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不懂事,30多歲沒經(jīng)驗,40多歲沒成就,50多歲就沒希望了。不知碰過多少“釘子”,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其間犯過很多錯誤,而很多錯誤都是在自己無意識的情況下,都是在不經(jīng)意之間犯了錯,甚至許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覺,不甚了了。
雖然沒有聯(lián)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記著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樓道里我看見了他,也不見他有回復的意思,于是我就問他材料送到了嗎,他說送到了,還解釋說要送交的那位領導同志不在,他就交給工作人員了。我問他為什么不及時回復我呢,他無語,我也無語。從這以后,我不再專門委托他去辦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你很在乎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為什么不重點強調(diào)一下呢?客觀地說,這件事還沒有重要到要重點強調(diào)的程度,但對上級交辦的事不及時回復,恐怕不是一個小問題。俗話說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質(zhì)。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嗎?
想想我年輕的時候,肯定經(jīng)常干這種不負責任的事,因為我的意識里沒有很明確的信念,以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無愧就行,很少管別人是什么感受,也沒有人因為事畢沒回復而教訓我。只是后來我委托別人辦事的時候,才有這種強烈的感覺,那已經(jīng)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錯過了多少個機會。年少輕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畢回復被認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難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這種情景,這種感覺,只有當事的雙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懷視之,共享信任之美??少F的是,具備這樣品格的人,絕不會只對上級講信譽,對同事、對外人、對下屬都能一樣相處,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沒問題。你看機關里口碑好的人,都有這種優(yōu)秀品質(zhì),都能夠得到大家的贊譽。
多年前我在事業(yè)單位的時候,曾經(jīng)給青年職工推薦過《致加西亞的信》,說的是一個叫羅文的美國陸軍中尉,受美國總統(tǒng)的托付,歷經(jīng)千難萬險,把信送到了遠在巴西島上的加西亞將軍的手上,贏得了美西戰(zhàn)爭的關鍵勝利,他有千條萬條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轉(zhuǎn)交他人也未嘗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羅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嗎?不是,他送的是一個戰(zhàn)士的信譽,送的是美國國家的命運。這個送信的傳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主要在于它倡導了忠誠、敬業(yè)的精神,體現(xiàn)了人性中光輝的一面。這也是100多年來,《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最暢銷書之一的原因。
事畢就回復,說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還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諾和誠信有關。我們身邊有不少事畢必回復的人,事畢不回復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這些人還沒有明白事畢不回復的害處和事畢就回復的甜頭。
一次,我在干部培訓班講課,學員們希望課后加強溝通交流。我說:“請你們把你們個人的郵箱地址告訴我,我好給你們發(fā)送相關材料?!?/div>
一位干部說:“老師,不用那么費事,你發(fā)到公共郵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嗎?”我說:“我不群發(fā),我會給不同的同學發(fā)不同的郵件,還是分別來吧!”
我不是批評群發(fā)。為了工作需要,群發(fā)信息或發(fā)送到公共郵箱,便于相關人員共享;或者給部門內(nèi)人員群發(fā)通知,將工作信息廣而告之,無可厚非。我強調(diào)的是,信息發(fā)布應該有針對性,必須發(fā)的、應該發(fā)的、要發(fā)的、可以發(fā)的、不應發(fā)的、要區(qū)別對待,不可濫發(fā)。
什么是濫發(fā)信息?舉個例子。有的干部喜歡轉(zhuǎn)發(fā)消息,什么都發(fā),沒有惡意,有時還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關心。但是,客觀上確實有點“騷擾”人。這種無意識的“好心”,有時也會招致別人的反感。
我做過一個實驗。同樣一篇文章,我群發(fā)了50個人,發(fā)到公共郵箱,只有幾個人給我回復。我挨個一對一發(fā),90%以上都給我回復,而且回復的人都提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同樣的東西,群發(fā),大都不回復,單個發(fā)卻大都回復。就如同參加會議,沒有座簽,很少有人愿意往前坐。但是如果有座簽,每個人都按序就座。
為什么說濫發(fā)信息是機關工作一忌?
