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教史 二
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
從《莊子》內(nèi)容底復(fù)雜看來,自戰(zhàn)國末年直到漢初,道家思想幾乎浸潤了各派。最
反對道家底儒墨也接受了多少道家的思想。墨子一派底思想與道家底關(guān)系比較地淺,然
在今本《親士篇》里有“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和“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
違也,故能為天下器”,都有道家底口氣。《禮記》底《中庸》、《禮運》等篇,《易
經(jīng)》底《象太《承傳》、《系辭傳》,也染著濃厚的道家色彩?!镀堊印返住短煺摗凤@
是道家的思想;《解蔽》底“至人”,《禮論》底“太一”,都是道家的名詞。即如性
惡論也與道家思想有關(guān)?!稘O父》底八疵四患,也暗示人性本惡底意思。法家底排斥仁
義,以人為勢利和私欲底奴隸,也是從道家思想而來,所差底只將道家虛靜無為底消極
觀念轉(zhuǎn)而為積極的治世術(shù)而且?!俄n非子·主道篇》底“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
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是從《老子》十四章“不見”、
“不聞”、“不知”所轉(zhuǎn)出來底治術(shù)。又《揚權(quán)篇》及《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篇》
所用底都是道家術(shù)語底法家化?!秾彿钟[·任數(shù)篇》所出申不害底話:“何以知其聾?
以其耳之聰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當(dāng)也。放日:去聽
無以聞則聰;去視無以見則明;去智無以知則公。去三者不任,則治;三者任,則亂。”
這明是道家思想。漢代儒法結(jié)合,而道家又包容法家,所以漢儒多染黃老色彩。甚至名
家也附在道家化的法家里頭,而被稱為“刑名之學(xué)”,或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
    戰(zhàn)國末年道家思想非常普遍,因為這種亂世哲學(xué)很適宜于當(dāng)時底情境。那時道家底
著作思想必很多,其思想底斷片如今散見于《呂氏春秋》里頭。到漢初淮南王乃集成一
部系統(tǒng)的書名《鴻烈》。從這兩部可以略窺當(dāng)時道家思想底大概。
甲《呂氏春秋》及養(yǎng)生說

    技記·目不韋傳》載不韋為陽翟大賈,秦太子政立,尊他為相國,號稱仲父。當(dāng)時
魏有信陵君,楚有著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都以下士納客相傾。呂不韋以秦
底強而不能禮賢下士為恥,于是也招致食客三千人。又因為當(dāng)時諸侯所養(yǎng)底士多著書布
于天下,不韋便使他底客人各著所聞,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jì)二十余萬言,包羅天地
萬物古今底事情,名曰《呂氏春秋》。書成,不韋把它陳列在咸陽市上,懸千金于其上,
說如有增損書中一字者給千金,至終沒有人能夠改易它。太史公亦稱這書為相覽》。事
實上,這書是當(dāng)時知識學(xué)說底總述,有些只是前人著作底節(jié)錄,故《藝文志》把它列人
雜家。書中記德墨道三家底學(xué)說特多,具道家思想底為《先識覽》底《蔡微》,《審分
覽》底《君守》、《知度》、《不二人《執(zhí)一》,《審應(yīng)覽》底《精諭》,《似順論》
底《有度人《分職》等篇。這書底編纂時期,在十二紀(jì)末篇《序意》里有“維秦八年,
歲在幫灘”廂記載,注說“八年,秦始是即位八年也,歲在申,名沼灘”,可知現(xiàn)在的
本子與目不韋當(dāng)時所江底本子差不多。十二月組恐怕比《禮記》底《月令》還要早。盧
文強說:“《玉海》云《書目》是書凡百六十篇。今書篇數(shù)與書目同,然《序意》舊不
人數(shù),則尚少一篇。此書分篇極為整齊:十二紀(jì),紀(jì)各五篇;六論,論各六篇;八覽,
覽當(dāng)各八篇。今第一覽止七篇,正少一??肌缎蛞狻繁久魇o(jì)之義,乃本忽載豫讓一
事,與序意不類。且舊校云,一作《廉孝》,與此篇更無涉,即豫讓亦難專有其名,因
疑《序意》之后半篇俄空焉。別有所謂《廉孝》者,其前半篇亦簡脫,后人遂強相附合,
并《序意》為一篇,以補總數(shù)之缺。然《序意》篇首無‘六日’二字,后人于目中專輒
加之,以求合其數(shù),而不知其跡有難掩也。”這書底脫漏在這一點上最顯。其次如《有
始覽·應(yīng)同》說五德恐怕是漢人所增改。此外改竄底痕跡極微,可以看為呂氏原本。
    儒、墨、法都是經(jīng)世底法術(shù),道只在自己生活底調(diào)護,所以在戰(zhàn)國時代道家有“養(yǎng)
生”、“貴生”、“全生”、“衛(wèi)生”等名詞,對于自己生活底調(diào)護至終分出兩條路,
一是縱性,一是尊生。如楊朱一流底思想是縱性底一條路。這是要人反到禽獸式的生活,
肯定滿足肉體的和感官的欲求是人生底自然狀態(tài)。生活無它,享樂而已。這種風(fēng)氣在戰(zhàn)
國時代最盛。當(dāng)時以這說法為“全生之說”。這當(dāng)然與倫理和法治思想相違,故為儒、
墨。法諸家所攻擊。如《管子·立政論》說:“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是怕人人
縱欲妄行,男女無別,反于禽獸,以致禮義廉恥不能存立,人君無以自守。尊生底思想
卻不主張放縱性情,是對于既得底生命加意調(diào)護,使得盡其天年。當(dāng)時以盡天年為壽,
即如病死也是橫死,故人當(dāng)盡力調(diào)攝身體,享樂不可過度,然后可以免除病患。尊生底
意義,簡單地說便是長生主義?!睹洗杭o(jì)·重已》說:“世之人主,責(zé)人,無賢不肖,
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木順者,欲也。
故圣人必先適欲。室大則多陰,臺商則多陽,多陰則躡,多陽則瘦,此陰陽不適之患也。
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件熱。蟬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
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勒,中大軌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昔先王之為苑困園
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其為宮室臺樹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
足以追身暖滾而已矣;其為飲食甜酸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
安性自娛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養(yǎng)性也。非好檢而惡費也,節(jié)平性也。”死是不可
免的事實,圣人所要底是“終其壽,全其天”,使身心舒適,情欲有節(jié),然后可以得壽。
《孟春紀(jì)·本生》說:“人之性壽,物者拍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
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
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責(zé)富者,其于聲色滋味也,多惑者
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惡得不傷?萬人操弓,其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
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
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此人者,不言
而信,不謀而當(dāng),不虛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
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惜,此之謂全德之人。資富而不知道,適足
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wù)以自佚,
命之口招慨之機;肥肉厚酒,務(wù)以自強,命之日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wèi)之音,務(wù)以
自樂,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資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
也。”又《仲春紀(jì)·貴生》引子華子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
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fù)其本
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
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放日迫生不若死。”這里分生活底等為四。
六欲,注解作生死耳目口鼻之欲。生固然是欲;感官底享受也是欲;死有為義底死,有
為生無樂趣而自殺底死,亦可以看為一種欲。故六欲皆得其直,是不貪死,不慕死,不
縱情于聲色滋味。尊生須舍去功名富貴,因為這些給人傷生底機緣很大。在戰(zhàn)國時代上
流社會底物質(zhì)享受很豐富,所以有這種反響。
    由于等生底理想,進而求生命在身體里所托底根本。知養(yǎng)生底必然要知道怎樣保護
生命底元素?!都敬杭o(jì)·盡數(shù)》說:“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
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
焉。長也者,非短而續(xù)之也,畢其數(shù)也。畢數(shù)之務(wù),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
大苦、大辛、大威,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
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fēng)、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
養(yǎng)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中國古代所推想底生命元素是形、神、精。形
是肉體,神是情感,精是環(huán)境。生命底維持在乎精氣與形氣底流動,故說“形不動則精
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洞[·達郁》也說:“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
氣是合形神精而成底生命體。古人常以氣息為生命,《莊子·秋水》以氣為從陰陽受得。
分開可以說形氣。神氣、精氣。人受陰陽底氣才能生存,故《管子·樞言》說:“有氣
則生,無氣則死。”《季春紀(jì)·先已》說:“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
真人。”當(dāng)時底儒家好像不講氣,而講神、命。心或性?!镀堊?#183;無論》說:“形具而
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在《茍子·正名》里底心與神同意。心有兩個意義:一是
官感底主宰,一是情感底元首,也稱為神。從心生出性情,如《正名》說:“生之所以
然者謂之性。生之和所生,情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
情。”此“生之所以然’便是《中庸》底“天命”。在《茍子·修身》雖有“扁善之度,
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底文句,但這是用道家底辭和思想,不能看為純?nèi)寮业脑?。?br>家所重底是養(yǎng)心,存心養(yǎng)性,或治心底方法,與養(yǎng)生底思想沒有什么因緣。
    養(yǎng)生底方法,總一句話說,便是避免情底激動和氣底受害。由此一變而為調(diào)和身心,
使生活安適底全生長壽思想。榆縣紀(jì)·適音》說:“樂之務(wù)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
夫樂有適,心亦有適。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
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于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生全則壽長
矣。”田驕與莊子底齊物論到這時變?yōu)椴缓ψ匀坏纳硇?,生命延長到得著知能如天地底
理想?!吨俅杭o(jì)·情欲》說:“古人得道者,生以長壽,聲色滋味,能久樂之”,人能
體道、無欲,像天一樣,故能長壽,壽長然后可以久樂?!都敬杭o(jì)·論人》說:“適耳
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
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被萬物,得一后成。故知
一,則應(yīng)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土?xí)r之,
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復(fù)歸于樸:嗜欲易
足,取養(yǎng)節(jié)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成不能懼,嚴不能恐,不
可眼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dāng)務(wù),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shù),取與遵理,不可惑
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
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yīng)?”能夠得一,就可以應(yīng)任一切,什么欲、什么病都
不能侵害,壽命自然也可以長久得像天地一樣。從長壽思想生出彭祖、喬松底放事沖進
而為不死藥底尋求,唱不死之道底結(jié)果便助長了神仙底思想。
     
乙 《淮南子》及陰陽五行說

    淮南子劉安是漢高祖底孫,父為淮南厲王劉長。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襲文爵。安好
讀書、鼓琴,不喜田獵,得百姓愛戴;又廣延賓客,招致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其中以蘇飛、
李尚、左吳、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為最著。這八人又稱八公,今安徽壽
縣底八公山,《水經(jīng)注·肥水》說山上有劉安廟,廟中有安及八士底像,廟前有碑,為
齊永明十年所建。八公之外,還有大山、小山之徒。劉安與諸人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
而著《鴻烈解》。書底主旨近于老子底淡泊無為,蹈虛守靜。號為“鴻烈”,鴻是大,
烈是明底意思,劉向校定,名之為濰南太《漢書》說淮南王有《內(nèi)書》二十一篇,外書
三十三篇,忡書》八卷?!锻鈺放c《中書》已亡,今存《內(nèi)書介十一篇。這書與《莊
子》有密切關(guān)系,今本《莊子》底纂集或者也是成于劉安賓客底手?!痘茨稀肪砟┑?br>《要略》把全書各篇底大意總括起來說明其內(nèi)容?,F(xiàn)在把各篇底要旨抄錄在底下。
    《原道》者:虛牟六合,混燉萬物,象太一之容,測窈冥之深,以翔虛無之效;托
小以苞大,守約以治廣,使人知先后之禍福,動靜之利害,誠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
欲一言而席,則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欲參言而突,則外物而反情。
執(zhí)其大指以內(nèi)治五藏,截港肌膚,被服法則,而與之終身,所以應(yīng)待萬方,覽耦百變也。
    若轉(zhuǎn)丸掌中,足以自樂也。
    《做真》者:窮逐始終之化,贏坪有無之精,離別萬物之變,合同死生之形,使人
遺物反已,審人仁義之間,通同異之理,觀至德之統(tǒng),知變化之紀(jì),說符元妙之中,通
回造化之母也。
    《天文》者:所以和陰陽之氣,理日月之光,節(jié)開塞之時,列星辰之行,知逆順之
變,避忌諱之殃,順時運之應(yīng),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順而不亂其常者也。
    《地形》者:所以窮南北之修,極東西之廣,經(jīng)山陵之形,區(qū)川谷之居,明萬物之
主,知生類之眾,列山淵之?dāng)?shù),規(guī)遠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備,不可動以物,不可驚以怪
者也。
    《時則》者:所以上因天時,下盡地力,據(jù)度行當(dāng),合諸入則,形十二節(jié),以為法
式,終而復(fù)始,轉(zhuǎn)于無極,因循仿依,以知禍福,操告開塞,各有龍忌,發(fā)號施令,以
對教期,使君人者知所以從事。
    《覽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論無形也;純粹之入至清也,昭昭之
通冥冥也。乃始攬物引類,覽取橋掇,浸想宵類,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滯,
決該變?nèi)酥?,系之無極。乃以明物類之感,同氣之應(yīng),陰陽之合,形坷之朕,
所以令人遠視博見者也。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曉席其形骸九竅取象與天合同,其血氣與雷
霆風(fēng)雨比類,其喜怒與晝宵寒暑并明。審死生之分,別同異之跡,節(jié)動靜之機,以反其
性命之宗,所以使人愛養(yǎng)其精神,撫靜其魂魄,不以物易已,而堅守虛無之宅者也。
    《本經(jīng)》者:所以明大圣之德,通維初之道,坪衰世古今之變,以褒先世之隆盛,
而貶末世之曲政也。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聰明,精神之感動,博流通之規(guī),節(jié)養(yǎng)性之和,
分帝王之操,列小大之差者也。
    《主術(shù)》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責(zé),使群臣各盡其能也。明攝權(quán)操柄以制
群下,提名責(zé)實,考之參伍,所以使人主秉數(shù)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數(shù)直施正邪,外私而
立公,使百官條通而輻揍,各務(wù)其業(yè),人致其功,此主術(shù)之明也。
    《謬稱》者:破碎道德之論,差次仁義之分,略雜人間之事,總同乎神明之德,假
象取耦,以相譬喻,斷短為節(jié),以應(yīng)小具,所以曲說攻論,應(yīng)感而不匾者也。
    《齊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修,同九夷之風(fēng)氣,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財制
禮義之宜,摩畫人事之終始者也。
    《道應(yīng)》者: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shù),
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
    《已論》者:所以箴縷煤級之間,微辭倪鍋之那也。接控直施,以推本樸,而非見
得失之變,利病之反,所以使人不妄沒于勢利,不誘惑于事態(tài),有符礦晚,兼稽時勢之
變,而與化推移者也。
    《詮言》者:所以譬類人事之指,解喻治亂之體也。差擇微言之吵,詮以至理之文,
而補縫過失之闊者也。
    《兵略》者:所以明戰(zhàn)勝攻取之?dāng)?shù),形機之勢,詐話之變,體因循之道,操持后之
論也。所以知戰(zhàn)陣分爭之非道不行也,知攻取堅守之非德不強也。誠明其意,進退左右
無所失,擊危乘勢以為資,清靜以為常,避實就虛,若驅(qū)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說山人《說林》者:所以竅窕穿鑿百事之墓遏,而通行貫扁萬物之婆塞者也。假
譬取象,異類殊形,以領(lǐng)理人事之意,解墮結(jié)細,說捍搏國,而以明事壞事者也。
    《人間》者:所以觀禍福之變,察利害之反,鉆脈得失之跡,標(biāo)舉終始之壇也。分
別百事之微,敷陳存亡之機,使人知禍之為福,亡之為得,成之為政,利之為害也。誠
喻至意,則有以傾側(cè)堰仰世俗之間而無傷乎讒賊螫毒者也。
    《修務(wù)》者:所以為人之于道未淹,味論未深,見其文辭,反之以清靜為常,恬淡
為本,則懈墮分學(xué),縱欲適情,欲以偷自佚而塞于大道也。今天征者無憂,圣人亦無憂;
圣人無憂,和以德也;狂者無憂,不知禍福也。故通而無為也,與塞而無為也同,其無
為則同,其所以無為則異。
    故為之浮稱流說其所以能聽,所以使學(xué)者事事以自幾也。
    《泰族》者:根八極,能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經(jīng)古分之道,治倫理之序,
總?cè)f方之指而歸之一本,以經(jīng)緯治道,紀(jì)綱王事。乃原心術(shù),理性情,以論清平之靈,
澄徹神明之精,以與天和相嬰薄,所以覽五帝三王,驚天氣,抱天心,執(zhí)中含和,德形
于內(nèi)。以著凝天地,發(fā)起陰陽,序四時,正流方,接之斯寧,推之斯行。乃以陶冶萬物,
游化群生,唱而和,動而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故景星見,祥風(fēng)至,黃龍下,鳳巢列
樹,磷止郊野。德不內(nèi)形,而行其法藉專用制度,神扶弗應(yīng),福祥不歸,四海不賓,兆
民弗化,故德形于內(nèi),治之大本。此《鴻烈》之《泰族》也。
    以上是今本《鴻烈》底大意。說二十一篇,實際只二十篇,因為末篇《要略》不過
是前二十篇底提要而且?!兑浴吩诤蠖我舱f:“故著書二十篇,則天地之理究矣,人
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這里可以看出《淮南子》底內(nèi)容很廣泛,幾乎是戰(zhàn)國至
漢話派思想底總匯?!短煳挠?xùn)》與《時則訓(xùn)》主于陰陽家底學(xué)說?!兜匦污凇放c形方家
底說法?!吨餍g(shù)訓(xùn)》折衷法家、名家底見解?!独t稱訓(xùn)》是儒家底,與子思底思想很相
同?!缎迍?wù)訓(xùn)》與《齊俗訓(xùn)》取農(nóng)家之言?!侗杂?xùn)》為兵家之言。以上幾篇與其它諸
篇底中心思想為道家底。漢初一般道家多以黃老并稱,而《淮南》獨尊老莊,可以看這
書是傳老莊思想底正宗。老在并稱初見于《淮南子·要略訓(xùn)》在《道應(yīng)訓(xùn)》上底話,而
《道應(yīng)訓(xùn)》底內(nèi)容又與《韓非》底《喻老》很相近,想是《道德經(jīng)》古注底一種。在
《淮南子》里引證《道德經(jīng)》及《莊子》為立論根據(jù)底地方很多,又可見作者是傳老莊
思想底。《原道訓(xùn)》底主張全出于《莊子》:其尊天保真,是莊子底根本學(xué)說;賤物貴
身,是《在肴》等篇底意思;外物反情是刻意、繕性等篇底主張。綜觀帷南》全書是以
老莊思想為中心來折衷戰(zhàn)國以來諸家底學(xué)說,可以看為集漢代道家思想底大成。
    《淮南》最古的注有許慎及高誘二家。舊傳《道藏》本有許注民人,但與高注相混,
不易分明。陶方傳疑《原道》以次至《修務(wù)》十三篇底往多詳,《纓稱》以下八篇多略,
詳者當(dāng)是許、高注雜混在內(nèi),略者必系一家之言。來蘇魏公枚集》內(nèi)有《校淮南子》,
題敘云,《集賢》本卷末前賢題載云:許標(biāo)其首,皆是閑信,鴻烈之下,謂之記上;高
題卷首,皆謂之《鴻烈解經(jīng)》,《解經(jīng)》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下皆日訓(xùn),又分數(shù)
篇為上下。此為二本不同處?!端逄茣?#183;經(jīng)籍志》記許慎注二十卷,高誘注二十一卷,
《舊唐書》載《淮南商信》二十一卷(商信即間治之訛),高誘注二十一卷,惟《宋史
·藝文志》載許慎注二十一卷,高誘往十三卷。今《原道》以次有題篇者適十三篇,大
概北宋時高注僅存此數(shù),與蘇魏公所說高注十三篇相符,至于許注二十一卷,乃合高注
而言,故知高注篇內(nèi)必混入許氏殘注。故來本及《道藏》本并題為漢太尉祭酒許慎記上,
而《緩稱》以下幾篇全無高注,只存許氏殘說,故往獨簡。陶氏本此以著《淮南許注異
同治》,今《淮南依本以劉文典先生底《淮南鴻烈集解》為最備。
     
丁 陰陽思想

    在《淮南》里可以看為道家新出的思想便是陰陽五行說。衛(wèi)生保身是生活底問題,
而陰陽五行為宇宙問題。在戰(zhàn)國末年道家都信陰陽五行之說。“陰陽”這名辭初見于
《老子》,其次為《易·系辭傳》《茍子》、莊子八《韓非子》、《呂氏春秋》,凡戰(zhàn)
國末年所出底書沒有不見這兩字底?!镀堊?#183;王制篇》:“相陰陽,占沒兆,鉆龜陳卦,
主攘擇五卜,知其吉兇妖祥,慪巫踱擊之事也。”在那時底巫現(xiàn)已能采用陰陽說,足見
