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余秋雨,臺灣的余光中,嗯,都是姓余的。
盡管在大陸地區(qū),余秋雨有很多爭議,一些評論家還非常不屑,但說實話,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幾乎開創(chuàng)了一個散文流派,自成一家。
余秋雨散文的特點是,融史于文,融文化于文,非常流暢,你看他的文章,幾乎都不需要你動腦,整個文章思路清晰,就像一種文字動畫,能在你腦子里自動播放出來,看完之后你估計還會意猶未盡,怎么就看完了?
在余秋雨的文章中,你很少會看到復雜的概念,你只要具備基本的語言水平,你就能讀懂。
他反而有一種特別厲害的能力,就是把一些很復雜的東西,用一種優(yōu)美簡單的語言給說出來。通過他的文章得到的文化歷史概念,你在閱讀完過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會有深刻印象。
讀余秋雨的書,你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不是死的,是活的;散文也并不是自說自話家長里短,而是有一種讓文化自己給自己代言的感覺。
由于余秋雨文字技巧高超,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在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廣泛的受眾。有的人就認為余秋雨流于淺薄。
但我覺得這其實是余秋雨的一個優(yōu)點。文化如果只是在專業(yè)人士之間研究交流,這就是死文化,只有讓文化走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文化才有生命力。這正是余秋雨用散文做出的貢獻。
下面再來說說余光中。
余光中的散文與余秋雨截然不同。余光中擅長把自己經(jīng)歷的事,和自己的思考寫成散文。
余光中散文長篇大論,能夠把事情講述得很豐富,能看到各種生活和思考細節(jié)。
同時行文不拘一格,所以余光中文章你會看到各種長句短句交相輝映。正常情況下,我們只會在古文中讀到倒裝句,但在余光中散文中,倒裝句用得很隨意。
余光中是一個文學多面手,詩,文,翻譯,無一不精。
因此余光中的散文中,很多語言是詩化的,各種各樣的比喻層出不窮。但這些比喻讓你覺得天馬行空的同時,又找不出破綻。
余光中散文讀起來是有點燒腦的。余秋雨散文,你落了一段,下一段繼續(xù)看,你還能連起來。
但你要是落一段余光中的文字,接下來你可能就不知道他在寫啥了。你必須跟著他的筆動,稍不留意就被甩遠了。
我的個人體驗是,讀余秋雨,可以讀完一本書才歇一下,但讀余光中,讀完一篇就要放松一下,因為注意力太集中了,人累。
我們對余光中最熟悉的大概是那首《鄉(xiāng)愁》,因為這首詩被收錄到初中課本中,廣為流傳。但實際上,我覺得代表余光中真正文化和文學成就的,應該是他的散文。
余秋雨和余光中這兩個人的散文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散文系統(tǒng),他們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有機會有時間,你可以全部找出來通讀一下,讀完你就能深刻感受到漢語言之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