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遺失的華夏·哈拉帕》和《左祖右社與陽城》兩部書中,對出土于巴基斯坦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譯,作者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就是從伏羲時代一直到我們現(xiàn)在,我們的漢字只是外形略有改變,但其文字的組成構(gòu)件,基本沒變。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拿“夷”字來說,從哈拉帕印章文字(夏朝文字)、甲骨文(商朝文字)、金文(周朝文字),一直到現(xiàn)代漢字,它都是有“人、弓、矢”3個構(gòu)件組成。
我這一說法,肯定會有讀者反對,說:“亞布老師你說的不對吧,《說文解字》說:夷,東方之人。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說明“夷”字都有“大、弓”2個構(gòu)件組成?!?/p>
我不敢指點許慎的《說文解字》,但萬物皆有瑕疵?!墩f文解字》也逃脫不了這一規(guī)律。畢竟許慎沒有見過夏朝文字,受歷史的局限,他才把“夷”字會意成“大、弓”。把“夷”字會意成“大、弓”,就是在許慎自己的作品《說文解字》中也難自圓其說。許慎《說文解字》說:“夷俗仁?!薄耙摹睘槭裁醋x“仁”呢?許慎沒有給以明確的答案,他只是含糊的說:“仁者壽?!睂嶋H上上古“夷”讀“仁”,是因為夏朝以前“夷”字的構(gòu)件為“人、弓、矢。”“夷”字的字根為“人”,根據(jù)夏三音表音文字理論,“人”和“仁”是同音字,也就是說在上古文字處于表音時代的時候,只要是發(fā)“人”字音的,都以獨體字“人”字代替。而“仁”字是殷商以后才出現(xiàn)的合體字,但其字根還是保留了“單人”旁。請看表1:《哈拉帕印章文字“夷”與甲骨文金文現(xiàn)代漢字對比表》。
夷字:哈拉帕印章文字、甲骨文、金文均是象形字。圖形都是人與弓、矢的組合。實際上的意思是“背弓帶箭之人”,字根是“人”,因此上古也讀“人”或“仁?!?br>
通過“夷”字5000年的演變,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就文字象形之真,筆劃之簡,作者首推夏朝的哈拉帕印章文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