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日本東京。東京國家博物館“三國:故事的背后”主題展上,一名參觀者正在觀摩來自NHK電視臺的木偶劇《三國演義》使用的模型。(圖/Alamy)
裴松之注的《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了名士許劭對曹操的一句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辈懿俾犃舜笮?。
此事很見曹操的性格。
歷史上,曹操不失為一個英雄,還是個不修邊幅的英雄。他愛讀書,所謂“手不舍書”,而且會寫詩,“登高必賦”,但不是迂腐的讀書人。
他很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不穿錦繡衣服,帷帳屏風壞了就貼個補丁。
他私下里又很是不羈,穿戴隨意,說話沒輕沒重。
聊天“嗨起來”了一頭扎進杯盤里,腦門兒沾上菜——這種表現也是有的。
但另一方面,曹操不是個厚道人。史書說他持法嚴峻,老朋友都不放過,而且記仇。《三國志》及注解里,既稱贊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說他酷虐變詐。
黃仁宇先生則認為,曹操是個馬基雅維利作風十足的現實主義者——大概不錯。連帶他所打造的曹魏,亦體現出他現實的一面。
曹魏,馬基雅維利式的現實主義
曹操出身不好。乍看上去,這是國防部長(太尉)的兒子、家底豐厚的富二代,但在他的圈子里,因為祖父曹騰的宦官身份,他又處在鄙視鏈的底層。
陳寅恪先生說,東漢中晚,統(tǒng)治階級便是內廷之閹宦與外廷之士大夫。
東漢末年,宦官與士族不兩立,眾所周知。
所以后來袁紹與曹操交手前,袁紹麾下陳琳寫檄文,要強調曹操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說曹操是“贅閹遺丑”。
這是在強調:曹操是宦官那邊的!士大夫們,請歸心我們汝南袁氏吧!
曹操早年做過任俠肆意、飛鷹走狗的浪蕩少年,在洛陽當官時也曾想成為打擊宦官權貴的正直清官——得罪了人,才回故鄉(xiāng)躲起來,讀書打獵。
后來關東諸侯一起興兵討董卓,只有曹操跟孫堅是真過去跟董卓打,別家諸侯各懷鬼胎,曹操也曾憤慨:“豎子不足與謀!”
現在大家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實這個說法,最早是袁紹麾下謀士沮授提出來的。
而曹操的口號一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這里得說到曹操麾下最重要的人物了。
《三國志》里寫曹魏臣子,先寫曹操宗族,所謂諸夏侯曹;之后第一位,便是荀彧。
許多人都以為荀彧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但細看會發(fā)現,荀彧并不怎么跟曹操上戰(zhàn)場。
曹操身邊的謀士,荀攸、賈詡、郭嘉等負責日常進言;荀彧常鎮(zhèn)守后方,跟曹操通信。
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曹操跟袁紹相持,局面困難,曹操寫信給荀彧問怎么辦,荀彧便開導他,“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等等。
可以說,曹操前期,是和荀彧聯手,重組了東漢朝廷。
曹操迎了漢獻帝后,荀彧成了尚書令,之后荀彧又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郭嘉、鐘繇、陳群、司馬懿、荀攸,多與荀彧有關。
荀彧自己的家族便是潁川名士,因了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后臺。后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發(fā)了許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許多其他屬地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真是大魏的根本啊!
