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楊隋家族的發(fā)跡人
一個家族能夠崛起必定是有那么一代人做了不同尋常的事情。而楊隋家族的崛起皆系于一人——楊忠,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在他十八歲游覽泰山的時候遭遇梁朝軍隊入侵而被俘虜到了江左,從此開始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被迫入梁的楊忠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融入梁朝以求自保。很快,機會就來了!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梁武帝蕭衍趁北魏政權內部分裂之際,封元魏宗室元顥為魏王率兵北上進攻北魏。次年五月,元顥攻入洛陽,而楊忠作為元顥隨軍,自然也獲得了封賞。
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
然而,攻入洛陽的元顥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被飛速馳援的爾朱氏擊敗,元顥本人也在潰逃途中被縣卒所殺,失去了依靠的楊忠不得已只能歸順到爾朱度律的麾下。不過連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爾朱氏竟然成為了自己最大的貴人!
平定元顥之后,爾朱氏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所謂功高震主,爾朱氏的膨脹引起了北魏孝莊帝的猜忌,于是,孝莊帝以“慰勞功勛”為由將功臣爾朱榮和元天穆騙至內殿殺害了。很快,爾朱氏的其他成員就和北魏決裂,并擁立太原太守元曄為帝組建了一支“復仇之師”一路勢如破竹攻下洛陽。
作為爾朱氏麾下的成員,楊忠自然也跟隨著這支復仇之師一同進入了洛陽,此時的他雖然沒啥特殊才能,但是打醬油的水平很不錯:在爾朱氏進行封賞的時候,楊忠被拜為都督,一下子從一個小人物變成了得力干將。
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轉折!
在成為爾朱氏的得力干將后,楊忠隨即就被安排到了獨孤信的旗下,獨孤信也是爾朱氏寵臣,可見爾朱氏是有意要栽培楊忠的,而楊忠自然也沒有“錯過”這次機會,在他和獨孤信的交往中,更是將雙方的家族聯系了起來。
獨孤信和楊忠都是武川鎮(zhèn)人氏,獨孤信正是在北魏正光末年六鎮(zhèn)起義中嶄露頭角,成為北鎮(zhèn)城民的領導者之一;而楊忠則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幾經輾轉才與獨孤信結識的。除此以外,獨孤信的上司也很重要——賀拔勝。
從直隸屬性來看,賀拔勝是老大,獨孤信是老二,楊忠是老三。北魏永熙二年正月,賀拔勝率部下鎮(zhèn)守荊州,楊忠追隨獨孤信一同南下,由此開始,這三個人的政治命運共同體正式組建!
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轉折!
之后,在追隨主帥獨孤信南下荊州征戰(zhàn)的過程中,楊忠已然成長為賀拔勝軍團中的高層,隨后因為荊州失守,不得已和獨孤信、賀拔勝再次入梁,與第一次被俘入梁不同,這次他是因為政治避難而來的,三人的才干得到梁武帝的賞識。
更為關鍵的是,這次南下加深了楊忠對于政治的認知,這直接影響到他日后返回關中后政治覺悟的提升。雖然他所在的賀拔勝軍團沒能守住荊州而被消滅,但楊忠個人的才華卻在顛沛流離中得到發(fā)揮,與主帥獨孤信的關系進一步密切。
536年7月,楊忠、賀拔勝、獨孤信三人自梁朝北返,不過重新回到關中的三人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楊忠和獨孤信在宇文泰的支持下逐漸掌握了實權,而賀拔勝則因為無法接受宇文家族的權威而遭到冷落。
在之后的十幾年里,楊忠一直和宇文家族交好,他是一個合格的“政治投機人”,當賀拔勝和獨孤信都與宇文家族有矛盾時,楊忠并沒有急于站隊伍,而是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首先,西魏的權臣是宇文泰,宇文家族的勢力不是三個人可以抗衡的,對于有著三次大起伏經歷的楊忠來說,如果不能保持中立,那么就要選擇一個最合適的靠山,宇文家族正是他的不二之選;其次,自己所掌握的軍隊,名義上是西魏的,但實際上都脫胎于宇文家族的“府兵”,他心里很清楚,西魏遲早是要被取代的,而取代它的人必定是宇文家族!