當前被稱為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受到信息的轟炸太多,濫發(fā)的信息對象混雜、數(shù)多量大、質(zhì)量不高,可能會給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擾。如果政府機關像這樣濫發(fā)信息,還像個政府嗎?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個人的行為要與機關的職責相匹配,同樣不能濫發(fā)。政府機關發(fā)布的信息應當精準、權(quán)威,濫發(fā)信息造成信息混亂,淹沒主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人的話多一樣,話太多就減弱了主旨信息的分量,所以不能濫發(fā)。
發(fā)信息是有講究的,要有針對性,要弄清發(fā)的是什么信息,為什么要發(fā)這個信息,怎么發(fā)這個信息。我認為政府工作人員在信息發(fā)布上應堅持“必須發(fā)的才發(fā),可發(fā)可不發(fā)的不發(fā)”的原則,否則,就成了垃圾信息。
這件事你說大嗎?不大。但是你得知道為什么不好。因為這種行為與政府機關的文化不符。發(fā)多發(fā)少有講究,就像一首歌《群發(fā)的短信我不回》里唱的,“濫發(fā)的信息我不看”。
3
為什么要建立邏輯框架?
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個各部門派人參加的討論會上,輪到他發(fā)言時,說了還沒有一分鐘,主持人就打斷了他,不再讓他往下說了。
聽了他的敘述以后,我知道為什么不讓他說了。
一方面對會議主持人來說,應該盡可能讓每個人在一定時間內(nèi)把話說完,但遇上有的要求苛刻的強勢領導,他認為你沒說到點子上,又浪費時間,真的就不讓你說了。如果再不告訴你為什么,那可真讓你郁悶了。另一方面,即使讓小王說,小王的問題還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沒有圍繞主題說,所以小王要從他的角度解決邏輯不清的問題。
我們機關里說的邏輯,不是形式邏輯、“三段論”修辭學一類的東西。我們一般說的邏輯,就是思維的條理性。
一個主題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在考試答題的時候,比如一道簡述題,滿分是10分,共有四個要點,我寫了300字,只回答了一個要點,只能判給我3分,雖然你只寫了100個字,但四個要點都說了,就會判給你至少是9分。這個“要點”就是思維規(guī)律,簡單說,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誰思想得清楚,誰就表達得清楚?!?/span>這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的。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不自覺地去思考和表達,所以就缺乏條理性,這就是所謂的邏輯不清。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這個規(guī)律,說話寫文章不明白要說什么,想到哪說到哪,盲目得很,沒有邏輯框架,為此苦惱了很長時間。后來經(jīng)過領導指點,還有項目培訓,知道了圍繞一個主題,都有一些必須回答的問題。
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當然可以細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樣”也是邏輯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聞的“五要素”一樣,少了就不完整。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構(gòu)成了我們思維和表達的邏輯。無論寫文章還是講話,無論時間還是篇幅長短,都是這個道理。
一般我們說話寫文章,不會機械地順序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而會根據(jù)需要變化多種模式,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是“論點—論據(jù)—論證”,或是“從哪里來—現(xiàn)在何處—向何處去”,不一而足,但邏輯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我以前寫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樣”,就是少了“怎么辦”,一看就知道是邏輯不清楚。
知道了這一點,我就有意識地把建立邏輯框架運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個“五要素工作法”,即總結(jié)出一般工作都必須回答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即“理念—目標—機制—內(nèi)容—方法”。一項規(guī)劃、一個項目、一次會議或活動都要回答這幾個必不可少的問題,就是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的基本問題。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個“理念”非常重要,卻經(jīng)常會被忽略。思想理念對我們的宏觀工作和微觀工作都是重要的,是靈魂,是旗幟。由于沒有確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只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可能目標達到了,方向卻偏了。
“目標”應該是明確的,但如果目標偏離或影響了理念或指導思想,則要有所調(diào)整,服從服務于思想理念。
還有“機制”,也是各項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個方面:組織領導—政策制度—人員網(wǎng)絡—經(jīng)費投入—考核評估,少了這些,不能保證理念和目標的實現(xiàn)。
“內(nèi)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確定下不難做到和做好的。這些年我運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斷驗證,結(jié)果還是比較適用的,這是我對建立邏輯框架的體會。
很短的文章和講話,同樣離不開邏輯框架。從我在一些現(xiàn)場和干部交流的情況看,不少人在站起來即席發(fā)言的時候,很少有意識地進行邏輯思維,想一點說一點,沒有條理性,這是缺乏邏輯思維的表現(xiàn)。
我有一個“一分鐘倡導法”的體會,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時間內(nèi),都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都要有邏輯框架。有意識地建立邏輯框架,是我們機關干部不能不掌握的一項基本功。
4
為什么不要說出格話?
