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歷史與飛機歷史近乎相同地悠久,在萊特兄弟于1903年發(fā)明飛機后短短7年,法國人亨利·法布爾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種水上飛機,令飛機的起降范圍自陸地延伸至海上。航空母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飛機作戰(zhàn)能力實用化后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航母的重要性日益浮現(xiàn)。
鶴級航空母艦 1941年
這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設(shè)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在美國海軍的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尚未服役前,翔鶴級可稱為當時最強的航空母艦之一。同型艦兩艘:“翔鶴”號、“瑞鶴”號。兩艦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被美軍擊沉。翔鶴號的動力系統(tǒng)是當時日本動力科技的最佳結(jié)晶;在公試時瑞鶴號達成輸出168100匹馬力,航速34.58節(jié)的紀錄。為達成高航速,因此安裝了球狀船首降低流體阻力,是首批運用此技術(shù)的日本主力軍艦。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它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建造的航空母艦。同時是史上建造數(shù)量最多的大型航空母艦,并在太平洋戰(zhàn)爭及朝鮮戰(zhàn)爭擔當主力,少數(shù)埃塞克斯級亦參與了越戰(zhàn)。埃塞克斯級的設(shè)計背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國際局勢息息相關(guān)。埃塞克斯級的艦體亦有多次大型改動,包括二戰(zhàn)期間建造的長艦體埃塞克斯級(Long hull Essex);使艦體可起降噴氣機的SCB-27改建;加裝斜角飛行甲板的SCB-125改建;及強化反潛航母的SCB-144改建。各艦的武裝、艦載機及載員,在服役時亦各有更動。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USS Nimitz CVN-68)是一艘隸屬于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一系列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第一艘。尼米茲號于1972年5月13日正式下水,其艦名承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擔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指揮官的契斯特·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該艦?zāi)壳叭允敲绹\娭匾拇驌粑淞ζ脚_,也是現(xiàn)今為止全世界最大型的軍艦之一。
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
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或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四號艦,起造于1981年,于1984年正式下水。西奧多·羅斯福是美國第26任總統(tǒng)(任期1901年—1909年),是個海軍迷,任期內(nèi)大力擴充海軍,也在他任內(nèi)完成了大白艦隊計劃。
羅斯福號雖然隸屬于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但由于從它開始的第二批次五艘同級艦不同于第一批次前面的三艘,在性能規(guī)格上有相當幅度的變動,包括在艦身兩舷處設(shè)有隔艙系統(tǒng),機庫、彈藥庫等重要部位的頂部和兩側(cè)裝有63.5mm厚的凱夫勒裝甲特別強化,滿載排水量突破10萬噸,吃水增加至11.8米等,以及多處大大小小的升級。因此常常也有人稱呼這五艘艦為“羅斯福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但美國官方雖然有這些昵稱,仍然歸類為尼米茲級。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英語:HMS Queen Elizabeth)是第一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2014年7月4日下水,2017年12月7日服役。該航母為常規(guī)動力,計劃搭載24-36架F-35B戰(zhàn)機和14架直升機。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這是俄羅斯現(xiàn)役最新型的航空母艦,在蘇聯(lián)時期建造,蘇俄計劃號碼為1143.5號計劃重型航空巡洋艦,于1983年開工建造。該艦建造時期原名蘇聯(lián)號、克里姆林宮號、布里茲涅夫號、第比利斯號,1991年服役時易名庫茲涅佐夫號,當時舷號113,現(xiàn)時舷號063。和其他俄制航空母艦一樣兼具巡洋艦的武裝,扣除艦載機仍有相當強大的戰(zhàn)斗力量。是俄羅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艦。
英國海洋號直升機兩棲攻擊艦
英國海洋號直升機兩棲攻擊艦,也稱為'海洋'號直升機母艦,因'海洋'號具有與美國兩棲攻擊艦(如'塔拉瓦'級)相類似的功能和技戰(zhàn)術(shù)特點,因此它又被稱為'直升機兩棲攻擊艦',中國的報道多稱輕型直升機航母。
直升機航空母艦是一種主要用于運載直升機或垂直起降定翼機的航空母艦,但也常歸類為兩棲突擊艦或者反潛航空母艦的一種,主要用于包括反潛作戰(zhàn)與密接空中支援在內(nèi)的軍事航空任務(wù)。
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
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法語:Classe Mistral)是目前法國海軍和埃及海軍的兩棲突擊艦級別,可以運載16架以上北約直升機工業(yè)(法語:NHIndustries)北約直升機(英語:NHIndustries)NH90直升機或虎式直升機攻擊直升機和包含13輛勒克萊爾主戰(zhàn)坦克在內(nèi)的70輛以上車輛與其維修空間;人員方面,船上能提供900名法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運載空間(長程航行至少可以居住450名)并包含69床的艦上醫(yī)院,西北風級飛行甲板面積5200平方米并有6個直升機停駐點供直升機起降。
圣安東尼奧船塢平臺登陸艦
圣安東尼奧船塢平臺登陸艦(Landing Platform Dock, LPD),或稱為兩棲運輸船塢艦(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是一種擁有井圍甲板與直升機起降平臺的兩棲作戰(zhàn)艦艇。在近代的美國海軍兩棲船艦劃分中,LPD與船塢登陸艦(Landing Ship Dock, LSD)、LHA、LHD全都是同時擁有井圍甲板與飛行甲板的登陸作戰(zhàn)艦艇,其主要不同點在于與飛行有關(guān)的設(shè)備完整程度,其中航空武力最弱的LSD只擁有一個簡單的飛行甲板,LPD除了飛行甲板外還設(shè)有機庫,LHD、LHA則是擁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LSD、LPD通常是配置艦尾飛行甲板)。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西班牙語:Juan Carlos I (L-61))是西班牙海軍旗下一艘融合了輕型航空母艦與兩棲突擊艦功能的多用途軍艦,由西班牙國營造船集團納凡蒂亞(西班牙語:Navantia)(Navantia)承造的該艦,是以“戰(zhàn)略投射艦”(Buque de Proyección Estratégica,英語:Strategic Projection Ship, SPS )作為其定位。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具有直通飛行甲板和艦艏的滑躍甲板,適合讓戰(zhàn)機進行垂直或滑躍起飛,并以垂直降落方式回收戰(zhàn)機,因此可作為海鷂II式以及未來的F-35B戰(zhàn)機之起降載臺,此外艦尾設(shè)有井圍甲板,可裝四到六艘機械化登陸艇進行水面登陸作戰(zhàn)。該艦將優(yōu)先地作為航空母艦使用,不同于通常的兩棲登陸艦,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擁有專為戰(zhàn)機起飛的滑躍甲板,在歐洲各國這類的船艦經(jīng)常被歸類于航空母艦類別,例如意大利的加富爾號。美國海軍旗下的胡蜂級與美利堅級雖然與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功能幾乎相同,但因為美國海軍擁有大量正規(guī)且功能專一的超級航空母艦,因此僅將此類多功能船艦歸類為兩棲突擊艦類別。
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
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英語:Canberra-class landing helicopter dock)是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兩棲攻擊艦,根據(jù)澳大利亞在東帝汶危機進行的維和行動的經(jīng)驗,既有的綜合兩棲投射、海運能量對這類任務(wù)顯得力有未逮。 這是1980年代墨爾本號航空母艦退役后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首艘大型水面作戰(zhàn)列艦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