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31
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C346
這一條論述以厥熱勝復判斷疾病的進退的方法,以及除中的辨證。
病是從傷寒來的,開始是發(fā)熱六天,以后手足厥冷九天,在厥冷的時候還有下利。張仲景就給出了陰陽兩個方面,發(fā)熱是代表陽,六天了;手足厥冷還下利,代表陰,九天了。厥比熱多三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大凡人手足厥冷還下利的,里陽虛而有寒,應該是不能吃東西。.今反能食者.,那么.恐為除中.。
.除中.是古人的一個名詞,中者就是胃氣,除者減也。人在臨死之前,胃氣要完的時候,都會想吃東西,這個現象叫做除中。這個人厥利,手腳又冷又下利,還想吃東西,是不是那個除中證???.恐為除中.,不見得準是除中。于是就想個辦法,.食以索餅.,古人把面食做的東西都叫餅,索餅就是面條。紿他吃爛面條看到底是不是除中。
.不發(fā)熱者.,這個.不.字恐怕是一個錯字。吃了面條以后,這個人身上也不發(fā)熱了,.知胃氣尚在.,那就知道這個人胃氣尚在,不是除中,.必愈.,這個人必然要好。.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恐怕他吃了這個面條以后暴然間出熱,渾身發(fā)熱,這個發(fā)熱出來的也挺快,去的時候也挺快。因為它是除中病,胃氣是一個假象的興奮,吃完了索餅以后出現了渾身的暴熱,熱完了以后就去掉了,人身上就厥逆,這時候人就死了。這叫曇花一現,不能持久。.后三日脈之.,以后三天又給他切脈,又看病,.其熱續(xù)在者.,發(fā)熱還存在,這是從哪兒說的?前邊是.不發(fā)熱者.,這個.其熱續(xù)在.跟前邊就聯系不起來了。
尤怡在《傷寒貫珠集》中把.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的.不.改為.若.字。我認為這個字改得好。.食以索餅.,給他吃了面條,.若發(fā)熱者.,倘若這個人還發(fā)熱,.知胃氣尚在.,因為發(fā)熱,胃氣還在,.必愈.,這個病要好,但是.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但是又恐怕這個熱不持久,暴然間而熱,來一陣子以后就不來了,不能持久,那是假熱,.后三日脈之.,等到吃完了的時候,經過三天,再給他號脈的時候,.其熱續(xù)在者.,這個發(fā)熱還仍然存在,不是說是暴熱來而復去,還是繼續(xù)存在著。.期之旦日夜半愈.,因為夜半起少陽,陽氣就恢復了,所以第二天夜半的時候,這個病就要好了。
.所以然者.,張仲景就注解了,.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厥比熱多了三天,吃了索餅以后,.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這不也是九天了嗎?.與厥相應.,熱和厥相應,也不多也不少,.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這就說明陰氣無能為力,陽氣恢復了,等到第二天夜半的時候,陽氣恢復,病就好了。.后三日脈之而脈數.,等到了九天以后了,脈還挺數,.其熱還不罷.,發(fā)熱還不退的,這是陽氣來復太過,.此為熱氣有余.,這個就叫做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因為肝經的熱都在血分,肝主血,所以熱在血分者,要長瘡,長癤子。
病到厥陰的階段,它是兩極轉化,陰極生陽,陽氣來復,所以它發(fā)病的特點就有一個厥熱勝復的問題。厥代表寒,代表陽氣的不利,所以四肢厥逆而大便作瀉,這是一致的。如果他發(fā)熱了,那就是陽氣來復,陰寒退卻,這時候手足厥逆和下利也隨之而去。根據這個醫(yī)理,我們在臨床上就要辨別厥熱的對比和兩者勢力孰大孰強。
