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5日 星期四
改到深處:“約戰(zhàn)”評價
■本報記者?蘇婷
近年來,“指揮棒”的轉向正推動著整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變。中小學評價模式在發(fā)生著趨向多元的實質性轉變,破解應試教育制度環(huán)境正逐步形成。許多中小學立足校本研究,變革評價模式,其成果被視為“真切投射在學生身上的改革紅利”。
“雙分制”讓學校做了“全身運動”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校長周先榮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qū)。到達彼岸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基層學校內發(fā)式的積極改革與創(chuàng)新。而對處在各種理想與利益交匯點的基層學校來說,最為苦惱和困惑并且“尋尋覓覓尋尋”的則是:改革的突破點在哪里?
經過“上下求索”的歷程后,我們找到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樣一個“扳手”,用來撬動了學校的整體改革。
評價不動彈,改革難出彩
改革大潮中,許許多多的學校都有著與我們相似或相同的經歷——嘗試過各類局部性的變革:德育模式的改革,課堂教學的再造,教師研修的創(chuàng)新……改革的聲勢和陣勢都夠大,也都取得過一些成效,但最終,當學?!氨P點”這些變革時,難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一次次單項的改革“像是散落的珍珠,無法串聯(lián)起來形成整體性的發(fā)展成效”。??
我們需要一種能讓學校“做全身運動”的綜合性改革。
長期以來,如我校這類義務教育學段的鄉(xiāng)鎮(zhèn)初中,辦學往往遭遇理想與現(xiàn)實相矛盾的困境:一邊是我們心中存有對教育價值的敬畏和追求;可在另一邊,“唯分論才”的評價機制又束縛著我們的手腳,使我們在面對“育分”還是“育人”的二難選擇時,常常會陷入“不育分馬上就死”、“只育分慢慢去死”的尷尬境地。校長因此總是要在分數與素質作為兩端的“鋼絲”上找平衡。
立足于本校校情,我們思考的是: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蘇南地區(qū),鄉(xiāng)村孩子大都背負著父母較高的應試期待。如何建立并通過適當的評價機制,促使他們既能具備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又能獲得升入高級學校的基礎性學力?評價,機緣巧合地隨著改革的探索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從2010年起,我校實行了素質積分與學業(yè)積分并重的“雙分制素質教育評價”,這讓我們一下抓住了“牛鼻子”。隨之而進行的改革就像“滾雪球”,一層層地搞起來,最終涉及了學校的全面工作。學校至今快速、優(yōu)質、綠色的發(fā)展,皆源于“以綜合素質評價打造學生通往幸福人生立交橋”的辦學目標。
跟著評價走,多樣、活力咱都有
圍繞“雙分制”素質評價目標和內容,我們重構、完善了校本課程體系,提出“一五六七”工程,即一個理想,五種習慣(禮儀習慣、學習習慣、運動習慣、欣賞習慣、思維習慣),六個“一百”(了解一百幅名畫、了解一百首名曲、了解一百個名人、了解一百項重大發(fā)明、了解一百個哲理小故事、閱讀一百篇美文),七個“會”(會唱歌、會跳舞、會繪畫、會樂器、會田徑、會打球、會棋牌)。實施中,又將其整合形成五大模塊八大類別,即德育、拓展型課程(含四個類別)、社會實踐、研究型學習和社團活動,以此承載素質教育的內容。為滿足學生的個性特長,學校還設置了與各模塊相對應的八大類榮譽學分,對在某一模塊有突出表現(xiàn)、學有專長的學生進行認定和獎勵。至此,過去學校單一的圍繞中考設置的傳統(tǒng)課程體系被打破,一種新型的整合了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的育人課程體系逐步建立,為保障學生獲得多樣化、可選擇、高質量的學習經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這一新的評價體系進入課堂,帶動了“教”的改革,推動了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其實在改革中,校長是最怕“動”課堂的,因為這意味著“百分之百”的參與。2013年初,我校實施了“小組合作、同伴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依托小組,在每節(jié)課中滲透評價的要素,開展“微評價”:在組內開展自我評價、組員互評、組長點評,在班內進行組間互評、學科教師點評、班主任總評,由此形成對學生全面的過程性評價,也進一步完善了“雙分制”的評價體系。之后,學校根據小組合作學習中每節(jié)課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形成全面客觀收集信息的大數據,為科學分析和預測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真實的數據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基于發(fā)展診斷、基于多元主體、基于階梯晉級、基于激勵代換的評價模式,充分“釋放”了學生的學習活力。在學生中,自學、互學、比學、幫學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一大批“小先生”骨干涌現(xiàn),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互助成長。
一發(fā)及全身,評價來倒逼
