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中有篇《系年》,記載自西周初年至戰(zhàn)國早期的完整歷史。其中有“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說的是周幽王滅國,周平王繼位后,諸侯們都不朝貢周王室。此時的天下局勢,處于合久必分,要分未分之際,真正有實力逐鹿中原的諸侯不多。
周平王的王位,是在申伯串通犬戎,攻入鎬京城后,屠戮王室而得,可以說是犯了大忌,得位名不正言不順。軍力強大的申伯自此逐漸衰落,周平王為籠絡(luò)諸侯,封賞秦國、晉國、鄭國諸侯,卻也不曾想扶立這三個諸侯國成為春秋始端的強國。
諸侯們此時無非為的是開疆拓土,為的是掠奪更多土地和人口,說要大統(tǒng)中原,為時尚早??次鋫b小說的人知道,中原人有個弊病,干什么事情都喜歡找個頭,就是所謂的盟主,有盟主氣魄的,野心和實力,缺一不可。于是,除了周平王,諸侯們還有誰可以選擇呢?
以虢公翰為首的多家諸侯共同擁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從此,周朝二王并立。虢公部落在西周之時,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史書中,可是在春秋之后,卻極少再次活躍,這是為什么呢?或許跟擁立周攜王有關(guān)。
周平王繼位的時候尚且才七八歲,是個最容易被權(quán)臣挾持的年歲。周攜王即位時則已二十多歲,政令不易為外臣操控。在其當(dāng)政之時,結(jié)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南通荊楚,北結(jié)燕國,東聯(lián)齊國,西善舊晉。外有王室支柱虢公翰的強力支持,內(nèi)有和揖百族的內(nèi)政國策,周國一時強大,比之憋屈的周平王,日子要好過得多。
當(dāng)然,對于周攜王而言,這些都是假象。強大的申國已經(jīng)沒落,虢公為何不愿擁立申伯的外孫周平王,其實是有據(jù)可循的。申伯與周王室的開戰(zhàn),主要源于申后的被廢。史書中只說褒姒冷艷如霜,依靠幽王的寵愛登上王后之位,其中過程之血腥,則是難以啟齒之秘密。
那么申后與太子姬宜臼的境遇,是絕對好不了哪兒去的。最關(guān)鍵的是,其中的虢石父,是周幽王的重臣,如果周幽王曾經(jīng)廢除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虢石父也極有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許其本身就是屬于褒姒系的權(quán)臣。那么,幽王死,褒姒除,作為虢氏家族的虢公,除了重新站隊,似乎別無選擇。
于是,虢公擁立周攜王,甚至幫助周攜王籠絡(luò)的天下諸侯,也都是各懷鬼胎,其實早就劃分好勢力范圍和財富范圍,無利不起早,哪天周攜王不在了,樹倒猢猻散,都是很正常的。
天無二主,對于那些強大的諸侯國而言,其中一個周王,終究會被認為是逆臣賊子。而那個人會是誰呢?此時亂世已開始,各個諸侯國都在不斷發(fā)展勢力。秦國、晉國、鄭國、齊國、楚國等都開始掠奪土地,對于立志中興的周攜王,大家肯定是看不上眼的。諸侯們要我行我素,就需要一個好控制的君王,周平王OR周攜王,答案很快就有了。
《系年》:“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晉文侯趁周攜王巡視虢地時,以姬望無權(quán)繼承幽王大統(tǒng)之名襲殺之,終結(jié)二王并立局面。《尚書·周書·文侯之命》中,周平王得知消息后,歡喜不已,立刻揮筆寫下《文侯之命》:“”您很偉大,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您保衛(wèi)了我。像您這樣的前輩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贊美!”若非晉文侯,周平王在離亂之世,諸侯異心之時,可能很難在短期內(nèi)改變格局。
從此,晉國進入朝堂,并迎立平王,三年后東遷洛陽,波瀾壯闊的大亂世,在晉國的努力下,徹底拉開了序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