張仲景從厥幾日,熱幾日,從時間、日期上做了一個比較。如果厥和熱相等,而厥寒又不能上升,病就要好了。如果到厥熱相平時候還不平,厥逆、腹瀉又出現了,病就還沒好。如果熱少厥多,則不但病還沒好,反倒重了,是厥寒占有優(yōu)勢,正氣有些不足,這是要掌握的第一個問題。要掌握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從飲食和胃氣來檢驗人的正氣、邪氣。第三個問題,就是陽氣恢復是好事,但是也有恢復太過的時候。
原文
333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C347
這一條論述傷寒脈遲下利,禁用寒涼藥物的原則,及對誤服寒藥變成.除中.的原因分析。
張仲景在這里舉了個例子。.傷寒脈遲.,遲指寒濕之脈,屬于陽虛有寒之脈。遲脈主寒,數脈主熱。遲脈就要見腹痛下利,.六七日.,那么脾胃陽氣就更虛,寒邪就更甚了,應該用四逆輩補陽止瀉。.反以黃芩湯徹其熱.,醫(yī)生把這個寒性的、屬于理中湯證、四逆湯證的下利,錯誤地認為是少陽太陽合病的下利,沒有用四逆輩,反而用黃芩湯來除實熱。他沒有熱,無熱可徹,無熱可除,則必然使脾胃陽氣受損傷。.當不能食.,當者應當,他應當不能吃。.今反能食.,吃了黃芩湯之后應該不能吃東西,現在反倒能吃東西,這不是一個相反的情況嗎?.此名除中.,這個現象就叫除中,是胃氣將絕,飲食自救,.必死.。
對于三陰的寒證,我們不光要看到陽氣的問題,還要看到脾胃、先天后天的問題。因為人以胃氣為本,胃為水谷之海,它能夠營養(yǎng)臟腑氣血,胃氣一敗,正氣一散,就聚不住了,所以有胃氣就能活,無胃氣就會死。人以胃氣為本,提出胃氣的重要性,因為胃是三陰的屏障,是后天的根本,是氣血之源,這是第一層意思。
寒證下利出現的熱象都是假象。不要錯誤地認為是陽證的問題,居然就用了寒冷之品,那就損傷了脾胃之氣,導致除中的發(fā)生。治寒證的時候,不能用寒涼之藥傷脾胃的陽氣,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這是第二層意思。
原文
334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C348
這一條論述先厥后熱,陽復太過的變證。
這一條與上一條要聯系起來理解。厥熱勝復,陽氣恢復,這是個好事。如果陽氣太過,也要發(fā)生疾病,有在上、在下的部位不同。第C346條.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癰膿在于周身。這一條屬于病位在上、在下。厥陰病陽氣要是太過,傷及陰血,可以出現渾身長瘡、長癤子,也可以出現喉痹、便膿血。傷寒出現手足厥冷,這是厥陰的寒證。怎么知道它是厥陰的厥逆,而不是少陰的厥逆?因為少陰厥逆沒有續(xù)后的發(fā)熱,只有厥陰的厥逆后有發(fā)熱。厥陰為陰之極、陽之始,中見少陽,所以厥和下利必然能自己止住。
.傷寒先厥.,厥的時候就有下利,.后發(fā)熱.,發(fā)熱的時候厥也就好了,下利也自止了。.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如果陽氣恢復得太過了,逼陰外泄,就會汗出。如果陽熱之邪上行,就.其喉為痹.。喉痹是古代的一個證候名,指的是咽喉腫了。.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陽氣太過向上向外,所以有汗出、喉痹,這是一種趨勢。還有一種趨勢,雖然發(fā)熱,但是沒有汗,邪向下行,而.利必自止.,下利就止住,是陽氣恢復,寒邪退卻;若下利還不止,這種性質就變了,以前的下利是寒性下利,現在是在發(fā)熱以后的下利不止,陽熱下行,所以.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便膿血了,熱下行而不往上行,所以咽喉部位就不發(fā)生喉痹。實際上這一條陽氣恢復是一個好現象,厥和下利就自止了。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y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