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五軍是繼紅四軍之后第二支紅軍部隊,是紅三軍團的骨干、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紅五軍是由彭德懷、滕代遠(yuǎn)、黃公略等人領(lǐng)導(dǎo)的平江起義部隊改編而成。
彭德懷
1928年7月24日,平江起義部隊改編為紅五軍,下轄十三師,編為三個團,共二千余人。
紅五軍序列 1928年7月
8月,在紙坊一帶整訓(xùn),將部隊改編為五個大隊一個特務(wù)連。此時,全軍約一千人,后兵分三路開展游擊戰(zhàn)爭。
紅五軍序列 1928年8月
9月,將五個大隊與各縣赤衛(wèi)隊混編,成立三個縱隊。此時,全軍十一個大隊,約三千人。11月,彭德懷、滕代遠(yuǎn)率軍部、第三縱隊及特務(wù)大隊去井岡山與紅四軍匯合,第一、第二縱隊留在湘鄂贛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
紅五軍序列 1928年9月
彭德懷、滕代遠(yuǎn)率領(lǐng)的主力到達(dá)井岡山后,部隊編為紅四軍30團,彭、滕分別被任命為紅四軍副軍長和副黨代表。1929年4月,恢復(fù)紅五軍稱號,下轄第四縱隊(賀國中、張純清)和第五縱隊(李燦、彭鰲),劉治志任軍參謀長,楊開明任政治部主任。8月,紅五軍主力返回湘鄂贛地區(qū),與留守的游擊部隊匯合。
滕代遠(yuǎn)
9月,重編紅五軍為五個縱隊,全軍共三千余人,之后,四縱隊、五縱隊分別去湘鄂邊地區(qū)、鄂東南地區(qū)開辟工作。
紅五軍序列 1929年9月
1930年6月,在紅五軍的基礎(chǔ)上成立紅三軍團,軍團轄紅五軍、紅八軍、紅十六軍,紅八軍由紅五軍第五縱隊擴編,紅十六軍由紅五軍第一縱隊和湘鄂贛獨立師擴編。原紅五軍二、三、四縱隊仍隸屬于紅五軍,二、三縱隊編為新的一縱隊,四縱隊編為三縱隊。紅五軍軍部改為軍團總指揮部兼紅五軍軍部。
紅三軍團組成 1930年6月
8月,紅五軍和紅八軍混編,縱隊、支隊改稱師和團,新建了紅五軍軍部。
紅五軍序列 1935年8月
1931年6月,取消軍級建制,紅五軍一師、三師由軍團直接指揮。
1932年3月,恢復(fù)紅五軍建制和番號,轄三個師(由原紅五軍一師、三師和紅八軍四師、六師組成)。
紅五軍序列 1932年3月
8月,又取消紅五軍建制和番號,一、二、三師由軍團直接指揮。1933年6月,一、二、三師縮編為第四師,由軍團直接指揮。
紅三軍團第四師序列 1933年6月
1935年2月,取消師的編制,軍團直轄團。十團團長張宗遜,政委黃克誠;十一團團長鄧國清,政委張愛萍;十二團團長謝嵩,政委鐘赤兵。11月,撤銷了紅三軍團建制,所轄十團、十一團、十二團重新編成第四師,歸紅一軍團建制。
紅四師戰(zhàn)斗序列 1935年11月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第四師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第六八六團,下轄三個營。之后一營、二營去山東,解放戰(zhàn)爭去東北,成為東野一縱一師一團,后成為38軍112師334團。三營發(fā)展為一一五師獨立旅第一團,解放戰(zhàn)爭編為二野一縱第二旅第一團,后成為16軍47師139團。
一一五師六八六團戰(zhàn)斗序列 1937年8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