所以曹魏勢力前期,實質是曹操麾下諸夏侯曹宗族,與荀彧所代表的士族的融合。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錄前后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便是: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zhàn)爭的功績抵不上后方朝堂運籌帷幄的勛勞。
曹操又給荀彧寫信稱:我和你共事以來,創(chuàng)立朝廷,你幫著匡弼政事,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功勞太大了。
但我們也知道,后來荀彧被曹操逼死了。
曹操攻下冀州后,立刻自領冀州牧。
從此,他的據點就在鄴了——這不,還在那里修了銅雀臺呢。
與此同時,還有人勸曹操復置九州,擴大冀州的管理權限。曹操已經準備實施了,卻被荀彧勸住。
后來曹操發(fā)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表示不看門第、身份、品德,只要有能耐,都可以來做官。
此前,曹操陣營的許多干部來自荀彧引薦,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士族。而《求賢令》的態(tài)度顯然與此前不太一樣了。
一年后,曹操讓鐘繇調動關中人馬,預備對付張魯,就此激起了馬超、韓遂大亂。曹操打平了馬超,也正式接管了西線。
此后,鐘繇雖然位高權重,但沒辦法再在關中坐鎮(zhèn)一方了——而鐘繇跟荀彧與荀攸,關系相當密切。
又一年后,董昭等人預備推曹操當魏公,去探荀彧的口風。
荀彧不肯。曹操表奏荀彧到譙郡勞軍,讓荀彧離開許昌,之后就給荀彧寄了空食盒。
荀彧自盡,曹操稱心如意當了魏公?!度龂尽ぼ鲝獋鳌吩闹?,荀彧死后的下一句便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p>
大概,曹操是個極聰明又現實的人,少年時任俠自在,不與名士們走一派,但也不因為出身便跟宦官為伍。
天下大亂后他建立起自己的軍隊,綜合了家族私兵與國家軍隊,依靠曹仁、曹洪、曹休、曹純、夏侯惇、夏侯淵等宗族勢力,再與荀彧為首的士族合作,寒門與士族相融合,又“奉天子以討不臣”,取得了勢力;待擊敗袁紹后統(tǒng)一北方,曹操與荀彧的合作也就到了尾聲,他的《求賢令》和進位魏公,伴隨著荀彧的死亡。
《三國志》里,荀彧是魏的謀臣;《后漢書》里,荀彧卻被當成漢臣對待。
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后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
也許他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哪怕通過輔佐曹操力挽狂瀾,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的壽命,最終能做的也就只有以身殉國。
而在荀彧死后,曹操終于建立起了屬于曹氏的體系。
他寫的那篇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未必全是真情實感,但總也有些肺腑之言:說自己少年時,也不過想夏秋讀書,冬春射獵;后來參軍,理想不過是封侯,死時墓碑上刻個征西將軍就高興了。
所以他后來因緣際會,位極人臣,已經超過了自己的期望。但要他交出權力,那不可能,恐怕自己一交權就危險了。
后來孫權勸曹操更進一步時,曹操大笑說: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烘烤啊!曹操又自稱如果天命在自己,樂意當周文王——真要邁出那一步,就讓下一代人邁吧。
所以曹丕雖是曹魏名義上第一任天子,但曹操實為曹魏開國之祖。
他那被譽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卻又酷虐變詐的個性,也直接影響了他的政權組織形式。對于魏國而言,士族、宗族、寒族都是政權的重要力量,卻又都僅限于實際層面的利用對象,有用時親密無間,有矛盾則除之后快。
這種形式效率高,副作用也不小,以致后來到了危亡關頭,這三股力量沒有任何一方能為這個政權效死力。
孫吳,大軍閥帶著一幫小軍閥
孫吳的情況,有幾幕微妙的場面可以體現。
一是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大軍壓境,文臣多勸孫權投降,魯肅勸孫權奮戰(zhàn),之后周瑜前來為孫權定計,孫權決意對抗曹操。
二是后來孫權登基稱尊時,感嘆這是周瑜的功勞,回頭卻對江東士人領袖張昭說:如果當初聽了你的話(投降曹操),如今已經要乞食了!
話說,孫家并非江東本地人。
孫策縱橫江東,拿下江東的土地后,并不算太平:孫策自己是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殺的。
十八歲的孫權繼位時,實在是刀光劍影。
