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說》證《圖》:
周子《太極圖》試析
白發(fā)紅
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周易研究》2019年2期
摘要:周濂溪的《太極圖》與《太極圖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研究者多將《圖》與《圖說》割裂開來,形成了對周子思想紛繁復雜的眾多解釋。從淵源上看,周子《太極圖》的確受到了道家-道教易學的影響,但其義理是儒家的。在對《太極圖》的詮釋中,無極生太極、太極元氣說的論說有其自身的困境;而“無極而太極”、太極本體說的理論則相對來說較契合周子的思想,這以朱子的詮釋為代表。
朱子的詮釋要點有二:其一,認為《太極圖》首圈為“無極而太極”,無極乃是對太極的形容,太極才是本體;其二,認為《太極圖》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達,并以《太極圖說》的思想規(guī)范《太極圖》。朱子的詮釋至今仍然是正確打開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鑰匙。
關鍵詞:無極;太極;陽動;陰靜;五行;人極
作者簡介:白發(fā)紅,青海民和人,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學、易學。
一、前言
在周濂溪思想的研究中,對其《太極圖》(以下或稱“《圖》”)及《太極圖說》(以下或稱“《圖說》”、或稱“《說》”)的詮釋一向眾說紛紜。一般來說,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進路,一為宋明理學,另一為象數(shù)易學。
就前者來說,研究者注重《太極圖說》哲學義理的闡釋,而對《太極圖》有所忽視[①];就后者來說,人們多側重于《太極圖》淵源的考辨,尤其與佛道二教的關系,《太極圖說》則退居其次[②]。一言以蔽之,二者均把《圖》與《圖說》割裂開來。
然而,《圖說》依《圖》而作,《圖》與《圖說》的密切聯(lián)系顯而易見。如果我們承認《圖說》蘊含有精深的哲學義理,那么作為《圖說》之源的《圖》就沒有被忽視的理由;反之,汲汲于《圖》之淵源的考辨,而棄《圖說》于不顧,則對把握周子自身的思想并無太大益處。
以《說》證《圖》的隱含前提,就是《圖說》與《圖》的密切關系。朱子的《太極圖解》即是以《說》證《圖》的典范之作,似乎也只有朱子在積極的意義上高度重視《圖》本身。以《說》證《圖》,在于對周子作《圖》的肯認。
朱子以《說》證《圖》的先行工作是,以其把握到的《圖說》思想來規(guī)范《圖》。盡管《圖》是否周子自作,自朱子以來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承認《圖說》乃周子的創(chuàng)作,且是對《圖》的文字化詮釋,朱子的詮釋進路就仍有可借鑒之處。
本文即試圖采取朱子的進路,根據(jù)《圖說》的內容闡釋《圖》之涵義,并確定歷史上流傳眾多的《太極圖》版本,究竟哪一個最為接近周子的“原圖”,即哪一個最與《圖說》內容吻合。至于《圖說》首句的異文問題,本文也試圖通過《圖》《說》互詮的方式,提供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二、《太極圖》層析
《太極圖》可分為上下五層圖式,《圖說》內容大致對應。為了討論的方便,本文依《圖》之五層,從上而下,依次論之。先引《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陰一陽,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和,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即生矣,神發(fā)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本注: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本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庇衷唬骸霸挤唇K,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③]
