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長 許繼慎
副軍長兼參謀長 徐向前
政治委員 曹大駿
政治部主任 熊受暄
許繼慎
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 1930年3月18日指示信,集合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等師組成, 1931年1月, 根據(jù)中共中央上海 10月18日指示信,與鄂東南特委組建的由蔡申熙任軍長,陳奇任政治委員、周吉可任政治部主任的紅十五軍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軍。
軍長 賀龍
政治委員 周逸群
賀龍
中共鄂西特委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 1930年1月決定,7月7日,由特委組織部長萬濤來公安縣境傳達,將鄂西紅四軍,改番號為紅二軍。
軍長 黃公略
政治委員 陳毅
該軍以贛西南的紅軍獨立二、三、四團及羅炳輝領導暴動的吉安靖衛(wèi)團等以平江暴動的軍官百余人為骨干編成,原稱紅六軍。1930年4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寫信給紅一軍團總前委,因湘鄂西已有個紅六軍,決定改番號為紅三軍。
軍長 林彪
政治委員 羅榮桓
林彪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nóng)民起義軍與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剩余的盧德銘警衛(wèi)團和農(nóng)軍在井岡山會師。根據(jù)中共湘南特委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5月,改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初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930年秋天朱德升任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林彪升任紅四軍軍長。
軍長 彭德懷
政治委員 滕代遠
參謀長 鄧萍
彭德懷
由1927年7月22日, 彭德懷率領的湘軍獨一師第一團及師部隨營教導隊于平江暴動后編成。
軍長 孫德清
政治委員 柳克明
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以段德昌等洪湖發(fā)動的紅色游擊隊編成。
軍長 李明瑞
政治委員 葛耀山
由1929年12月11日在廣西百色起義的張云逸紅七軍和翌年2月1日在龍州起義的俞作豫紅八軍,于 1931年夏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后編成。
鄂東南紅八軍
軍長 何長工
政治委員 袁國平
中共湖北省軍委 1930年6月,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 4月12日指示,將原紅五軍五、六兩縱隊及程子華等率領陜軍暴動編成的第七縱隊,合編成第八軍。當年10月, 與紅五軍隨彭德懷進入中央蘇區(qū)。
湘贛紅八軍
軍長 蕭克
政治委員 蔡會文
蕭克
中共湘東特委于 1930年8月,在萍鄉(xiāng)組建紅軍獨立第一師。1931年冬湘贛臨時省委又組建紅軍獨立第三師。湘贛省委根據(jù)中共中央1932年3月14日指示,以紅一、三兩師及警衛(wèi)團、新兵團等編成的另一獨立師,編成紅八軍。
軍長 何畏
政治委員 詹才芳
1932年春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入川后,連續(xù)擊敗四川軍閥,部隊獲得很大發(fā)展。根據(jù)6月底木門軍事會議決定,將紅十二師和巴中地方武裝合編為轄兩個師的紅九軍。
軍長 周建屏
代政治委員 邵式平
根據(jù)1930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在上海召開的紅軍代表會議精神,贛東北特委于7月間決定,將原江西紅軍獨立第一、第五團擴為第十軍。后改為第十一軍,蕭勁光為政委,粟裕為參謀長。
軍長 古大存
政治委員 胡丙泰
1927年廣東東江地區(qū)舉行過三次武裝起義,再加上南昌起義和廣州暴動撤退到東江的部隊,東江很早即建立起四五個團的紅軍。1930年初,中共中央軍委南方辦事處計劃編成兩個軍。5月底東江特委參加紅軍代表會議同志歸來,傳達會議精神,決定編為第十一軍。
軍長 伍中豪
政治委員 鄧子恢
1930年3月,閩西工農(nóng)兵第一次代表會議決定,集中閩西各縣的赤衛(wèi)團成立工農(nóng)紅軍第九軍,由伍中豪任軍長, 鄧子恢任政委。4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福建省軍委:將集中起來的閩西六團紅軍命名為紅軍第十二軍。因伍中豪負傷未愈,由羅炳輝代理軍長。譚震林繼鄧子恢為政治委員。
軍長 董振堂
政治委員 何長工
1932年12月13 日, 原馮玉祥西北軍孫連仲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 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原馮玉祥總部手槍旅旅長黃中岳,七十五旅參謀長邊章五等乘孫連仲、高樹勛不在軍中,扣留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松昆等反動軍官,率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余人暴動,編組成紅十三、十四、十五三個軍。
軍長 趙博生
政治委員 黃火青
軍長 黃中岳
政治委員 左權
軍長 孔荷寵
政治委員 黃志競
