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秩五長期生活在清末民初舊中國大動蕩的年代,經(jīng)歷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北伐戰(zhàn)爭,結識了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他“器識宏遠,思想與時俱進”,因而他創(chuàng)辦的浮山中學一開始便成了進步人士聚會和活動的場所,后來竟發(fā)展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桐廬地區(qū)早期革命活動的中心。 該館建成以后,即購置圖書萬余冊,其中從上海引進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和《共產(chǎn)黨宣言》、《共產(chǎn)主義ABC》等進步書刊,使浮山周圍有志之士來館閱覽,精深探討,尋求革命真理;使校內師生受到進步思想熏陶,從而走向革命。石溪疏冠中、孫畈胡芳遠、校內的鄭曰仁、張良培、吳大章等就是這些進步書籍的最早的讀者,他們受其影響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進步人士云集
浮山學校初辦,房秩五就規(guī)定了一條“思想進步,作風正派”的用人標準,所以學校管理人員、教學人員的選用都由他嚴格把關。在校董成員中有老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左派的史恕卿、光明甫、朱蘊山,有掩護過革命黨領袖黃興的教育家李光炯,有民國1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周新民。在教員中先后來校的有思想進步、不久加入共產(chǎn)黨的鄭曰仁、張良培,有民國12年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房師亮,有民國1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吳克正,有孫炳文烈士夫人、共產(chǎn)黨員任銳,有在上海參加學潮的黃士元,有民國16年在無為縣建立第一個縣級民主政權機構的胡竺冰等等。
三、浮山中學黨團組織的建立與發(fā)展
民國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上海、武漢、安慶等地的共產(chǎn)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在白色恐怖中不能存身,紛紛逃往各地。浮山遠離城市,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反動勢力一時鞭長莫及;再加上浮山學校有進步人士房秩五的掩護,學校又是最早傳播馬列主義革命思想的地方,群眾基礎較好,政治環(huán)境適宜,能生存,能發(fā)展。因此他們中部分人士就轉移到了浮山,其中除了擔任校董的成員外,還有中共安徽省臨委的負責人王步文、柯慶施,懷寧縣委負責人葛宗文,合肥特支負責人童漢璋,孫炳文烈士夫人任銳等。他們當中有的是房氏父子的老友,有的是鄭曰仁的同鄉(xiāng);他們之間有的是親密的戰(zhàn)友,有的是上下級同志,有的還是親戚,彼此相互了解,他們在浮山活動得心應手。
民國17年1月底,中共桐城直屬支部在方家倉章家大屋成立,由在武漢入黨的章逐明任支書,直屬懷寧縣委領導。2月,黨支部指派黨員吳克正,通過他的表兄房秩五的關系,在浮山中學任體育教員,開展建黨工作。3月,成立了中共黨小組,屬桐城直屬支部領導。在吳克正的積極工作下,先后秘密發(fā)展黨團員20余人,其中教員有鄭曰仁、張良培,學生有王靖疆、黃桂元、周復安、陳石奇、吳培炎、楊芝學、章文奎等。春夏之交,吳克正在金谷巖洞中主持召開黨團員大會,成立了浮山中學黨團支部,吳克正被選為黨團支部書記。8月,中共浮中支部計有黨員14人,其中學生8人、教師3人、農(nóng)民3人。11月,中共桐城區(qū)委成立,機關設在方家倉,直屬中共安徽省臨委領導。其時被選為區(qū)委委員的9人之中,浮山中學有4位,他們是陳雪吾,周新民、吳克正和鄭曰仁,陳雪吾還當選為副書記。