(一)無極而太極
《圖說》首句為“無極而太極”,可對應《圖》最上層的圓圈。此句有三種不同的異文。第一種見于朱子《記濂溪傳》,源自洪邁所修國史,作“自無極而為太極”[④]。第二種見于楊方所得“九江故家傳本”,作“無極而生太極”[⑤]。第三種首次見于朱震《漢上易傳》,其所傳周子之《圖》及《說》是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版本,為“無極而太極”[⑥],朱子注解的就以此為本,因而也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
其中,前兩種版本論者多以為反映了老子“有生于無”的思想,因此可視為同一種版本的不同表達。第三種版本論者通常視為是朱子對前兩種版本刪節(jié)所得,但按照出現(xiàn)的時間看來,此一版本朱震時已然如此,并不是朱子對周子原文的刪改與扭曲,反而最有可能接近周子《圖說》的本來面貌。
那么,究竟哪一個版本才符合周子的“原意”呢?以往的研究表明,這一問題與對周子之學形態(tài)的判定有關。認為周子《圖》及《說》表達的是宇宙生成論,并且承襲于老子“有生于無”的思想,就會贊同“自無極而為太極”或“無極而生太極”的版本;認為太極與無極本一,無極就是太極,則會贊同“無極而太極”的版本。此兩種論述,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攻訐,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我們先來分析“自無極而為太極”的說法。張立文先生曾指出:“倘若原文首句為‘無極而生太極’或‘自無極而為太極’,《坎離圖》上應有兩個圓圈才合宜。一以表示‘無極’,一以表示‘太極’。”[⑦]張先生之言在于認定《太極圖》只有五層,六個層次的《圖》自然是不合理的。無論參照于朱震式《太極圖》,還是朱子式《太極圖》[⑧],張先生的說法似乎都能成立。
不過,朱伯崑先生在堅持“自無極而為太極”的情況下,也能使之符合于五個層次的《太極圖》。按朱先生之說,首圈為無極,太極則為坎離相抱圖中間的小白圈[⑨]。如此,第二層次的所謂“坎離相抱圖”就對應《圖說》中,“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這一段文字。
朱先生此說足以對張先生的說法構成挑戰(zhàn),而且確實能夠使《圖說》與《圖》相吻合。如果我們認定《圖說》首句為“自無極而為太極”,那么只有采取朱先生的詮釋路徑,方能成立。[⑩]其實,把太極、陰陽動靜全都歸屬于第二層圖式,朱子早就發(fā)之于前,朱子說:“《太極圖》‘無極而太極’,上一圈即是太極,但挑出在上?!盵11]
不同處在于,朱子認為第一圈即是第二層圖式中間之小白圈,挑出在上表示其超越性,而朱先生則認為第一圈為無極,太極為第二層圖中間之小白圈,且無極為太極的本原。由此,朱先生進一步認為周子《圖》及《說》繼承了漢唐太極元氣說,而作為太極本原的無極則是虛無實體,“自無極而為太極”也就是老子“有生于無”[12]。
朱先生的講法頗具有代表性,從儒道之辨的角度看,那些極力拉攏周子入道教陣營者,或力圖將周子從儒門中排除者,無疑都會認同朱先生之說。我們姑且把此種詮釋路徑稱之為無極本源說。
認為首句是“無極而太極”,并區(qū)別于以上太極元氣論的理路,則當以朱子的詮釋為代表,我們可稱為太極本體說。朱子認為《圖》之首圈就是“無極而太極”,無極、太極非二物,也不是從生的關系。朱子說:“‘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所謂太極者,只二氣五行之理,非別有物為太極也?!盵13]他認為無極就是無形,用于說明太極的非實體性。
在《答陸子美》中,朱子認為:“只如《太極》篇首一句,最是長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之根?!盵14]可見,在朱子看來,對于萬化之根而言,無極、太極二詞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互補充、相互成就。
顯然,就朱子的觀點來說,張先生“六層次圖”的說法是不必要的,《圖》與《說》自然而然相吻合。相反,張先生還就此推斷,朱子認定首句為“無極而太極”很可能正是有見于圖式只有五層[15]。因此就《圖》《說》相吻合而言,朱子的觀點在理路上十分自洽。然而,問題是朱子所持之論是否符合周子的“原意”?
