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口口相傳的花兒,被稱為“或者的《詩經(jīng)》”:“西北的百科全書”“大西北之魂”。由于花兒詞曲優(yōu)美,韻味獨特,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被人譽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shù)長廊中的一朵奇葩。
花兒是流行于甘肅省臨夏、甘南、康樂、積石山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花兒”最早是起源于、寧、青一帶少數(shù)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zhèn)曾有“花兒繞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于流行地區(qū)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jù)其結(jié)構(gòu)、格調(diào)、唱法的不同產(chǎn)生諸多分支。
臨夏是中國兩大類型花兒————“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的發(fā)樣、傳承、興盛之地。其中,河州花兒因其流傳區(qū)域廣、曲令繁多而著稱。
花兒從其形成到發(fā)展,一直是以口傳方式傳承的。如果從秦漢時期羌、漢民歌融合而具花兒維形算起,迄今已有兩干多年歷史,而對花兒的有關(guān)記載卻只有四五百年,比較系統(tǒng)的記載只有八十余年歷史。
花兒的口傳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花兒歌手之間的口傳;另外一種是以歌傳情的情人間的口傳方式?;▋焊枋种g的交流與傳遞主要有三種途徑:一、勞動中的花兒口傳;二、花兒會上的花兒口傳;三、平日歌手們的互訪交流和民間的閑聊口傳。
由于花兒的情歌性質(zhì),花兒在生活中存在一個禁限禁傳的范圍。在花兒流傳地區(qū),大致有三種禁唱的情況:一是不準在家中、村莊周圍唱花兒,這與人們的道德觀念有關(guān);二是直系親屬間禁唱;三是某些帶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戚之間禁唱花兒,亦不做花兒的交流與傳遞。鑒于以上禁忌規(guī)范,花兒只能在無親屬關(guān)系的、村莊之外的歌手之間交流傳遞,再就是以歌傳情的情人間的口傳方式。
河州花兒,也叫少年,這是因為在河州,男子喜歡把心愛的女人稱作花兒,女人把心愛的男子稱作少年,這反應(yīng)了河州花兒的情歌特點。河州花兒因為多是情歌,只能在野外、山間歌唱,所以當?shù)厝艘卜Q作“野曲”“大山歌”。
長期以來,人們公認花兒最早流傳在河州一帶,河州是花兒的故鄉(xiāng)。20世紀20年代曾來甘肅考察過花兒的袁復禮說:“話(花)兒的散布以(甘肅)北部東部較少,以西部南部為多,尤以河州(今導河、寧定二縣)、狄道一帶為最普遍”。河州歷來是花兒的主要流行地區(q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可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
河州花兒以難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lián)唱,歌詞優(yōu)美,曲調(diào)動聽,流行于甘肅、青海、新疆的廣大地區(qū),甘肅接近陜西、四川的一些地方也有波及,傳唱在漢、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士族、保安族和部分藏族、裕固族等眾多的民族群眾中。流行地區(qū)之廣,傳唱民族之多,唱詞之浩瀚,音調(diào)之豐富,可位列全國民間音樂藝術(shù)之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