》)諸葛亮的文字我們耳熟能詳,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是我們常常引用來教育孩子立志、力行的重要警句和名言,內(nèi)涵豐富,意境雋永,意味深長。
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家教作品應當是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的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顏之推(531年-約591年),字介,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第35代孫,可謂出身于士族名門。然而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亂世,政權更迭,人生坎坷……無比苦難的身世,讓飽讀詩書人文涵養(yǎng)極高的顏之推注意到了家教的重要性,怎樣延續(xù)以他尊崇的先賢孔子、顏子以及介子推等等偉大精神為代表的傳統(tǒng),讓文脈綿延不斷,這是顏之推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在晚年,顏之推系統(tǒng)而真切地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代表作《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系統(tǒng)、完整地開創(chuàng)了漢族家教傳統(tǒng),基本界定了家教的主題內(nèi)容。這是一部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書,書中記述了顏之推的個人經(jīng)歷、思想、學識并以之告誡子孫后代,其涉及了語言學、文學、音韻、訓詁、民俗學等多個學術領域,涵蓋了從飲食起居、修身養(yǎng)性到為人處事、求仕致學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關于家風與家教,顏之推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非《中庸》中的“中庸”含義)之人,顏之推把教育的對象分為上等、中庸、下等三種資質(zhì)之人,智商在上、下二等之人,畢竟是少數(shù),而大多數(shù)人屬于中庸之人。顏之推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這大多數(shù)人能夠完善德性,增長知識;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嚴重脫離實際,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實際能力的人。他提倡孔子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教育方略與途徑,提倡全面教育,多方兼顧;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tài)度,反對妄自尊大、驕傲浮夸的學風。這是實學的開端,顏之推認為學習要追求“博習廣見”,而“博習廣見”來自于對人生和社會的務實觀察與親身實踐,他認為“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顏之推強調(diào)學習要刻苦鉆研,勤勉努力,勤勉惜時,那么即使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學識精通和技藝熟練的程度。人應該終生學習,應珍惜時光,應與學友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總之,學習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顏之推還對早教、嚴格教育、環(huán)境教育、家庭語言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等提出了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見解。
《顏氏家訓》的誕生和傳播,成為了每一個家族教育效仿的榜樣,顏氏家族也不斷涌現(xiàn)了垂范千古的優(yōu)秀人物,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一代英烈顏常山(杲卿)、宋代政治家顏師魯?shù)鹊?。后世關于家風與家教的經(jīng)典文本,可謂層出不窮,如一代史學巨擘司馬光,他撰寫的家族家訓《家范》,被他自己認為,價值在其皇皇編年體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之上;朱伯廬的《朱子治家格言》則通俗易懂,婦孺皆知;著名的《曾國藩家書》被譽為家訓作品的集大成者。新近在清道光十三年編纂出版的江蘇鎮(zhèn)江遺硯堂《包氏宗譜·蓮花手卷》中發(fā)現(xiàn)了宋代包公包拯的家訓手跡,包拯在家訓中說:“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逼鋭C然正氣,不負包公清名,其清正廉潔之風,仿佛仍在身邊,這對當前的反腐倡廉,頗有現(xiàn)實意義!
以《顏氏家訓》開先河的中國古代家風與家教作品,千古流芳,功德無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