眾所共知,朱子對周子《圖》、《說》的詮釋,就其自身的理論建構來說,頗為重要,甚至是其哲學體系的基石。也正因為此,晚近以來的論者大多都強調朱子對周子“原意”的偏離。具體來說,他們大多都認為周子所持為宇宙生成論,“無極而太極”為無中生有,太極為元氣,從而與朱子的本體論詮釋相區(qū)別。不過,這仍然不是無須檢驗的最終定論。
以上就《太極圖說》首句、《太極圖》首圈如何理解,展示了兩種能夠自圓其說的詮釋路徑,鑒于周子《圖》的潔凈、《說》的精微,我們無法直接把握住周子的“原意”,因此也暫時無法評判出,究竟哪一種詮釋更為接近“原意”。這個問題將會在以下四層圖式的分析中,得到進一步的說明。
(二)陽動陰靜
《太極圖》第二層圖式為“離(左)坎(右)互抱圖”,朱子的版本左右分別標有陽動、陰靜,對應于《圖說》中“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一段文字。僅就這一層圖式與《圖說》內容相吻合而言,上述兩種詮釋路徑并無不同。爭論的焦點在于陽動、陰靜標示的位置,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太極圖》的學術歸屬問題。
上文已經(jīng)指出,朱震所傳《圖》及《說》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周子《圖》《說》的最早版本,論者也多以之為周子原圖。該圖“陰靜”所標示的位置十分曖昧,位于右側,處于首圈與“離坎互抱圖”之間,從上而下作“陰靜”二字;而“陽動”位于“離坎互抱圖”下端(有的圖式中被勾圈起來),文字應從右到左讀作“動陽”。有學者認為“陰靜”屬首圈,并以此為據(jù)證成周子對老子“致虛極,守靜篤”思想的繼承。[16]
但也有學者認為,陰靜屬于第二層圖式,陽動、陰靜不應當分列左右,而當分列上下。這其實都是由“陰靜”所標示位置的曖昧造成的,周子原圖究竟怎樣,誰也無法知曉。至于“陽動”,朱震版本作“動陽”,這個細節(jié)幾乎被所有人忽略了,惟有郭彧先生以此為切入口,并考證得周子之“原圖”。郭先生的論證大致如下:動陽是“動而生陽”的縮略本,《圖》作“陰靜”為誤刻,當作“靜陰”,如此便是“靜而生陰”的縮寫。
“動陽”、“靜陰”應分列離坎互抱圖上下,“動陽”在下表示陽從子生,“靜陰”在上表示陰從午生。[17]郭先生所考得周子“原圖”大致如此。不過,郭先生以“動陽”改“陰靜”為“靜陰”似有武斷之嫌。如果果真存在誤刻的情況,那么也有可能是“陽動”誤刻為“動陽”,因為古人的閱讀習慣是從右至左、豎讀,“陰靜”符合這一習慣,而“動陽”不符合。
并且,郭先生之說尚有意猶未盡處,按照他的理路,子至午表現(xiàn)為陽,午至子表現(xiàn)為陰,并非只有子、午表現(xiàn)為陽、陰,如此其“原圖”的第二層圖式當修訂為動、靜分列下、上,而陰、陽分列右、左。如此郭先生之說反倒證成了陰、陽分列左右的合理性。只有第二層圖式之陰、陽分列左右而成交互之勢,才能“陽變陰和,而生水、火、木、金、土”。
認為“陰靜”標示《圖》之首圈,是從屬于無極本源說的論點?!盁o極”一向被視為周子竊取道家-道教之學的真臟實據(jù),盡管早在陳北溪就已經(jīng)指出,早于周子的儒門中人也使用“無極”一詞[18]。張立文先生也認為,“無極”是儒釋道三教共用的詞匯,非只反映某家思想。[19]按照無極本源說的理路,“無極”即是老子之“無”,因此以“陰靜”標示首圈之“無極”,恰好表明“無極”“靜”的性質。并援引周子《圖說》中工夫論的“主靜”一詞來證成,堪稱完美。
然而,既然是對作為本源之無極的標注,何不只標一個“靜”字,一說“陰靜”便與“陽動”對待,反啟人疑竇?因此,無極本源說的論說如若成立,可只標一“靜”字,而“陰靜”只能與“陽動”對舉,從屬于第二層圖式“離坎互抱圖”。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朱子就有辯駁,他在《答胡廣仲書》中說:“然既以第一圈為陰靜,第二圈為陽動,則夫所謂太極者,果安在耶?”[20]朱子此說是緊貼著《圖說》內容發(fā)出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與陰靜只能是并列平行的關系。因此,如果僅就第二層圖式而言,相對于朱震版圖式,朱子修訂之《圖》更為接近周子的原圖。
上文涉及了《太極圖》淵源與道教的關系,研究表明二者確有密切關系,但清儒所謂的“真臟實據(jù)”是站不住腳的,這在李申、吾妻重二、盧國龍等諸位先生的堅實考證下,應當是定論了。既然如此,所謂的密切關系究竟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我們習慣上稱第二層圖式為“離坎互抱圖”,如果嚴格按照《圖》《說》的內容,這種叫法是有問題的,第二層圖式“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還完全說不到八卦之二的離卦、坎卦上。
然而,我們的習慣性叫法,卻隱約透漏出了周子第二層圖式與道教易學的聯(lián)系。關于這一點,毛奇齡的說法頗有啟發(fā)性。毛奇齡認為周子《太極圖》第二層圖式竊取了《參同契》中的《水火匡郭圖》,所謂《水火匡郭圖》可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不過以《參同契》為開端的道教易學重視坎離二卦,則是不爭的事實。