此說流布底廣?!妒酚?#183;孟子茍卿傳》說鄒衍說陰陽,銜為西紀(jì)元前三世紀(jì)底人物,在
《孟子膽未見“陰陽”這辭,可知在孟子時代,這說還不流通,到茍子時代便大行了。
后來的儒家甚至也多采用陰陽說。在戰(zhàn)國末或漢初所成底《易·說卦傳》有“立天之道,
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及“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底
文句,是以仁義配陰陽?;蛘呙献舆€尊孔子底不問聞天道,故單說仁義,但在一般的儒
家在宇宙論上已采用了陰陽說,如《禮記·樂記》與《鄉(xiāng)飲酒義》都以陰陽配仁義。漢
代于仁義禮智四端加入信底一端,以配五行,于是陰陽與五行二說結(jié)合起來。但儒書里
也有單來五行說底。如《洪范》庶徽中說五行而不說陰陽是一個例?!逗榉丁返左w裁很
像戰(zhàn)國末年底作品,為《尚書》中最新的一部,大概這書也是注重人生方面,所以忽略
了宇宙論底陰陽說罷。自戰(zhàn)國末至漢初,陰陽說漸流行,甚至用來配卦占夠。對于利底
解釋也采用陰陽說,《禮記》中附會陰陽底如《郊特糊、《禮器》、《祭統(tǒng)》、《儒
行》、《鄉(xiāng)飲酒義》等,都是?!洞蟠饔洝芳啊俄n詩外傳》亦多見陰陽說,董仲舒底思
想也是陰陽化底政治論,此外《墨子》、《管子》、《韓非》都有為后學(xué)所加底陰陽說。
    道家底著作中說陰陽越多底,年代越后?!肚f子》底《德充符》、《在看》、《天
地》、《天道》、《天運》等,多半受陰陽說底影響?!肚f子》里越晚的篇章,陰陽這
兩字越多見。《淮南》里頭,陰陽思想更屬重要。我們可以說陰陽說底流行始于西歷紀(jì)
元前約三世紀(jì)之初,而盛于漢代。《呂氏春秋》十二月紀(jì)底二。三、七、八月,《仲夏
紀(jì)》底位樂篇》,《季夏紀(jì)》底《音律篇》等,都有“陽氣”、“陰氣”底名辭。陰陽
是屬于氣底,《莊子·則陽》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底話,
《淮南·天文訓(xùn)》“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高誘注“襲合也,精氣
也”。《莊子·大宗師》,《淮南·您真訓(xùn)》、《泰族訓(xùn)》等篇有“陰陽之氣”底話,
通常學(xué)說“陰陽”便夠了。宇宙是形質(zhì)或精氣所成,故《呂氏春秋·有始》說“陰陽材
物之精’,《易·系辭傳》也有“精氣為物”底文句。氣有陰陽,而此陰陽與物質(zhì)底關(guān)
系如何就不很明了。在宇宙里,有明暗、晝夜、男女等等相對的差別,從經(jīng)驗上說,別
為陰陽,本無何等標(biāo)準(zhǔn),但到后來一切生與無生物都有了陰陽的差別。有時以積極和消
極的現(xiàn)象為判別陰陽底標(biāo)準(zhǔn),例如《天文銘*說:“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氣,從超越陰陽底現(xiàn)象說,為萬象底根元。這氣也名為精,是萬物所共具,在《呂
氏春秋·正月紀(jì)》八十月紀(jì)》《十一月紀(jì)》里有“天氣”、“地氣”,《二月紀(jì)》有
“寒氣”、“暖氣”,《義賞篇浦“春氣”、“秋氣”,《應(yīng)同篇》有五行之氣,這都
是超越性質(zhì)底氣。萬物得這氣才能把各個的精采或特能顯示出來。帕氏春秋·季春紀(jì)·
盡數(shù)》說:“精氣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
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復(fù)明。’汽在物體里頭,無
論是生物或無生物,都能發(fā)揮其機能或能力,故一切各有其特殊的氣。從性質(zhì)說,氣有
陰陽底分別。但這分別毫不含有倫理的或宗教的意義。鬼神、男女、善惡、生死等等,
雖有陰陽底差異,在起頭并沒有什么輕重。在《淮南子》時代,對于宇宙生成底神話好
像有兩種,一是天地剖判說,一是二神混生說。前一說是渾飩初開,氣輕清者為天,氣
重濁者為地底見解,《詮言訓(xùn)》說:“洞同天地,渾飩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
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為萬物,莫能及宗。”宇宙一切的事物都從太一剖判出來,
故陰陽是從太一或太極分出底?!秴问洗呵?#183;仲夏紀(jì)·大樂》說:“太一出兩儀,兩儀
出陰陽。”又說:“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易·系辭傳》也說:“易有
太極,是生兩儀。”《禮記汛運》說:“夫禮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
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這雖是解釋《茍子》里底話,卻也源于道家底名詞。這“一’
浮是道家所常用,有渾飩底意思?!短煳挠?xùn)》說:“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洞矚,
故口太陽。道始于虛零,虛霆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
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無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
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二神混生說,如《精神訓(xùn)》說:“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支漠閩,傾
像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cè)嵯喑?,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放精神,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
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jì)。天靜以清,
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高誘注:“二神,陰陽之神也;混生,棋生
也。”這是陰陽二氣。至于男女兩性,在《淮南》別篇里還有一個化生者。做林訓(xùn)》說:
“黃帝生陰陽;上驕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婚所以七十化也。”文娟七十化不詳。
黃帝,高誘注說:“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驕、桑林,皆神名。”相傳
女娟也持土為人,依這里底說法,兩性是黃帝所化生。個人身中也有陰陽,最主要的便
是魂魄?!吨餍g(shù)訓(xùn)》說:“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元房,各處其宅。守而勿失,上

    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元默,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尚與人
化,知不能得。”《易·系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是一樣的意思。
    陰陽在創(chuàng)物底事功上有同等的地位。一切事物都具有這二氣,故《茍子叫論》說: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易》底八卦互合而為六十四卦也是本著這個
原則而來。陰陽相互底關(guān)系有并存的與繼起的兩種。并存說是從生物上兩性接會底事情
體會出來,如上頭所引機論》底文句,便是這個意思。《呂氏春秋·正月紀(jì)》,賜》泰
卦《家傳》,《淮南·本經(jīng)訓(xùn)》等,都有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合而后萬物化生
底見解。陰陽底感應(yīng)有同類相引,異類相會底現(xiàn)象?!秴问洗呵?#183;審分覽·君守》說
“以陽召陽,以陰召陰”,《覽冥訓(xùn)》說“陰陽同氣相動”,是相引底現(xiàn)象?!队[冥訓(xùn)》
又說:“至陰颶颶,至陽赫赫,兩者交接成和而萬物生焉。眾雄而無雌,又何化之所能
造乎?”這是異類相合痛說法。繼起說以陰陽性質(zhì)相反恰如男女,故時常現(xiàn)出調(diào)和與爭
斗底現(xiàn)象。陰陽二氣有這現(xiàn)象,才有生出萬物。若二氣配合則極平等,萬物便沒有特別
的性質(zhì),一切都成一樣了。《韓非·解老》說:“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這恐怕是
漢初底說法。又,陰陽有動靜開閉底現(xiàn)象,如《莊子·天道》及《刻意》說:“靜與陰
同德,動與陽同波。”順道訓(xùn)他說:“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故動是陽的,靜是陰的,
開是陽的,閉是陰的。動靜開閉不能并存,故有繼起與胡勝底現(xiàn)象?!秴问洗呵?#183;仲春
紀(jì)》說仲春行冬令則陽氣不勝,注說因為陰氣乘陽,
    故陽氣不勝。陰陽在四時底次序上有一定的配置,時令不依次序則陰陽氣必因錯亂
而相爭斗。仲夏與仲冬是陰陽相爭底月份,一年之中二氣底強弱都從這兩個月份出來。
晝夜底循環(huán),寒暑底更迭,便是陰陽繼起底關(guān)系。這也可以名為陰陽消長說。《月令》
與《呂氏春秋·十二月紀(jì)》便是本著這觀念而立底說法。在《茍子·天論》里已有消長
底觀念,如“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fēng)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
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便是這說法。這思想是戰(zhàn)國末年成立底思想。陰陽消長與時間變
化底關(guān)系,大概是由于生物現(xiàn)象由發(fā)生以至老死底觀念所暗示。動的、生的,屬于陽,
靜的、死的,屬于陰,放生物在時間上有陰陽底分別。《呂氏春秋·季春紀(jì)·圖道》說:
“物動則萌,萌則生,生則長,長則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國道也。’
衛(wèi)明表示生物在時間上有動靜底現(xiàn)象?!妒丫[·知分篇》說得更明白:“夫人物者,
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無固有衰賺廢伏,有盛盈益息,人亦有困窮屈
匾,有充實達遂。此皆大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dāng)?shù)也。”
    陰陽說本與道家思想不很調(diào)和,道家把它與自然無為連結(jié)起來,成為本派底宇宙觀。
《莊子·知北游》說“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與《天運》底“調(diào)理四時,太和萬
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經(jīng)綸,一清一濁,陰陽調(diào)和”,都是與無為
結(jié)合起來底說法?!对烙?xùn)》底“和陰陽,節(jié)四時,而調(diào)五行’,也是從無為底觀點說。
四時底運行是因陰陽底變化,如《莊子·則陽》說“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
相生,相殺”,都是道底表現(xiàn)。道家承認事物變化底現(xiàn)象,但對于變化底理由與歷程自
派卻沒有說明,只采陰陽說來充數(shù)?!赌嬗?xùn)》起首說陰陽末分底境地,與《詮言訓(xùn)》
所說底太一,究竟是將陰陽化生萬物底說法附在道上頭?!侗窘?jīng)訓(xùn)》說:“帝者體太一,
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
伸曳四時,紀(jì)納八極,經(jīng)緯六合,覆露照導(dǎo),普泛無私,媽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陰
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何類,贏縮卷舒,淪于不測,終始虛滿,
轉(zhuǎn)于無原。四時者,春生,復(fù)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jié),出入有時;開闊張激,不失
其敘;喜怒剛?cè)?,不離其理。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
道也,故謹于權(quán)衡準(zhǔn)繩,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nèi)矣。是放體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
通于道德之倫,聰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萬物,動靜調(diào)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時,德澤施
于方外,名聲傳于后世。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并,精與鬼神總;戴國履方,
抱表懷繩;內(nèi)能治身,外能得人;發(fā)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fēng)。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
而不暇,寬而不肆,肅而不悻,優(yōu)柔委從,以養(yǎng)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用
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于禁舍
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這又是把太一。陰陽、四時、六律順序配合帝
王霸君統(tǒng)治下底四等政治,顯然是太一高于陰陽,陰陽高于四時,四時高于六律底意思。
六律或者包括禮樂在內(nèi)。從生生底程序看來,萬物皆從一而生。被疑為后來補入底《老
子》四十二章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
為和”,在《天文訓(xùn)》里解說:“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萬
物生。故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里也未解明為什么是這樣生法。
    在陰陽說上,道家采用來說明性情底是屬于陰靜底一點。萬物變化為無思、無慮、
無欲、無為底自然歷程,故應(yīng)守以虛靜?!墩f林》說:“圣人處于陰,眾人處于陽。”
陽是活動,活動是有所作為,故圣人不處。此外與養(yǎng)生說也有關(guān)系。生所以能和順是因
陰陽底調(diào)和?!短┳逵?xùn)》說:“陰陽和而萬物生。”《極真訓(xùn)》說:“圣人呼吸陰陽之
氣,而群生莫不顆顆然仰其德以和順。”嗜欲情感不要過度,因為這和自然現(xiàn)象里底四
時不調(diào)和一樣足以傷身害生。四時不調(diào),必有災(zāi)異;情欲不和,必有疾病;這都是陰陽
不調(diào)和所致。陰陽現(xiàn)象本無何等善惡底關(guān)系,后人以善屬于陽,惡屬于陰。是不合道家
思想底。
     
丑 五行說

    自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稷下鄒衍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五行玄學(xué)漸次流行于各
派思想中間。這思想底根本是以宇宙一切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秩序,都受必然的法理,所謂
五行所支配。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zhì),自然是人生所必須的,故在未
經(jīng)稷下學(xué)者說過以前,或者沒有何等玄學(xué)意義。后來用這五種物質(zhì)附在星名上,因占星
底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五行說。在《尚書·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底句。三正,
前人改為天地人之正道,依新城先生底研究,說是春秋中葉以后所起底歷法。在用周正
以后,春秋后期有所謂三正論。至春秋末期,更進一步取五行為五德終始說而為三正循
環(huán)論。戰(zhàn)國時代以古代日用五要素底基配合新知底五星,而成立新的五行說?!陡尢漳?br>底“撫于五辰”,特秋繁露》底“天有五行”,都是指五星而言。邵康節(jié)《是極經(jīng)世書》
說:“五星之說,自甘公、石公始。”劉向計錄》說:“甘公,楚人,戰(zhàn)國時,作《天
文星占》八卷。”又“石申,魏人,戰(zhàn)國時作《天文》/\卷。”看來,觀測五星底元
祖為甘公、石公。他們是占星家,以五星底運行與人間底水旱兇豐有必然的關(guān)系,于是
開導(dǎo)了五行說。五行說底重要應(yīng)用,為五德終始說,戰(zhàn)國時代底相勝說與漢代底相生說
合起來,便成五行玄學(xué)。據(jù)現(xiàn)代研究底結(jié)果,五行各以其優(yōu)勢支配萬物底見解,傳于文
字底當(dāng)以《呂氏春秋·十二月紀(jì)》所說底為最古。《禮記·月令》是取自《呂子》底。
五行有性與質(zhì)底兩方面:屬于性底,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名類》里有“木氣”、
“火氣’它名稱;屬于質(zhì)底,如《淮南·泰族訓(xùn)》底說法?!短┳逵?xùn)》與《洪范》一樣,
在五行之外加谷為六府?!赌孔?#183;似順論·處方》以金木水火底性質(zhì)不同,說“金木異
任,水火辣事”,也是從物質(zhì)應(yīng)用底方面說。自五星底知識發(fā)展,便將天地一切的原理
都納在里頭,將一切事物配置起來,例如《呂子·十二月紀(jì)》以五行配五帝人管子·五
行則之配官職,《四時》以之配日月星辰、氣血骨甲等,《地員》以之配五音等。甚至
不能配得恰當(dāng)?shù)滓矎娕渖?,例如以五行配.四方,強加入中央主;配四季強以?fù)季為土,
黃色。到漢代,五行底分配更多。董子對策,以五行配仁義禮智信,實為最牽強的分配
法底例。在理論底應(yīng)用方面。如《地形訓(xùn)》以五方說民俗物產(chǎn)底差異?!侗窘?jīng)訓(xùn)》以天
下亂底原因是由于五遁,都是。
    五行有相生相克底現(xiàn)象,故歷代帝王以五行之德王天下。崔述《考信錄》疑相勝說
始于駿衍,相生說始于劉向、劉款。但在《天文訓(xùn)》與《地形訓(xùn)》里以五行有一定的秩
序,終站循環(huán),各有生壯老死底變化,故相生底觀念必然隨著相勝而起。生克等于陰陽
消長底現(xiàn)象,故《天文訓(xùn)》強分一年為五分,于蒼龍。白虎、朱鳥、玄武之外加上中央
底黃龍。陰陽五行說底根生相克與天上五星經(jīng)行底位置有關(guān),這從《呂子·有始》和
《淮南·天文訓(xùn)》可以看出來?!短煳挠?xùn)》說冬至為陰氣極,陽氣前,夏至為陽氣極,
陰氣前;又說“日冬至則水從之,日夏至則火從之”。以下接著說五行相勝,影響于時
序人事上底理。《天文訓(xùn)》說“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地形訓(xùn)》里說:
“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股木……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
壯,木志,土生,水囚,金死;上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上老,水生,
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湘生相克底現(xiàn)象,細說起有壯、老、
生、囚、死五個程序。這程序是互相更代底,實在是消極與積極底關(guān)系。《兵略訓(xùn)》說:
“奇正之相應(yīng),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市雌雄然后顯出生克底現(xiàn)象,所以在《漢
書·五行志》里說五行底扎牡關(guān)系。
    相生相克說以為五行之氣依序而生,像四季底循環(huán)一樣。從經(jīng)驗說,這不能認為必
然的關(guān)系與順序。五行之氣,各在其分量和活動底范圍內(nèi)保持獨立底狀態(tài),一與它氣接
觸便現(xiàn)生克作用。生克作用,不能說木定能克士,火定能勝金,或火定能生土,土定能
生金,此中有強弱和中和底清形。故《說林訓(xùn)》說:“金股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
勝水者,非以一埃塞江也。”不但如此,五行中各相混雜,像粟得水,到發(fā)芽底程度會
生熱,燒得火會出蒸氣,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木”底原故。
    在生物界里,五行只造成體質(zhì),與魂魄沒有什么關(guān)系。譬如人死之后,形體各歸五
行,而魂魄卻不屬于任何行?!毒裼?xùn)》與《主術(shù)訓(xùn)》以魂為天氣所成,魄為地氣所成,
《禮記·郊特牲》說人死時,“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若說魂魄終要歸入五行,
必是間接從天地之氣還原,但當(dāng)時底五行家沒說到這一點?!蛾P(guān)尹子·四符篇》以精配
水,魄配金,神配火,魂配木,乃是后起的說法。中國底五行說與印度底四大說底不同
便在這里。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
道家底養(yǎng)生思想,進一步便成為神仙信仰。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無
限的延長。這說本與道家全天壽底見解不調(diào)和,因為養(yǎng)生說者有養(yǎng)形養(yǎng)神底主張和道與
天地同體無始無終底說法,所以與神仙底資格很合。又,道家文學(xué)每多空想,或假托古
人神人,也容易與神仙家底神仙故事結(jié)合起來。
    神仙信仰底根源當(dāng)起于古人對于自然種種神秘的傳說。如《山海經(jīng)》里所記底山神
水怪都留著自然神話底影子。又如《楚辭》底《離騷人《九歌》、《天問》等篇,都顯
示著超人間生活底神仙意識。那種超人是不老不死,不為物累,游息自在,無事無為,
故為道家所羨慕。在《老子》里,稱理想的人格為“圣人”,《莊子》稱之為“至人”、
“神人”、“真人”,從名稱上可以看出道家底超人思想漸次發(fā)展底歷程。圣人是在人
間生活底,至人、神人、真人便超脫人間,所謂游于“方外’域“物外”底人。道家采
取民間傳說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來做本派理論底例證。當(dāng)時的小說家與賦家也同樣地用
那些故事來做文章,還未形成求神仙底可能底信仰。到方士出來唱導(dǎo),而產(chǎn)出所謂神仙
家,于是求不死藥、求神仙底便盛起來。
    當(dāng)戰(zhàn)國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神仙信仰底基礎(chǔ)已經(jīng)穩(wěn)定,齊人歡衍于是將它造成陰
陽消息、五德終始底理論以游說諸侯?,F(xiàn)存底驗衍底思想斷片見于《論衡·談天》、
《鹽鐵論·論鄒》及《史記》?!妒酚?#183;孟河傳》記驗衍底事跡說:
    駐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之于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
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太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閩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無
于無垠。失序今以上至黃帝學(xué)者所共術(shù)大并世盛衰,因載其機樣度制,推而遠之,至天
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
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yīng)
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目赤縣神州。赤縣
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種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流
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shù)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
施始也濫矣。王公大人初見其術(shù)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驗子重于齊適梁,梁惠
三郊迎,執(zhí)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例行撤席;如燕,昭王擁著先驅(qū),請列弟子之座而
受業(yè),筑喝石官,身親往師之,作《主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
蔡,孟柯困于齊梁同乎哉?
