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瑋恒
紙,作為文房四寶之一,也是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重要載體。紙的發(fā)明和生產(chǎn)極大的方便了漢字書寫,成就了眾多傳統(tǒng)書法佳作和書法名人。紙張的材質(zhì),工藝,甚至是年份,以及它對環(huán)境濕度和溫度的反應(yīng),對于書寫者的發(fā)揮而言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書法史上,碑和帖兩種風(fēng)格之中,后者對紙有著極大的依賴。去年,杭州子瞻文化舉辦了一場“飲湖上——陳忠康書法西湖展”,展覽中,著名帖學(xué)書法家陳忠康先生特地選用了花樣繁多的紙品,為展覽增色不少。這些紙品包括涂布紙,宣紙,箋紙,老紙,乃至絲絹之屬,也從各個方面地體現(xiàn)了他的嘗試精神和駕馭能力。
接下來,我們將借助五行之德來歸納這些紙張的性質(zhì),以方便大家的欣賞。
金——堅貞
-------陳忠康《蘇軾十六樂事之雨后登樓看山》17×68cm-------
-------陳忠康《蘇軾十六樂事之晨興半炷茗香》17×68cm-------
粉蠟箋以礦物質(zhì)粉末覆蓋于生紙之上,并涂蠟砑光。成紙挺拔堅韌,光彩照人,暗合金德之堅貞。
粉蠟箋之優(yōu)點在于紙面光滑,落墨精神。適宜寫小字,有利于工穩(wěn)風(fēng)格的發(fā)揮。同時大多數(shù)涂布紙色澤艷麗,有裝飾作用。
其缺點在于過于平板,落墨雖不洇亦不能潤,缺乏墨韻的意外效果和紙筆之間的多層次互動。
-------陳忠康《蘇軾十六樂事之午倦一方藤枕》17×68cm-------
-------陳忠康《蘇軾十六樂事之乞得名花盛開》17×68cm-------
忠康先生在創(chuàng)作賞心十六樂事的條幅之時,考慮到這一系列作品的形式風(fēng)格可能趨同,所以便利用粉蠟箋的豐富色彩拉開視覺的差距。而在書寫時,全以濃筆書寫,正因為粉蠟箋滑而不洇的特性,一旦進(jìn)入枯筆則容易失神。相反的,下文提到的檀皮紙卻是這類極富于筆墨韻味和生命質(zhì)感的紙張。
木——紛繁
紙來源于樹木,而檀樹皮則是木中之精華。墨落于檀皮紙上可分五色,正合木德之紛繁。
檀皮紙本質(zhì)極易暈染,并不適合寫帖,但是對于筆力強悍的陳忠康,無疑是激發(fā)他創(chuàng)造靈感的機會。膠礬的施加,則可以控制檀皮紙的生熟程度。
-------陳忠康《東坡法惠寺橫翠閣》58.7×35cm-------
-------陳忠康《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16×69cm-------
在生宣,或者半熟宣紙上寫出這類活潑而又不失含蓄的點畫并非易事,必須對筆墨有著極強的控制能力。較早期的宣紙作品中,陳忠康往往會加上一些賭博性的用筆。而在他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生宣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這類半生熟宣紙。或者用背部較粗的一面來強化筆畫運行的力量感,亦或者用玉版宣紙的正面來經(jīng)營溫潤的風(fēng)格。檀皮宣紙的潤墨性和日常書寫所需要的穩(wěn)定性一直是矛盾的,而下文的熟制絹在具有了潤墨效果的同時 ,又可以維持流暢穩(wěn)定的行筆狀態(tài)。
-------陳忠康《陳眉公題蘭三首》35×137cm-------
-------陳忠康《東坡七律》24×62cm-------
水——溫婉
絹和粉蠟箋都不是植物紙面,成型時皆帶有人工的編制或砑光過程,因此其材質(zhì)表面都較為規(guī)則。然而,絹畢竟是有生命靈性的,因此,其效果又介于涂布紙和生紙之間。既順滑,又瑩潤,正合乎水德之溫婉。
-------陳忠康《東坡游道場山何山》34×91cm-------
-------陳忠康《東坡府上代人贈別三首》50×36cm-------
絹,在潤墨和穩(wěn)定性之間的平衡遠(yuǎn)勝于涂布紙和宣紙,然而墨色和筆觸細(xì)節(jié)的呈現(xiàn)仍遜色于箋紙。
陳忠康所用的絹布,或者偏生、或者偏熟,但是行筆都平緩而穩(wěn)定,勝在氣息的微妙律動,不同于粉蠟箋創(chuàng)作的節(jié)奏分明,且區(qū)別于宣紙創(chuàng)作的極力周旋。
火——剛烈
箋紙幅面雖小,卻因人工的制作而帶有明朗的形式感,和分明的呈墨效果,一張箋紙的成型,往往要經(jīng)過套印、施膠、錘煮、涂蠟、砑光等重重工序的雕琢淬煉,方能煥然一新,此則暗合火德之剛烈。
-------陳忠康《東坡八聲甘州寄參寥子》38×35cm-------
-------陳忠康《蘇軾答言上人》18×25cm-------
這類熟箋紙原本就為小字書寫而制作的,所以可在其中窺見作者最放松的書寫狀態(tài)。
然而書法創(chuàng)作不僅僅需要放松,渾然的潤墨效果也有利于激發(fā)書寫者的靈感,這就要看下文提到的老紙。
土——渾然
一張年頭足夠的老紙,雖已不再光鮮,然而其身上往往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情感的沉淀,令人未下筆時便已被其厚重的韻味所陶醉。水墨施于老紙,一如春雨落入土壤中,萬象的生機在此刻被喚醒,如此造化之功,正是土德的渾然天成。
-------陳忠康《自徑山回得呂察推詩》31×43cm-------
所有的紙之中,陳忠康并沒有絕對的偏好,如果有,那就是老紙,而老紙包含面又很廣。下圖這類作品用紙,皆為老化的宣紙,隨著年份的增加,紙的纖維老化控制了暈染的程度,使得纖維的肌理在紙墨的交融之中得以更好地展現(xiàn)筆觸,不至于被過渡的潤墨所掩蓋。
------陳忠康《東坡送岑著作》35×100cm-------
------陳忠康《端硯銘二則》52×34cm-------
世上并沒有絕對完美的紙,通過對大通堂的用紙賞析,我們可以認(rèn)識到——紙的使用在于作者如何去感受它的個性,并揚長避短,激發(fā)出紙、墨、筆之間最和諧的互動狀態(tài)。
------陳忠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選二》12.5×33cm-------
·本期策劃:葉邦建
·本期撰文:蔡瑋恒
·本期設(shè)計:龔穎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