盧國龍先生認為,唐五代的道教易學以坎離為生成本元,迥異于之前儒家易學傳統(tǒng)的乾坤本元說,周子的第二層圖式即脫胎于此。[21]周子在《讀英真君丹訣》一詩中寫道:“始觀丹訣信希夷,蓋得陰陽造化機?!盵22]且不論英真君是何人、希夷是否是陳摶,周子對《丹訣》是熟悉的,只不過他揚棄了內丹修煉的內容,所得只是“陰陽造化機”。
葛洪在《神仙傳》中談及《參同契》的注解時,曾說:“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盵23]周子不是不知,只是主動作了轉化。道教易學以離坎二卦為生成本元,周子卻以陰陽動靜解釋,非常符合此詩所指。
我們指出周子第二層圖源自道家易學,但并不認為周子第二層圖式表達的就是道教易學坎離為生成本元的學說,周子早就完成了對它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在周子的《圖》《說》中,它只表達“一陰一陽,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兩層含義,用以解決《易傳》中太極如何生出兩儀的問題[24]。因此,第二層圖式從內容上看,屬于儒門易學無疑。
(三)五氣順布
《太極圖》第三層圖式為“五行圖”,對應于《圖說》中“陽變陰和,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這段文字。與第二層圖式一樣,此“五行圖”也與道教易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毛奇齡認為是周子剽竊了《參同契》中的《三五至精圖》,而《三五至精圖》是否存在也頗成問題。
不過,周子第三層圖式左側火、木之生數(shù)相加為五,右側水、金之生數(shù)相加也為五,似乎頗有《參同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的意味。說周子此層圖式受《參同契》思想影響,可;但不必有現(xiàn)成的《三五至精圖》供周子抄錄。盧國龍先生也認為,周子此層圖式與唐五代道教易學密切相關,不過他的著眼點在于五行次序[25]。
周子“五行圖”火在左上、木在左下、水在右上、金在右下、土居中,似乎先有火水,后有木金。我們知道,一般的五行次序有兩種,分別是《洪范》五行次序和五行生克次序。但有論者指出,在道教易學中尚有一種返生關系,在此種返生關系中,水能生金、火能生木。[26]以上所論,的確能夠幫助理解周子“五行圖”中五行“次序”的排列,也反映出第三層圖式本身與道教易學的隱約聯(lián)系。
然而,周子“五行圖”并非為了說明道家內丹理論中的返生關系,他的旨趣在于“五氣順布”。一個“順”字便足以說明一切,也表明周子對道教“逆”的五行次序很熟悉。五行次序與四時相配,便是相生之序:木→火→土→金→水。
按照《圖說》的內容,實可分析出上文提及的兩種五行次序,一種為《洪范》五行次序,周子說:“陽變陰和,而生水、火、木、金、土”,上接《洪范》五行古老傳統(tǒng),《洪范》五行在象數(shù)易學的視域下,為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之序。
另一種為“五氣順布”次序,木→火→土→金→水。前一種次序源自《洪范》與漢代經(jīng)學易,屬于經(jīng)學傳統(tǒng);后一種次序則是儒道兩家共享的漢唐成說,可儒可道(道家而非道教)。由此,第三層圖式的五行關系已經(jīng)與道教易學尤其五行返生之說沒有多大關聯(lián)了。
然而,《圖說》內容如此,朱震所傳之《圖》,卻無法反映出《圖說》的這層涵義。因此,朱子依據(jù)《圖說》修訂《圖》,使水與木不經(jīng)過土而直接相連,這樣才能表達出《圖說》中“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的內容。
朱震之《五行圖》實際上主要反映的是“土旺四季”的思想,這可以與《圖說》中“四時行焉”的說法對應。朱子之《圖》以反映“五氣順布”為主,但五行與四時相配就自然包括有“土旺四季”的內容在內。因此,朱子之《圖》以五行生成之序為主來兼攝“土旺四季”之說,實為一種思考更為全面的表達。
《圖說》接下來的內容,是對上述三層圖式及對其解說的總結,周子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边@句話在《圖說》中是一大關節(jié)。論者因無極本源說與太極本體說的不同詮釋視域,而有不同的詮釋。前者持一種宇宙生成論的見解,五行來自陰陽,陰陽來自太極,太極來自無極;后者的理解則本體論的成分更濃,太極本是無極也。此二者到底哪一個更符合周子的“原意”,我們仍然用《圖》《說》互詮的方式以探究竟。
先從第三層圖式開始,火、木居右為陽,水、金居左為陰,中間土“分旺”于四者之中,如此五行與陰陽似乎在同一層次,不必作生成論的理解?;?、木與最下面小圓圈相連,水、金亦是,如若此小圓圈為太極,則陰陽與太極亦在同一層次。如此,第三層圖式中可分析出五行、陰陽、太極。
第二層圖式,中間小圓圈無疑是太極,陰陽與太極的關系,也不必非得作生成論的理解。順此思路分析《太極圖》首圈,則太極本是無極,一個圓圈表示兩個范疇。因此,就《圖》來詮釋《圖說》的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得到一種本體論的進路,此種進路還有一個優(yōu)點,即是所有五層圖式全都內含有太極,太極一貫而下。
