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方為風濕在表陽氣虛弱之證治。傷寒表證未解,風寒留著肌肉,陽虛難以化寒濕,故見身體煩痛,不能轉側;風濕相搏,邪仍在表,表陽已虛,故其人脈浮虛而澀。
《傷寒溯源集》曰:風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溫經,非生姜亦不能宣發(fā);甘草大棗,緩姜附之性,助桂枝而行津液也,此方乃太陽上篇誤下之后,脈促胸滿微惡寒之桂枝去芍藥湯而加附子,非汗后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也。桂枝附子湯,乃去芍藥者,故另立一名,而無加字。桂枝加附子湯,乃不去芍藥者,即于桂枝全湯加入,故多一加字,觀仲景立法處方,無不各有深意。[錢天來]
總之,本方為助表陽以逐濕,治風濕在表,表陽虛之要方也。
組成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分溫三服。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所組成。方中去芍藥之酸斂,因其不利于濕;本方以附子溫經散寒,兼祛風濕為君;桂枝溫經解表,散寒通絡為臣;佐以大棗、生姜,調和營衛(wèi);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并制附子之毒烈。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勝濕之效。
臨證要點
主癥: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病機:風濕相搏于肌肉關節(jié)之間。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勝濕。方用桂枝附子湯。
醫(yī)案舉例
01
體虛感冒
梁某,男,成年。素易外感,忽覺惡風,微汗出,周身筋骨酸痛,沉重,臥而難以轉側,關節(jié)屈伸不利;無頭痛項強、口渴嘔吐等癥,二便調,口淡,舌淡苔白,脈浮虛,體溫38.5℃。前醫(yī)以三仁湯加減治療未效而轉診。此證為陽虛之體感受風寒濕,為痹證之初。正如《傷寒論》所說:“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惫释兑裕汗鹬?0g,熟附子12g,生姜3片,大棗6枚,炙甘草6g。服3劑,諸癥消失而愈。
按:桂枝附子湯方中,桂枝祛風,配附子溫陽行濕;甘草、姜、棗和中養(yǎng)胃,有驅風除濕,和中養(yǎng)胃之效,而風寒濕邪侵體表,衛(wèi)陽與之抗爭,必見發(fā)熱,一般多因此而不敢用桂、附。家屬因顧慮病情加重;在煎藥時減少附子一半,不料病者服藥后,諸癥減輕,體溫已減。余下兩劑,即為使用,藥完病愈。由此可見,發(fā)熱并不是不能使用桂、附。只要謹守病機,求其根本是關鍵,如有陽虛脈證而用之,即能收到效果。[新中醫(yī),1980,(2):30]
02
風濕
余某,37歲,業(yè)商。素體陽虛,肥胖多濕,春夏之交,淫雨纏綿,適感冷風而發(fā)病。頭痛惡風,寒熱身重,肌肉煩痛,肢冷溺澀,脈強而遲,舌苔白膩兼黑,此風濕相搏之候。其濕勝于風者,蓋陽虛則濕勝矣。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湯,辛甘發(fā)散為
君,五苓散辛淡滲泄為佐,仿仲景徐徐微汗例,則風濕俱去,驟則風去濕不去耳。
處方:川桂枝3g,茯苓19g,蒼術3g,炙甘草1.2g,淡附片2.4g,澤瀉4.5g,炒秦艽4.5g,鮮生姜3g,紅棗2枚。1劑微汗出而痛除。再劑肢溫不惡風,寒熱亦去。繼用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溫調中氣而愈。[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59]
03
坐骨神經痛
某患者,久患坐骨神經痛,天氣寒冷時加劇,入暮尤甚,夜不能寐,終日臥床,不能久坐,步履艱難,需人扶持,行走時左下肢跋蹙呈側彎狀,舌淡苔白,脈象細弱。先后用桂枝附子湯加減30余劑,腰腿疼痛已微,冷感消失,屈伸自如,續(xù)服20劑而愈。[傷寒知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18]
現代臨證
現代臨證,應用于外感以及其他熱性病之初期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小便頻數,或心煩,或下肢攣急;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病變、風濕性疾患、貝切特氏病、擦疸、面癤等發(fā)熱疼痛,四肢逆冷,脈浮虛者;亦可用于低血壓而見本方證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