民國18年3月,中共安徽省臨委派王步文(化名朱華)到方家倉,召開了桐城區(qū)委擴大會議,宣布改“中共桐城區(qū)委”為“中國共產(chǎn)黨桐城縣臨時委員會”,時浮中教員吳克正任縣委委員,學生陳雪吾任宣傳部長兼軍事委員。8月,中共桐城臨委改為桐城縣委,其時因章逐明臥病在床,陳雪吾為縣委負責人,吳克正為縣委委員。10月,浮中成立了區(qū)委,下轄3個支部,有黨員22人。是時,學校團的活動已和黨的活動分開,吳克正、鄭曰仁不再兼任團支部書記,由學生團員楊芝學負責。除了團組織外,學校還建立了80人參加的學生會組織。
(一)利用講堂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
民國17年以后,許多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人士擔任了浮山中學的教員,他們都利用講堂,向學生宣傳反帝反軍閥的道理,傳播愛國的革命思想。鄭曰仁經(jīng)常摘抄進步刊物《新青年》上的文章,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教材。胡竺冰在國文教學中,講到“在無畏者之前自有路”的時候,借題發(fā)揮,闡述革命真理。任銳曾油印了三篇補充教材——《二·七大罷工》、《三·一八慘案》、《五·卅慘案》,發(fā)給學生。她在講述“三·一八慘案”時,慷慨激昂,聲淚俱下。最后,她拿取粉筆在黑板上疾書:“劉和珍、楊德群的精神永遠不死,我們一定要同一切殺人的軍閥算賬!”他們的講述,深深地打動了青年學子,當年的學生至今還記憶猶新。
(二)主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班,培訓農(nóng)民運動骨干
王步文自民國16年8月至民國18年8月,一直在安慶負責黨的地下工作,經(jīng)常到桐東、浮山一帶活動,主要從事農(nóng)運和學運工作。在浮山期間,他依靠浮中黨組織,以浮山巖洞為依托,多次在金谷巖、張公巖、仙人橋洞主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班,分析當時的革命形勢,指出農(nóng)民運動的方向和斗爭方法,參加講習班的除了浮山中學的師生外,還有當?shù)剞r(nóng)民和知識分子,他們大都是黨團員骨干。由于王步文的積極工作,培養(yǎng)了一批農(nóng)運骨干,使桐東地區(qū)迅速建立了農(nóng)民協(xié)會組織(如錢橋的北三區(qū)農(nóng)民協(xié)會,施家灣農(nóng)會、傅家嘴農(nóng)會等),并出現(xiàn)了斗爭土豪劣紳的場面,例如胡芳遠在浮山鮑莊主持大會斗爭了地主劣紳胡見周,鄭曰仁率學生參加這次斗爭;學生王靖疆在家鄉(xiāng)青王崗,領導農(nóng)民進行了抗租抗高利貸的斗爭;學生周振超在周家潭發(fā)動了群眾游行示威,高呼“打倒豪紳地主階級”等革命口號,沖擊了豪紳地主子弟的提燈進香游行隊伍。
(三)開辦農(nóng)民夜校,啟發(fā)農(nóng)民覺悟
民國17年,浮山中學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創(chuàng)辦了農(nóng)民夜校,校址設在學校附近的胡氏宗祠,學員來自附近的農(nóng)村,個別的來自會宮、錢橋和石溪(他們在浮山有落腳點),他們多半都是貧苦農(nóng)民,苦大仇深。教員都是學校的地下黨團員,教材是鄭曰仁、張良培等編寫的。他們一方面教識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講地主豪紳如何剝削壓迫農(nóng)民、軍閥豪紳如何欺壓老百姓的道理,從而啟發(fā)農(nóng)民覺悟,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同他們進行斗爭。學員們受到了教育,思想覺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后來參加了革命隊伍,如烈士胡師蔭、胡德甫等;有的參加了斗爭地主的行列,成了農(nóng)民協(xié)會的骨干。