1930年初,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第二、三、四縱隊南下,李燦、何長工率第五縱隊去鄂南后,留下孔荷寵率第一縱隊堅守平江、修水、通城地區(qū)。當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為配合彭德懷紅三軍團進攻長沙,遂以第一縱隊為骨干,集合湘鄂贛邊紅色赤衛(wèi)隊編成第十六軍,攻克長沙后,彭以繳獲何鍵庫存槍支武裝孔荷寵部,遂使十六軍成為一支堪戰(zhàn)的紅軍, 1930年秋彭率紅五、八兩軍進入江西后,留十六軍長期堅持戰(zhàn)斗在湘鄂贛地區(qū)。
軍長 嚴圖閣
政治委員 徐洪
湘鄂贛邊的瀏陽、宜豐、萬載、平江和修水等地的游擊隊,1931年編組為獨立第一、第二兩個獨立師。1933年2月10日,湘鄂贛省委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在瀏陽成立第十八軍。
軍長 劉疇西
政治委員 李井泉
1932年春, 紅三軍團圍攻贛州,陳誠率四個師來援, 進占信豐、南康、上猶等縣。以上各地干部撤退信豐、南康山區(qū)編成信康獨立營。是年6月獨立營與龍南、安遠、尋鄔等縣地方武裝編成獨立師。7月同獨立第三、第六兩個師升編為二十一軍, 1933年6月,合并于紅七軍。
軍長 陳毅
政治委員 邱達三
1930年6月,朱德率紅四軍由閩回贛,將在贛南的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等縱隊編組為紅二十二軍。當年底縮編為粟裕任師長的第六十五師。
軍長 羅炳輝
政治委員 鄺朱權
政治部主任 譚政
羅炳輝
1932年7月,中共中央軍委以贛南地區(qū)的獨四、獨五兩師合編為二十二軍。當年十月,又決定以紅十二軍在江西的部隊第三十六師與二十二軍合編為新二十二軍,“擔任贛東、閩北的發(fā)展任務,造成奪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有力的東方一翼”。1933年6月,并入第一軍團第三師。
軍長 郝光
政治委員 蘇一雄
1931年7月, 中共北方局軍委發(fā)動駐平定的陜軍高桂滋師七個連暴動,組建紅二十四軍。率軍挺進晉察冀邊,占據(jù)阜平, 建立蘇維埃政權。當年八月上旬,石友三殘部沈克率部詐降,誘殺郝光、蘇一雄等, 暴動失敗。閻紅彥、黃子文等率余部于當年九月西渡黃河。十月二十日在甘肅合水南梁與劉志丹匯合,組建西北反帝抗日同盟軍。
軍長 徐海東
政治委員 吳煥先
徐海東
紅二十五軍建軍于1931年10月。翌年夏張國燾、陳昌浩撤銷兩個軍的番號, 將部隊整編為四個大師。是年冬張、陳率四個主力師越平漢路西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獨立師初升級的七十四、七十五兩個師恢復紅二十五軍番號,堅持鄂豫皖地區(qū)的斗爭。1934年冬為掩護中央紅軍長征,離開鄂豫皖西進,次年秋至陜北與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紅二十六、二十七兩軍會師。
軍長 劉志丹
政治委員 杜衡(后叛變)
劉志丹
1932年秋中共陜西省委改編劉志丹、閻紅彥的陜甘游擊隊為紅二十六軍,只建立起一個團,在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指導下,于翌年初南下秦嶺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被敵人包圍失敗。劉志丹等返回陜甘邊,組建西北抗日義勇軍。1933年秋根據(jù)陜西省委轉達中共中央指示,以南梁為根據(jù)地重建紅二十六軍,轄楊森、高崗第四十二師及紅三、四團,騎兵團等。1935年秋與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合編。
軍長 謝子長
政治委員 郭洪濤
1935年1月30日,中共陜北特委根據(jù)北方局指示,在安定白廟岔將陜北獨立師改編為紅二十七軍,轄楊祺、張達志第八十四師等,當年9月與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合編。
鄂豫皖紅二十八軍
軍長 廖榮坤
政治委員 高敬亭
1932年秋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去后,鄂豫皖省委曾在皖西組建紅二十八軍。1934年春與紅二十五軍合并,當年九月由程子華、徐海東等率領長征去陜。鄂豫皖省委又以二十五軍留下的兩個營又兩個連及手槍隊等組成紅二十八軍,以堅持鄂豫皖地區(qū)的斗爭,直到抗戰(zhàn)開始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陜北紅二十八軍
軍長 劉志丹
政治委員 宋任窮
1935年秋徐海東率軍到達陜北改編紅二十六、二十七兩軍后,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央紅軍到達陜北, 平反了劉志丹、高崗等陜北干部的冤獄,為劉志丹重新編組了個紅二十八軍。
軍長 余天云
政治委員 李先念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木門會議,決定以十一師為基礎擴編為三十軍,轄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共三個師。
軍長 王樹聲
政治委員 張廣才
王樹聲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木門會議,決定以七十三師為基礎,合編川軍起義的任瑋璋獨立師及南江、紅江等縣獨立團、營擴編為三十一軍,轄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共三個師。
軍長 王維舟
政治委員 楊克明
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后,四川省委即于 1929年4月組建起川東游擊軍,因執(zhí)行立三路線進軍鄂西被圍攻潰散。1931年夏,中共四川省委決定派王維舟回川東,重建川東游擊軍, 設總指揮部于宣漢芭蕉場, 從此,游擊軍不斷發(fā)展壯大。1933年10月, 紅四方面軍與川東游擊軍會師, 將繳獲劉存厚庫存槍支補充游擊軍,10月底正式成立紅三十三軍,轄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共三個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