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指的是中國歷史上一連串統(tǒng)治北中國的政權(quán),主要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中除北齊外,都是由胡人鮮卑族建立。北朝與南朝分立的局面,被合稱為南北朝。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滅北涼,結(jié)束五胡亂華時代,完全占領(lǐng)華北,傳17帝,歷171年。又稱后魏。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自洛陽逃入關(guān)中。高歡另立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nèi)),史稱東魏,歷17年。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據(jù)關(guān)中的宇文泰殺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28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禪位于宇文覺。次年宇文覺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并吞北齊,統(tǒng)一北方,傳5帝,歷25年。大象三年(581年)楊堅代周自立,國號隋。587年隋廢西梁,西梁亡。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楊廣平陳。至此南北朝時期結(jié)束,之后締造了隋唐盛世。
北魏陶馬
北朝一代受到早期五胡亂華戰(zhàn)亂影響,受胡人的影響甚大,像北魏等各政權(quán)都是由鮮卑族建立。而北齊雖然是由漢人建立,其統(tǒng)治者高洋等受胡族文化影響深刻。后期朝中任職的漢人士族,多與胡人通婚,并擁有胡族血統(tǒng),如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都是擁有胡人血統(tǒng)。
北朝
國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首都 洛陽 鄴 長安 鄴 長安
君主
開國
亡國
17帝
拓跋圭
元修
1帝
元善見
元善見
3帝
元寶炬
元廓
6帝
高洋
高恒
5帝
宇文覺
宇文衍
成立 386年 534年 535年 550年 557年
滅亡 534年 550年 557年 577年 581年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時代位于今日華北地區(qū)的第一個王朝。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鮮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統(tǒng)一北方。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權(quán)臣宇文護(hù)逼迫禪位于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jié)束。
在公元四世紀(jì)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nèi)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吞并。386年,拓跋圭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魏”,史稱后魏、北魏或元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
數(shù)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涼等勢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華北地區(qū),這時華南地區(qū)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
早在馮太后掌政時代,馮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國家規(guī)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為期間戰(zhàn)亂而遺下的無主荒地按制度分給存活的農(nóng)民,一部分可永久擁有,一部分則身死后交還公家。又施行租調(diào)制,農(nóng)民按制度上數(shù)字,定期向朝廷納稅。
孝文帝親政后更在文化上開始修整,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的背景下為了維持和鞏固的政權(quán),進(jìn)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后世之所謂孝文漢化,其舉措大略如下:
一、遷洛陽:孝文帝以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為歷史名都,物富民豐,交通便利,便于經(jīng)略海內(nèi),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為名,進(jìn)駐河洛,定為京師。遷都洛陽后,戎裝以外,官民皆著漢服。 二、改漢姓:《魏書?官氏志》記載了一百一十八個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
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
四、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并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尋古書,設(shè)立太學(xué)、小學(xué)。
自此胡漢界線開始逐漸消弭,對當(dāng)時和后世發(fā)展意義非凡。
北魏分裂
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dāng)太子時,沒有按舊制處死太子的母親胡貴嬪。元詡即位后,胡貴嬪為皇太后,引發(fā)內(nèi)亂。大將爾朱榮趁勢崛起,在河陰之變之后掌握政權(quán)。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鏟除了爾朱榮,但不久后就被爾朱家族所殺害。高歡討伐爾朱家族,并取得勝利。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歡掌握大權(quán),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為寶矩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1]。
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后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fā)生。
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繼位后成為皇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孝文帝乃由漢人女子李貴人所生,然李貴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后即被賜死,由身為太后的馮氏所養(yǎng)大。
北魏時期的彌勒佛像,鑄于443年。
北魏經(jīng)歷了游牧部落聯(lián)盟而迅速轉(zhuǎn)移到國家的歷史,拓跋鮮卑人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北魏時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數(shù)曾發(fā)展到二百多萬。北魏道教,主要是經(jīng)過寇謙之改良的天師道。當(dāng)時佛道兩家的斗爭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燾曾經(jīng)大舉滅佛。
瑣羅亞斯德教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稱為“胡天”,主要在入華的粟特人當(dāng)中傳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開鑿了云崗石窟。
南北朝·北朝·北魏之君主與年號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使用時間
—
獻(xiàn)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拓跋寔 ?—371年
—
—
北魏太祖
(初謚烈祖)
(西魏文帝
改為烈祖)
道武皇帝
(初謚宣武皇帝)
拓跋圭 371年—409年 登國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興 398年—404年
天賜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392年—423年 永興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408年—452年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南安隱王
拓跋余
?—452年 承平或永平 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428年—451年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440年—465年 興安 452年—454年
興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北魏顯祖 獻(xiàn)文皇帝 拓跋弘 454年—476年 天安 466年—467年
皇興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
(拓跋宏)
467年—499年 延興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483年—515年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510年—528年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龜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元氏 528年—? - 528年
— 元釗 526年—528年 建義 528年
北魏肅祖
(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473年—508年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528年 — —
北魏敬宗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元子攸 507年—530年 建義[2] 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長廣王 元曄
?—532年 建明 530年-531年
— 節(jié)閔皇帝 元恭[3] 498年—532年 普泰 531年-532年
— 元朗[4]
513年—532年 中興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元懷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脩[5]
510年—534年 太昌 532年
永興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注釋
北魏孝文帝下令將國姓由拓跋改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孝莊帝登基后未改元。 《魏書》作前廢帝,《北史》、《北齊書》作節(jié)閔帝。 《魏書》作后廢帝。 《魏書》作出帝,《北史》、《北齊書》作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