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脾虛,所以,對于食物水谷的消化功能就減弱,導致無法消化吸收部分以濕氣或痰的形式留存體內。
所以,去除濕氣,就要健脾、祛濕,雙管齊下,而用有健脾祛濕效果的草藥,做杯茶,每天喝是祛濕較好的方式。
自己動手做蒲公英砂仁茶,用它泡水喝,健脾、祛濕、排毒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干姜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干,然后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解析:
蒲公英,《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逼压⒂脕碇螡袷亲顬檫m宜的,蒲公英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惡心、舌苔發(fā)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yǎng)顏駐容、輕身延年 ”。
梔子,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涼血止血、散瘀。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茯苓,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溫,味辛,用于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于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山藥,《本草綱目》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癱涎、潤毛皮”。山藥雖然沒有直接除濕的效果,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干姜,長于溫中回陽,為脾陽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藥。用于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綠豆,綠豆有健脾、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于排毒、消腫。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yōu)勢。
冬瓜皮,性寒甘,入肺、大腸、小腸、膀胱經,具有潤肺生津、健脾養(yǎng)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等養(yǎng)生功效。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jié)駶岬没?,中焦得以調和。
馬齒莧,《本草綱目》:'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眙,解毒通淋,治產后虛汗。'馬齒莧食用價值非常高,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等功效。它還含有大量的鉀鹽,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
陳皮,中醫(yī)認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脾、肺經;有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之功,平時在飲食上適當加入陳皮有很好健脾和胃功效。
自己動手,做一杯健脾祛濕的茶飲,每天喝,每天祛濕排毒,身體更健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