果然556年,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史稱北周。
不過,歷史注定了北周不是主角。
在“西魏——北周”政權更迭之時,楊忠做了一個十分聰明的舉動——聯姻。長子楊堅娶了獨孤信女兒獨孤伽羅,次子楊瓚與北周武帝之妹順陽公主聯姻。此時的楊忠無論在任何立場都是“親家公”的身份,這也是他在政權更迭之際能夠自保的籌碼。
尤其是長子楊堅,更是強化了楊氏家族“外戚”的身份,楊堅之女楊麗華北周宣帝聯姻,楊堅一下子成為了國丈,在宣帝暴崩之后,楊堅順利執(zhí)掌了北周中央軍政大權,為建立大隋鋪平了道路。
中央集權下的“勛貴大洗牌”
581年二月,楊堅正式稱帝,取代了北周拉開了大隋王朝的序幕。在楊堅取代北周的過程中,有兩個人功不可沒——劉防、鄭譯。這兩個人在政變前夕就曾和楊堅達成共識,希望在隋朝建立后能和楊堅一起總攬政務。
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太天真了,古人云:“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三個人!結果楊堅上臺后只給了兩個人一個中層官職,對于這件事情,二人心懷不滿,所以常常在背后議論楊堅。
二人的結局基本上可想而知了,相較于劉昉,鄭譯的結局還算幸運。楊堅曾親自召見過鄭譯,并厲聲質問他為何在背后詆毀自己,鄭譯十分害怕,伏地不起請求寬恕,楊堅也并不想真的殺了他,于是就命令他負責編撰文書,此后,鄭譯就一直呆在文書崗位,再也沒有涉足政治了。
而劉昉則比較悲慘。劉昉入隋之后,所面臨的政治窘境和鄭譯幾乎無二,但是劉昉卻不甘心像鄭譯一樣退出權力高層,他與朝中權貴結成了五人黨,積極尋求政治時機。然而事情卻遠沒有這么簡單,“五人黨”的政治預謀并沒有直接針對楊堅,而是楊堅所重用的蘇威。
這樣一來,性質就改變了!這是兩股勢力的抗爭,不再是個人恩怨了。在楊堅立隋的過程中,蘇威和劉昉等人的功勞其實差不多,但是雙方的待遇卻截然不同,蘇威掌握著朝政大權和軍權,而劉昉卻僅僅是一個長史,從這一點來看,劉昉策劃政變其實是因為心理不平衡,如果楊堅能夠雨露均沾,那么開皇初年的政局會穩(wěn)定很多。
不過,我也有一些個人看法:楊堅或許是有意為之的!
在楊堅立隋的過程中,各方勢力幫了不少的忙,否則以外戚身份奪權的楊堅不可能如此輕易地成功,那么問題就來了:雖然事成之前楊堅曾與各方勢力達成過一致,但事成之后楊堅真的會容許這么多勢力都掌握大權嗎?
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楊堅只能借用“黨爭”之名,讓各方勢力進行內斗,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不管怎么說,劉昉的政變結局是“按首伏誅”。這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時局的優(yōu)勢站在楊堅這邊,只有楊堅才能保證隋朝“勛貴勢力”的政治利益。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場關于“勢力”的洗牌還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清除劉昉是隋文帝無奈之舉的話,那么清除王誼則是赤裸裸地對勛貴勢力的宣戰(zhàn)。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一切都要從王誼的家世背景說起:
王誼的父親名叫王盟,武川鎮(zhèn)人氏,六鎮(zhèn)起義后流落進入中原,后來跟隨宇文泰征討而成為親信,王氏家族在西魏北周政權中的政治地位得以確立。王盟的妹妹就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膚的妻子明德皇后,也正是因為和宇文氏家族存在這種特殊的姻親關系,他的兒子王誼在北周一朝也算是仕途通順,在北周末期的政局變動中王誼轉向了秉持北周朝政的楊堅,從而躋身開國勛貴的行列。
但是,入隋不久,他就像劉昉等勛貴一樣,除了優(yōu)渥的生活待遇,并未獲得先前期望的政治權力。于是,政治失意的他就開始結交有謀逆之心的其他勛貴,但是結果也和劉昉他們一樣。開皇五年,王誼就以謀反的罪名被殺。
有意思的是,王誼的罪名并沒有被坐實,根據隋文帝所下的詔書,其謀反的依據僅僅是因為“妄信神鬼之說”,這個罪名感覺很扯,但王誼還是被殺掉了。
這也側面反映出,隋文帝對于勛貴集團的清除之心越來越明顯,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也要對他們舉起屠刀!
從楊忠這一代開始,楊氏家族就逐漸從一個士紳家族走向了政治舞臺,而楊忠早年的個人經歷使得楊氏家族在西魏、北周、梁朝等時期都混得風生水起,他既沒有像獨孤信那樣急于求成,也沒有像賀拔勝那樣喜怒于形,他是一個合格的“政治投機者”!
也正是因為他極高的政治手段,使得楊氏家族能夠左右逢源,在他兒子楊堅繼承衣缽之后,取代北周而立隋才如此得容易,所以,此人才是大隋的奠基人,而立隋之后所進行的勛貴鏟除,也表明了隋朝的建立其實存在著諸多風險,隋文帝的中央集權無時無刻不受到關隴勛貴的威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