評價改革也撬動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無論是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還是多樣化校本課程體系的形成,都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知識能力結構提出了挑戰(zhàn)。而且,推行素質教育評價改革后,學校對教師的各類考評也都緊緊圍繞學生發(fā)展為本進行,譬如開設校本選修課、指導學生社團活動、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參與認定學生某方面的素質積分等都是評價指標。正因為握準了評價制度這個核心的“指揮棒”,全體教師參與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也充分調動了他們通過專業(yè)發(fā)展提升自我的內驅力,從而實現(xiàn)了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的雙贏。
“雙分制”素質教育評價倒逼了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學校以“為學生當下負責,更為學生一生負責”為辦學最高宗旨,逐步建立了“制度化”和“數字化”兩套管理制度。特別是在數字化管理上,引入大數據理念,構建了“學生素質發(fā)展雙分制平臺”。一方面,把基于數據的質量評價作為全面了解教育教學狀況的手段,作為發(fā)現(xiàn)和診斷其中問題的方法,作為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依據,形成“檢測依靠技術、結論源自證據、分析產生行動”的行動步驟,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綠色、和諧地成長、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真實地記錄了每個學生的三年成長歷程,有效落實了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多元性評價等現(xiàn)代教育評價理念。
近六年的評價改革實踐,使我們這樣一所近半數生源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鄉(xiāng)鎮(zhèn)初中,取得了辦學和育人的可喜成果。
活力來自多元評價
海南省農墾中學校長靳云奎
學校教育走進唯分數的泥潭,就逐漸失去了其“人文”特征。教改就是要讓學校從單一評價的泥淖中走出來,培養(yǎng)更加個性化的人才。近幾年,各地學校認識是清楚的,但行動卻顯得過于緩慢。
評價的難點其實就在于評價對象的“實證化”和數字化。我校通過立體建模、“節(jié)點”記錄、設置“基點”的改革,對評價對象進行多元觀察、綜合評價——
首先是學生評價。我們設計的學生評價數學模型,通過對學生做人、做事和學習的基本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里的操作難點在于前兩者,因為學生的校園生活比較單一。我們記錄下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表現(xiàn),將這些行為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經過計算機處理,出來的數據就可以表達出學生學習的過程、結果和發(fā)展變化趨勢。具體說,我們用百分制設定,每位學生的行為都符合學校的管理要求,基礎分為75分。我們在班級、公共場所、宿舍設置了“基本”扣分點,比如不疊被子扣1分、亂扔垃圾扣2分等,每天由學生輪值的各區(qū)域管理員記分并提交實證化圖片,再由電腦自動統(tǒng)計、警示、發(fā)送。如果學生想要挽回損失,可以通過糾正行為、做公益等加分項目予以彌補。而學習成績一項雖更為直觀,但也比較籠統(tǒng),我們就按知識點統(tǒng)計成績,可以從中看出學生知識結構的問題,及時給予提醒。
在這個評價模型里,學生的做人、做事與學習同樣重要,甚至強調做人比學習書本知識更重要;這個模型表達出及時、快速、有效的評價,對做人、做事和學習起著引導作用。
其次是教師評價。這個模型的操作難點有二。一是“過程監(jiān)測”。我們的做法是:學校與每位教師簽訂“目的責任書”,設特優(yōu)、優(yōu)秀、稱職、不稱職4個等級,由教師自己確定。每個等級都有10個不同“事件”,有的事件貫穿于整個學期,比如德育、教學月量化等,需要天天考核記錄;有的只需要在某個特定時間考核,比如撰寫論文、課題研究等,期末電腦自動生成達成目標情況。另一個難點在于“工作質量”評價。我們在同年級、同學科、不同班級之間設置了3、5、8分的差異區(qū)間,學生的學科成績通過摸底確定,人均分在差異區(qū)間內屬正常,超出則警示并行政干預。
我們對教師評價的原則是,關注教師教學和科研的過程比關注其教學結果更為重要。例如,我們除了對教師的教學成績做精準分析外,更加關注他們課前教學準備、課堂和課后反思三個維度的信息。我們正在探索用績點考核的辦法,把教師的工作量、工作質量和參與科研的過程也轉化成數字。這些有效數據將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再其次是管理者評價。相關評價的模型運用的是“責任倒查”機制,逐級問責,針對的是學校工作中重口頭輕實際,重布置輕落實、難落實和不落實等現(xiàn)象。
學校管理者中,包括教師、學生、家長、職工部分以及區(qū)域領導。我們根據職責,采集各部分人員學習、工作的重點、節(jié)點、過程和結果信息,及時輸入到計算機中,系統(tǒng)會根據模型把相關崗位的信息推送給相關管理者。利用這一評價系統(tǒng),能夠讓學校的管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能夠把管理者的責權利統(tǒng)一起來,讓管理過程和效果清澈透明。
說穿了,學校評價的難點在于“人”的多面性。所以,如果能夠科學地設置人的教育、學習、管理行為“節(jié)點”,參考“績點考核”辦法,是完全可以全面評價一個人的“過去”并預測其“未來”的。通過信息化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深入人性,揚學生、教師、職工、家長和各級管理者之長已成為必然。所有人只有有了成就感,才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產生幸福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