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唐朝詩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許多的名人大咖都紛紛評價此句“最妙”,美國的雷克斯羅思說:“我三十年來沉浸在他的詩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個較為高尚的人”。
深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我認(rèn)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從“小我”上升到“大我 ”,通過個人的疾苦,來反映天下百姓的疾苦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都在憂國憂民的路上疾行,即使是在四處漂泊,窮困潦倒的窘境中,也沒有忘記“國憂民苦”,所以才有著“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極高贊譽。
公元760年,安史之亂已經(jīng)持續(xù)了6年,戰(zhàn)爭使多無數(shù)靈涂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46歲的杜甫在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生活中,輾轉(zhuǎn)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的郊區(qū)浣花溪旁蓋了幾間草房,讓全家安頓下來,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杜甫徹夜未眠,想國家的動蕩不安、想百姓的疾苦、想自己的心酸和無奈,遂寫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通過“小我”的痛苦,反映“大我”天下百姓的痛苦。
詩言志,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個人的痛苦,總是折射著時代的痛苦和民眾的痛苦,。俄國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
“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span>
可見,能通過個人的痛苦,反映天下民眾的痛苦,是杜甫這首詩的動人之處,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之一。
二、從“個體”上升到“群體”,通過個人的理想和愿望,來表達廣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戰(zhàn)亂頻發(fā),造成無數(shù)的“寒士”和老百姓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包括在仕途上幾經(jīng)沉浮的杜甫也一樣,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好不容易在成都擁有一個簡陋的草堂,棲息下來,無奈又被大風(fēng)吹破了屋頂,使家人飽受饑寒之苦。
多想有一間牢固溫暖,而又寬敞明亮的房子居住,多想有一個沒有戰(zhàn)爭,而又和平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多想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痛定思痛的杜甫,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愿望。
杜甫的苦難,不是他一個人的苦難,而是天下“寒士”和百姓的苦難,是社會和國家的苦難,因此,他抒發(fā)的理想和愿望,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理想和愿望,而是代表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理想和愿望。
從“個體”上升到“群體”,從反映個人的理想和愿望,上升到為實現(xiàn)天下的理想和愿望疾呼,是這首詩的感人之處,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又一個原因。
三、從“現(xiàn)象”上升到“本質(zhì)”,通過對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的關(guān)懷和疾呼,來體現(xiàn)“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zhì)
自己已經(jīng)窮困潦倒,屋破衣寒,饑不飽腹,還心系天下“寒士”和百姓,通過自己的窘迫現(xiàn)象,為天下寒士和百姓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美好愿望。
而讓人更加感動和震撼的是,如果能實現(xiàn)這種愿望,眼前突現(xiàn)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和百姓,杜甫自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也愿換取天下寒士和百姓的幸福,這種舍己為人的情懷,不就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嗎?
就是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的感人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勵人們的心靈,進而讓人產(chǎn)生美好和崇高的理想,是這首詩的撼人之處,也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