(四)公演《農(nóng)民淚》,激發(fā)農(nóng)民斗志
民國17年冬,王步文、章逐明、陳雪吾在張公巖主辦農(nóng)民運動短期講習班,鄭曰仁、胡芳遠、陳石奇、王靖疆、查世雄等參加了學習。講習班內容,主要是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團結群眾,反對地主豪紳的壓迫、剝削與統(tǒng)治;發(fā)動貧苦農(nóng)民開展日常生活的經(jīng)濟斗爭,在斗爭中鞏固發(fā)展農(nóng)民組織,在斗爭中提高階級覺悟,讓他們接受黨的主張,接受黨的領導。會上還批判了農(nóng)民盲目搶掠地主老財財產(chǎn)的觀念。會后,鄭曰仁編寫了劇本《農(nóng)民淚》,內容類似《白毛女》,組織學生陳石奇、王靖疆、查世雄等10余人扮演劇中角色,在胡家祠堂公開上演,浮山虎爪莊、鮑莊、湯莊、金谷巖莊、胡甘莊、湯家嘴、蓮花山、石溪一帶農(nóng)民都趕到演出現(xiàn)場觀看《農(nóng)民淚》。他們觀看后深受教育,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反映說,“這個戲,真是'農(nóng)民淚’,我們必須起來革命,才可能大翻身?!?/span>
(五)開展學運工作,驅逐改組派教員
民國16年7月,蔣汪合流以后,國民黨安徽省黨部派姚麟、張護采到桐城,解散國民黨(左派)縣黨部,他們擁護汪精衛(wèi),指責共產(chǎn)黨,說什么“共產(chǎn)黨不適合中國國情”。當時安排在浮山中學的改組派教員和學生有10人,其中包括孫聞園、朱伯健、疏子驥、房浩然、黃仿石、谷中龍等。為了同他們進行斗爭,浮中地下黨在上級指示下,首先發(fā)動學生驅逐了校長孫聞園。
民國17年底,鄭曰仁擬出校長孫聞園12條罪狀,其中有:結黨營私、排斥進步人士、推行舊教育制度、限制學生自由、貪污學生修建大操場的勞動費用、克扣學生伙食等等,并印成傳單散發(fā),激發(fā)了廣大師生的共憤。他還指示學生陳石奇、王靖疆,秘密串連吳中瑞、查名揚、喬伯連、吳大章、章文奎、周鼎新等10余名骨干,在金谷巖多次集會,陳石奇提出“全校罷課,驅逐學閥孫聞園”的主張,與會者一致贊同并公舉陳石奇為指揮。民國18年1月5日晚上9時許,鄭曰仁指揮初中兩個班級的黨團員和進步學生一齊出動,陳石奇為先鋒,高呼“打倒學閥孫聞園”的口號,率領王靖疆、喬伯年、胡惠芬、周鼎新等30余名學生沖向孫聞園宿舍,與孫進行說理斗爭。孫在證據(jù)前拒不認賬,激起學生義憤,將其衣物拋出室外,在朱伯健掩護下,孫只得走后門逃走了。這次學潮趕走了孫聞園,取得了驅趕學校改組派教員代表人物的勝利,使得改組派勢力“頗形衰萎”。
民國19年秋,黃桂元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在其兄黃士元(黃鎮(zhèn))的支持下,發(fā)動并領導了針對校長黃仿石的學潮,指責黃仿石是封建家長式的作風,是典型的封建衛(wèi)道士。這次學潮堅持了3個月,最后被黃仿石請來的打手勾結軍隊將學潮打壓下去。最后黃桂元被開除,黃鎮(zhèn)被迫遠走江西參加了革命。這次學潮打擊了反動勢力,使革命學生受到了鍛煉。
民國21年夏,訓育主任谷中龍仇視進步師生,有礙革命活動,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共青團員陳來扣(雪江)為首掀起了學潮,打擊了以谷中龍為首的反動氣焰,使進步青年又受到了一次戰(zhàn)斗的洗禮。
(六)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武裝暴動
民國19年前后,以浮山中學為中心,革命形勢發(fā)展很快,據(jù)是年10月統(tǒng)計:已有區(qū)委3個(廬江七橋、桐東方家倉和浮中)、支部31個(其中浮中區(qū)委轄支部3個),黨員257人(其中浮中22人)。在浮山周圍有許多農(nóng)會組織,時常發(fā)起抗租、游行示威運動。