如果我們按照生成論的進路“逆推”,則第三層的五行本于第二層的陰陽,第二層的陰陽本于第一層的太極,太極若有所本,則首圈之上必須另有一圈方可。若如此,我們又回到前文中張立文先生的問題了。
分析至此,無極本源說的論說似乎已經(jīng)難以成立了。如果我們堅持《太極圖》表達的是宇宙生成論的思想,那么也只能是以太極為本源的生成,即太極元氣衍化為陰陽五行,但太極不能從無極中生出,并且《圖》之首圈對應的文字只能是“無極而太極”。[27]
至此,我們在分析首圈“無極而太極”時遺留的問題也得到了初步的解決。
(四)萬物化生
《太極圖》后兩層圖式為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圈,上一圓圈標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下一圓圈標有“萬物化生”,對應于《圖說》的文字為:“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莱赡?,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贝颂幰馉幾h的地方是“無極之真”,論者每以此為據(jù)認為無極才是最高范疇、是本體。
的確,這是一個并非能夠輕易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仍須回到上述兩種不同的詮釋路徑中,一一檢驗。乍一看,周子只說“無極之真”而不提太極,似乎真的表明“無極”才是最根本的范疇。不過,若如此則太極何在?也許或者以為,太極為未分化之混沌元氣,既已分化為陰陽五行,則不言太極可也。
但周子“順說”無極、太極、陰陽、五行,“逆說”五行、陰陽、太極、無極,未嘗遺漏其中任何一項,惟于此處遺漏太極,是何道理?筆者認為,以無極為本、無中生有的論說,對于這個問題難以做出合理的解答。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朱子式的,“‘無極之真’,已該得太極在其中,‘真’字便是太極。”[28]如此,在無極、太極為萬化之根之兩個不同表述的前提下,言無極即是言太極,反之亦然。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是說“無極之真”與“二五之精”“妙合”,方有以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及“萬物化生”的可能,實是一種存在論的分析語言。我們知道《圖》之第二層為陰陽而太極即在其中,第三層為五行而太極亦在其中,則二五之精衍化成人物,太極(“無極之真”)仍在其中。朱子將此處視為理氣合,為其理氣論張本。周子之太極未必是理,但其超越性格則顯而易見。
《太極圖》第四層與第五層,周子《圖說》的解釋很簡單。有論者認為先言乾男坤女,后及萬物,表明人為萬物之靈,也就是說,周子因價值分判方有這種處理,否則只畫一圈就可以了。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卻與周子之說有所出入,《圖說》乾男坤女之后緊接“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一句,說明第四層圈雖然標有男女。
但這個男女不能僅僅理解為人類之男女,而是泛指所有存在者尤其生物之雌雄,“無極之真”與“二五之精”妙合,產(chǎn)生出最初的男女物種,最初的男女物種產(chǎn)生之后,便會自然相交相感,萬物包括人物在內,方得以不斷地生成?;f物,萬物便只生生,以至無窮。對此,朱子的詮釋可供參考,他以氣化、形化區(qū)分乾男坤女與化生萬物,“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29]。
至于《太極圖》的第四、第五層用圓圈表示,則說明太極就在其中。縱觀《太極圖》每一層,都有圓圈,均表示太極,太極一貫而下。
(五)立人極
《太極圖說》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無極而太極”開始,到“變化無窮焉”為止,第二部分則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以下至文章結尾。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對《太極圖》的解釋,可以說是緊扣著《圖》展開的。
其實,第二部分的內容也是對《圖》的解釋,不同處在于,一般認為前者是宇宙論而此是人生論。在《圖說》是對《圖》的嚴格詮釋的前提下,人生論的內容必然要與《圖》的內容一一對應,事實上二者也是能夠嚴格對應的。
“形既生矣,神發(fā)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毙巍⑸駥诙訄D,五性對應第三層圖,善惡對應第四層圖,萬事對應第五層圖,大致可作如是觀?!笆ト硕ㄖ灾姓柿x,而主靜,立人極焉。”則中正仁義對應第三層圖,人極對應第一層圖。黃宗炎認為:“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盵30]
