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和大家講到“腸胃消化不良”中醫(yī)常見5大癥型,這篇文章針對肝胃郁熱、膽熱犯胃、脾胃濕熱、寒熱錯雜、食積化熱5種情況常見治療中醫(yī)方奉上!你一定會說,如何判斷自己情況屬于哪種癥型呢?別擔(dān)心,癥型對應(yīng)癥狀、藥方一起給出,希望對你有用。
肝胃郁熱證
#肝胃郁熱證
癥狀常見:
胃動力不足引起的腹脹腹痛,胸脅脹滿竄痛引起打飽嗝、燒心反酸、口苦口干、心煩易怒,舌紅苔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 治療方法:清肝和胃!
1、以化肝煎合理氣消脹合劑加減?;渭迩甯谓庥?,方中貝母為君,味苦,性微寒,用其佐金平木,微寒亦可清熱,梔子、牡丹皮清瀉肝火,梔子可清三焦之火,又可利濕通陽。
2、若肝胃熱盛,氣分熱多加蒲公英,入血多用連翹。
兩方合用肝熱得清,胃氣和降。
#膽熱犯胃證
癥狀常見:
飲食減少,噯氣,大便不正常、疼痛、干嘔、口苦口干,或伴有吐酸、打嗝、睡眠差。舌紅苔黃白相間或苔薄黃膩,脈右滑左弦或數(shù)。
* 治療方法:
1、若膽熱犯胃無濕邪,可用理氣消脹合劑加柴胡、黃芩,清膽和胃;
2、若膽熱與濕邪相兼為病,治法宜清膽利濕、和胃化痰。方用理氣消脹合劑加青蒿、黃芩,方中的青蒿,味苦、辛,性寒,用其辛香透熱,苦寒清熱燥濕;黃芩,苦寒清熱燥濕;淡竹葉,導(dǎo)熱下行,溫膽湯分消走泄,使痰濕之邪消。諸藥合用,使少陽膽熱得清,中焦痰濕得化,胃氣得和。
#脾胃濕熱證
癥狀常見:
胃脹胃痛、飯后腹脹、沒胃口精神差,伴有身體乏力、口苦口黏、噯氣、口臭、大便黏滯不暢或便秘、小便不利等癥。舌暗或暗紅,苔或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間而膩。膩苔是濕邪的表現(xiàn)。
* 治療方法:
治療中焦?jié)駸?,在?strong>理氣消脹合劑”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濕熱之邪輕重不同,合方用藥。
1、濕熱并重者合用連樸飲加減;濕熱并重,熱聚成毒,咽喉腫痛者,合用甘露消毒丹。方中選用清熱兼苦寒燥濕之品,如黃芩、黃連、茵陳等;
2、選用梔子、竹葉、滑石、蘆根等,則是取其性寒之品清熱降火,導(dǎo)熱下行;
3、熱聚成毒者選用連翹、射干、貝母清熱解毒散結(jié);
4、若胃腸濕熱結(jié)聚,大便黏滯不暢,腑氣不通者,加用虎杖,瀉熱通便;
5、濕重于熱者,治法當(dāng)辛宣芳化,一般不需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可酌情選用甘淡涼寒的利小便藥或?qū)嵯滦械乃?,使?jié)駸嶂皬男”愣?。通過治療去濕清熱,脾胃相合,胃氣和降。
#寒熱錯雜證
癥狀常見:
腹脹胸口堵悶、嘔惡,伴有口干口苦、噯氣、或腸胃空虛積餓,或腸鳴,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苔膩而微黃,脈或濡滑或弦細(xì)滑。
* 治療方法:
《傷寒論》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其中黃連、黃芩味苦能燥濕,性寒可清熱。
1、若寒濕困阻中焦,腸鳴下利,可用辛溫加苦溫的藥物,半夏瀉心湯方中有干姜相配,與病因病機相符合。
2、若濕熱并重,或熱重于濕,濕熱之邪阻塞氣機,大便多黏滯不暢或干結(jié),用藥當(dāng)加重苦寒清熱燥濕之藥劑量,減去溫?zé)嶂缘母山^為符合病機。此時改用理氣消脹合劑加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散結(jié)除滿、降逆和胃,使中焦壅塞得通,上下氣機通暢,諸癥自消。
#食積化熱證
癥狀常見:
腹脹、早飽、口臭,或惡心,放臭屁,大便不調(diào),或有消化不良。舌暗,苔厚膩或薄黃膩。脈弦滑或數(shù)。
* 治療方法:清熱消積、理氣和胃。
藥方用理氣消脹合劑加黃連、梔子。此方配伍與加味保和丸之意相通,但較其清降之力重。方中連翹、梔子清食積所產(chǎn)生的熱,黃連清熱燥濕,治療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等問題產(chǎn)生的痰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