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我們常常把它和真武湯一起來作為對比來學習。附子湯的兩個條文是304條和305條。少陰病,病位在表的陰證,治法是溫陽發(fā)汗解表,比如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或桂枝加附子湯,但是為什么本條,也是剛得少陰病,為何不解表呢?
以方測證來看,附子湯是溫陽益氣養(yǎng)津液的,沒有解表發(fā)汗作用,所以是屬于太陰病的方證。其實更多的在于條文說的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口中和,就是沒有口干沒有口苦,口中無所苦的意思??诳适顷栕C,不渴就是陰證。臨床中,也常把口中和當做陰證的癥狀表現。
其背惡寒者,我們比較重視惡寒。四逆湯的四逆是手足寒,手足是離胸腹最遠的位置,所以說厥深者寒亦深,厥冷過肘膝更重。但胸腹我們也常關注,如溫經湯的婦人少腹寒,臨床上發(fā)現,宮寒的女性患者,多有小腹涼的癥狀。胸腹為陰,后背為陽,如果后背出現了惡寒,也說明人陽虛的癥狀相對比較重。脈沉也更多突出的是一個脈沉細弱無力的狀態(tài)。
我們把兩個條文合在一起,看做仲景的一個醫(yī)案。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口中和,其背惡寒者,脈沉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四診信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口中和,其背惡寒者,脈沉。
辨病位:身體痛,骨節(jié)痛,屬于表證。
辨病性:手足寒,口中和,其背惡寒者,脈沉,陰證。陰寒重證。
診斷:少陰病
治法:雖然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應當溫陽解表發(fā)汗,但陽虛更重,不能發(fā)汗更傷陽氣津液,雖然沒有出現下利等里證表現,但仿照舍表救里的意思,護陽氣護津液,單純溫陽益氣生津液。
方證:附子湯
附子湯條文,屬于少陰病,表證未解,雖然沒有出現下利清谷等里證表現,但陽虛、津液損傷明顯,突出表現為其背惡寒、脈沉,即使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我們也不解表,從溫陽的角度,用附子湯溫陽益氣生津液來治療。因此,實際上我們把附子湯歸屬為太陰病范疇。
附子湯的方藥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附子湯方有附子、人參、茯苓,可以認為是茯苓四逆湯去了干姜、甘草。
附子湯方有芍藥、附子,也可以認為是芍藥甘草附子湯去了甘草。
不用甘草,說明病情相對急迫一些,避免甘草的甘緩。
附子溫陽,人參益氣,芍藥養(yǎng)陰。加了白術和茯苓,說明還存在水飲的問題。為什么加芍藥呢?芍藥甘草附子湯也提到了,存在著津液不足的這么一個情況,所以是三者的情況,既有陽虛津虛又有水飲,陽虛怎么造成的,那可能是發(fā)汗,下之后,損傷津液陽氣,陷入陰證,所以是三方面的矛盾,陽虛,津虛,同時又有水飲內停的復雜病機。
在第174條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方后注曰: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恰恰說明了白術是用來逐水氣的,所以附子湯的白術、茯苓用來逐水氣、祛飲的。附子湯方中有人參、白術、茯苓,再加甘草就是后世的四君子湯,但本方中不能單純的理解為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而是側重于逐水氣。附子湯類似于附子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往往存在下利的情況,下利就是寒性水飲的一個表現。
艾灸也是中醫(yī)的治療辦法,針灸,其實就是針刺和艾灸,是兩個治療方法。艾灸一方面利用艾葉的本身的溫熱性質,再加上點燃之后的溫熱來治療,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因此常常用來治療陰證,不能用于陽證。在表證的時候,我們更多還是希望能夠由內而外的發(fā)汗。用艾灸的辦法,雖然也能夠出汗,但還是類似于以火攻之,我們在表證篇的時候曾經講過這個問題。所以表證一般也不用艾灸。從六經來看,太陰病更適合艾灸。附子理中湯、附子湯都是太陰病方證,二方都是以附子、人參、白術為基礎,前者側重于溫陽益氣,加了干姜甘草,后者側重于利水、養(yǎng)陰,加了茯苓、芍藥。
附子湯方證,陽虛、陰寒更加明顯,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可以配合上艾灸來溫陽,簡便易行可操作。
總之,少陰病表證存在,但由于陽氣比較虛,陰寒更重,雖然沒有里證的下利清谷,但存在津液損傷急迫的病機,仿照舍表救里的治療思路,先不解表,單純溫陽益氣生津液。待陽氣恢復之后,再從少陰病論治。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自馬家駒讀書筆記。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yè)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刪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