其實,周子未嘗不用逆,如“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是逆,主靜、立人極也是逆。只不過周子之逆不在于煉丹,而是成圣立人極的工夫論。這種逆向的工夫論,無疑只能是一種“復性”模式。
如同上文所提及,主靜工夫論也是周子之學容易引發(fā)爭論的地方。在無極本源說的詮釋路徑中,主靜恰可證成無極,由此得出周子為老子之學的結論。然而,在宋明理學的傳統(tǒng)中,主靜之說亦是一項重要傳統(tǒng),不可徑直目為佛老之學,其與佛道二教的區(qū)別只在一線,即體悟所得是否為道德意識,如是,即是儒學。
因此,我們不能一讀到“主靜”二字,就簡單地認為是佛老之學,更何況周子明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中正仁義四字可確保周子工夫論的儒學屬性,這是不可懷疑的。顯然,周子主靜立人極所達的圣人,其本質是中正仁義——人倫價值內在的儒家圣人。
主靜的工夫,既然是為了證成以中正仁義這些道德價值為內涵的人極,那么以無極為本源,且認為無中生有的論述,就大有可商榷的余地,畢竟老子之“無”從來沒有許諾道德價值的內涵。
周子的主靜工夫論雖然很簡單,但很明顯是為了對治“五性感動而善惡分”。主靜就是回到五性感動之前,并定之以中正仁義。在周子看來,只要在靜時體悟到中正仁義的道德意識,以之為基礎的五性感動就無往而不善了。
這符合“復性”工夫論模式的一般理路,即回復到自己的道德本性。而對太極元氣說的宇宙生成論論述來說,“復性”模式的工夫論是無法講通的?!盁o欲故靜”,無欲是周子主靜工夫論的下手處,中正仁義之圣人則是主靜工夫論的歸宿。
周子對工夫論的描述雖寥寥數(shù)語,但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其為判定周子之學形態(tài)的有力武器。至此,分析“無極而太極”時遺留的問題,也得到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透過工夫論,《太極圖》之首圈不能為無極,而只能是“無極而太極”,無極與太極只是萬化之根的兩個不同表述,其實質為一。
并且,透過工夫論的視角,以太極為元氣的生成論論說似乎也有檢討的地方,因為“復性”的工夫論對元氣生成論太過于陌生,只能放置于宋明理學的視域中,才能得到理解。因此,周子學說的性格為儒學形態(tài)無疑,朱子以之為理學開山也頗符合實情。
三、總結
朱子在解讀周子的文本時,專門對《圖》本身做過詮解,稱為《太極圖解》。由于《太極圖》具有相當?shù)拈_放性,所以朱子是在周子《太極圖說》的基礎上對之進行詮釋的,也只有如此方可保證《圖》之思想屬于周子。朱子認為《圖》與《圖說》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別對待,這是朱子詮釋《圖》的“前見”,也是本文采取的立場。
朱子的《太極圖解》是最早詮釋《太極圖》的文獻,也是最具權威的文獻。但由于朱子的詮釋“自家色彩”極為濃厚,一直以來爭議就不曾斷絕過。尤其晚近對《太極圖》的研究,隱隱約約、或多或少都持有“反朱”的傾向。
誠然,朱子的詮釋不見得完全符合周子《太極圖》本身之意涵。但是朱子的詮釋有其殊勝處,無法輕易推翻。朱子對《圖》的詮釋以及修訂,根據(jù)的是《圖說》的內容,這就保證了堅實的基礎。
晚近對《圖》的解釋紛繁復雜,貌似有理,實則僅在《圖》的外圍邊緣打轉,未曾深入《圖說》中去,因此與朱子相比較,反而顯得輕浮、隨意。周子的原圖究竟如何,恐怕是個無解的問題,但倘若問歷史上流傳的眾多版本,究竟哪一個最接近周子的思想,則非朱子修訂的版本莫屬。
本文不僅以《說》證《圖》的研究進路受到朱子《圖解》的啟示,并且在具體的論述中也同樣受益于朱子的《圖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本文就是朱子《圖解》的一個注腳。
朱子的《圖解》的確與周子的《圖》意頗有差距——比如構筑其理學基石的太極(理)陰陽(氣)論,就不可能是周子的思想。因此在筆者看來,只有借助朱子的詮釋,我們才能盡可能地逼近周子的思想世界。
附圖:
注釋:
[①]如李存山:《<太極圖說>與朱子理學》,《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1期;朱高正:《從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談<太極圖書>——紀念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船山學刊》2017年第5期;朱漢民:《周敦頤<太極圖說>闡義》,《哲學與文化》2001年第12期;連凡:《論<太極圖說>哲學詮釋的三條路徑——以朱熹、黃宗羲、伊藤仁齋為代表》,《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10期;等等。
[②]如李申:《太極圖淵源辯》,《周易研究》1991年第1期;陳寒鳴:《周敦頤<太極圖>淵源審思》,《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束景南:《周敦頤<太極圖說>新考》;任俊華《周敦頤<太極圖書>考辨觀點論析——駁“非自作論”》,《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郭彧:《<周氏太極圖>原圖考》,《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等等。