    從這段話看來,求神仙底最初步驟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戰(zhàn)國未,天文地理
底知識發(fā)達,歡衍一方面從自然現(xiàn)象底變化附會陰陽五行說以說明人間底命運,一方面
依所知底地理以尋求仙人住處。方土及文學(xué)之士又增益許多怪異的說法,仙人與不死藥
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為隆盛?!妒酚?#183;封禪書》說:
    自齊威、宜之時,駐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來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
事。駐衍以《陰陽人《主運》顯于諸侯,而燕芬海上之方士傳其述不能通,然則怪迂阿
詼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shù)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流州,此三神山
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
皆在焉。其物禽獸盡自,而黃金銀為它閉,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及居水下,臨
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
士言之不可勝數(shù)。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資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
皆以風(fēng)為解,日:“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fù)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
上黨歸。后三年游喝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都歸。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會稽并海
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
    始皇到處封禪,求不死之藥,可以說最熱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漢武帝時,這信仰更
加發(fā)展,直到漢末張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晉以后,神仙底尋求乃成為
道土所專底事業(yè)。但在神仙說初行底時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舢山或帝鄉(xiāng)來寄托自己的
情懷,不必信其為必有,或可求底。這派可以稱為騷人派。騷人思想實際說來也從神仙
思想流出,而與道家底遺想更相近。《楚辭》里如“漠虛靜以恬愉兮精無為而自得”,
“下睜餓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倏忽而無見兮,聽倘恍而無聞;超無為以至清兮,
與泰初而為鄰”,都含著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離騷》里充分表現(xiàn)道家化的騷人思想。
漢初賈誼之《吊屈原》人鵬鳥賦》,取意于《莊子》,還帶著悲觀的騷人情調(diào),但到了
司馬相如,便從愁怨變?yōu)槭挒⒊鰤m之想了。
    神仙住處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載底為最多。青木先生說神仙說底發(fā)展可以分為
地仙說與天仙說兩種,而地仙說更可分為山岳說與海島說。山岳說以仙山為在西方底山
岳中,以昆侖山為代表。海島說以為在勃海東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源于中國古代
以山高與天接近,大人物死后,靈魂每歸到天上,實也住在山頂。他海經(jīng)》稱昆侖說是
“帝之下都”,其余許多山都是古帝底臺。神仙思想發(fā)達,使人想著這種超人也和古帝
一樣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岳上比較海上及天上底說法更古。在《楚辭》、《莊子》、
《山海經(jīng)》所記底神仙都是住山岳底。到齊威、直以后才有海上神山底說法。海上神山
不能求得,乃漸次發(fā)展為住天上底說法。可以說自漢代以后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記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漢人先從神人住處再發(fā)展到不死國底追求。
神人住處,只是理想國,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宮、華前國、終北國、列姑射山是。神仙
住處,是不死國人以為實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一、《化人之宮這記載在惆穆王》第一段。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及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
實不核,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
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大樂以娛之?;艘詾橥踔皇冶奥豢商?;
王之后撰腥線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穆王乃為之改筑,土木之功,儲圣之
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虛,而臺始成,其高于惻,臨終南之上,號日中天之臺。簡鄭衛(wèi)
之處于,娥描靡曼者,施勞澤,正峨眉,投棄馬,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huán),
雜益若,以滿之;奏《承云》、《六瑩》、《九韶人《晨露》以樂之。月月獻玉衣,旦
旦薦玉食,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居士幾何,謁王同游。正執(zhí)化人之祛,騰而
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官?;酥伲瑯?gòu)以金銀,絡(luò)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
據(jù),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視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
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儲而視之,其宮樹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后數(shù)十年不思其國
也?;霃?fù)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
稅。音響所未,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臟,修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br>移之,王若殞虛焉。既輯,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八;視其前,則酒未清,肴
未矚。王問所從來。左右自:“王默在耳。’油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復(fù)更問化人。
化人口:“號與王神游也,形奚動哉?且囊之所居,莫異王之宮?囊之所游,奚異王之
圃?王問恒疑,暫亡變化之極,疾徐之間,可盡模哉?”這是精神游于天上底仙鄉(xiāng)底例。
實際地說,不過是方士底幻術(shù),因與道家遠游底思想相合,故作者采為穆王周游底引子。
這故事恐怕是經(jīng)過魏晉間底創(chuàng)作。文體也不很早,絕不像出于秦漢人底手。
    二、華前國華普國底放事性質(zhì)也與化人宮相似,記黃帝做夢游到那里。作者藉神仙
家說來描寫道家底理想國。在《老子》底小國寡民主義和贓子·山木》底建德之國底理
想上,華管國加上神仙的氣味?!饵S帝篇》說黃帝底夢游說:
    華管氏之國在拿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能及,
神游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
無天殤。不知親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
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研撻無傷痛,指搞無痕癢,乘空如履實,寢虛
若處床。云霧不核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顧其步,神行而且。黃
帝既寐,怕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日:“朕鬧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yǎng)
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shù),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膚知之矣,膚得
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臀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余年不輟。
    黃帝升天之說始于漢代,大概是在道家推尊他為教祖以后。在戰(zhàn)國時代想必有許多
假托黃帝底書,故在《列子》里常見“黃帝之書日”底弓向。漢初黃老道確立,對于黃
帝底神話也隨著創(chuàng)造出來。華前國可以看為漢代道家底理想。
    三、終北國《場問篇》說禹曾到此國,周穆王也到過。這國底情形是:
    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日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fēng)雨露
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涉。當(dāng)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lǐng),狀若額
甄,頂有口,狀若員環(huán),名日滋穴,有水涌出,名日神演,臭過蘭椒,味過酷酸。一源
分為四,評注于山下,經(jīng)營一國,土不悉遍。土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覺不
爭,悉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
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天不病。其民事阜,亡數(shù)有喜樂,亡衰老
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終日不輟音。饑俄則飲神演,力志和平,過則醉,經(jīng)旬
乃醒。休浴神演,膚色脂澤,香氣經(jīng)旬乃歇。
    終北底人民所過底是極自然的生活,但到時候也會死。神演不是不死藥,只是~種
生命酒。這國人沒有衰老哀苦,只有生死,還保存著純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從《莊子·逍遙游》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來,姑射山
在很早的時候已被看為神人居住底處所。他海經(jīng)》記姑射已有海陸二處。《東山經(jīng)》記
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內(nèi)北經(jīng)》記列姑射及姑射國。郝纜行《山海經(jīng)箋流洶
《莊子》所云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陽,而列姑射則在海河洲中。這可以看為從山岳說移
到海島說底例?!饵S帝篇》說: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fēng)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形如處女。
不偎不愛,仙圣為之臣。
    不畏不怒,愿感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想。陰陽常調(diào),
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fēng)雨常均,字有常時,年谷常豐,而土無札傷,人無天惡,物無
疵病,鬼無靈響焉。
    這也是從道家思想創(chuàng)造出來底??傄陨现T處底情況說來,那里底土地是很豐裕,氣
候是極其和適。飲食男女之事未嘗沒有,不過順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里底人物個個
像處子一樣,沒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隨意所適,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沒有社會國家,
沒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制。活到天年完盡底時候也就物化了。嚴格說
來,這還木是他鄉(xiāng),因為仙鄉(xiāng)必有不死藥,只有生而無死。神仙信仰發(fā)展后,方士才認
定在地上確有仙人住處,不像從前的空想了。這實在的仙鄉(xiāng)不在天上而在離人間遙遠的
地方,最著的是昆侖山與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侖底故事恐怕是仙鄉(xiāng)最古的傳說。
    一、昆侖山《周穆王》說穆王聽化人底話,一意求仙,‘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
意遠游。命駕八駿之乘,右眼翩緊而左綠耳,右駐赤攀而左白梁。主車則造父為御,離
商為右。次車之乘,右眼渠黃而左逾輪,左駐盜細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
戎為右。馳驅(qū)千里,至于巨冕之國。巨龍氏乃獻白鴿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握以洗王之
足及二乘之人。已飲而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回升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
宮而封之以治后世。遂賓于西王母,筋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王乃嘆曰:放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于樂,后世其追數(shù)
吾過乎?”
    這記載與《穆天子傳》差不多。穆王駕八駿周游天下底傳說,也見于《楚辭·天問》
“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huán)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見這傳說在騷人時代已從北方傳
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與昆侖無涉,《莊子·大宗師》記在昆侖底神名堪壞,而
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廣。少廣,注說“司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西方空界之名”?!渡?br>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說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侖之西,亦名群玉山。《海內(nèi)北經(jīng)》
“西王母梯凡而戴勝權(quán)。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淮南子·地
形訓(xùn)》“西王母在流沙之瀕”,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也與昆侖無關(guān)。西王母底原始形
狀也不是神仙,只是一種山怪?!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說它底形狀如人,豹尾、虎齒、善
嘯、蓬發(fā)、戴勝,居河水之涯,司天災(zāi)及五殘。其次,有以西王母為西方底國名底,例
如《爾雅·釋地》說:“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西荒。”以西王母為女仙,
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后,魏晉時代底說法?!抖蹿び洝芳啊稘h武內(nèi)傳》都是魏晉間底作品,
故所記西王母與漢武帝底關(guān)系都是很晚的話。在魏晉間更以東五公與西王母對待,以他
們?yōu)槟信傻最I(lǐng)袖,如《神異經(jīng)》及《拾遺記》所記都是當(dāng)時底道土所造出底。
    關(guān)于昆侖山,記得最詳?shù)幕蛘呤恰痘茨?#183;地形訓(xùn)》,及《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及《海
內(nèi)西經(jīng)》?!兜匦斡?xùn)》說:“掘昆侖山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十四
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徒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殲,
在其東;绔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
純文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nèi)不周之風(fēng)。傾宮、旋室、縣圃、
涼風(fēng)、樊桐,在昆侖門閥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fù)其原,是
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瞰,貫勃海人禹所導(dǎo)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椰,西
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合黎,余吸入于流沙;絕流抄,南至
于海。洋水出其西北瞰,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
物。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縣圃,登之乃
靈,能使風(fēng)雨臧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他海經(jīng)》所記底與上頭所引差不多,不必盡錄。此地說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
城九重,再高起來。對于九重城底高,《楚辭·天問》還未說明,也許是后來底想象。
山上有木禾,圍著種種寶樹,還有四百四十道門。木禾旁邊有九口井,西北角懸著受不
死藥底玉橫。玉橫或是玉液。這里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傳說里,人死后所到底九泉便
是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條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價值。九泉在什么地方,歷
來沒人說過,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條名為黃泉。依《莊子·秋水》“彼方跳黃泉而登大皇’
底意義看來,黃泉是一個登天底階級。前面說掘昆侖虛以下,得著這樣的高丘,上頭有
九口井,還有黃水、丹水?!蹲髠鳌冯[公元年穎考叔教鄭莊公掘地為黃泉以會母,也暗
示這泉是在地中。或是從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諸水底總源是黃泉也不可知?!逗?nèi)西經(jīng)》
未記黃水,只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經(jīng)》以四水注入四
水,說河水注于無達,赤水注于江天,洋水注于丑涂,黑水注于大枉。如將《西山經(jīng)》
底八水加入總源黃水,那便成為九泉了。黃水三周復(fù)其原為丹水,是黃水與丹水無別,
具要掘地然后能見,其余八水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謂地下也是象征的,因為是
從昆侖上掘下去,雖名為下,實在是上。扁鵲受長桑君底藥,和以上池底水,上他是否
即是黃水?黃水既又名丹水,后來道主底不死藥名為“丹”,是否也從丹水而來?都是
疑問。大概人死,精靈必到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發(fā)達,便從鬼鄉(xiāng)變?yōu)橄舌l(xiāng),或帝
鄉(xiāng),以致后人把在昆侖底九井黃泉忘掉。中國古傳黃帝之胄來自昆侖,人死每想是歸到
祖先底住處,所以鬼歸于黃泉,也許是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變?yōu)樗l(xiāng),于是為死靈再
找一個陰間在北方,后來又從北方東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那都去。黃帝同昆侖底關(guān)系,
也見于《莊子·天地》。
    又,《海外南經(jīng)》也有昆侖虛底名,畢況說:“此東海方文山也?!稜栄拧吩疲喝?br>成為昆侖丘,是昆侖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當(dāng)即方丈山也?!端?jīng)注》云:
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是昆侖不止一處,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這名稱。