當時東吳的兩大核心,是帶兵前來赴喪、穩(wěn)定住局面的周瑜,以及孫策托孤的江東士人領袖張昭。
張昭自己身為名士,名氣一度喧賓奪主蓋過孫策。
他剛跟隨孫策時,北方名士來信如云,孫策卻瀟灑地認為,張昭可比管仲,自己可比齊桓公,張昭賢良,自己也有光。
待孫策臨終,托孤于張昭,張昭也有力地幫孫權穩(wěn)住了局面。
自此到赤壁之戰(zhàn),周瑜所代表的江淮武將與張昭身后的江東士子,實為孫吳的中流砥柱。
所以赤壁之戰(zhàn)時張昭要降,孫吳一度面臨崩潰的危機。
周瑜為孫權贏了赤壁之戰(zhàn)后,孫吳才得以繼續(xù)屹立。
也就是在那些年,孫權開始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領袖。
史書說孫權的性格活潑好動,經常親自坐戰(zhàn)車打老虎。
他熱衷長夜飲宴,開朗活潑,喜歡大笑。
他還很喜歡惡作劇,比如用驢去調戲他十分倚重,但臉有點長的諸葛瑾,或者是見蜀漢來使費祎時,拿他各種開涮。
孫權常跟張昭吵架,吵著吵著動了感情,就對哭起來——當然,哭完了,該咋樣還咋樣。
孫權對手下好起來時,推心置腹地好。
魯肅一來,他會拉著人一起上榻躺著;他會親自為魯肅牽馬;呂蒙病重時,孫權對他的關心仿佛在照顧戀人。
孫權的性格足夠“虎”,對一個人的信賴可以毫無止境,所以他很能得人心。
用清朝大學者趙翼的話來說,孫權交接手下,是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孫策臨終前那句“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并非虛致。
所以在劉備攻打孫吳時,孫權會大膽地起用陸遜,并獲得成功。
本來陸家作為江東本地人,與孫家是有冤仇的,但孫權對他推心置腹。劉備在白帝城時,徐盛、潘璋等都說可以“趁他病,要他命”去進擊,孫權還是征求了陸遜的意見,沒去打。
此后吳蜀和好,孫權讓陸遜直接和諸葛亮對話,允許他修改書信——這是外交上的至高權限了。
魏吳石亭之戰(zhàn),孫權召陸遜來當大都督,給陸遜發(fā)黃鉞,還親自為陸遜執(zhí)鞭。
陸遜班師時,孫權也給了他大場面:“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
他還和陸遜跳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
然后就是信任的極限:孫權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讓陸遜輔佐并讓他執(zhí)掌荊州與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
此后陸遜駐武昌十六年,武昌實為東吳陪都。
孫權自己在建業(yè),讓陸遜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上游盡付于他。
然而這份熱情與信賴,也有消失的一天。
孫權,就像許多張嘴跟你自來熟的哥們,卻也并不是二愣子。
他熱情,但也狡猾,善于隨機應變。
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拿他比臥薪嘗膽、滅掉吳國的勾踐。
孫權知道張昭對吳國的重要性,不過也會在必要時對張昭敲打一番:“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說白了就是,吳國到底是你張昭說了算,還是我孫權說了算?
孫權后來登基稱尊,沒讓張昭做宰相,選的是顧雍。
顧雍不喝酒,性格沉默寡言。孫權也認為“顧公在坐,使人不樂”,但還是用了——因為顧雍是所謂辭色雖順而所執(zhí)者正的宰相,孫權就需要這么個能順著自己,同時又能不出亂子的宰相。
另一邊,孫權信賴了陸遜近二十年,等到二宮之變時,看陸遜三番四次上書,似乎不是自己這邊的,便不搭理陸遜了,也不讓陸遜來建業(yè)與自己講道理。
他還派人去責備陸遜,終于把陸遜氣死了。
人都死了,孫權還不想認錯。陸遜被兒子陸抗葬了之后,孫權還派人去詰問陸抗。
陸抗一條一條回答,力證父親的清白,孫權方才“意漸解”。幾年后,孫權又流淚跟陸抗道歉,說已經把問訊陸遜的那些玩意都燒了。
大概,孫權平時顯得像個意氣慷慨、幽默滑稽、仁愛好客、信賴屬下、能哭能笑、喝酒打獵的可愛人。
但在面對事關政局、涉及東吳與江東本地的問題時,他的狡猾和機變就會顯出來——這一切性格特征,都是他掌握、控制局面的手段。
這份性格,讓他可以在壯年之時,信賴與他性格截然不同的陸遜,成就君臣佳話。
到老了,他覺得控制力似乎要受威脅了,便又顯出“性多嫌忌,果于殺戮”的一面。
孫權竭力讓孫家這個外來戶,與江東本地的顧、陸、朱、張維持微妙平衡的做派,也折射出一個事實——孫權逝世后,鄧艾曾說“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的確,吳主能給各家授兵,而吳將常有世襲領兵權。
比如陸抗到二十歲時,拜建武校尉,領陸遜眾五千人。
這種模式,讓東吳相當于一個大軍閥帶著一幫小軍閥,聯合地方勢力形成的地方政權。
