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女,56歲,1990年3月18日初診。
患者從北方遷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納差體倦,自忖為“水十不服”而就醫(yī)。醫(yī)曰“蜀多雨濕,挾風(fēng)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納差體倦者,脾為濕困也”。初用羌活勝濕湯、五積散等,肩背酸痛如故。繼投一加減正氣散、五苓散、推氣散、小陷胸湯加郁金、降香等,納差體倦依然。近2年間繼服藥百余劑而乏效,已失去治療信心。
刻診:
1(肝郁)面色青黃、晦暗(典型的木家病面容。提示,病不在少陽,便在厥陰);肩背酸痛,右側(cè)為甚;右脅隱痛,脈弦----柴胡15;片姜黃10;
2(膽熱)口干、口苦,舌質(zhì)稍紅,厭油膩,舌苔薄黃----黃芩6天花粉12白芍12生牡蠣30
(腸實)小腹撐脹-----?
4(水飲)舌苔微膩,大便微溏-----桂枝10干姜5茯苓20
考慮為肝郁-膽熱,胃滯-脾虛,夾太陰水飲。
囑戒除憂思惱怒,勿食油膩、生冷食物;并告曰:以西醫(yī)辨病論之,其病灶可能在膽囊,建議做膽囊造影以確診。
二診:服藥后右脅隱痛;胃脘滿悶、納差;小腹脹;等癥稍有減輕。旋即做膽囊造影。診斷為:慢性膽囊炎,膽囊萎縮,膽囊息肉。因嘆服診斷正確,治療信心陡增。續(xù)上方加:烏梅20g,威靈仙10g,僵蠶6g,地龍6g(后2味打粉吞服)。
三診:服藥6劑,右脅隱痛,肩背酸痛顯著減輕;胃滿悶、小腹脹基本消失;納開;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脈弦-緩。上方去天花粉、生牡蠣;桂枝、干姜;加黃芪30,陳皮10。
效果:服三診方45劑,一切癥狀消失,面色紅潤,若無病之象。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進修生甲】本例慢性膽囊炎、膽囊萎縮、膽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覺癥狀較多,難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癥,從而給診斷、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前醫(yī)先以肩背酸痛為主癥,診為風(fēng)寒濕痹,用疏風(fēng)散寒除濕方;復(fù)以納差體倦為主癥,診為“脾為濕困”,投醒脾利濕,行氣化痰劑,間斷服藥近2年,均乏效驗。老師診斷為“肝郁膽熱,脾虛胃寒,夾氣滯濕阻”,有何根據(jù)呢?
【老師】患者面色青黃+晦暗這一顯著體征便提示乃木家為病。再參酌右脅隱痛;厭油膩、口干口苦;等肝郁膽熱征,以及納呆、胃脘滿悶、小腹撐脹;大便微溏;神倦乏力、少氣懶言;等胃滯 水飲脾虛之象,不難從整體上明確診斷。
【進修生丙】依老師辨證的思路,其治法乃從整體上調(diào)理肝 膽 脾胃。但選用的卻是《傷寒論·太陽病篇》的柴胡桂枝湯合柴胡桂枝干姜湯,前者為太陽、少陽表里雙解劑,后者則為和解少陽、溫化水飲方,似乎均與脾胃無明顯關(guān)涉,不意竟獲良效,是何道理?
【老師】說柴胡桂枝湯是“太陽少陽表里雙解之輕劑”,是泥于條文,而拘守機械的“方證對應(yīng)”,乃淺視柴胡桂枝湯矣。本方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若以六經(jīng)辨證觀之,小柴胡湯可以從少陽之樞,轉(zhuǎn)運太陽之氣,從而領(lǐng)邪外出,可通治“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的諸般病證(比如過敏性鼻炎);以臟腑辨證觀之,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疏肝 清膽,半夏、生姜+人參、大棗、甘草,健脾和胃,實為從整體上調(diào)理肝 膽 脾胃之妙方。
再說桂枝湯,前賢有“太陽病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太陰病得之化氣調(diào)陰陽”之美譽。我認為所謂“化氣”,就是化生水谷精氣的能力,亦即重建中焦脾胃的功能,俾其源源不絕地化生氣血,以灌注、灑陳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其與脾胃之關(guān)涉,可謂大矣: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為少陽病+太陰水飲,本方一方面和解少陽樞機,一方面溫化太陰水飲。本例借用之,取方中之柴胡;黃芩、天花粉、生牡蠣,疏肝清膽;桂枝、干姜、甘草,溫化太陰水飲??梢姳痉揭鄬儆诟文?脾胃同治之方。與柴胡桂枝湯合用,更能充分地發(fā)揮疏肝、清膽、和胃、化飲、健脾之綜合功效。
【實習(xí)生丙】患者經(jīng)膽囊造影確診之后,老師即在二診方中加用了烏梅、威靈仙、僵蠶、地龍,用意何在?