    二、大壑五山這是最詳備的海島說。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為有二山已流失了。
《場問篇》記:
    勃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紂九
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輿,二日員橋,
三日方壺,四日漸洲,五日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
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搞。珠評之樹皆叢生,華實
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
數(shù)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極,失群圣之居,乃命高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
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
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橋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
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滅龍伯之國使附,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索、神農(nóng)時,
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駐衍時已經(jīng)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說法,到后來才加上二山為五神山。
鰲負五山也是從古代傳說而來。《楚辭·天問》“鰲戴山懷,何以安之廣可見戰(zhàn)國末年
對于海洋底知識漸廣,而未明深海忽視高山底理,以為底下必有巨鰲負著,或則隨波上
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見解也是如此,以為地下也有大鰲負著。關(guān)于二神山流
失底話,想是后起的。終北國中底壺領(lǐng),或是員橋流到北極底變形故事。對于神山底信
仰,另一個說法是當(dāng)時誤以蜃樓現(xiàn)象為實在,如說望之如云,到時卻在水中,一切的顏
色都是白的,都是屬于蜃樓底記事。自魏晉以后,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遺記》
有昆侖、岱奧、昆吾、洞庭、蓬萊、方丈、贏洲、員橋八山。《拾遺記》又有三壺底名
目。三壺即海上三神山,方丈為方壺,蓬萊為蓬壺損洲為漏壺。秦漢人主所求底是海上
這三座山。為他們做這種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漢書·藝文志》說成
帝(西紀(jì)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時輯天下遺書,命“待醫(yī)李柱國校方技”,注說是“醫(yī)
藥之書”?!妒酚浧o傳》說扁鵲姓秦,名越人,少時為他人守客舍底舍長,遇長桑君。
長桑君出懷中藥贈與他,命他以上地水和藥飲下,三十日當(dāng)見功效。又把所有禁方書都
給扁鵲,忽然不見。后三十日,扁鵲果能透視隔墻一邊底人,看病能盡見五藏癥結(jié)。長
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鵲死后,元里公乘陽慶,傳他底方技。陽慶又傳給淳于
意。從所傳底書名看來,也是根據(jù)陰陽五行而立底醫(yī)術(shù)。方技多屬醫(yī)術(shù)而最要的是不死
藥與長生術(shù)。秦始皇時底來毋忌、正怕喬、克尚、羨門子高、徐福、安期生等都以方術(shù)
為當(dāng)世所重,但他們底方法都沒人知道。我們只知道他們或是人海求不死藥,或司長生
術(shù)而已。
    漢初神仙出現(xiàn),最有名的是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記張良在下部橋上遇一衣
揭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臨別,老父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
年,孺子見我濟北,數(shù)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張良從高帝至濟北,果見數(shù)城
山下黃石,便取回去奉相它。張良死與黃石井葬一家。張良在漢興以后也好神仙?!读?br>侯世家》記:“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他所知底四皓——園公、績
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弓僻谷底道友?!妒兰摇氛f留侯學(xué)辟谷道引輕
身之術(shù),欲從赤松子游,高帝崩,呂后強命他食,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
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強食,后八年卒?!冻部h志》載去縣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
云,上有子房調(diào),相傳于房辟谷,來隱于此。洞前有白云庵、地藏殿,遠方朝山者甚眾。
這關(guān)于留候辟谷底處所,恐怕是后人所附會,因為《世家》沒說他到什么地方,并記他
死去。《史記正動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
    秦漢仙人傳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長桑君、黃石公之外,還有河上丈人。《被記
·樂毅傳·太史公贊》說:“樂臣公學(xué)黃帝老子,其本師號田河上文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文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畝公。毛禽公教樂假公。樂播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
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河上公。《神仙傳》
說河上公當(dāng)漢文帝時,于河演結(jié)草為庵。帝讀《老子》有所不解,以時人皆稱河上公解
《老子》義旨,乃遣使去問他。他以道尊德貴,不可遙問,文帝親自到庵去請教。文帝
問他分屬人臣為何自高?公于是躍身人空中,距地數(shù)丈,說:“余立不至天,中不累人,
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從他受《素書》二卷。他對文帝說:“熟研之,
此經(jīng)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經(jīng)以來~干七百余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以
示非其人。”說完,忽然不見。這段故事當(dāng)是后人底創(chuàng)作。樂臣公與黃老底本師河上文
人將所學(xué)傳授許多人,好像是河上公傳《老子》注底本型。
    漢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斗舛U書》說,當(dāng)時有李少君、謬忌、來大諸人為武
帝所信任。李少君以打灶、谷道、卻老方見武帝。他原是深澤候舍人,為侯主方藥。自
把生時和產(chǎn)地匿起來,遍游各處,人以他能使物卻老,爭以金錢贈與他。他對武帝說:
“調(diào)灶則致物。致物則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
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
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武帝聽他底話,于是親自何灶,
遣方土人海求蓬萊安期生一流人物。后來少君病死,武帝卻以為化去。自此以后,燕齊
底方上便都來了。李少君倡煉丹砂為黃金和調(diào)灶,與后來道教底煉丹及民間祭灶有密切
關(guān)系。而開道教祭壇法底光河底是謬忌?!斗舛U書》載:“毫人謬忌奏調(diào)太一方日:
‘天神資者太一。太一佐口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車,七日為壇,開
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詞長安東南郊,常奉調(diào)如忌方。’話來又有人上書
說:“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潤神三一:天一,他一,太一。”武帝于是又命太視依所
說底方法調(diào)三一于謬忌所倡底太一壇上。后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嘗以春解洞:
洞黃帝用一裊破鏡;冥羊用羊;相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
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武帝又依方命打官祭諸神于太一壇旁邊。齊人少翁能以方
術(shù)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武帝拜他為文成將軍。文成又說:“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
非象神,神物不至。”于是畫云氣車,各以勝日駕車以辟惡鬼。又建甘泉宮,中為臺室,
畫天地太一請鬼神底像在上面。后來又作拍梁銅柱及承露仙人掌等。武帝因文成將軍作
偽,把他殺掉,又悔未盡得他底方技,于是來大便乘機以化金術(shù)不死方進見,拜為五利
將軍?!轮g,大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及五利將軍四印,封樂通侯。武
帝又踢他天道將軍玉印,所謂天道是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齊人公孫卿為帝說黃帝
得寶鼎事,帝封他為郎,東使侯神于太室;又命相官寬舒等具太一銅壇。太一詞壇仿謬
忌法,壇三孩,五帝壇環(huán)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
與雍一峙相同,而加酸棗脯之類,殺一律牛以為溫豆牢具。五帝壇只用組豆酒釀,繞壇
底四方設(shè)諸神及北斗祭座,連續(xù)酬配。祭畢,燎牲物。祭時,太一祝宰衣紫及繡,五帝
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黃色。武帝又依寬舒底話建泰略壇。元鼎四年
(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作日月北斗登龍之形,以象
太~三星,為太一峰,名曰靈旗。為兵事祈禱,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國。這建壇奉旗
底方法與后來道教底祭醒一科很有關(guān)系。太一神后來成為元始天尊,仍保留著漢代底祭
法。所用供物,也是后來祭酷供品之源。疑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書玉諜寶章儀》所列
祭醒品有餅果、鹿脯、魚脯、清酒等物,與漢代差不多。武帝為神仙,屢行封禪,因公
孫卿言仙人好樓居,乃于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宮作益延壽觀、通天臺。又有濟南人公
玉帶過明堂圖,說是黃帝時底圖樣。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面無壁,以茅為蓋,環(huán)宮垣
為復(fù)道,有樓從西南道入,名日昆侖。帝依帶所進圖命奉高作明堂于漢上,親調(diào)太一、
五帝諸神。因柏梁被燒,公孫卿說:“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
甘泉也。”方士們又說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說:“越俗有火災(zāi),復(fù)起屋必以
大,用勝服之。”于是建建章宮,比以前的宮觀都大;有太液池,他中有蓬萊、方丈、
報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有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置九天道士百
人。武帝所作諸宮觀為后來道觀底標(biāo)本?!稘h書·地理志》載不其縣有太一仙人相九所
及明堂也是武帝所建。
    自武帝后至道教時代,道書所記成仙底人物很多,見于史底如車子侯、東方朔、孔
安國、周義山(紫陽真人)、王褒(清虛真人)、梅福、劉根、矯慎等是最著的。他們
底方法都不詳,大抵也是道引辟谷罷。服食丹藥也很流行,故《論衡·道虛篇》力說道
家服食藥物能輕身益氣延年度世底虛妄。
第七章 巫靚道與雜術(shù)
中國古代神道也是后來道教底重要源頭。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夠給人禍福,而天底觀
念底發(fā)展是從死生底靈而來,放在具有人格方面稱為上帝。王者能明白天底意志便可以
治天下。健子·天志》說:“古老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增,以求興天下之
利而除天下之害。”這神教政治底精髓是以天底威靈寄托于天子,天子歿則為祖先在天
之靈,以鑒察人間的行為和降下禍福。在《詩經(jīng)》里常見祭先祖、先王、田祖。后土、
高煤底詩句。無論是崇德報功或折福攘災(zāi),都以天與祖為崇拜對象。天與祖能保護生人,
如一家底長老能保護他底子弟一樣。一切崇拜都依據(jù)這信仰而行,故人死亦可以受其家
人及后代底祭粑。祖先與鬼神底界限很不明了,同有保護人和驅(qū)除惡靈侵害人間底能力。
     
甲 尸與巫底關(guān)系

    祖先底靈與人交通在古代的傳說上很多。中國古時,人死末葬,立一個靈魂所寄托
底重,既葬以后,立主;未殮,向尸體禮拜,葬后,于祭時使關(guān)系人著死者底衣服以享
受祭品,也名為尸。葬后底主等于未葬底重,尸等于未殮底尸體。立尸是中國古禮中特
異的事。《詩經(jīng)·召南·采輸》底“于以奠之,宗室根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北山·信南山》底“以為酒食,果我尸賓,壽考萬年”,《楚茨》底“先祖是皇,神
保是饗。……蘇芬孝把,神嗜飲食,卜爾百福。…鞏儀既備,鐘鼓既減,孝孫祖位,工
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鐘送尸,神保拿歸”,所說底“尸賓”、“神保”、
“神”、“皇尸”等名稱都是指著代表死靈底人而言。尸最初是代表死靈,《禮記·郊
特牲》說:“尸,神像也。”《儀禮·士虞禮》“祝迎尸”注說:“尸,主也,孝子之
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朱子語類》卷九十說:“古人祭把無
不用尸。杜信說:‘古人用尸者,蓋上古樸野之禮,至圣人時尚未改,相承用之,今世
不復(fù)用。’杜信說如此。今蠻夷搖洞中,猶有尸遺意焉。嘗見密溪祭祖有中王神者,必
以一家之長序輪為之。其人某歲次及,必恭謹畏慎,以副一鄉(xiāng)祈向之意??磥砉湃擞檬?br>自有深意,非樸陋也。”又說:“古人用尸,本與死者一氣,又以生人精神去交感他。
那精神來會,便附著微享。”宋時朱子在福建邵武密溪見過中王神,現(xiàn)在海南島澄邁宗
調(diào)祭掃也有族中老者于祭時站在神主前向族人祝福底風(fēng)俗,也是尸底遺意。尸本來用于
宗廟,后來推到天地山川等等祭掃也用起來。因為天地等祭把有配亭底祖靈,于是立配
享者底尸?!蹲髠鳌氛压吣陼x把夏郊,《晉語》載:“平公把夏郊以董伯為尸。”
《虞夏傳》:“舜入唐郊,以丹朱為尸。’《白虎通》載:“周公郊,以太公為尸;祭
泰山,以召公為尸。’鄰是非廟祭所立底尸。
    從代表祖先底尸,漸次演進為專門事神及傳達神意底巫。最初的巫恐怕有一部分是
從尸流行而來。巫在原始時恐怕都是女子,她能以歌舞降神,預(yù)言吉兇。春秋戰(zhàn)國時代,
人君信任巫靚底事很常見。楚國底巫風(fēng)最著,在《楚辭·九歌》中如《東是太一》、
《少司命》、《東君》等篇所記底靈保與巫底服飾與行動,都可以想象年當(dāng)二八底處女
著美麗的衣服,執(zhí)素香的草,舞和鳴的騖刀,歌婉贈的音聲,起婆婆的舞。從《詩·陳
風(fēng)·宛丘》也可以想象當(dāng)時底舞風(fēng)。“恒舞”與“酣歌”是巫風(fēng),因為歌舞是降神術(shù)底
一種?!墩f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庭舞形。與工同
意。”巫也名工,故巫祝又稱工祝。大抵初時以女人為多,男子較少?!抖Y記·擅弓下》
載穆公因天旱欲暴巫,縣子說:“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史記·西門豹傳》也
說巫為老女子?!稘h書·地理志》說:‘齊襄公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
家主把。”可見巫多是女子。
     
乙 巫底職能

    祭粑底種類繁復(fù),專掌祭掃底官便產(chǎn)生出來。從什么時候才把尸(或靈保)與巫祝
分開不得而知。《漢書·郊把志》及摑語·楚語》都記巫底起源。《楚語》記古代巫祝
宗底職務(wù)底演進說:‘治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慌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知能上
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日靚,
在女日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
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jié)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
崇,忠信之質(zhì),程潔之眼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
之物,玉帛之?dāng)?shù),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
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謂之五官,各司其序,
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yè),敬而不讀,故神降之嘉生。
民以物享,禍災(zāi)不至,求用不眨。及少峰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讀,不可方物;夫
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zhì);民匾于把,而不知其福;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讀齊
盟,無有嚴威;神押民則,不詡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zāi)薦臻,莫盡其氣。乃
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fù)舊常,無相浸讀,是謂絕地通天。”
這里把巫、祝、宗三種人分開,說明他們底職業(yè),后來因為民神雜糖,人人享祖,家家
自為巫史,不誠不潔,于是困于祭掃而不獲得福報,于是立南正底官來統(tǒng)理神事。在原
始時代,巫底身分最高,進而為祝,為宗,再進而為南正,為宗伯。古時沒有典祭掃底
官,只有巫官,一切祭祖祝贊徽兆底事都由他管理?!妒酚?#183;封撣書》載殷太戊時有巫
咸,《尚書·咸義序》說:“伊院相大戊,毫有樣桑谷共生于朝,伊破贊于巫咸,作
《成義》四篇。”帕文尚書》大戊之臣巫威,《今文》作巫戊?!栋谆⑼?#183;姓名》說殷
以生日名子,如太甲、武丁是,于臣民而得如此,如殷臣有巫咸、祖己是。“咸”并非
干支,當(dāng)是“戊”底誤寫。巫戊是現(xiàn)在所知最古的巫官底名。
    巫底職能很多,都依祈攘禁咒方藥來行事,大體說來,約有六件。
    一、降神神附在巫底身體上,如今南中國底跳神師公。跳神師婆、童子,和北亞洲
底跳神師(Shaxnan)一樣,即《楚語》所謂“‘明神降之”底意思。信公十年《左傳》
記太子申生附于新
    城之巫,是降神底事例。惆禮格官》司巫底職掌也主降巫之率已。
    二、解夢夢是古人用于預(yù)兆底一種,是神表示意思于人底一個方法,必要巫底聰明
才能了解。成公十年《左傳》晉侯夢大歷,召桑田巫來解釋;襄公十八年《左傳》齊候
夢與厲公訟,召模陽之巫來問話,都是以巫解夢底例。夢與魂魄底游行有關(guān),故《楚辭
·招魂必招魂為掌夢之官所主。掌夢也是巫官底一種。
    三、預(yù)言這是巫光遠宣朗、上下比義底能力。如《左傳》文公十年楚底范巫雷似預(yù)
言成王子玉、子西底命運;成公十年,晉桑田巫預(yù)告晉侯不得食新麥;禁公十八年,巫
皋預(yù)告中行獻子底命終,都是事例。巫多兼占卜,故能說預(yù)言。〈惆禮·春官·大宗
伯》,多人在九誼說:“一日巫更,二日巫威,三日巫式,四日巫目,五曰巫易,六日
巫比,七日巫詞,八日巫參,九日巫環(huán),以辨吉兇。”宋劉敞《七經(jīng)小傳》解這段說:
“此乃前世通于占者九人,其遺法存于書,可傳者也。古者占等之工,通謂之生,更、
咸、式、目等其名也。巫成見于他書者多矣。易疑為易,易古陽字,所謂巫陽也。其他
則未聞,雖未聞,不害其有也。”《茍子·王制》說:“相陰陽,占沒兆,鉆龜陳卦,
主攘擇五卜,知其吉兇妖祥,慪巫破擊之事也。”楊驚注:“去讀為現(xiàn),男巫也。古者
以廢疾之人主卜鯰巫祝之事,故日慪巫跤擊。”到陰陽五行說出世,巫史便采五行說來
說預(yù)言:如《史記·封禪書》稅案獻公(西紀(jì)前三七O年)時周太史信所說底是很明白
的例。
    四、祈雨古時常以女巫析雨。《周禮》女巫“噪則舞零”,師“教皇舞,帥而對旱
股之事”。古時析雨必舞零,《論衡·明零》說魯禮于暮春令樂人涉沂水以像龍從水中
出,歌舞年底歐,詠而行債親,所以《論語》說“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零,詠而歸”。歸作
債祭解。祈雨不應(yīng),甚至把巫焚燒,或曝于日中?!蹲髠鳌穫荒旯虼蠛涤?br>巫誆,減文件以為無益??h于勸穆公底話也是一樣的意思。
    五、醫(yī)病與巫最有關(guān)系的是醫(yī)術(shù)?!秴问洗呵?#183;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繁,巫威
作難。炒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說:“巫成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涼
