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鼻竇炎是鼻竇粘膜的化膿性炎癥。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征。是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導師郭兆剛教授從事臨床工作三十余年,認為鼻竇炎一病,始于邪,成于熱,釀膿涕,久致虛。其病變部位深伏鼻竇腔內(nèi),易病而難愈。對化膿性鼻竇炎的治療應“斷絕膿源、通竅暢竇、排膿引流,寓三法于一方之中”。[1]現(xiàn)總結如下。
1審癥求因,探究膿涕來源
膿涕是化膿性鼻竇炎的主要癥狀之一,就導致膿涕的病因而言,歸納起來主要是由肺經(jīng)風熱、膽腑郁熱、脾胃濕熱、胃火熾盛、肺經(jīng)郁熱、肺氣虛寒、肺脾氣虛、腎虛寒凝所致。其辨證依據(jù)如下。
肺經(jīng)風熱:涕黃或粘白量多,從鼻道上方流下,間歇或持續(xù)性鼻塞,嗅覺減退,鼻內(nèi)粘膜紅腫,眉間或顴部有叩壓痛。全身可見發(fā)熱惡寒,頭痛,咳嗽,痰黃,舌質紅、苔微黃,脈浮數(shù)。
膽腑郁熱:鼻涕黃濁粘稠量多,從鼻腔上方流下,有臭味,嗅覺差,鼻粘膜腫脹,尤以紅赤為甚。頭痛劇烈,眉間或顴部叩壓痛明顯。全身伴有發(fā)熱,口苦咽干,目眩,耳鳴耳聾,急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
脾胃濕熱:涕黃濁而量多,從鼻腔上方涓涓流出,鼻塞重而持續(xù),嗅覺消失,鼻腔內(nèi)紅腫,并有脹痛,尤以腫脹更甚。全身可見頭暈、頭重、頭痛較劇,體倦,脘脅脹悶,食欲不振,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shù)。
胃火熾盛:鼻涕黃濁量多,鼻塞較甚,嗅覺差,頭痛明顯;檢查見中鼻甲腫脹,鼻粘膜鮮紅,鼻道有膿涕,竇竅部位紅腫、壓痛;全身見發(fā)熱,口渴多飲,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數(shù)。
肺經(jīng)郁熱:病程較長,涕黃粘量少,可流向咽喉部,鼻塞;檢查見鼻粘膜紅腫,中鼻道有稠涕;可有頭痛、咽癢、咳嗽、吐少量黃痰,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實有力。
肺氣虛寒: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內(nèi)粘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冷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全身可見頭昏腦脹,形寒肢冷,氣短乏力,咳嗽有痰,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肺脾氣虛:病程較長,鼻塞間斷或持續(xù),遇冷加重,涕白粘,頭昏,頭痛;檢查見鼻粘膜蒼白或淡紅,鼻甲肥厚,彈性差,鼻道內(nèi)有少量分泌物,竇內(nèi)粘膜蒼白水腫,少量粘性分泌物積留。全身可見肢困乏力,形寒肢冷,氣短乏力,記憶力下降,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腎虛寒凝:鼻涕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嗅覺差,鼻癢,或噴嚏時作,每遇風冷則癥狀加重;檢查見鼻粘膜腫脹色淡,鼻道有較多清涕,常見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頻多,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2審因論治,斷絕膿涕來源
膿涕為鼻竇炎的主要癥狀,消除膿涕即為治療鼻竇炎的主要任務,根據(jù)辨證所求的膿涕成因,消除成因,斷絕膿涕來源。主要治法和用藥經(jīng)驗如下。
肺經(jīng)風熱:疏風清熱,藥用金銀花、連翹、魚腥草、黃芩、葛根、蘆根、荊芥、防風。
膽腑郁熱:清瀉肝膽,藥用龍膽草、茵陳蒿、豬膽汁、藿香、梔子、虎杖。
脾胃濕熱:清脾瀉熱,藥用滑石、薏苡仁、通草、澤瀉、豬苓、大腹皮。
胃火熾盛:清胃瀉火,藥用石膏、知母、大黃、芒硝、升麻、蒲公英、敗醬草。
肺經(jīng)郁熱:宣肺清熱,藥用桔梗、桑白皮、黃芩、魚腥草、丹皮、梔子。
肺氣虛寒:溫肺散寒,藥用黃芪、黨參、白術、麻黃絨、干姜、細辛、桂枝。
肺脾氣虛:健脾益氣,藥用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黃芪。
腎虛寒凝:溫陽散寒,藥用附子、肉桂、干姜、麻黃、細辛。
3通竅暢竇、排膿引流,蕩邪外出
鼻竇位于顱骨深處,借細小竇口與鼻腔相通,把積存的濁涕滌蕩出鼻竇,是治愈鼻竇炎的關鍵。導師在治療時使用通竅的方式使竇口暢開,以便于使積于鼻竇內(nèi)的液體流出,加之使用排膿引流法,進一步使長期積于鼻竇內(nèi)的液體徹底排除,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通竅暢竇主要有疏風宣肺通竅和行氣活血通竅兩種方式;排膿引流有化痰利濕排膿和益氣托毒排膿。具體用藥如下。
疏風宣肺通竅:藥用蘇葉、防風、荊芥、羌活、白芷、藿香、藁本、麻絨、蔓荊子、蒼耳子、辛夷花。
行氣活血通竅:藥用川芎、莪術、三棱、皂角刺、龜甲、石菖蒲、紅花、桃仁、赤芍。
化痰利濕排膿:藥用桔梗、天花粉、冬瓜仁、薏苡仁、浙貝母、白芷、法夏。
益氣托毒排膿:藥用黃芪、白術、人參、皂角刺、龜甲、石菖蒲、升麻、當歸、赤芍。
斷絕膿源、通竅暢竇、排膿引流不是單一使用,而是在充分辨證的基礎上根據(jù)疾病所表現(xiàn)出的具體癥狀及所辨病因和鼻竇的特殊解剖結構,采取對因、對癥、對特殊解剖結構進行相應用藥,寓三法于一方之中,在一個處方之中,體現(xiàn)消除病因,開門逐邪的治療意志。
基礎處方:藿香、白芷、茵陳蒿、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草、皂角刺、黃芪、石菖蒲、荊芥、防風、甘草。
頭痛甚者加引經(jīng)藥;膿涕多則加魚腥草、浙貝母、薏苡仁、滑石;瘀血重則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氣虛則加人參、升麻;肺熱加魚腥草、黃芩、葛根、蘆根、桑白皮;膽熱加龍膽草、梔子、虎杖;脾胃濕熱加滑石、薏苡仁、通草;胃火熾盛加石膏、知母、大黃、芒硝;肺氣虛寒加黨參、白術、干姜、細辛、桂枝;肺脾氣虛加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腎虛寒凝加附子、肉桂、干姜、麻黃、細辛。
治療時以基礎處方為主方,根據(jù)辨證的結果加相應的藥物,根據(jù)癥狀的輕重可加用1味或同時加用多味藥。
導師郭兆剛教授在臨床治療工作中,以斷絕膿源、通竅暢竇、排膿引流三法為總的治療原則,根據(jù)具體辨證論治結果,采用對因與對癥治療相結合,并根據(jù)鼻竇的特殊解剖關系及辨證屬性,對藥物進行相應恰當?shù)慕M合。做到藥從法出,藥從癥出,以藥治因、以藥治癥,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