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于真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張懷瓘《書斷》云:“行書者,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行書的“行”字,即流行和行走之意,因而有行書如行的解釋。
行書原是作草稿用的,沒有規(guī)定的寫法,因而又有“草稿”的名目。其中今草成分多,寫得來比較放縱。流動而近于草書的,稱為行草或草行,如王獻之的《鴨頭丸》;真書成分多,寫得比較端正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或楷行,如李邕的《麓山寺碑》行書近于真書而不拘束,近于草書而不放縱。筆畫連綿,而各自獨立,兼具真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流動,既流利,又便于辨認,所以具有較大的實用性,成為現代用得最多的一種書體。
行書有如此妙處,那么我們在行書練習和創(chuàng)作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要把握好一幅行書作品的創(chuàng)作,必須認清其筆法、書寫特點、單字結體、章法這四大要素,從抓住這四大要素的特色入手。初學者往往易出現兩個極端:要么其作品的點畫、結體和章法顯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特點不鮮明;要么在點畫,結體和章法上顯得過于輕浮,隨意發(fā)揮以致自己都無法把握。行書作品的創(chuàng)作應在把握好筆法、書寫特點、單字結體、章法四要素的基礎上,有法度地進行。不能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樣,“只要能寫好真書,就能寫好行書?!闭\然,深厚的真書基礎對行書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是必不可少而且有很大好處的,但楷書并不能代表行書,行書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筆法、單字結體、章法等都有自己的法度。
下面略談行書創(chuàng)作的四個要素:筆法、書寫特點、結體、章法。
(一)筆法:行書的變化很多,各種流派有各自的風格。譬如下筆較重,點畫的線條就比較粗壯;下筆較輕,就顯得秀逸一點。善用圓筆的,點畫圓渾;善用方筆的,點畫就較挺勁。我們要能理解用筆的原理,熟練提按、頓挫、轉折、收縮等方法。
要掌握好行書中的點、橫、撇、捺、鉤、挑、折等基本筆法,首先應掌握其執(zhí)筆和運筆法。“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衛(wèi)夫人筆陣圖》)。陸希聲法(亦稱撥鐙法)的扷(以大指指尖執(zhí)筆)、押(以食指第一節(jié)中間鉤筆管)、鉤(以中指尖鉤筆管)、格(以無名指放在第一骨節(jié)前,在中指與筆管后抵住)、抵(以小指貼無名指后,輔助無名指),于“撥”顯得靈便,且腕、指、肘三者力亦高亦低,能起能落,不失為一種好的執(zhí)筆方法。
執(zhí)筆既定后就應注意回腕?;赝蠹词菆?zhí)筆以后,把手腕回至胸的前中心,使筆管對準鼻隼。回腕使所作點畫能臻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一波三折,如《圣教序》中“集”、“鄙”,米芾學書帖中“竹、聿、行、漆”等字都體現了回腕的妙處。行書靠筆的開承轉合(前人所謂環(huán)轉)、輕重疾徐來發(fā)現形體,噴薄神采。因此運筆時應把握好“立”、“筑”、“翻”、“拖”、“縱”、“宕”等運筆方法。以上執(zhí)筆、運筆方法的掌握,是正確書寫行書中的基本點畫的前提。
行書的基本點畫分為八種,其書寫應如此:點中的短點先輕落筆,露鋒入紙,順勢落下,將筆毫鋪開,再提筆向中間收去;
長點輕下筆,順筆下按,緊接著迅速提起后略向下曳,形成微微出鋒的效果。
橫中的長橫先從右逆鋒下筆,按下后提筆調鋒右行,提起后再略按,回鋒收筆;短平橫斜落筆,露鋒入紙,略按后向右上行筆,駐筆后向左上挑出。
豎中的左側豎輕下筆,徐徐下按,駐筆后右下略按;右側豎輕下筆,逆鋒向上,略取側勢,向下行筆,提筆后回鋒從左向上收筆。
撇中長撇承接上一筆橫畫的筆勢,筆鋒由右而左入紙,調鋒后向左下行筆,運筆由重而輕,運筆輕靈,出鋒后向右上帶出一后筆;豎撇露鋒下筆,著紙后向右頓挫將筆毫鋪開然后按筆下行。
捺中的平捺筆勢自右而來,著紙后按筆向下行筆,徐行徐按,提筆,右平出。挑逆鋒向左下,按筆后向右上提筆挑出。
鉤中的豎鉤由豎畫順著筆鋒而下,提筆向左上鉤出;背拋鉤承接前一筆的筆勢,調鋒向下行筆,駐筆后,向右上鉤出,要力到鋒端。
轉折中的轉向右行筆,筆勢略向上斜,輕提筆鋒,轉筆后向下運行;折斜落筆后,調鋒按筆右行,微微向右下頓筆后,提起筆鋒向左略推動后向下行筆。
行書的點畫對用筆和執(zhí)筆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初學者應一絲不茍地完成用筆的落、行、按、收動作。若一筆帶過,該逆的不逆足,該提的不提起,該按的不按下,其必然是點畫扁薄,出現尖頭的橫畫、扁鉤、拖點,流于輕浮。