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又《海內(nèi)西經(jīng)》記“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
巫相,夾類應(yīng)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賣康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巫夾死
者底尸,暗示與神保底關(guān)系?!洞蠡奈鹘?jīng)》又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
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股、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
從此升降,百藥愛在。”巫咸即巫戊。巫斷即巫凡,及《水經(jīng)》深水注底巫盼。巫真、
巫禮《水經(jīng)注》作巫貞、巫孔?!逗?nèi)西經(jīng)》底巫履與巫禮或是一人。巫相疑即巫謝。
以上除巫成外,都是郝效行底見解。他海經(jīng)》里凡記群巫升降、上下、從來底山都是出
藥底地方。
    初民以疾病為鬼附體內(nèi),故用巫術(shù)祛除它。例如往傳》成公十年,晉侯夢二堅子,
自說居盲之上督之下,雖醫(yī)緩來也沒能為。又昭公元年《傳》說鄭于產(chǎn)聘于晉,值晉俟
病,叔向向子產(chǎn)說卜人以為實沈臺驗作祟。又,昭公七年帳》,韓空子問子產(chǎn),晉侯所
做黃能入寢室底夢是什么歷鬼。這都是以疾病為厲鬼附身,須借巫祝底力量去祛除它。
《左傳》所記諸病多與鬼物有關(guān)。這書于漢哀帝時代漸次流行,可以推想秦漢間人對于
鬼與病底關(guān)系底信仰。古時底巫便是醫(yī),便是祝,故稱巫醫(yī)和巫祝?!稘h家周書·王會
解》說:“為諸侯之有疾病者,昨階之南,視難氏、榮氏次之皆西南;彌宗旁之,為諸
侯有疾病者之醫(yī)藥所居。”是天子!臨朝,有準(zhǔn)氏、榮氏之祝為諸侯治疾病,有彌宗為
有疾病底諸侯底醫(yī)藥處。醫(yī)也稱巫,如惆禮·夏官·大司馬》之屬醫(yī)馬者為巫馬。巫馬
職說:“掌養(yǎng)疾馬而乘治之。相醫(yī)而藥攻馬疾。”《管子·經(jīng)言·權(quán)修篇》、《呂氏春
秋·季春紀(jì)·盡數(shù)篇》、《論語·于路》,都有“巫醫(yī)”底名辭。巫醫(yī)底名稱在后漢時
還用,《后漢書·方術(shù)傳》(卷—一二上)及《郭鎮(zhèn)傳》(卷七六)里都見?,F(xiàn)在鄉(xiāng)間
底祝由科也是古巫醫(yī)底一種。巫與醫(yī)分業(yè)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左傳》成公二年與昭公
元年底醫(yī)緩與醫(yī)和都是巫兼醫(yī)者?!妒酚浧o傳》記扁鵲說病有六不治,其六是“信巫
不信醫(yī)”。從這話看來六國之初,巫與醫(yī)已不盡合一了。
    六、星占周秦時代星占術(shù)很盛行,當(dāng)時學(xué)者也以明無道為尚,直到漢代風(fēng)氣仍然不
改。《漢書·藝文志》所錄陰陽。天文、歷譜諸家底書都與星占有關(guān)?!吨尽酚涥庩柤?br>說:“蓋出于轟和之官,敬順是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
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記天文家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
步五星日月,以紀(jì)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記歷譜家說:“歷譜者,序四時之位,
正分至之節(jié),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shù)以定三統(tǒng)服色之制,
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shù)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shù)也。”此
外雜占中有《攘把天文》十八卷,《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子贛雜子候歲》二十
六卷,或者都與星占有關(guān)?!妒酚?#183;天官書》太史公說:“昔之傳天數(shù)者:高辛之前重
黎;于唐虞,麥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性、英弘;于宋,子韋;鄭則
稗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五申。”帕漢書》以下底《天文志》都
本性記》底記載。帕漢書》加入魯?shù)讟由鳌!稌x書》加入卜婚。這等人仰占俯視以位時
政,凡禍福之源,成敗之勢,都能預(yù)知?!稌x書·天文志》說:“其巫咸、甘、石之說,
后代所宗。”或者《開元占經(jīng)》便是這三家底遺說。據(jù)《晉書》,武帝時,太史令陳卓
(《隋書》作三國時吳大史令)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端鍟肥剂⒏适稀⑹?br>氏、巫域三家星官,著于圖錄?!妒酚?#183;天官書》所說底有些或者出于石氏,而《漢書
·天文志》則采甘、石二氏之說。巫咸或是假托底說法。《漢書·藝文志》雜占中有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可知甘公兼能占夢。往傳》昭公二十八年,記魯?shù)讟由?,?br>底種灶,能推天文,判吉兇,其地位與兩國底大夫相等。此外,子韋為宋景公底史,襲
弘為周史,故知巫與史底職分最初也沒有分別。史底資格最初是占星家。《周禮》大宗
伯之屬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其掌職之一為治歷。春秋時代天子諸侯之臣掌天文
底有日官或日御底名稱。日官、日御便是太史。史官所掌底事,兼知禮儀底等次及吉兇
底兆頭?!蹲髠鳌烽喒甑医倚l(wèi)太史華龍滑、禮孔,二人請釋歸告神;莊公三十二年,
有神降于本,惠王問內(nèi)史什么原故;值公十六年,宋隕石,六籍退飛過來都,襄公去請
問周內(nèi)史叔。這都是史還沒完全從巫底職業(yè)分化出來,所以祝,卜、寬巫,都可以附上
“史”字如祝史、祭史(昭十七年)、藍史(值二十八年)、巫史(付運》)等。
    巫底職能分化越多,漸次分為專掌典禮底祝。祝主知神明底位次,犧牲器服底數(shù)目,
頌禱之辭,祝詛之文。侗禮·大?!罚?#8220;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禱福祥,求永
貞。”《左傳》桓公六年,記隨季梁諫隨侯底話:“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
祝史矯舉以祭,臣知其不可也。”因為祝所作底辭文飾君德,不恤民餒,是欺騙鬼神,
故不可行?!蹲髠鳌氛压?,齊候有疾,齊努臣勸候洗史囂、祝固之罪,因為他們
事神不誠。春秋,列國會盟,君臣相約,都要質(zhì)于神明,這事是祝所掌。祝因為主撰祝
辭,知祭把底禮節(jié),故又稱祝史。列國史官都與祭把有關(guān)。巫與祝底分別在前者為宗教
的,后者為典禮的。祝是奉祭掃,作詩詞底官吏,巫只能降神,預(yù)言吉兇,為個人的事
業(yè)。視有專知一代之禮底,如夏祝,商祝是。段以前,巫為大臣,后世文明日進,遂出
典禮底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只為民間所信仰,放各巫多以所住之地被知,如范邑之
巫,桑田之巫,梗陽巫等是。巫死后,每被尊為神,人向他們求福?!蹲髠鳌冯[公十一
年,記隱公為公子時被鄭人囚于尹氏,遂路尹氏而禱于其主鎮(zhèn)巫。秦惠文王與楚構(gòu)兵,
詛楚敗北,在《祖楚文》中所禱底神有一位是巫威。這二人都是已死底巫。古中國于巫
底信仰極深,名巫死后,仍被崇拜為神,如福建之大后,廣東底金花娘娘等,是最著的。
    宗是巫最高的地位。古時巫介在人神之間,通上下之意,后來分為巫與祝,由祝進
而為宗。宗是《周禮》六官之一。周時祝宗底地位比巫高。巫只有巫官之長,司巫二人,
資格為中土,其外巫師四人,也是中士。司巫以下底男女巫很多,都沒爵位,只聽命于
司巫,以行法術(shù)。祝就有大視小祝。大視有下大夫二人,上土四人輔助他。小祝有中士
八人,下土十六人輔助他。王后世子底大喪,有喪祝,上土二人,中土四人,下士八人。
講武治兵與兵祭時底甸視有下土二人。會盟時告神明底詛說有下土二人??磥碜5踪Y格
為下大夫及上士,而巫不過中士,宗底領(lǐng)袖是大宗伯了。
    丙秦漢底巫飼
    巫雖分為祝與宗,地位卑下,而民間對于他痛信仰仍不少減。秦漢神洞還有置祝宮
女巫底。《史記·封禪書》記漢高祖于長安置詞祝官女巫,說:
    梁巫把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篇。(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疑為星
名。)
    晉巫把五帝、東君(日)、云中(云)、司命(文昌四星)、巫社、巫族人、先炊
之屬。
    秦巫把社主、巫保、族累之屬(巫保、族累或是古巫底名字)。
    荊巫禮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
    九天巫把中央鈞天、東方蒼天、東北文天、北方無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
來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即所謂九天。
    河巫把河。
    南山巫把南山、秦中。
    以上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皆以歲時把于官中。河巫把河于臨晉。這些
巫相,是后來道教崇拜底根源。道教底天地水三官,司命、灶君、九天等,都是沿用漢
初底名稱。秦中是秦二世皇帝?!都狻氛f:“張晏回:子產(chǎn)云,匹夫、匹婦強死者,
魂魄能依人為歷。”因為二世皇帝死于非命,怕他底鬼魂為歷,所以祭他。這思想是從
古巫術(shù)而來,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所記群巫夾貳負所殺底“美顧之尸”底意思差不
多。依密L記·祭法》,死者被相應(yīng)有五件事之一才可以。五件事是:法施于民,以死
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酋,能掉大患。古緬甸人建城必于城門活埋男女若干人,以為
死者底靈可以守護國門,震攝敵人。中國底武神,如秦漢耗量尤,六朝把項羽、劉章,
宋以后把關(guān)羽,今加相岳飛,從原始的思想看來,多半也是因為他們都是死于非命,不
必是因為他們底功勞,不然把班超、馬援,當(dāng)比關(guān)岳強得多。厲鬼底威靈越古越小,所
以秦漢把古人,六朝把漢人,宋明清把三國人,今把宋人。
     
丁 雜術(shù)

    事鬼神是巫靚底事,其目的在納福祛禍,消災(zāi)去難,禁厭及醫(yī)術(shù)因此也為巫底一種
事業(yè)。禁厭與醫(yī)術(shù)是消除災(zāi)難底一種方法?!逗榉侗貕邸⒏弧⒖祵?、攸好德、考終命為
五福,以兇短折、疾、憂、貧、惡、弱為六極。五福之首為長壽,六極大半是疾病。這
樣表露著要求長生和趨避短折底心情,故中國人底生活目的只是“長命富貴”四字。
《洪范》底年代約在戰(zhàn)國末,可以說這民族底代表思想是從那時形成,后來道教徒取為
人生底唯一希望,以致達到不可收拾底地步,人只求長命富貴而不問達到底手段與意義。
《洪范》這書,與其說是儒家的,不如說是道家和神仙家的著作。道教信仰底最初步便
是從長生去病底要求發(fā)展而來。長生去病底積極方法便是養(yǎng)生攝生。道教底攝生理想是
人身能夠人水不溺,入火不焚,兵刀不能傷,時令不能害。要長生先得身體康健,康健
的人,疾病鬼物邪氣,都不附體。身體底大敵最近的是疾病,所以修道的人應(yīng)當(dāng)深明醫(yī)
術(shù)?!侗阕?#183;雜應(yīng)》(第十五)說:“是以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yī)術(shù),以救近禍
焉。”這顯示初學(xué)道底必須先明醫(yī)術(shù)。醫(yī)治疾病不單靠藥物,有時由于鬼物作祟,故亦
須兼明咒術(shù)。中國古醫(yī)書中底《素問》與《靈樞》(《漢書》底《黃帝內(nèi)經(jīng)》),無論
是冠以黃帝底名或依托道家,都可以看出醫(yī)術(shù)與道家底關(guān)系。《史記·封撣書》記武帝
時底方士李少君曾為深澤候舍人主方藥,明當(dāng)時方士也能醫(yī)。
    禁厭符咒不知始于何時,多半是由南方底巫傳來。物排書》說越國巫道多用禁咒攘
鬼?!逗鬂h書》(卷百十二下)《徐登傳》說趙炳“能為越方”,章懷太子引她樸子》
注說:“道士趙炳以氣察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zhí)縛。以大釘
釘柱入尺許,以氣吹之,釘即躍出,射去,如彎箭之發(fā)。”又引《異苑》說:“趙候以
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看來越方是一種咒術(shù),能使事物現(xiàn)超自然的現(xiàn)象。
《徐登傳》說趙炳以東流水為酌,以桑皮為脯,升茅屋支鼎而我,最要的是以禁架法療
疾。咒與祝同源?!墩f文》解祝為祭主贊司言者,是用語言與神明交通底意思。相傳武
王克殷二年而疾作,周公乃告于大王王季、文王之靈,愿以身代。當(dāng)時把視文讀完便藏
于金膛之匾,翌日武王忽然病愈。那祝詞便是現(xiàn)在《尚書》底《金勝》。從“惟爾元孫
某”至“爾不許我,我乃秉壁與磋’堤祝詞本文。祝詞之首有“史乃冊祝日”,是祝為
史所作可知。又《格法》“王命作冊,逸祝冊”,逸即史佚。祝詞本為祝所讀,今二書
皆為史所讀是祝史通職底原故。《左傳》哀公二年激睛入衛(wèi)都,禱于其祖先之靈,結(jié)尾
有“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也是祝詞?!吨芏Y》大祝掌六辭:詞、命、浩、會、
禱、諫,后來具有這些能力底就不定是祝,士大夫底九能,也是從祝宗底職能而來。
《楚辭·九歌》為屈原改作原來的巫詞。祭視底祝辭,后來便成為民間底咒文。在印度
咒術(shù)未入中國以前,中國已有咒文?!逗鬂h書·解奴辜傳》說:“河南有軟圣卿,善為
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初章帝時,有壽光煥者,能劾百鬼眾較。”文字能夠
治邪,圣言可以辟鬼底觀念很古,《淮南子》記蒼頜作書而鬼夜哭,便是根據(jù)這觀念底
傳說。又《后漢書·費長房傳》記長房從汕人受仙法,歸時又作為一符曰:“以此主地
上鬼神”,也是一種護符??偠灾?,從巫術(shù)分出來底禁架法隨著巫道盛行于各處,吳
越荊楚最盛行,故可以說咒術(shù)起于南方。后來在蜀鳴鶴山所起底無師道,以符水治病,
都從南方底巫術(shù)發(fā)展而來。《抱樸于·至理》(第五)也說:‘設(shè)越有禁咒之法,其有
明效。”也可以證明南方禁咒底盛行。《抱樸子》與《漢書》中“禁咒”二字常見,至
于符、厭勝等事,或者在后漢時代才有。
    除掉符書以外,水與鏡是禁架法最常用底東西。水能潔凈器物,也能驅(qū)除邪氣惡疾。
許多地方都有圣泉圣井,有些是治病,有些是賜福底。印度底恒河是最著名圣河。在中
國凡東流水、井心泉都有治病功能。這種圣泉隨時隨地都可以創(chuàng)造,如北平玉泉山底泉
水是近幾年新被信仰底水。古人底修楔也是以水有治病祛邪底功能。古人對于透明或能
反射底物質(zhì)都以為具有神秘能力,最普遍的是鏡子?!侗阕?#183;登陸》(第十匕)說:
“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诵模T嚾?,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
是以古之火山道士,皆以明鏡九寸以上懸于背后。則老健不敢近人?;蛴衼碓嚾苏?,則
當(dāng)顧視鏡中,其是他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惡,則其形貌皆見
鏡中矣。”用鏡照妖在中國到處都可見到,《抱樸子》說古人這樣做,想在秦漢二代已
是如此。秦漢鏡子現(xiàn)存很多,每有給吉利語和辟邪詞底,想見當(dāng)時以銳為有神秘能力底
信仰。
    以挑技或畫虎形治鬼也是古代的巫術(shù)。機記·擅引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熱執(zhí)
戈,惡之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記是用桃封底事例?!端囄念惥邸罚ò肆?,果
部)引《莊子》佚文“插桃技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痘茨?#183;詮
言訓(xùn)》“弄死機檜’注說:“格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并,由是以來,鬼畏桃也。”
《荊楚歲時記好D《風(fēng)俗通》說:“《黃帝書》:上古時有神茶、郁律,二人性能度鬼。
度索山上有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者,縛以葦索,執(zhí)以飼虎。”桃是生命
底象征,所以有殺鬼底能力。現(xiàn)在道土還有用桃劍驅(qū)鬼底。南方人家每貼虎形于門相上,
是像度索山上食鬼底虎。玄壇、紫微,都騎著虎,所以也能辟鬼。
    古代所行底排也是驅(qū)鬼逐疫底巫術(shù)。李春種秋、李冬都有攤。季春是有國者排,仲
秋為天子排,季冬有司大攤,及于庶人?!多l(xiāng)黨》底攤和《郊特牲》底楊,都是庶人底
排?!吨芏Y·春官》占夢,“季冬,遂令始攤,毆疫”,注說令方相氏執(zhí)兵器以驅(qū)疫病。
所謂“始”,是說在上行完攤,諸侯萬民始能舉行。巫也參與雅事,男巫職說:“冬,
堂贈,無方,無算。”鄭玄以為是于禮畢送不祥及惡夢底禮,杜子春說:“堂贈,謂逐
疫也。無方。四方為可也,無算,道里無數(shù),遠益善也。”《月令》所載季春命國排,
九門杰捷,以華春氣;仲秋,天子乃攤,以達秋氣;季冬,命有司大攤,旁碟,出土牛,
以送寒氣;方想說夏陽氣盛,陰媛不能作,故無須攤。如《搜神記》所說。瀕項有三子,
死而為瘧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擔(dān)煙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于是正歲命方相氏體以驅(qū)逐它們。方相氏底形狀見于《周禮·夏官》,當(dāng)攤時,狂夫四
人,蒙能皮,黃金色,四目,元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表示他底威猛。漢朝仍沿用古雅禮,
在《后漢書崎儀志》里說:
    先臘一日,大體,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
為偎子,皆赤債皂制,執(zhí)大斐。方相氏黃金四目,蒙能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十二
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傳中、
尚書、御史,諸者虎賁羽林即將,執(zhí)事皆赤債,陛衛(wèi)乘輿御前股。黃門令奏日:“娘子
備,請逐疫。”于是中黃門倡,僅子和日:“甲作食礎(chǔ),麻胃食虎,雄伯食想,騰簡食
不詳,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張梁。
    祖明共食磷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報共食蠱。凡十二神追惡兇,
赫女驅(qū),拉女干節(jié),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后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街,
歡呼周遍,前后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驗騎傳炬出官,司馬閥門。門外五營
騎士傳火棄維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休人師訖,設(shè)桃梗、郁儡、葦榮,畢,執(zhí)
事陛者皆罷。葦我、桃枝,以賜公卿、將軍、特侯云。
    古代的雄為今日鄉(xiāng)間道土驅(qū)鬼底前影,不過人數(shù)與裝束不同而已。西藏、蒙古底跳
鬼或打鬼,相傳是紀(jì)念西藏古時佛徒刺一個毀法底王底慶典,但也與攤底意味差不多,
大概也是從古巫術(shù)流行下來底。
    攤以外還有厭勝底方術(shù)?!斗舛U書》所記周靈王時,蒼弘勸方怪之說,依物怪以降
諸侯,與漢武帝時,巫益厭勝底方術(shù)相似。書中又說秦德公“作伏們,碟狗于邑之四門,
以徹盎苗”。秦漢人主求神仙,一方面就得拔除邪惡,故所立底洞都與厭勝有關(guān)。如五
帝之把起于五行說流行以后,秦哀公柯白帝,漢高祖加調(diào)黑帝,以后增為五萬,在武帝
時,《淮南子》已想象五方帝底人格。今將《天文訓(xùn)》所述五方之神表列于下。
    此中勾芒、后土為最有名的神。勾芒底信仰很古,《墨子·明鬼》已記其顯靈之處。
后土底崇拜到現(xiàn)在還不衰。漢時五方五行底觀念很強,放日也有吉兇。占日底人為日者。
如武帝時底少翁“以勝日駕車辟惡鬼”,《索隱》說:“木青色,故以甲乙日圓青車駕
之?;鸪嗌?,故以丙丁目圓赤車駕之。’欺是應(yīng)用五行說于歷日相克底方術(shù)。后世盛行
底吉兇日及厭勝術(shù)都從這時產(chǎn)出。由年月日時之吉兇推到人生底本命?!稌x書·戴洋傳》
有“君候之本命在申”及“使君今年四十七,行年入庚寅,故有大厄”底文句。這本命
論恐怕起于三國時代。
    秦漢所封有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除天主
及兵主外,都是山東底山。天主打天齊。天齊是天底腹臍。兵主詞量尤。地主們泰山,
自漢以后,此山便成為司人魂魄底神,現(xiàn)在所謂東岳大帝或泰山府君底便是。東岳也是
道教主要的神。
    最后,道家底方術(shù)中,還有所謂房中術(shù)底。這術(shù)也起于漢代。議書·藝文志》房中
家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八家共百八十六卷。這術(shù)本近于醫(yī)家,因為道家主張攝生,
遂以男女之事為可以調(diào)節(jié)精氣,使人不老?!逗鬂h書·甘始傳》說:“甘始、東郭延年、
封君達,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婦人術(shù),或飲小便,或自倒懸,愛嗇精氣,不
極視大言。”《王真?zhèn)鳌芬舱f王真、郝孟節(jié)皆容貌似未至五十,“不絕居室”?!冬樑?br>代醉篇》說東方朔得此術(shù)以傳一女子,至元延年中,百二三十歲,貌如童女。又霍去病
時,有神君女子以太一之精補氣,出于《漢武內(nèi)傳》。《內(nèi)傳》為道教徒所偽托,或是
六朝之作品?!侗阕?#183;釋滯》(卷八)“說房中之事近有百余事”,可見當(dāng)時人對于
采補底迷信程度。《后漢書·冷壽光傳》注引劉向底《列仙傳》里說:“容成公者,能