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跟一位青年干部一起,碰見我們的領導。領導對那位青年說:“你前段時間請假回家,有人說你不是家里有事,你是去干另外的事了?!边@位青年狠狠地說:“誰說的,我宰了他!”當然領導不會告訴他是誰說的。
過后領導見我還忘不了他說的那句話:“他怎么這么說話!真要小心點?!边@位青年干部說的就是出格話。一時氣話不可能真宰了誰,但誰聽了都會不舒服,而且真的會讓人對這位青年的行為擔心并關注。
出格話有多種多樣,比如說“狠話”:“我整死你”;比如說“臟話”,包括國罵;比如“黃段子”,明知很多人反感還津津樂道;還有的比如政治笑話,不時也能聽到;一些媒體爆出的公務人員的雷人雷語,都是出格話。
一位丟失了身份證的市民給110打電話,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警方接線員說:“你活該被偷。”接線員本人不一定是公務員,但被國家機構(gòu)授權(quán)從事公務,就被視為國家工作人員,他說的也是出格話。還有一種是通過發(fā)聲來表現(xiàn),例如某地的一位救護車司機,在運送病重患者的途中放著音樂唱著歌,引起了家屬的強烈抗議,這也算是出格話。
說出格話,首先是思想認識上有問題,把自己的言行完全混同于社會上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受到機關規(guī)劃的約束,關系著機關的整體形象;其次是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是非界限,以個人好惡判斷是非,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只圖個人說著痛快,不計行為的后果如何;還有就是言不由衷、口快于腦,嘴上說的未必就是心里真實的想法,信口開河造成錯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偏執(zhí),只想追求某種效果而不考慮它的后果,不顧左右、弄巧成拙,引起人們的誤解和反感。而這些出格話大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說的。如果想好了再說,先明白行為的后果和危害,一般就不會說出格話了。
政府機關作為社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不是某一個自由團體,它代表著整個社會的規(guī)范,所有言談舉止都要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自身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政府機關的工作性質(zhì)要求所有的語言文字表述必須準確和規(guī)范,來不得半點馬虎和隨意。任何一個工作人員的言論,都可以作為政府形象公示于眾,必須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接受和認同的,不能追求語出驚人的效果。
出格話是思想出格的一種表現(xiàn),有出格的思想就可能說出格的話、做出格的事,而政府工作室不允許出格的。因為它一旦出格,傷害的就是社會。這是不能以個人的性格、習慣、偏好而論的,只跟機關職責有關。不合規(guī)范的出格話,都超出了一般人能夠接受的范圍,影響都不好。包括有的干部把領導喊成“老板”“老大”等等,這也是出格話。
這種說法把政府機關工作的關系說成了私人雇傭和人身依附關系,這種認識能夠保證工作上不出錯嗎?包括一些所謂幽默的話,也要注意,不是不可以說,但一定不能被誤解,必須在內(nèi)容上是事實,在態(tài)度上是認真,耍俏皮不可取。有人說政府機關的干部缺乏幽默,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不能亂幽默。
說出格話損害說話人的形象,也損害機關的形象,它會影響機關的正常工作,甚或?qū)е聡乐氐暮蠊@樣的教訓不勝枚舉。所以,機關工作人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代表的不是你個人。
5
為什么不要“兩副嘴臉”?
