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是荀氏的一支重要分支,始祖荀首是逝敖幼子,荀林父之弟,因被封于智,以邑為氏,別為智氏,謚莊,又稱智季、智莊子。
智氏傳承
公元前597年荀首擔任下軍大夫,當時他的兒子荀罃已經在下軍服役。荀首走入晉國政壇,應該是得益于擔任執(zhí)政正卿的哥哥荀林父,但事實證明,這是一位文武雙全、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晉楚爭霸之邲之戰(zhàn)爆發(fā)。因荀林父指揮不利,晉軍大敗,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擊雖為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公元前588年春,晉國人歸還戰(zhàn)俘公子縠臣,以及連尹襄老的尸體,用以交換荀罃回國。公元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欒書超拔位中軍將。荀首位居中軍佐,地位僅次于欒書;荀庚是上軍將,排名第三,新下軍主將荀騅,荀氏的勢力非常強勁。
公元前587年12月,欒書、荀首、士燮三人帥軍伐鄭。公元前583年春,欒書帥軍進攻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俘獲頗多。當時晉國輿論認為,這次勝利是因為欒書在前年采納了荀首、士燮、韓厥三人的良言。公元前583年,荀首辭世。
荀首
荀罃是荀首之子,史稱智武子。公元前597年,邲之戰(zhàn)之時,他與父親下軍大夫荀首共同參戰(zhàn),在楚軍強大的軍力前,晉軍崩潰,智罃被楚國俘虜。這次被俘,導致荀罃在楚國做了 9 年階下囚,公元前588年晉楚換俘才返國。智罃回到晉國后,在荀首之后繼承為智氏家主。但荀罃?shù)氖送静⒎且环L順,甚至在晉國的地位長期低于自己的侄子荀偃。公元前583年,荀首去世,荀罃進入卿的行列,任下軍佐。其時荀罃堂兄、荀林父之子荀庚任中軍佐。公元前578年,晉秦麻隧之戰(zhàn)爆發(fā),荀罃擔任下軍佐,與晉軍一起擊退秦軍。此后不久,荀庚去世,其子荀偃為卿,任上軍佐,職位在族叔荀罃之上。
公元前575年,晉齊合兵伐鄭,荀罃率領諸侯軍隊作戰(zhàn),鄭國的子罕帥軍夜間襲擊,宋、齊、衛(wèi)三國軍隊潰散,聯(lián)軍黯然返回。這是荀罃?shù)谝淮螁为毬时鴪?zhí)行任務,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574年,中軍佐士燮病死,荀罃順升為下軍將。公元前573年正月,欒書、荀偃弒晉厲公,委派荀罃、士魴到京師迎接年輕的周子回國即位是為晉悼公。晉悼公即位并任命百官,荀罃由下軍佐升任上軍佐,而與其一起迎立的士魴也得到提拔。公元前573年 11 月,欒書死,韓厥執(zhí)政,荀罃升任上軍將,在八卿中排名第三。
公元前571年,智罃聯(lián)合魯、齊、宋軍攻打鄭國,鄭成公剛剛去世。智罃聽從魯國孟獻子進言,在鄭國邊境附近筑虎牢城,威脅鄭國,鄭國不戰(zhàn)而歸附晉國。公元前566年,正卿韓厥年老退休,中軍佐智罃繼承正卿、中軍將。智罃協(xié)助晉悼公重新構筑晉國的霸權。同時奠定了智氏家族獨立于荀氏,成為晉國主要家族。公元前560年,智罃去世,由于其子智朔早逝,因此由智罃之孫智盈繼承智氏家主之位。
荀罃
荀罃去世后,荀盈以一個幼童,繼承知氏之位,卿位由程鄭暫代。荀偃守護侄子荀盈,使智氏沒有衰落。公元前548年,荀盈繼程鄭為下軍佐,復入六卿。荀盈為人溫和、低調,與執(zhí)政趙武、韓起等人關系親密,并多次出訪各國,智氏漸有復興之勢。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前533年,年僅30余歲的荀盈病重身亡,史稱智悼子,只留下一個十余歲的孩子荀躒,智氏家族在晉國的崛起再度擱淺。
公元前533年,荀盈早亡,晉平公為加強公族,欲廢黜智氏卿爵,幸虧荀躒的堂叔荀吳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護,使尚未成年的荀躒擔任下軍佐。智氏由于兩代人(荀朔、荀盈)的過早夭折,步履維艱,年幼的荀躒依靠著中行氏,才得以保全。公元前519年,伯父荀吳辭世,荀躒孤苦伶仃,深恐被趕出六卿行列,積極侍奉晉頃公、晉定公彼此利用,共渡難關。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獻子士鞅死后,荀躒成為中軍將,繼任晉國正卿,但荀躒的聲勢不如其副手,晉國中軍佐趙簡子。
公元前497年,趙鞅殺死邯鄲大夫趙午,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荀寅聯(lián)合攻打趙氏,智躒聯(lián)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荀躒打算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簡子拒絕,趙簡子乘機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公元前493年,智躒去世,史稱智文子,其子荀申繼承智氏,趙簡子繼承正卿。
公元前493年,荀躒去世后,荀申繼承智氏之位,為下軍佐,與趙鞅一起執(zhí)政。趙鞅執(zhí)政,獨專晉國朝政,聯(lián)合韓氏、魏氏壓制荀申,荀申在晉國并不得志。荀申擇立智氏宗子時,青睞次子荀瑤。族人智果認為荀瑤貪而不仁,立荀瑤必亡智氏。荀申不從,堅持立荀瑤。不久荀申早亡,史稱智宣子,其子荀瑤繼立。