善補導(dǎo)之事,取精于玄收,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yǎng)氣者也。發(fā)白復(fù)黑,齒落復(fù)生。御婦
人之術(shù),謂握固不瀉,還精補腦也。”可知在西漢時代已有用《老子》文句來解房中底。
《老子》底玄化、谷神,很易被用為房中底名辭。
    巫靚道與方米預(yù)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xué)預(yù)備了道教底思想根據(jù)。到三張、
二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為具體底宗教。
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
緒論
 儒道兩家底思想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思想底兩方面。儒家注重實際底生活,而道家則
重玄想,這是人人都知道底。從我國人日常生活底習(xí)慣和宗教底信仰看來,道底成分比
儒底多。找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一般人底理想與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儒不過是占
倫理底一小部分而已。
    道家思想是與漢族文化同時產(chǎn)生底。史稱少笑之衰,九黎亂德,天下相惑以怪,家
為巫史,民讀于把,帝額領(lǐng)乃命重為南正,司天以屬神;命黎為北正,司地以屬民;因
此,巫史底職守就有了專青。南正所司底事體是關(guān)于天志底,是巫祝或道家思想所從出。
北正所司底是關(guān)于天人感應(yīng)底事實,為巫史或儒家思想底根據(jù)。我們要明白道教,不得
不先知道巫祝。哲學(xué)思想底起源可以說都是巫祝們玄想或妄解底結(jié)果。因為他們底責(zé)任
就是要將玄渺無端底天則來解釋或規(guī)定這陵亂發(fā)展底人事。這原始底哲學(xué)在各種文化底
初期,都可以找出來?!秶Z·楚語》載巫底才能說“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
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
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日巫,在女回現(xiàn)”。巫祝底聰明圣知都超過常人,
所以除去降神以外,還有解夢、預(yù)言、醫(yī)病、卜覽等等能干。史底職分本與巫差不多,
不過他所注重底多在記錄過去底經(jīng)驗與事跡而已。
    巫與史有一本共同底典籍,但各有各底用法。那本便是《易》。從巫底眼里看,它
只是一本占卜底書;從史底眼里看,它是一本記載民族經(jīng)驗底跡象和字書。其實,《易》
乃是華族擁有最古底字典,“開物成務(wù)”之書。古巫每以文字可以啟示天志,凡有待決
底事,皆向字書索取,日久成例,而占卜之辭與賠》經(jīng)文就難以分辨了。
    《易》是中國宗教與思想底源頭,故研究道家與道教不可不先學(xué)《易人《易》底八
卦相傳出于《河圖》、《洛書》,這兩種文字大概是居于河洛兩岸底初民所遺留底。英
人黎弗卡恩(J.H.ffivettCamac)以為《河圖》、《洛書》是在河洛岸上底穴居人鑿
在石上底“杯紋表幟”(cap-co)。他說這種表幟在石器時代最為普遍,歐、亞、非、
美各洲都有,歐洲以在意大利及西班牙所發(fā)見者為最多。在原始的文化中,刻在石上底
“O”形與“@”形,乃是表示初人對于生生能力底信仰,故在瑞士古洞里找出有這種
表識底石名為“嬰石”(BabiesSton)?!逗訄D》、《治書》也包含兩性的道理,后來
因為記載底方法與材料進步了,乃由O@而變?yōu)橐?,可是陰陽、父母、男女等等觀念,
仍繼續(xù)地留傳下來。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道教底淵源非常復(fù)雜,可以說是混合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底宗教。但從玄想這
方面看來,道教除了后來參合了些佛教思想與儀式以外,幾乎全是出于道家底理論。道
家思想底淵源也與儒家一樣同出于《易》。從傳說方面,我們知道在現(xiàn)存的《周易》以
外,還有《連山》與《歸藏》兩種。三《易》不同之點,在乎對于卦底安排次序。學(xué)者
又以為《歸藏》是殷朝底幅》,為道家思想之所從出幾周易》是周人用底,儒家思想本
于它而來?!吨芤住返住断缔o傳》雖然說是孔于作底,但其中引申《歸藏》底意思比較
《周易》似乎多一點?!断缔o傳》當(dāng)成于先秦時代,與《呂氏春秋》、《道德經(jīng)》、
《禮運》等先后出現(xiàn)于世。如將這幾本書用比較的方法去研究一下,定然很有興味。
    由巫進為術(shù)數(shù),由術(shù)數(shù)進為陰陽,后來又進而為五行,由五行而進為黃老道家,推
其原始也出于《河圖人《洛書》,故亦可視為解《易》底一派。《河圖》、《洛書》是
陰陽與術(shù)數(shù)學(xué)底雛形,《易》就是從這兩樣脫形出來底。放假》為陰陽象數(shù)之學(xué),全書
所有解釋都不外乎此。鄭康成以為“《易卜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
易,三也”。這三面的意義為道家思想或道教玄學(xué)之所從出。《系辭傳》上載:“乾知
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
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無論對于什么事體,總要把這個簡易底道理明白
了,然后可以成德立業(yè),然后德業(yè)可以久大。
    簡易底道理在《道德經(jīng)》里更說得明白。“易”本是要人生趨到無思無為底境地,
故為政者當(dāng)存我無為而民自治底心,不必用什么法律道德,風(fēng)俗等等,來約束人民,政
府越管得簡易,人民越覺得安適。“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不必,也不能用力去煮它,
猶如國君不必用權(quán)勢去治國一樣。人民所以能治是順乎自然底性情而來,如果用權(quán)勢去
壓迫或勉強他們順從一件事情,那就是違反了自然。在自然里頭自然有一種不可摧滅的
勢力,它底自身能夠成壞事物,毋須人去激發(fā)它??上覀?nèi)粘5纳钜呀?jīng)失了道德之
自然狀態(tài),而被仁義禮教所約束及壓迫,因此人民越難治。欲望便是從使用不自然的權(quán)
勢去治理人民才會產(chǎn)生出來底。人民底欲望越多,越不能知足,不知足,則國越難治,
災(zāi)禍就隨著發(fā)生了。要滅絕這種不自然的權(quán)勢,自然得從寡欲知足做起。而知足寡欲必
要與外界接觸底機會少,所處底社會簡單才能辦得到。所以小社會是最理想的國家。
    小因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丹輿,無所乘之。雖有
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道德經(jīng)》下八十)能夠?qū)崿F(xiàn)返到原始的小社會去
過那簡易的生活,自是道家底政治理想。從這點,道家立了柔弱與清靜底教義,因為這
兩點是簡易生活底要素。柔靜是坤道,是稟承天道底自然,本來含著剛動底能力,自然
調(diào)和,人若跟著它進行,也不致于失掉剛?cè)釀屿o底調(diào)和生活?!肚f子》所說“慎守女身,
物將自壯”(《在有》),也是表明人如能承順自然,保守天地所賦與底性情,一切事
物都要自己調(diào)和地發(fā)展了。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
而時行。(《易·文言傳》)道家之所謂“道”與儒家之所謂“道”,其不同的地方在
前者以為人生應(yīng)當(dāng)順從天地之道與萬物同流同化,放立基在陰陽、動靜測柔、強弱等等
自然相生、自然相克底觀念上頭,而忽視人為底仁義;后者偏重于人道底探索與維持,
故主張仁義。我們或者可以說道家與儒家皆以順應(yīng)無道為生活底法則,所不同底在前者
以地道為用,后者以人道為用而已。地道是無成無為底,故《易》(《坤》)有“地道
無成而代有終”底說法。地底德不在創(chuàng)作,而在承順天道以資生長養(yǎng)萬物,所以常是站
在靜底或消極底地位,凡天所賦與底事物,它都不必費力去改作,只能保守便夠了。假
如必定要說地道也有“作”,那么,這個“作”必是“作成”,“作成’不過是就所有
現(xiàn)成底事物去培養(yǎng)它們,使它們長成,故仍是屬于保守底。“保守’堤道家對于生活底
態(tài)度,因為保守比創(chuàng)作簡易,也合乎地道底柔弱靜止底品性。《系辭傳》(下)說: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附然示人簡矣。”又說:“夫乾,天下之健也,德行恒
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知是守最重要底事情?!兜赖陆?jīng)》
(二十八)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幫;為天下期,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全部《道德經(jīng)》都是教人怎樣知,和怎樣去守,而這個“知”
就是《系辭傳》所謂“乾知大始”底“知”,“守”就是《坤卦》底“順”。道家所謂
順乎自然,及無為而治,都是本乎地道而來底。道一有造作,便有所私;有所私,則不
能長久?!兜赖陆?jīng)》(七)說: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假使天地有所造作,
那就有恩有為,而物失其本真了,故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為芻狗”。所謂“長生”,就是萬物柔和地順從自然。人從自然而來,本是能與天地同
其久長底,為何人生不過百年就要歸于死亡呢?因為人愛護自己的虛形,比愛住在內(nèi)里
底“真人”更甚,為他創(chuàng)造許多娛樂受用。在創(chuàng)造中,根本地說,就有創(chuàng)造底苦;在進
行中,難免奪人所有以自饒益,結(jié)果便成此得彼失。既然有得失,便不能免于生死。死
亡底存在,只是私心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所致;故說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本
于自然化育萬物,故“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自然
并非有所創(chuàng)作,因為一說到“作”便是不自然了。天地本著自然底進行長養(yǎng)萬物,表面
上似乎有所作為,其實是極無所作,也無所私,無所享受,故說:“生而不有,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
    在人與人相處底時候,如柔弱能讓,便是順乎自然之理。讓底反面是爭,故圣人要
使人不爭,必得使他們少有接觸底機會更好。為國也是要本著這自然底道理,使為政者
“無為而民自治”。“自治”云者,是人民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無須要什么政府
來替他們立仁義,制法度,作禮樂。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dāng)是時也,山無溪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
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馬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天至德
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童為
仁,路躍為義,而天下始疑矣;遭渲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
為犧模?
    白玉不毀,孰為佳漳?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
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yīng)六律?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以莊子·馬蹄》)民
與民相疑相爭都由于圣人為他們立仁義,作禮樂。人若順著自然,守著天地所賦與固有
的性情,一切的需要本已齊備,何必再與外境交通,去要求什么供給呢?民人相爭相攘
至于死亡,都是因為他們底要求過于他們所需要底,后面又有一個強有力的圣人或國家
去替他們出力,替他們維持,使他們遂意,于是貪得底心就發(fā)達到不可制止的地步。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剖斗折衡”是根本解決底方法,因為沒有人代人規(guī)定權(quán)
衡,貪得貪利痛心也就消滅了。
    生活要求簡易,欲望要盡量排除,就是道家所謂“熊真”底工夫。人一有了欲望,
便想去求滿足,從欲而“得”,從得又想多得一些。欲得之心日盛一日,不安寧的生活
困之而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就是清心寧志底工夫。世間一切的作為都是根于
“我想做”這個念頭來底,故越有作為,越多欲望。所得愈多,欲望愈大,對于所作愈
不知足,而精神上底苦痛常敵不住獲得時底愉快。一不愉快,心便亂了。從需要方面說,
所造作底愈多,需要之量也隨著增加起來。人本是可以簡易地過日子底,但因我們底祖
先對于物質(zhì)上底要求不已,以致形成今日煩瑣的生活,使人與外境底關(guān)系越來越深切,
甚至有缺乏了些少便有不能生活底情形,儲子》說,“少則得,多得惑”(二十二)便
是這個意思。譬如水是日用必需的,從前幾家共用一口井,所關(guān)系底板小,縱使一旦井
枯了,還可以想法子,生活猶不致于受多大的累。今日住幾十萬人底大城市,水底供給
集中了,從用水方面看固然利便得多,假使水源一旦斷絕,全城人民所受底痛苦比起從
前用井底時代就大多了。故人民與公共事業(yè)底關(guān)系越大,越是危險,越發(fā)痛苦。生活越
繁瑣,人物彼此底關(guān)系大有拔一發(fā)而動全身底光景,“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底話,正
是為此而發(fā)。如我們今日用一副機器可當(dāng)千百人底勞力,可是他已使千萬人變成物質(zhì)及
機械底犧牲了。“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五十七),也就是這個意思。是故圣人當(dāng)使
民無欲。無欲并非有欲以后用強力去壓制底意思,乃是根本地排除它,使人各樂其生而
安其居。要這樣,才能保持“三寶”(六十七)。無欲故不爭,不爭故無傷害,而能
“慈”。無欲故生活簡易,簡易故省物力,俄能“儉”。無欲故靜,靜故謙讓,“不敢
為天下先”而能長久。
    明白了返到自然及簡易底道理,我們當(dāng)再進一步去研究道家對于宇宙底見解。道家
以為宇宙底進行即是“造化”底現(xiàn)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一造一化循環(huán)地遷變,并
沒有什么成就。這就是《易》始于《乾》終于《未濟》底意思。造化本無全功,成就與
失敗,禍患與福利都是互相循環(huán)底。我們所見宇宙底現(xiàn)象沒有一樣不是由造而化,由化
而造,故可以說道只是不斷的造化。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五十八),
莊子更進一步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fù)通為一”
以齊物論》)。成敗生死是存在天道與地道里頭循環(huán)底造化。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
始。感而后應(yīng),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zāi),無物累,
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以莊子·刻
意》)這與《易》所謂‘仍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同一意
義。所謂感應(yīng)就是在虛無恬淡中理會造化循環(huán)之理,既然知道這個現(xiàn)象,事物底成毀自
不能有何影響,來擾亂我底心神。
    凡一種事情底成就皆有它底來由,并非由于一朝一夕之故。所謂“成功”或者是從
許多失敗積下來底,或者是從許多小成功結(jié)成底。積涓滴成海,積沙石成山,積愚成智。
但海有時也會枯,山有時也會平;今日之智,未必不是將來之愚:故成海成山成智底
“成”只是相對的話,絕對的成就究竟不能得著。道之所以大,在乎虛空不積,雖積而
不見,不理會其積。老子說:“三十幅,共一教,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門一)車行因于
救之虛空,而緩底自身并沒有車底功用。莊子更申明這個意義。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
內(nèi)服。…………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體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素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失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
    原始道家底“長生說”并非戀世主義,只是要隨著造化底玄機運轉(zhuǎn),自然能夠年壽
永久。人所以會衰老底原故是由于憂患;憂患由于心不虛靜恬淡,一味去求知。這個
“知”,與上頭知白守黑底“知”不同,乃我們底心對于事物底解釋,即是平常所謂
“知識”與“智慧”。從我們心中或經(jīng)驗中所生底知與智并非真的,故應(yīng)當(dāng)舍棄掉。道
在于無,有心則非,吾人求知,均賴心識,故欲去知,先當(dāng)虛心。人所以求知底原故,
必是由于一種成法不適宜,欲知其所以然,進而求其處治之方。在這種情形底下才會產(chǎn)
生圣人。圣人之生在于道德淪亡之后,而仁義底建立,權(quán)利底分別,都是知所以處置當(dāng)
前的情境底結(jié)果。但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十八);智本以防害,而
害反因之而彰,仁本以成德,而德反由之而墜,仁義智慧究竟是靠不住。社會越知道防
止盜賊底方法,不見得就能把盜賊撲滅,有時反可以養(yǎng)成他們的機巧。知本是靠不住,
又是一件無底止的事,縱使用一生底心力去探求也不能有多少把握,甚至產(chǎn)出許多煩惱
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元近
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梢员I?,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以〈莊子
·養(yǎng)生主》)自然底道本是大智,不必用人心去思慮知覺就能夠使生活安適,壽命久長。
故老子以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計
九)。大道具有無限知識,可是永遠沒曾表示出來,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也是在此。
人如能效法天地,就可以長生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入者,原天地之美,
而達萬物之理。是放至人無為,大圣不作,現(xiàn)于天地之謂也。以莊子·知北游》)知愈
多,性命愈疲,故圣人治國務(wù)使人返樸還淳。人生底最大困難是在生活底機械化。用知
愈多,則是非、取舍、去就等等愈明,而機械愈繁。所謂“經(jīng)常”或“法則”,都是社
會積了許多經(jīng)驗知識才能成立底。但社會一有了這些機械的法則,人們便不能自由,必
要時常受它底轄制。機械的生活,總一句說,都是知底毛病。所以我們要由自然得著解
放。自然是不立何等法則,不有何等知識底。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滴,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
可解。(《老子))H十七)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現(xiàn)在我們當(dāng)研究道教與它有什么關(guān)系。“道
家”具說當(dāng)作“道德家”,因為他主張棄絕仁義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莊底思想只代
表道德家底思想,本與后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道教思想遠源于術(shù)數(shù)和巫靚底宗教,
到后來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學(xué)。
    道教底成分非常復(fù)雜,我們從宗教與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許多根源。今
將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個簡表,再依次略說一下。
    在先秦時代,最初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成為道教底宗教教義底便是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殘和之官,敬順吳天,歷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
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前雙·藝文志》)這就是歷來傳說底陰
陽家底來歷。陰陽家底首創(chuàng)者據(jù)說是鄒衍。他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jì),稍后于孟子底時代。
司馬遷記孟子之前后,齊有三驗,鄒忌在孟子前,其次為駐衍,在孟子后。“駐衍睹有
國益浮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同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先序今,
以上至黃帝,學(xué)者所共術(shù)。大(次)并世盛衰,因載其機樣度制,推而遠之,至于天地
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弓l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yīng)若
茲。……”(《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茍卿列傳》)
    陰陽底說法是駱衍時代底流行思想?!兑住肥砼c《莊子》書中說陰陽底地方很多,