受到攻擊時,他們彼此信賴、團結一致,可以打退曹操,可以打退劉備;但往外攻伐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魯肅和周瑜都強調過割據江東,“自擅江表”,這點孫權做到了。
但這個政權往外打卻不算積極,就算打也戰(zhàn)果寥寥,也與這制度大為相關。
割據江東本來只是爭雄天下的手段,發(fā)展到后來,手段卻成了目的。
蜀漢,俠客聯盟
雖然《三國演義》里非說劉備是皇叔,仿佛很尊貴,但其實到了東漢末年,漢室宗親滿地跑,劉備并沒什么特殊。
“先主名微人鮮”,劉備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劉備早期就是一股流浪小武裝的落魄首領,孔融求救于他時,劉備說過一句“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細想來是有點酸楚的。
但天下豪杰都對他高看一眼。
他依附曹操時還無所成,曹操看得出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周瑜未見劉備時,并沒對他印象深刻;與劉備并力于赤壁之后,就跟孫權說了,劉備不簡單:“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程昱、郭嘉,也都在劉備還無所成時,已經意識到了“劉備有雄才而得眾心”。
劉備的堅韌、仁厚、度量和用人,都是公認的。
事后也證明,他就是靠百折不撓和大度用人,鼎足三分。
劉備當然不完美。曹操作為他的死敵,承認劉備的同時,也難免嘴炮一句“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作為曹魏謀士,說得更直接:“有度而遲?!?/p>
陳壽在《三國志》里也明白說了:先主弘毅寬厚,很像劉邦,英雄之器——劉邦出了名的“善將將”,能用人。
同時劉備“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機變權謀這些,不如曹操。上述曹操和劉曄對劉備的評價,也十分中肯。
劉備是一個很平民的領袖。
劉備麾下,有山西殺人犯關羽、河北人張飛、流浪武人趙云、流亡諸侯馬超、老兵黃忠和拔于行伍的魏延,而少士大夫。
張魯曾經說,寧為曹公奴,不為劉備座上客。劉備麾下,很長時間里,沒有曹魏的荀彧、孫吳的張昭這種名士。
后來劉備一度得了個名士許靖,劉備還嫌棄這人沒啥真本事。
人生前四十多年,劉備一直到處當客將:田楷、孔融、公孫瓚、陶謙、曹操、劉表,他都跟過。
其間,他一度擁有過徐州,收容了呂布,然后被反咬一口,只好再去跟曹操,跟袁紹,跟劉表,然后歸附袁紹、投奔劉表。
大概,劉備并不是一個大戰(zhàn)略家,只是靠著堅韌、能打、講義氣,以及一群死心塌地跟他的猛將,才得以百折不撓。
等四十六歲那年,劉備遇到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終于有了靠譜的人給他規(guī)劃戰(zhàn)略:拿下荊州,聯絡東吳,拿下西川,然后“向宛洛”“出秦川”,一起取中原。
但劉備又是“有度而遲”,關鍵時刻不忍拿荊州,于是一度在當陽陷入絕境。
諸葛亮去東吳跟孫權勾兌出了一個孫劉聯軍,拿下赤壁之戰(zhàn)后,劉琦以劉表兒子的身份被推為荊州牧,劉琦一死,劉備自然接管了他的名義,拿下了三分之一個荊州。
本來劉備手下都是豪俠將領,等劉備拿下三分之一個荊州后,龐統(tǒng)為首,蔣琬、馬良、伊籍、陳震這些文士來了,大大豐富了劉備的干部隊伍。劉備再拿下成都,三足鼎立;拿下漢中,跨有荊、益、巴蜀,后來的蜀漢,基本成立了。
劉備的一生遭際,其實都在八個字:百折不撓,有度而遲。
因為有度,所以人緣好。
因為戰(zhàn)術遲鈍,所以在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長期寄人籬下,最后如陳壽所言,機權干略不如曹操,所以地盤也狹窄——整個政權,被局限在巴蜀一州之地。
但這時候,人緣好的優(yōu)勢又體現出來了:
劉備和跟隨他的核心團隊,基本是當時不算尊貴的商販走卒、落魄武人、失意知識分子甚至法外狂徒,但這個平民團隊堅韌又和諧,終于打出了一片天地,并且在生死關頭能靠得住。
夷陵慘敗,內外交困,劉備雖將死,但他又展現出足夠的度量,真誠開明地把國家交給諸葛亮——“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出師表》里的這句話并非虛言。
受劉備的感召而從五湖四海聚集到一塊的這群背景復雜的蜀漢初代開國者消亡后,巴蜀一地很難再孕育出這樣的銳氣和活力,但當年那份精氣神,得以延續(xù)到了蜀漢的最后一刻:當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后人在綿竹向魏將鄧艾發(fā)起最后一次進攻時,當姜維試圖以一己之力在成都發(fā)動政變讓劉禪復辟時,對于這個極富江湖豪氣的政權和它的締造者們而言,成敗已經是個無關緊要的標準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