民國19年正月,為了執(zhí)行縣委“發(fā)展黨組織與發(fā)展革命武裝齊頭并進”的決議,陳雪吾、吳克正等10余人,成功奪取了孔城商團吳名錄部步槍18支、子彈1箱、大刀2把。在這次戰(zhàn)斗中,浮中學生吳大章、王靖疆參加了行動。是年5月初,陳雪吾、吳克正出席了安慶中心縣委在會宮學堂石疏小娘家召開的8縣領導人會議,傳達了李立三提出的爭取一省或數(shù)省的勝利,發(fā)動武裝暴動,“打到武漢過中秋”的指示。會上決定8縣于6月份同時暴動。6月上旬,桐城縣委在方家倉團山頭陳雪吾家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了暴動計劃。具體計劃為:6月13日夜,由陳雪吾、吳克正率領農(nóng)民隊伍,取出正月在孔城搶奪的槍支彈藥,從方家倉坐船至錢橋;派吳大章到桐城縣城取子彈,并率領修槍工人張木匠和孔城北三隊戰(zhàn)士7人同到錢橋府君廟,與陳雪吾、吳克正的隊伍會合,再到廬江母子墳,與從浮山出發(fā)的浮中學生、工友隊伍(約40余人)在上半夜會合。又派浮山中學共青團員,學生張功鑄(七架橋民團團長張晏清之子)回去作內應,待起義隊伍到達時打開大門,以便繳取民團槍支;接著奔向羅昌河,奪取張棟材民團的槍械;第二天,暴動隊伍再會合事先爭取過來的廬江縣民團和柯家坦葉明義的武裝隊伍,由岱鰲山轉到歐家?guī)X,建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獨立團,然后進逼桐城和安慶。在行動過程中,由于走水路的船只遇到逆風而延誤時間,直至天亮才同各路人員會齊。白天行動不便,隊伍便開進羅家嘴村隱蔽。由于該村一個地主的告密,張晏清、張棟材兩個民團聯(lián)合,上午突然包圍羅家嘴,陳雪吾、吳克正迅速指揮迎擊,由于武器不足,彈藥又少,許多人員都是赤手空拳,戰(zhàn)斗堅持到午后,敵人沖進村里,王靖疆當場犧牲,張孟卿、吳大章、周家骃、周振超、張木匠等11人被俘,其余的人均突圍而去。事后,張孟卿在廬江被敵殺害,其余的人用錢保釋。7月,陳雪吾、吳克正率領起義人員200余人,擁有長短槍100余支,到達了歐家?guī)X,成立了紅軍獨立團,陳雪吾任團長兼政委,吳克正任副政委。8月26日,吳克正下山至安慶刺探敵情歸來,在桐城魯谼山草鞋店附近偷越敵軍封鎖線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5歲。
民國21年7月,桐城縣委和廬江縣委合并,成立桐廬縣委,書記先是馬哲聰,后是陳雪吾,鄭曰仁為縣委委員兼秘書,參加縣委的還有浮中師友張良培、周邦彥、甘舍棠、張介良等,縣委機關先設在廬南盔頭畈,后遷至浮山會圣巖裁縫吳富之家,聯(lián)絡站設在浮山中學,交通員由學校職員王玉成(貴池人)擔任,經(jīng)費由學校地下黨和史恕卿提供,由張介良掌管。8月,形勢緊張,蔣介石調40萬大軍圍剿大別山紅軍和游擊隊,桐廬地區(qū)也處在白色恐怖之中;安慶、合肥黨組織遭到破壞,張介良、甘舍棠等叛逃至安慶當了特務。12月1日,敵人破壞了桐城中學黨組織,2日又破壞了孔城黨組織,旋即到錢橋黃家沖逮捕了縣委委員朱錦明。星夜,甘舍棠、張介良帶領特務到浮山中學,逮捕了聯(lián)絡站負責人王玉成及黨團員30余人。鄭曰仁在吳裁縫家得知情況后,處理好機密文件,通知有關黨員隱蔽,最后撤離浮山,后轉移至上海。
民國22年1月25日,叛徒甘舍棠帶領特務在團山頭抓捕了陳雪吾,3月18日在桐城將其和朱錦明一起殺害。至此,桐城廬江地區(qū)黨組織遭到極大破壞,革命形勢處于低潮,直到1938年,桐廬地區(qū)才恢復了黨組織,1939年春,浮山支部又宣告成立。
五、周恩來總理對浮山中學的高度評價
1968年5月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在京西賓館接見了浮中校友朱鐵谷,當時朱任二十軍副軍長,在新疆負責“支左”,同時被接見的還有新疆的七八位負責人,見面后總理和他們一一握手,并詢問各人的姓名和籍貫。當問到朱鐵谷時,朱回答:“我是安徽桐城人?!笨偫眈R上說:“你是桐城學派嘛!”朱說,“總理,那是舊文化啊!”總理說:“不能這么講,歷史就是這么演變過來的嘛!”接著總理又問“你在浮山中學讀過書嗎?”朱說“我當時名義上是浮山中學學生,實際是搞地下革命活動?!笨偫斫又劦疆斈甓踉ネ罡鶕?jù)地和大別山外圍桐城等地的革命情況,并說:“浮山中學不是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qū)革命活動的中心?!?/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