【老師】希冀消除膽囊息肉。中醫(yī)視息肉為痰凝-瘀積之贅生物。近人治息肉首選烏梅,值得玩味。我想,這可能是從《濟生方》—書所載之“烏梅丸”(烏梅、醋)中悟出。近年來時賢用本方加穿山甲、三七、僵蠶等化瘀通絡(luò)、磨堅散結(jié)之品治療直腸息肉、十二指腸息肉、聲帶息肉、宮頸息肉,屢獲效驗。曾治一病人,年5旬,患頸椎骨質(zhì)增生。在治療期間,其人舌下靜脈處長一息肉如玉米大,我在原方中加:烏梅20g,僵蠶6g(打粉吞服),連服8劑,息肉消無芥蒂。
近年來我治療膽囊息肉,必用烏梅、威靈仙、僵蠶、地龍4味藥。烏梅極酸,得木氣極厚,于酸斂之中,又有疏通之力;威靈仙,辛香走竄,專以攻削消伐為能事。據(jù)藥理研究,烏梅、威靈仙均有較強的利膽作用;僵蠶、地龍則長于化痰通絡(luò),磨堅散結(jié)。
【老師】慢性膽囊炎患者,無論是否存在結(jié)石,其自覺癥狀均不少。有的患者不擅表述,聽之既多且亂,茫無頭緒。醫(yī)者如不善于歸納聚類,便不得要領(lǐng),抓不住主要矛盾,見癥治癥,方藥漫投,收效甚微。據(jù)臨床體察,此病所涉及的臟腑,主要是肝膽胃 脾。
肝膽癥狀,為右上腹反復(fù)疼痛,放射至肩背,脈弦滑;長期口苦,舌邊多偏紅;屬于肝郁-膽熱表現(xiàn);
脾 胃癥狀,為胃脘滿悶,納呆食少,噯氣,嘈雜,舌苔薄白或微黃薄膩;少氣乏力,脈弱;屬于胃滯-脾虛表現(xiàn)。
憂思惱怒,或食油膩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癥狀往往加重。、
冶宜疏肝 清膽,和胃(腸) 健脾,升清降濁。
我常用處方:
柴胡10生麥芽10生谷芽10
(腸)------?
加減法:肩背板滯掣痛者,加片姜黃10
口苦甚者,龍膽草加至10;
曾治某女,32歲,患慢性膽囊炎8年。
右脅隱痛,肩背酸痛-----柴胡10
納呆,胃脘滿悶----半夏12陳皮12木香12砂仁12
大便微溏,舌苔白膩,脈濡滑-----茯苓20桂枝10生白術(shù)20甘草3;干姜5
連服10劑,右脅隱痛、口苦消失;胃脘滿悶減輕;大便成形;繼用16劑,諸癥基本消失。爾后偶有復(fù)發(fā),輒以本方化裁,連服3劑,便可安然。近年來轉(zhuǎn)向試用經(jīng)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湯合柴胡桂枝干姜湯化裁,療效亦滿意。
【進修生丙】據(jù)臨床所見,本病很容易復(fù)發(fā),頗難根治,老師以為然否?
【老師】我治慢性膽囊炎有年,亦頗為此病之易反易復(fù),纏綿難愈所困惑。極而言之,縱然理法方藥“絲絲入扣”,“除根”亦難!但若臨證時注意三個關(guān)鍵,則有助于較快地減輕癥狀并改善體質(zhì)。
一是疏 清要適度。此病患者多太陰不足,體質(zhì)較差——虛在太陰,實在少陽。肝郁膽熱,應(yīng)予疏 清;但若惟事疏 清,或疏清過度,往往戕賊太陰陽氣,患者必更廉于飲食,少氣乏力益甚,所以疏 清要適度,尤其要將疏肝 清膽與和胃健脾有機結(jié)合起來,并貫徹始終。
二是慎用苦寒藥。此病患者太陰素弱,納運均差,一般受不得苦寒藥。然因其存在“膽熱”問題,又非用苦寒藥不可。這實在是兩難之事。我反復(fù)體驗,深知清降膽火之藥,有利于少陽膽腑,而不利于太陰脾陽,故用量宜輕,“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當(dāng)慎用。惟龍膽草、黃連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除少陽膽熱,又能厚腸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長期便溏,只宜用炒黃連)。
三是為配合藥物治療,宜勸導(dǎo)患者陶冶情操,樂觀開朗,并節(jié)制油膩、生冷食物。
不少患者服藥效差,或易反復(fù),多因忽視了以上三個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