荀瑤又稱智伯、智伯瑤。史稱智襄子。智襄子是繼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執(zhí)政二十二年,是晉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執(zhí)政大臣。
公元前475年,趙鞅病逝,其子趙無恤繼立,智瑤登上了執(zhí)政寶座。此時的中原,從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過度成戰(zhàn)國時期的混戰(zhàn),齊、晉、楚、越四強并立,齊、楚是老牌強國,越國屬新興勢力,晉國雖最強,卻因為政出私門而戰(zhàn)斗力大減。智瑤的理想也是匡扶晉國霸權。公元前472年,智瑤率領軍隊在犁丘與齊軍對峙,此戰(zhàn)中,智瑤身先士卒,作戰(zhàn)勇猛,晉軍奮不顧身,拼死向前,齊軍招架不住,大敗而歸。智瑤親手俘虜了齊國大夫顏庚。公元前464年,智瑤與趙無恤出兵,攻打鄭國。智瑤以統(tǒng)帥的身份命趙無恤攻城,趙無恤想保全自己的實力,拒絕執(zhí)行命令。這次作戰(zhàn),將佐不和,鄭都沒有攻克,卻也劫掠了鄭國大片物資,戰(zhàn)果豐盛,滿載而歸。
公元前458年,智瑤率領趙氏、韓氏、魏氏三家,共同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
早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而傳統(tǒng)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內耗,無力對外爭雄。喪失霸主之位。作為晉國的執(zhí)政,智瑤心里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yè),必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才能主導晉國一致對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智瑤要求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韓康子、魏桓子迫于智瑤淫威,被迫獻地。趙襄子卻拒絕獻地。智瑤向晉公請命,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共同出兵討伐趙襄子。趙氏寡不敵眾,一敗再敗,形勢很不利。趙無恤將趙氏的基地遷往晉陽,進行下一步作戰(zhàn)計劃。智瑤繼續(xù)追擊,包圍晉陽,命令軍士強攻,但沒有攻克。
水灌晉陽
公元前453年,智瑤派軍隊駐守汾水堤壩,命士兵挖土,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在此狀況下,趙氏謀士張孟談趁夜密會韓康子與魏桓子,唇亡齒寒,韓趙魏三家秘密結盟。公元前453年3月,韓康子、魏桓子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將智氏親兵全部殺死,控制堤壩。然后將汾水導向智氏帥營。趙氏從晉陽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的兩側,智軍已成甕中之鱉。智瑤被趙襄子活捉后殺死。智寬、智開等人帶領智氏,以自己的封邑防御三家。經過一年多的激戰(zhàn),終是難敵三卿,率領族人投奔秦厲共公,智氏集團永遠離開了晉國。
智瑤與趙襄子
智氏與韓趙魏三家
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本來仕事于范氏及中行氏,后來轉去智瑤門下任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趙襄子聯(lián)合韓康子與魏桓子滅掉智瑤。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豫讓刺殺趙襄子數(shù)次不能成功。趙襄子感到豫讓義烈,命人將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跳躍三次,一劍劈下,說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說罷便自刎而死。豫讓的事跡傳開,晉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
豫讓刺衣
智瑤是春秋末期晉國涌現(xiàn)出來的一位才干出眾,智謀過人的領袖,是智氏家族第三位,是荀氏家族第五位(荀林父,荀罃,荀偃,荀躒之后)正卿。在其執(zhí)政期間,晉國朝政呈現(xiàn)出智氏一家獨大,力壓三卿的局面,對外智伯南征北戰(zhàn),晉國實力也逐步恢復。但智瑤驕傲輕敵,性格具有很大缺陷。早在荀申立嗣的時候,智氏族人智果就認為智瑤沒有仁德之心,常借勢欺人,用殘酷不仁的思想行事,最終必定導致知氏家族的滅亡。后智果為保存自己,帶領其一部分族人從知氏中分出,另立宗廟輔氏,表示脫離智氏。后知氏在晉陽之戰(zhàn)后被滅門,輔氏得以幸免。戰(zhàn)國秦漢以來,學者多把智伯與吳王夫差相提并論,看作是驕傲輕敵、“極武而亡”的兩個典型例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