(二)書寫特點:行書是真書的快寫,是真書的流動,給人以“動”的感覺。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和畫的各種形態(tài)體態(tài)上都表現得極為明顯,這種筆毫的“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牽絲”。
牽絲是行書的書寫最具特色之一了,也是區(qū)別行書與真書的要素。除牽絲外,行書的用筆也有其特點:其一行書點畫中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行書中起筆處露鋒的寫法很多,它要求露鋒入紙并凌空取逆勢(意逆),而不是順鋒搭下。不理解這一點就易犯落筆尖細無回力的弊病。其二以奇?zhèn)却嫫秸?。奇?zhèn)瓤梢允棺肿兊没顫?、流利,行書中以奇?zhèn)却嫫秸拍苡行袝械摹靶小蔽叮駝t就會犯呆板死氣的弊病。其三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筆畫。使寫出的字變得輕快明了。其四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勾、挑和牽絲是行書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使點畫之間脈絡相連,意氣流動。其五以圓轉代方折。行書中轉折處,極少用方筆,較多的是用圓轉的筆法。行書的這幾點,對形成行書的特色起著關鍵作用,只掌握了前面所講的其基本筆畫而置這些特點不顧是寫不出真正的行書字來的。
(三)單字結體:行書結構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如果人們不是從結構的根本問題上去找規(guī)律,那么對于行書結體的千姿百態(tài)將會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行書的結體必須在遵循重心平穩(wěn),點畫呼應和形態(tài)變化三個原則上而著意一個“變”字。重心平穩(wěn)是結構中最根本的一條,重心是指一個物體重量結果的所在,平穩(wěn)是要兼蓄穩(wěn)和險一對相對立的因素,既要把點畫之間安排得峻巧,又要做到形態(tài)自然,不失重心。點畫呼應是結體中另一個根本的原則。行書中的點畫呼應關系比楷書要強烈得多,這種表現手段多數是由牽絲或附加在筆畫末端的勾挑來完成的,當然也有不少是筆斷意連的寫法。
牽絲是行書中的一種表現呼應關系的重要手段。點畫的相互搭配構成了一個字的姿勢,字的姿勢在達到平穩(wěn)、端正的基礎后,就不能一直停留在穩(wěn)、正的水平上踏步不前。這樣寫出來的字,筆畫比較板滯,字字雷同,看上去千篇一律,沒有生命的活力。
疏密一疏和密是相對的,沒有疏便不成密。點畫寫得緊密,容易表現謹嚴、厚重,點畫之間疏朗,使于顯示開拓、舒暢。俯仰—“俯”是向下的意思,“仰”有向上的含義。俯仰相對就成了上下呼應的形勢。一個字中有彼此俯仰的筆畫,字的結構就更生動、緊湊了。
向背一相向和相背都是建立在點畫呼應基礎上的形態(tài)變化。相向就是在一個字內,左右部分的精神向內匯聚在一個共同的方向;相背,就是字的精神向左右顧盼。迎讓一個字是有機的整體,應有收縮,有放縱。行書中十分注意參差錯落的變化。
(四)章法:行書的用筆點畫美,結體字形美,只是局部美,而分行布白美,則是整體美。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行書的章法是一篇作品是否完善的關鍵,正如笪重光《書筏》指出:“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strong>
要把握好章法必須把握好其三種表現形式:即橫豎成行,有行無列,無行無列。同時也不可忽視對正文、落款、鈐印的正確處理,此三者雖然各在其位,實則是一個整體,只有三者組織得當,配合默契,才能使章法統(tǒng)一和諧。
整篇作品中的疏密對比,黑白對比,通常能使作品情趣頓生。
大書家鄧石如曾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當墨,奇趣乃出:”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時應以“疏密停勻為佳”(姜白石《續(xù)書譜》)。
書法上最忌上下不通氣,前后不連貫,行草書尤其如此。上下不通氣,便成了單獨的死字;前后不連貫,便成了呆板的死行。
死字死行,無氣韻,無神采,也就失去了作品的感染力?!耙粴庳炞ⅰ焙汀耙粴庀嗌睂π袝髌返恼w章法布局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之所以為人稱道,主要是“自永’字到‘文’字,筆意顧盼,朝向偃仰,陰陽起伏,筆筆不斷,人不能也?!?張仲《評蘭亭序》)
行書創(chuàng)作需要有深厚的基礎,即認真掌握其筆法、特色及單字結體,而后再努力講求章法布白,由基礎至章法都應力求作出行意來,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篇好的行書作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