駐衍所用來立一個學(xué)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黃帝,篤信機祥和五德轉(zhuǎn)移等等主張。陰陽
家很尊黃帝,后來與道家對于事物消長順逆之理參合,而成為秦漢間最流行的“黃老道”
底要素。“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信于機樣,是黃老道底特點。陰陽思想是道家成為
道教之樞紐。司馬談?wù)摿抑刚f:“嘗竊現(xiàn)陰陽之術(shù)大樣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
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專,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
術(shù)出.國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
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細聰明,釋此而任術(shù)。
夫神大用則竭,形太勞則蔽,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
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則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日‘使
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復(fù)長、秋收、冬藏,此無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jì),
故日“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道家‘無為’,又回‘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淇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
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
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放日‘圣人不得,時變是守’。”從司馬議底評
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與陰陽家同主“大順”之道而以“因循”為用底。陰陽底教義
在道教里頭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一樣宗教行為不與它有關(guān)系。
    占道教思想與中國的人生觀底大部分,次于陰陽,就是五行說。五行或者也是陰陽
家采用舊說或從當(dāng)時一般的“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底見解加以符應(yīng)底說法而來。“五
德轉(zhuǎn)移”即五行相生相克底說法。在《莊子才物》、《說劍》,《鵲冠子·夜行》,但
于·經(jīng)下人《貴義》等章都有陰陽五行之說,而《貴義》所記很足以代表驗衍以前民間
對于五行與實際生活底關(guān)系底見解。
    子墨子北至齊,遇日者。日者日:“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
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日:“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
墨子回:“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
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
方,以戊已殺黃龍于中方,若用子之言,是則禁天下之行者也。是臥心而虛天下也。子
之言不可用也。”從這一段看來,五行說已為當(dāng)時底日者所應(yīng)用,《茍子啡十二子篇》
說子思“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可以見得這種見解底淵源很長。陰陽五行,有些學(xué)
者以為中國古代從波斯底星學(xué)傳來底,用五色來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諸古國所有,故
這種說法我們雖不能準(zhǔn)說是外來的,然而為天文家所主張是無可懷疑底。因為東方蒼龍,
南方朱鳥,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顏色不同,以致各方對于顏色底好尚也不同
了,所謂縣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從分野而來底。
    天文家所主張隔五行,講幅》底人將他與《河圖》、《洛書》底“數(shù)論”參合起來,
便成為后來中國人一般的見解。“數(shù)”底理論,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萬物”,由“三”推到無盡,變化隨其數(shù)之增減交互而起。《系辭傳》上所
謂“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義。從“三”回溯到
“一”為一切現(xiàn)象界底原狀,《老干》所謂“圣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敢
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為天下貞”。
(三十九)“道’堤無形的宇宙本體,數(shù)是宇宙底現(xiàn)象,但不是物質(zhì)。物質(zhì)是從“數(shù)”
再行綜合而起底。物質(zhì)底起源,照后來的五行家及鍵緯家底說法是由于天地底數(shù)互相配
合而成。《易緯·乾鑿度》有天一秒六生水,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水,天九地四
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說,這五種就是萬物底最根本的原質(zhì),就是叫做五行。五行因相
生相克之故便產(chǎn)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漠》雖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
《甘誓》和《洪范》雖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后人附會底,故不盡與陰陽的“數(shù)論”相
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底說法,《春秋緯·文耀鉤》和《春秋繁露》都記載著。董子解五
行底意義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
相勝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照他所說,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間胡勝”即五行相勝底情形,
就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上勝水”?!栋谆⑼?#183;五行》所載底也差不
多。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但是駐衍一派底人喜歡說,就是先秦諸子也都很喜歡說。
《莊子才物》也載:“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統(tǒng)于是
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這也是不完備的五行相生相克底見解?!豆茏?#183;
五行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
這也是五行說成立底本誼。
    在一般中國人底哲學(xué)里,陰陽五行永遠占著很大的勢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
現(xiàn)根消相長相生相克底現(xiàn)象。一言以蔽之,凡歷史上的進程,無非是從陰陽五行所生底
“運氣”底流轉(zhuǎn)。時令、歷史或“天運”,在中國人底感覺中是很容易領(lǐng)受痛。“運氣”
底吉兇可以應(yīng)用到一切天時、地理、人事上頭。但運氣是什么呢?“運”是從陽底性產(chǎn)
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氣”是從陰底質(zhì)構(gòu)成底,所謂初、二、三、四、
五、終六氣。五運六氣底說法,依《內(nèi)經(jīng)索問》(卷十九)《五運行大論》及《六微旨
大論》說,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六氣應(yīng)
五行之變,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號甲相合,命回“歲立”,謹候其時,則初、二、
三、四、五、終六氣可以知道??磥?,“運氣’域者是歷話家底舊說也不一定。
    我們底歷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來,依舊說,也是以河圖》、《洛書》
來戶前者生十干,后者生十二支。時今底運轉(zhuǎn)是根于干支底相配。一月支含有陰陽動靜、
五行生克底性質(zhì)在內(nèi)。“性”屬陽,是五行底本體;“質(zhì)”屬陰,是陰陽五行綜錯所生
底六氣。六氣在時令上自“初氣”至“終氣”循環(huán)周流,終而復(fù)始。陽性隔五行隨著陰
質(zhì)底六氣運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變化,而有吉兇。故五運六氣底流轉(zhuǎn),
就是宇宙里萬有底現(xiàn)象。運氣底流轉(zhuǎn)是有法則的,自一時_一日、一月、一年、一紀(jì)運
(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運氣。時間卜運氣底吉兇,
并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為那是宇宙進行中除舊布新必要的歷程,
    六氣到后來,由初氣、二氣等,變?yōu)樘ァ⑸?、壯、老、死、化六個宇宙進行底時期。
宇宙在一“元’俄時間中都具有這六種運氣。現(xiàn)在的“元”底運氣,照王橋仁才圖會》
底算法,今年是第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他終始消息底運氣,其計法以三十年
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百六十年),三十運為一會(一萬零八百年),十二會為一
元。這與《春秋緯·無命苞漸記自開辟至春秋獲激凡二百二十六萬七千歲,共分為十紀(jì)
底說法不同。要了解我們現(xiàn)在的元痛歷史進程,可以看下列底圖表。(見下頁)
    圖表中,須形表示時間進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氣,下表十二會。開即于會,
閉為丑會,建為寅會,除為卯會,滿為辰會,平為巴會,定為午會,執(zhí)為末會,破為申
會,危為酉會,成為戌會,收為亥會。菱形者,表示宇宙萬物從過去元人于虛無,從虛
無進化直到壯為廣延極盛時期,過此則漸次收縮復(fù)至于虛無。為是漲縮,周流無盡。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運氣自虛無人于子會,至“甲”而天成;入丑會,至“乙”而
地立;至黃會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時人得天地之氣未足,形狀性情只與禽獸
略異。到了巴會第六千年“丁”,而黃帝出。現(xiàn)在是午會,“戊”是今年,民國十六年,
天地底運氣已漸漸入到衰老底時期了。過此以后,人未會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
老天荒之運。到了酉會第六千年“庚”,而人與神仙俱滅。到了戌會第三千年“辛”,
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閻,一萬年“壬”而無壞盡。亥會第六千年
“癸”而地壞。過此,則天地人俱滅壞,復(fù)歸于無,循環(huán)到未來的子會,再紀(jì)新元。這
樣的見解很合于天文家對于日星生滅底推測,雖然所計底年數(shù)不對,但在非科學(xué)的時代,
我們底古人能夠這樣想,就算了不得。
    一元底始終就是三才底“大生死”。生死就是造化,敢說“造化以日新為德,正須
迭用生死”以快書·秋濤》)。拉丁諺“死是生之門”(MorsjanuaVitae),正是道教
底生死觀。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時底運氣中也各有各店生死,陰陽家和建除家因此
立“月建十二神”配十二辰于十二日,周而復(fù)始,觀其所值以定吉兇。他們以為在這十
二日底運行中,各口都和宇宙萬有日月星辰等有關(guān),故每日都有值日底星辰。十二神即
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建除”之說,依《淮南于·大
文訓(xùn)》說,‘官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已為平,主生產(chǎn)為定,未為執(zhí),主陷;申為破,
主衡;酉為危,主相;戌為成,主少德;亥為收,主大德;于為開,主太歲;丑為閉,
主大陰”。又《六韜》有“主開牙門背建向破”之說,《越絕書》(七,外傳記范伯)
有“黃帝之元執(zhí)辰破已”之文,其起源雖托于黃帝,其實是秦漢間陰陽家底成說。《王
莽傳》載“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師古注“于建除之次,其日當(dāng)‘定’
也”??梢娊ǔ讘?yīng)用,在漢時已經(jīng)是很普遍了。十二神有吉兇,吉是除、危。定、執(zhí)、
成、開;四是建、破、平、收、滿、閉。故決說:“建、滿、平、收,黑(黑道);除、
危、定、執(zhí),黃(黃道);成、開,大吉立;破、閉,木相當(dāng)。”
    建除之意:建為一月之始,故從建立起義。建次為除,為除舊布新之意。“一生二,
二生三”,三為數(shù)之極,故名滿。過滿則溢,故必使之平。平則定。定則可執(zhí),故繼之
以執(zhí)。執(zhí)所以守其成,故繼之以成。物無成不毀,放繼之以破。既破而后知危,故繼之
以危。心能知危,事乃有成,放繼之以成。既成必收效,故繼之以收。自建至收而數(shù)全,
但數(shù)無終極,當(dāng)以理開,故以第十一底“開’為首。開即開始,一始,自此數(shù)到三,復(fù)
為建。故建實生于開。開即是生氣。氣始萌芽,不閉則發(fā)泄凈盡,而物不能生,故受之
以閉。惟其能閉,故能建立,于是第十三復(fù)為建日。自建到閉底歷程便是一切萬物進行
底公式,故每日做事底宜忌都要照著值日底建除而行。這于《易》理,應(yīng)用得何等精密!
最流行的《玉匣記通書》、《故吉便覽》等,都把這星占底式例列得很詳細。他如屬于
太乙、六壬、遁甲、禽演③等書,都是一般星相家底寶典。訪間所刻通書為各家所必備,
雖然不識字,也得買一一體擱著,干支對于我們?nèi)粘5纳钍呛蔚鹊拇螅?br>    干支影響于歷史人事既如上述,它與人身底關(guān)系最顯著的是“十二辰部’痛說法。
這是秦漢間方士所倡。其立說宗旨,大概是因各支底性質(zhì)選立一禽以為標(biāo)識。這個陰陽
家叫做“求象”。求象底事實最初因于時令,說如《購冠子·無權(quán)》“四時求象,春用
蒼龍,夏用赤烏,秋用白虎,冬用支武”?!对铝睢芳径錾吓?#8221;也是以牛為“丑”底
表議?!墩f文川“巳”為蛇底形象。求象底事實在漢時已大行,故王充于《論衡·物勢
篇》辯論五行相用相害之氣底荒謬兼反駁十二辰肖和星辰與人生感應(yīng)之理。但那時這種
信仰已很普遍,甚至有人說人底身體各官也和星辰有關(guān),《內(nèi)經(jīng)素問》專闡明這個道理
〈漢書·翼奉傳》說奉治歷律陰陽之學(xué),曾上封事與元帝,論歷律與性情底關(guān)系,有
“觀性以歷,觀情以律”底話。性有五而情有六。五性即五行干支在身體里底性,其說
為:“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
努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六請即廉貞、寬
大、公正、奸邪、陰賊、貪狼是。
    五行干支底運氣不但影響于人身,即如地底形狀也與它有關(guān)。講求這種知識便是
“風(fēng)水”,或堪輿學(xué)、形學(xué)。“堪輿”二字,人多解為“天地”,孟康說是造圖宅書底
神名。《漢書·藝文志》載有《堪輿金鷹》十四卷,列入五行家底典籍里頭,足見風(fēng)水
之學(xué)也是從五行家倡出來底。所謂“湛輿”,是說人生于土,歸于土,故卜居、卜葬,
當(dāng)合乎五行底運氣??拜浖乙詾榈厥欠降?。這方是龕于天中一個六面體的方形,故四維
能上應(yīng)列宿之位。列宿底布列,古今有異:現(xiàn)在以星、張、翼、軼、角、亢。氏為東方
七宿;房、心、尾、箕、斗、牛、女為北方七宿;虛、危。室、壁、奎、婁、胃為西方
七宿;昂、畢、紫、參、井、鬼、柳為南方七宿。因為天運底差移,所以吉兇底遭際也
就古今不同了。這樣的差移也影響到“龍脈”上頭,故地理底災(zāi)祥,今與古亦不同。甚
至一年一日底運氣也可以影響到地理上頭。一歲之運為春生、夏榮、秋枯、冬死;一日
之運為晨溫、晝暖、暮涼、夜冷;故堪輿之興替當(dāng)因樞斗旋轉(zhuǎn)而異,地理不能離開天象。
    堪輿與形法也有關(guān)系?!稘h書·藝文志》載:“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
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shù)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
其聲,非有鬼神,數(shù)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
此精微之獨異也。”所述相宮毛地形就是現(xiàn)在堪輿家所做底事。他們以山底形狀附會五
行,如以直形為木(A),尖形為火(八),橫形為土(一),圓形為金(n),曲形為
水(n)是。他們說人所居處底宮室也與五行有關(guān),以為各毛都有其陰陽八卦,干支底
方位。乾將三男(震、坎、良)屬于陽位,坤將三女(龔、離、兌)屬于陰位。以東面
為辰南,西面為成北之位,從此斜分為陰陽之界;因宅底坐位而有陽宅陰宅之別。凡有
所建筑,當(dāng)以該宅底陰陽與本年星宮底運轉(zhuǎn)對勘,如有沖犯就避免或用法祈攘。掃地時
當(dāng)視察金、木、水、火、土五星和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
右提九耀與卦氣相值時吉兇底現(xiàn)象為趨吉避兇之計。王充于《論衡·四諱篇》辯“西益
宅不祥”之誤,于《法術(shù)篇》駁圖宅術(shù)之非,足見相宅之法,在漢時已很盛行了。至于
卜葬乃始于古時相土之法,本不求與天運相半,但自漢魏人盛倡風(fēng)水,這種信仰于是大
行。有名青烏先生者,作《葬經(jīng)》,相傳他是漢朝人,精于地理陰陽之術(shù)。在他之前,
還有秦朝底櫓里子、朱仙桃。樟男子有傳,載入《史記》;朱生平不詳,地理正宗》載
他作《搜山記》。晉郭噗也著一部《葬經(jīng)》,闡風(fēng)水之理,說:“所謂葬者,乘‘生氣’
也。天陰陽之氣,隱而為風(fēng),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
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前。蓋生者,氣一聚,凝結(jié)而
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nèi)骨,以前所生之道也。……《經(jīng)陽:‘氣乘風(fēng)則散,界
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fēng)水。”陰陽之生氣運于地中而生萬物,
子孫底身體與祖宗底遺骸是一氣所貫,所以禍福也能互相影響。這就是風(fēng)水信仰底根本。
    在術(shù)數(shù)之外,匯流人于道教思想底有方技家底神仙說?!稘h書·藝文志》對于神仙
家底評論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生死
者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wù),則誕欺怪遷之文,彌以益多,非圣王之
所以教也。”方士底長生理想與原始的道教不同,因為前者偏重在尋求肉體不死底方法。
傳說自周穆王時,海上神山底存在,已為一般人所樂道,王于是遍行天下,為要找著那
“不死底國”,卒在西方得遇西王母。穆王后四百年間,是靈王御宇底時代,求神仙底
人日見其多。當(dāng)時所謂東方三神山即是現(xiàn)在的日本,故出海向東去求仙底人很多。秦始
是二十八年乃從事于大規(guī)模的尋求,遣徐福領(lǐng)了幾千童男女出海。日本栗田寬作《氏族
考》稱述著別姓氏中底山田、御井、志我、長野、廣野、三宅六氏為靈王后裔,章炳誠
說是太于晉之胄,因“王子求仙”底史實,雖《列仙傳》未明載其有無出海,但確有可
靠之處。
    神仙思想底起源本出于燕齊方士。這兩國為當(dāng)時近海底開明國,海邊底景象,如蜃
樓云氣等,給他們一神仙山底暗示。自方士底神仙思想盛行后,一攤學(xué)“道”底人因為
它底“不死說”與老氏底“長生論”名字上適合,順著時勢底趨向,遂將它與道家合而
為一。故此后所謂“黃老”,無不與神仙有關(guān)系。神仙家深信肉體不死之說,主張用藥
力來補充后天的缺陷。這與原始的道家底“真人”思想就不同了?!肚f子·大宗師》說: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許士。若然者,過而弗海,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
高不謀,入水不德,人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著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
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皤,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音
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仍然而往,
格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顆顆,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原始的道家以為在這“虛形”里頭有個與大化
同流底真我,能超然于物質(zhì)之外,忘形于時間之中,加莊子《逍遙游》所說底姑射神人
一樣。放初期的道士只說V解”,“蛻化”,并沒想到“白晝飛升”這一層。道家底
