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的失常 包括精虛和精施泄失常兩個方面
(1)精虛:精虛指腎經(jīng)(主要是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產(chǎn)生的病理變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過勞傷腎,以及臟腑精虧不足,日久累及于腎等,均能導(dǎo)致腎精不足的病理變化。
①腎精不足常見生長發(fā)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不育或滑遺過多、精神委頓、耳鳴、健忘以及體弱多病、未老先衰等。脾失健運,或飲食不當(dāng)?shù)?,可致水谷之精生成不足的病理變化?/p>
②水谷之精不足,可出現(xiàn)面黃無華、肌肉瘦削、頭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虛弱狀態(tài)。
(2)精的施泄失常:包括失精和精瘀
①失精:一指男子生殖之精排泄過度,導(dǎo)致腎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丟失的病理狀態(tài)。臨床表現(xiàn):精液排泄過多,或兼有滑精、夢遺、早泄等癥,并兼有精力不支,思維遲鈍、失眠健忘,少氣乏力、耳鳴目眩等癥。治療宜補腎氣,填腎精,偏實則瀉肝火兼腎陰;二指水谷之精大量丟失,表現(xiàn)為長期蛋白質(zhì)或乳糜尿,兼有少氣乏力,精力不支,肌肉瘦削等。治療當(dāng)補脾氣以攝精。
精脫為失精之重證。若精泄不止則成精脫。精為氣的化生本原,精脫必致氣的大量損耗而致氣脫,精脫的治療以固氣為要。
②精瘀:是指男子精滯精道,排精障礙而言。臨床表現(xiàn):排精不暢或不能排精,可伴精道疼痛、睪丸小腹重墜、精索小核硬結(jié)如串珠、腰痛、頭暈等癥狀。治療應(yīng)審因論治。
2、氣的失常 包括氣虛和氣機失調(diào)兩個方面
(1)氣虛:指一身之氣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變化。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肺脾腎的機能失調(diào)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勞倦內(nèi)傷,或久病不復(fù)等,過多耗氣而致。常見神疲、乏力、眩暈、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胖、脈虛等。
(2)氣機失調(diào):即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①氣滯:是指氣的流通不暢,郁滯不能的病理狀態(tài)。氣滯的共同特點是悶、脹、痛。
②氣逆:指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以臟腑之氣上逆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臨床特征:氣逆最常見于肺、胃和臟腑。肺氣上逆,發(fā)為咳逆上氣;胃氣上逆,發(fā)為惡心、嘔吐、喛氣、呃逆;肝氣上逆,發(fā)為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易怒等癥。
③氣陷:指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以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原因:氣陷多由氣虛病變發(fā)展而來,尤與脾氣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常又稱:“脾氣下陷”。主要表現(xiàn)為“上氣不足”和“中氣下陷”:上氣不足,頭目失養(yǎng),出現(xiàn)頭暈、目眩、耳鳴;中氣下陷,指脾氣虛損,升舉無力,氣機趨下,甚至某些內(nèi)臟的位置下移,常見氣短乏力、語氣低微、小腹墜脹等,或可出現(xiàn)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變。
④氣閉:指氣機閉阻,失于外達,甚至清竅閉塞,出現(xiàn)昏厥的一種病理變化。多與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濁等閉塞氣機有關(guān)。氣閉病機有而因觸冒穢濁之氣所致的閉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劇痛所致的痛厥,痰閉氣道之痰厥等。
⑤氣脫:即所不內(nèi)守,大量向外亡失, 以致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臨床特征: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全身癱軟、手撒、二便失禁、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等癥狀。
3、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現(xiàn)在血虛與血運失常
(1)血虛:指血液虧少,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tài)。多因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血液生化乏源;或血液的化生障礙;或久病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等,均可導(dǎo)致血虛。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神疲乏力、頭目眩暈、心悸不寧、脈細等臨床表現(xiàn)。血虛以心、肝兩臟為多見。
(2)血運失常:血液運行失常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①血瘀:指血液的運行不暢,甚至血液瘀滯不通的病理狀態(tài)。血瘀主要是血液運行不暢,或形成瘀積,可為全身性病變,亦可瘀阻于臟腑、經(jīng)絡(luò)、形體、官竅等某一局部。血瘀病機的形成,多與氣虛、氣滯、痰濁、瘀血、血寒、血熱、精虧等所致血行不暢有關(guān)。
②出血:指血液溢出血脈的病理狀態(tài)。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氣隨血脫而引起全身功能衰竭。出血病機的形成多與血熱、氣虛、外傷及瘀血內(nèi)阻等有關(guān)。
4、精、氣、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
(1)精與氣血關(guān)系的失調(diào):
①精氣兩虛;
②精血不足;
③氣滯精瘀和血瘀精阻。
(2)氣血關(guān)系的失調(diào):
①氣滯血瘀:指因氣的運行不暢,導(dǎo)致血液運動障礙,繼而出現(xiàn)血瘀的病理狀態(tài)。肝、心、肺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最易形成氣滯血瘀病變。
②氣虛血瘀: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心)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tài)。
③氣不攝血:指由于氣虛不足,統(tǒng)攝血行的生理功能減弱(脾肝),血不循經(jīng),逸出脈外,從而導(dǎo)致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多與脾有關(guān)。
④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血液的流失而脫散的病理變化。原因:外傷失血、嘔血、便血、婦女崩漏、產(chǎn)后大出血。
⑤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氣血耗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液生化障礙而日漸衰少而形成氣血兩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