一位干部從領導辦公室退出,面對著領導時滿臉堆笑、點頭哈腰,等門一關,回過頭來馬上就變了一張臉,瞬間表情全無,讓我心里一驚:這臉也變得太快了吧,看來剛才他的笑臉是硬堆出來的,瞬間冷若冰霜。
此人一下子給我留下了很惡劣的印象。其實我不止一次地見過其他人有過這樣的表現(xiàn),雖然許多人沒有我列舉的那個人那么夸張,但變臉的表情我們時有能見。
我們有時參加一些活動,能看到主辦方在接待不同的客人時用不同的表情,如果略有差別可以理解,但同時同地當眾變化區(qū)別很大,就會讓人很不舒服。即便是你對我熱情對他冷淡,也會讓我懷疑你對我的誠意,就像一些餐廳迎接客人時高喊的“熱烈歡迎”一樣,表情麻木、毫無真情,還不如不喊呢。
可能這是一種常見病,因為我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也經(jīng)常能看到這種情景。許多所謂的高級官員或者政治家,和你見面說話時都會露出很職業(yè)的微笑,表情略帶夸張又有點僵硬,可能處于禮貌吧,轉(zhuǎn)過臉對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種表情。
有人自詡或很欣賞這種做派,國內(nèi)也有人學得挺快,對此我實在不敢茍同。與人相見,禮貌是要的,微笑也是很好的,但如果不真誠,沒有應有的尊重,職業(yè)表情弄巧成拙、適得其反??赡鼙救藳]有意識到自己這是戲劇化的表演,或者還很得意自己能夠如此表演,但這嘴臉實在不好看。變臉表情雖然是外在的,但它反映出來的確是思想品格的問題。
作為政府機關工作人員,這種變臉表情是不可取的。政府機關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公平規(guī)范、一視同仁,既不可以假裝,也不可以變臉。而變臉表情就有假裝的成分,情不由衷,言不由衷,通俗講就是“兩副嘴臉”,很損害個人的形象和機關的形象。
避免變臉表情,首先要從心理上加以改進。要真誠自然,與人為善,一視同仁、表里如一,不能勢利,不抖機靈。俗話說面由心生,你的變臉表情道出了你的扭曲性格,感情不真,笑得再燦爛也是假的,因為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
不管你如何調(diào)動你的面部肌肉,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假裝和不自然,都會影響我們與人的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真誠地對待所有的人,真善美的內(nèi)心可以通過表情得以表達,并能和所有的人溝通對話,是我們機關干部應該知道和具備的一種能力,讓我們從自己的內(nèi)心開始,展示我們應有的表情吧。
6
為什么說機關里的“誤人子弟”
不亞于學校和社會?
有一個干部跟我說,司長讓他寫一個報告,但不告訴他怎么寫。他試著寫了,送給司長看,司長看了兩眼,就說不行,讓他重寫,但不告訴他怎么寫。他改了改再交上去,還說不行,還讓重寫。弄得這個干部實在沒轍,干脆連改都不改又交上去,這次司長啥也不說就通過了,讓人哭笑不得。
機關里類似的現(xiàn)象時有能見。司處長交待任務不清楚,重要的問題也不組織討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說“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弄得下屬無所適從、動輒得咎。當領導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看著部下困惑迷茫還自鳴得意,真不知這樣的領導是怎么想的。
表面孤立地看,領導個人很能干,部下好像都不行。但由于領導自己的主觀專斷又不幫不教,所以部下得不到指導和幫助,能力難以提高,領導自己也很累,還埋怨部下不得力。
這里有一個誤區(qū),一些領導以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就是管理下屬,不知道當領導的主要職責不是在于管理,而是要調(diào)動和發(fā)現(xiàn)部下的積極性和優(yōu)勢,引導部下自覺主動地發(fā)揮主體作用做好工作。單單靠管理是管不好的,領導力和影響力才是主要的。
一個青年干部,在一個部門好多年甚至十幾年不進步,領導很少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一些青年干部不知不覺中就被耽誤了,不用很長時間,三五年就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也是“誤人子弟”。
其實在機關里,“誤人子弟”的現(xiàn)象很常見。許多人以為機關里都是大人了,主要就是工作關系,完成任務就行,加上很忙,傳幫帶的意識淡漠。忘了在帶領大家做好工作的同時,更要帶好隊伍,培養(yǎng)機關工作的優(yōu)秀人才。
重事不重人,重使用輕培養(yǎng),是這些年來機關普遍存在的不良作風。因為業(yè)務繁雜、任務繁重,以為完成任務為要,輕視了培養(yǎng)提高下屬的綜合能力和素質(zhì)。
由于我自己有切身體會,所以我在任司長之職期間,就注意把完成任務和促進干部成長結(jié)合起來。聽說讀寫練是機關干部日常的基本功,我們的支部黨建就幫助黨員和干部在聽說讀寫練的實踐中提高和發(fā)展。
聽,帶著青年干部學習深入實際傾聽百姓呼聲,加深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說,開展“我說時事”“我來主持”讓干部站著講,多說多練;讀,開展“讀講一本書”活動,讓個人的學習成果大家共享,成為中央國家機關的知名品牌活動,許多干部幾十次受邀到各部委機關交流演講;寫,我讓下屬寫東西的時候,都會和他們商量,詳細說明我的構(gòu)思。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文章或報告,我們都集體討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執(zhí)筆的年輕干部明確思路展示風采;練,我們主動安排干部深入基層練,把我們的外出演講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及時鼓勵表彰青年干部的長處和亮點,注重他們思想的提高,促進他們的成長和進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成就不了你的部下,你也成就不到哪兒去。你心里裝了多少人,你就是多少人的領導,這是決定你能否在機關里發(fā)展,能否當好領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