“真人’思想,不但不是肉身永生說,并且主張身體底生死是必需的?!肚f子吹宗師》
說:“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快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
也。”明生死是理所常具,何能逃避得了?所以要注意寄寓在這虛形碼底“真人”要使
他(真我)回到自然底道里頭。道是“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底,所以它能超脫一切空
間時間底牽制,而自由去來。
    道家底長生思想,不是貪生逃死,乃是為知生而生,知死而死。宗教能夠成立都是
在乎對付生死。對付人生,有倫理學(xué)就夠了。要有“人死觀”加在人生觀上頭,才能說
得上宗教。世人無一不死,卻沒有一個善于死底。這都是因為他們不善于養(yǎng)生底原故。
道家底修養(yǎng)就是要預(yù)備死,故要“究理盡性而至于命’來理會生生死死底真際。求長生
不過是我生底時間短,不能盡量享受罷了。但百年底壽命不為長,千萬年底壽命一亦何
嘗長得了多少?時間不過是真我因住在虛形中而生底主觀感覺,在道里頭,本無此事。
造成時間底主因,是在我們底虛形中可以感得血脈底跳動,事情底繁簡,光陰底更迭等
等。凡我感得繁雜迅速底事物,便覺得時間短,而簡慢的便覺得長。監(jiān)里底囚犯,下床
盼暗,上床盼明,在獄中度日如年,沒有什么事情可做,故他們底時間比別人底長。市
場里底商人,收幌子底時候,總覺得剛掛上不多時,因為他底生活忙,所以覺得光明如
箭。“黃粱夢”底經(jīng)過只在瞬息間,而其經(jīng)歷已是幾十年底工夫了。因為夢中情事純是
主觀的,沒有外界情境與它比較,故能于一瞬間周歷幾十年。這樣看來,真時間便是無
時間,因為時間是從虛形中造出來愚弄人底。“山中七日,世上千年”還不是真時間,
要能“體道合變,忘心于寒暑”才可以。故莊子說“天時,非賢也”,明要把時間忘掉
乃可以為真人,為賢者。一個人能夠事無所事,心就虛靜,而無憂慮;無憂慮,故沒有
年壽不永底恐慌,那么,日月就可以延長了。不能長生底原因就是犯了“時病”。進一
步說,肉身底生死,本不礙于長生;就使肉身不死,也不過是“與天地同你”,天地還
有休滅的時候,何況肉體?“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
久,況于人乎廣(《老子》)故《太玄經(jīng)》說:“志于目,則光溢無極;混于耳,則心
識常淵。兩機俱忘,是謂太玄。”又說:“養(yǎng)其真火,身乃長存;固其真水,體乃長在。
真真相濟,放日‘長生’。天得其真放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世人所以不
得長久者,養(yǎng)其外,壞其內(nèi)也。,,
    自神仙辟谷服丹之說加人道教,于是所謂“真人”一變而為肉體飛升說。這樣的思
想無疑是受了佛教輪回論底影響,并且變本加厲?!剁妳蝹鞯兰防?,鐘離權(quán)對呂巖說:
“人生欲免輪回,不入于異類軀殼,當(dāng)使其身無病者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
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帳道集》以陰陽定人鬼仙三途,說鬼是純陰無
陽,人是陰陽相雜,仙是純陽無阻。故人可以為仙,也可以為鬼。他有五等,所謂鬼仙、
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是。③修到鬼仙還不為功,到八仙乃為小成,地仙為中成,神
仙為大成。鬼仙不免輪回,人仙與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脫質(zhì)超凡。
天仙是得“道”后,傳道人間,仙行圓滿返到洞天底神仙。這個明明是采取怫教對于菩
薩底見解。
    人所以不能長生底原故,因為他犯了三種毛病,就是時病,年病,身病。對病是勞
逸過度,冒寒涉暑,其結(jié)果為“患”。年病是恣清縱意,散失元陽,其結(jié)果是“老”。
身病是精神消散,其結(jié)果是“死”。人要解脫愚、老、死,就當(dāng)修養(yǎng)。最先當(dāng)要絕了時
病底根源;要免身病,先要使年病不生。所以修養(yǎng)的工夫要貫注在年病上,使身體不老,
然后不死可求。這個就產(chǎn)生了“煉丹”底方法。
    六國和秦時的方士早已講求“不死之藥”底制法?!尔}鐵論·散不足》載秦始皇好
神仙,信機樣,于是“燕齊之士釋鋤本,爭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陽者以千數(shù);言仙人
食金余珠,然后壽與天地相保”。“金余珠”即是從金中所得底“丹”。初時底丹不過
是從石類中底殊砂取汞(后來名為砂子、陽龍),從金類中底黑鉛取銀(所謂銀母、陰
虎),使銀汞相合,取其精為“金余珠”。后來更附會以陰陽五行之說,以龍虎居坎離
之位,離上坎下為水火未濟,坎上離下為水火既濟,水火交和則丹成。方士以為人身底
構(gòu)造本應(yīng)天機,一身之中乃是一個小天地,故當(dāng)依著陰陽升降之理煉就純陽,使之脫質(zhì)
升仙。他們有外丹、內(nèi)丹,或煉形、煉氣兩樣丹法。
    外丹所以煉形。照道士們底講究,采藥后,精選入爐,用八日取得底真火,從月取
得底真水鍛煉。丹爐三層,外方內(nèi)圓,一切都依卦氣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藥放在爐里
煉過三年為小成,服之可絕百??;六年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為大成,服之可升
舉。煉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為“神將”。(銅符鐵券
快》:“一粒一眼三期后,周身九竅目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
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駕起云頭上九天底本領(lǐng)。又有所謂“紫金丹”,乃得自扶桑,
服之能使聾者聰,管者明,枯骨生肉,頑石成金,河化乳,華不落,等等功能。自古以
來,煉丹服丹底那么多,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有無數(shù)神仙駕著云頭游來游去才對,但實際上,我們
只見云而不見仙!這是什么原故?道士又給我們一個解釋,從鍛煉上說,丹本沒煉成,
修者倉卒服了。丹所以不成底原故,第一是藥材不好,第二是火候不足或不對,第三是
時機不合。從修煉底人身上說,他還短了煉氣底工夫,因為單煉形是不夠底?!鹅`飛經(jīng)
久《銅符鐵券》、《靈寶畢法》、《火蓮經(jīng)》諸書不過是教人煉形,并沒注重到煉氣那
層。修者過于注重?zé)捫危m專用許多‘傍門小法”如齋戒、體糧、采氣、漱咽、離妻、
斷味、禪定、不語、存想、采陰、服氣。持凈、息心、絕累、開項、縮龜、絕跡、看讀、
燒煉、定息、導(dǎo)引、吐納、采補、布施、供養(yǎng)、救濟、入山、識性、不動、授持等,終
不能飛升;必須形氣并煉,用內(nèi)視法,先使身心達于清靜虛無之境,然后鍛煉內(nèi)丹,使
外內(nèi)調(diào)和才可以。內(nèi)觀者,先于“無中立象,以定神識”,繼則“一念不起”,以保其
“清”,使“靈臺無物”,以保其“凈”。能夠這樣,才可以講內(nèi)丹底修煉?!缎悦?br>旨》專講煉形煉氣之法,但已融通三教,不盡是道教玄理。
    人身是個小天地,所以萬物皆備于其中,無需再向外求。身體里有三個區(qū)域,所謂
三丹田,是神、氣、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為神舍,中丹田為氣府,下丹田為精區(qū)。三
丹田中自有妙藥,能夠自煉自還。所以內(nèi)丹底講究在“還丹”,即將丹田煉成底藥(龍
虎)還到丹田。這丹藥是要降伏心腎底龍虎,即制色欲忿怒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潤。制
色止怒即是降伏龍虎。身中底水火,乃從腎生真水,心生真火。水為乾父,生姹女;火
為坤母,生嬰兒;二者交情而生黃芽,即具龍真虎是。由此存想內(nèi)觀,以應(yīng)陽升陰降之
象,乃至絕念無想。目凝神息慮,歷過小還丹、大還丹、七返、九轉(zhuǎn)、金液、玉液,清
還丹后乃得真念與真空,然后可以入到超脫底境界。還丹是還告身中底日月去和天地造
化同途底意思。內(nèi)丹之法,歸根是要“煉精合氣,煉氣會神,煉神合虛”。一到虛無,
生死自了,而仙境可得。這比配金精石液為夫婦,得“河車”而飛行天外底丹法就強多
了??磥?,內(nèi)丹也和禪定或定息底方法沒甚分別,大概是采用佛法底結(jié)果。
    煉內(nèi)丹不成是因為道上身心中有九難十魔底阻礙。九難者:一是衣食迫逼,二是尊
長攔阻,三是恩愛牽掛,四是名利索絆,五是災(zāi)禍橫生,六是師長約束,七是議論差別,
人是志意懈怠,九是歲月磋蹌。十魔是:賊、富、貴、情、恩愛、患難、圣賢。刀兵、
文樂、女色。能避掉這九難十魔,方能修仙煉丹。
    講還丹底書最好讀《參同契》,現(xiàn)在將其注釋中引一句來做結(jié)語。“人之一身,法
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也。人知此身與天地同一陰陽,則可與論還丹之道矣。”(元
俞談《周易參同契發(fā)揮》)
    在神仙家之外,還有兩派屬于方技底醫(yī)家與房中也與道教有關(guān)系。從中國醫(yī)書中所
立陰陽底理論可以看出其中底道家思想。醫(yī)藥一科在道主底功課上也是很重要的。房中
之術(shù),《漢書·藝文志》雖列八家,但其書已不傳,小說中載道士擅于此術(shù)底不少。
    上頭所說只在道教對于修養(yǎng)之方法及宇宙人生底見解,現(xiàn)在當(dāng)略述其對于神靈底信
仰。這是使黃老道成為今日的道教底關(guān)鍵。原始的道德家并沒有明白地說這世界有沒有
主宰它底神。天地在他們痛心目中只是一副大機械,也可名之為“玄機”,作善作惡底
果報乃是自然的機械性使它如此,并非由于大神底賞罰。漢初底道家還有些依照舊說底,
如灌南子說:“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
鄰。”又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人間訓(xùn)》)這還是《易
·坤》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一語氣。鄒衍雖談五德組始
之運,卻也沒有說到天志。《雞冠子·學(xué)問》所記底“九道”,似為秦朝前后底道士所
必學(xué),其存到今日底還可以找出“道德”、“陰陽”、“天官”。“神征”四道來。神
征是講天人感應(yīng)底,這與道家底思想是很晚出,也不是固有的。
    天人感應(yīng)在先秦時代主張得最熱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漢時為儒家所壓制。當(dāng)
時能與儒家抗衡底便是黃老道,許多派別都在它底蔭下得以保存,故墨者也就歸附在里
頭。道教和墨教底關(guān)系在它底感應(yīng)論。我們將《太上感應(yīng)篇》來和健于》底《法倒、
《天志*《明鬼》諸篇比較一下,就覺得其中相同的觀念很多。健子啡攻》文里列舉許
多機樣,《天志湖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增,比求興天下之利而陳天下之
害”。擁鬼》說:“今吾為祭相也,非直注之于污壑而棄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
歡聚眾,取親乎鄉(xiāng)里。”《感應(yīng)篇》開首一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與《法儀》“愛人利人
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樣的意思。又折
福底事,亦為墨者所不禁,這在《天志篇》里說得很明白。祈攘本為宋國所重,墨子生
于宋,故他底門徒多習(xí)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德,因為這是巫祝底事,不是學(xué)清靜
無為底人所當(dāng)為。但自墨道參入后,祝捷幾乎占領(lǐng)道家實行方面底全部!秦漢間底方士
都能祈攘,攤南》有土龍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實行這事。祈壤之法到后來越盛,
依《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則漢桓帝時,學(xué)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模災(zāi)治病了。漢魏道
教徒所知底神仙不過如《神仙傳湖載九十二人嚴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
的事。到五代時候,道士中還有會“墨子術(shù)”底,我們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話。
    是時魏州妖人楊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術(shù)”。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銀。莊宗頗
神之,拜千郎為檢校尚書郎,賜紫。其妻出入官禁,承恩憲,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
    (《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銀,我們不知道,
但從傳說中,我們知道他底技術(shù)很好,能做木鴦和軍用的器具。宋道書中還有《太上墨
子枕中記卜卷,言夜形幻化之術(shù),可見墨子也被道教徒當(dāng)做神仙看待。
    黃老道家既和墨家信機樣折攘和感應(yīng)說,于是后來底道教做出滿天神靈來。道教今
日所奉諸神,一方面是從古代的神話流衍下來,一方面是從陰陽五行底攘星禮斗發(fā)展出
來。中國古人底崇拜對象說是天地,其實是以日為主,故《祭義》說“郊之祭,大報天
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為親把底主體。所以天子封禪每祭日,
盟會諸侯時亦指日為誓。古時祭日應(yīng)在東方,時間在春,因為東方是“震”地,為《說
卦》所說萬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禮,由來是很早的。古時致茶之地多在高處,《史記
·封禪書》說:“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眼,故立峙郊上帝,諸神詞皆聚云。蓋黃帝
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其語不經(jīng)見,措綱者不道。”那時所祭底帝是“東君”、
‘凍后”、“東是”,即后來五行說流行時底‘清帝”。自秦襄公為諸侯(周平王元
年),始因雍州舊峙作西峽,柯白帝;秦宣公時,國基已固,始游禮祭青帝于密峽;靈
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吳陽上跨、下峽以祭黃帝、炎帝:于是雍東四峽具備。
    秦最先把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于少牌,再溯源而祭太晚、軒轅、神農(nóng),初不過
是本著舊時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謂嚴父配天之老例,本沒有什么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
說,到齊宣威之世,五德組始為五行家所倡之后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說法。秦始皇因為
五行家與神仙家底說法,也就采用了“陰陽主運五行相次”底理論。五行相次自然引起
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從秦漢間拜星底禮儀得了許多幫助。漢人也是篤于祭
粑求福底,桓寬在昭帝時亟論其過于注重,說:
    古者庶人魚寂之祭,春秋修其祖詞,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于五把,蓋無出門
之祭。今富者折名岳,望山川,推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dāng)路,水上云臺,屠羊
殺狗,鼓瑟吹竺;貧者雞永五芳,衛(wèi)保散臘,傾蓋社場。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掃而寬;仁義求吉,故卜筵而希。
    今全俗寬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禮而篤于祭;饅親而貴勢,至妄而信日,聽馳言而幸
得,出實物而享虛福。
    古者君子夙夜事革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準(zhǔn),小人不空食。世
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厘謝,堅額健舌,或以成業(yè)致富,故憚事之人,釋本相學(xué),
是以街巷有巫,間里有祝。(《鹽鐵論·散不足》)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為一個有
組織的團體底原因。當(dāng)時底巫洞很多,都是與五行有關(guān)系底。
    漢高帝二年因秦未立峙把黑帝,乃立北峽以湊足五帝底數(shù)目。劉氏,據(jù)《左傳》所
記世系出自高辛,并非高陽,俄五行論,他是以火德王,應(yīng)當(dāng)把炎帝,依祖先崇拜,應(yīng)
當(dāng)把帝吉,故知立北峙只為湊足五帝之?dāng)?shù)而已。我們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黃、赤、白、
黑請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于五行論盛行之后。由祖先而附麗于方位,由方位而上同于五
星,故漢代祭把底對象幾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洞,除河巫相飼河,南山巫飼柯
秦二世外,其余如貴尤詞、梁巫相、晉巫調(diào)、秦巫柯、荊巫打。九天巫調(diào)乃至各郡國縣
所立之靈星們都是以祭星為主底。武帝時方士又奏打太一,說:“天神資者太一,住日
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誠圖》和《樂汁征圖》,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極天樞,
為眾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說五帝為太一佐。
    漢朝拜星與現(xiàn)在道教所奉諸神有關(guān)系。群星底人格實現(xiàn),是漢人最普遍的信仰。
《拾遺記》載劉向校書天祿閣,有黃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記》載董
永取織女,諸如此類,不能細述。張角作亂,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為辭。蒼天、黃天即九天巫詞所詞,實際也是祭星底。祭星禮斗為漢人一般
的宗教,道教湊巧成立于這時候,因此用來號召百姓。現(xiàn)在所謂“玉皇上帝”、“文
昌”。“斗姆”、“司命”、“福德”等等,無一不是從那時候底拜星禮節(jié)留下來底。
關(guān)于道教底神圣,名號無數(shù),尤其是在佛教密宗傳入后,道士們?yōu)橐c佛爭雄,隨意造
了許多難知難解的天尊與元君底名字?!吨T師真治》、社清眾經(jīng)諸真圣秘》、仁洞贊頌
靈章》等書滿填了他們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讀。
    方士講長生用藥方和祈攘是開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日的組織也是在此。
《后漢書》(一百一)蜂甫嵩傳》載知鹿張角奉事黃老道,自稱“大賢良師”,畜養(yǎng)弟
子,跪拜首過(懺悔)。他用符水咒說療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于四方傳“善道”
數(shù)十年。又《劉焉傳》(《后漢奶一百五)載張陵之孫張魯于順帝時客于蜀,學(xué)道于鶴
鳴山中,造作符書,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此道傳自張陵(第一代天
師)。陵傳子衡,衡傳于魯,遂自號“師君”。學(xué)者初名“鬼卒”后號“祭酒”,領(lǐng)部
眾多者曰“埋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于路
邊,專懸米肉以給行旅,以為食者當(dāng)量腹取足,過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烹乎中,妖賊
大起,其中以漢中有張修持五斗米道,張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師特九節(jié)枚為符祝,
令病人叩首思過,因以符水給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信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征驗。
張修則施靜室使病人思過,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習(xí),號“奸令”。又立“鬼
吏”,使主為病人祈禱,書寫病人名字,說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斗為公用。這兩派
底道教才是現(xiàn)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師世居江西龍虎山,傳到六十三代張錫齡,于民
國十六年,為政府驅(qū)逐,去天師號,天師底流傳從此可算斷絕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們已在上頭略知一二,我們從所知底看來,道教底成分,
雖然非常地復(fù)雜,可是教中一切禮儀與思想都可以找出他們底來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
同一是種職業(yè),而他們當(dāng)中有搖驚閨葉底,有吹喇叭底,從他們痛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
從前為閨秀磨鏡或繡剪底,后者是從前為軍營磨軍刀底,現(xiàn)在兩樣積都變一樣了;道教
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
                 十六年五月改舊稿于海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的意義 隱者黑鷹
第五節(jié)秦漢道家與魏晉玄學(xué)
? 道醫(yī)學(xué)堂丨人類養(yǎng)生核心思想
道家文化對中醫(yī)學(xué)的影響
道教“三清”的由來
中國道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