[③]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3-8頁。
[④]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89頁。
[⑤]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50-51頁。
[⑥]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37頁。
[⑦]張立文:《周敦頤“無極”“太極”學說辨析》,《求索》,1985年第2期。
[⑧]鄭吉雄教授在考察了歷史上流傳眾多的太極圖版本之后,大致將其歸為兩類:朱震《漢上易傳》及楊甲《六經(jīng)圖》的樣式和朱子考訂而流傳的樣式。參見氏著:《易圖像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64頁。
[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二)》,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07頁。按:勞思光先生持與朱先生類似的看法,參見氏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73頁。
[⑩]認定《圖說》首句為“自無極而為太極”(或“無極而生太極”)的觀點多矣,但幾乎都離《圖》而言說。只有朱伯崑先生意識到《說》之內容應當緊貼《圖》,并給出了一個符合《圖》的論述。因此,本文對此觀點的分析,就以朱先生之說為核心。
[1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四,《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15頁。
[12]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二)》,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10頁。
[1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四,《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16頁。
[1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560頁。
[15]張立文:《朱陸無極太極之辯——周敦頤<太極圖>與<太極圖說>的矛盾》,《中國文化》第2期。
[16]可參見蔡宏:《周敦頤與道教》,《中國道教》,2000年第2期;陳鼓應:《論周敦頤<太極圖說>的道家學脈關系》,《哲學研究》,2012年第2期。
[17]郭彧:《<周氏太極圖>原圖考》,《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18]陳淳說:“無極之說,始于誰乎?柳子《天對》曰:‘無極之極。’康節(jié)《先天圖說》亦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極之后,陽分陰也。’是周子以前已有無極之說矣。”見氏著:《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6頁。
[19]張立文:《周敦頤“無極”、“太極”學說辨析》,《求索》,1985年第2期。
[20]周敦頤:《周敦頤集》,中華書局,1990年,第135頁。
[21]盧國龍:《周敦頤<太極圖>淵源辨》,劉大均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易學史(4)》,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541-1549頁。
[22]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69頁。
[23]轉引自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2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二)》,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10頁。
[25]盧國龍:《周敦頤<太極圖>淵源辨》,劉大均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易學史(4)》,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542頁。
[26]黃義華、章偉文:《陳摶與“太極圖”關系述論》,《道教論壇》,2012年第4期。
[27]按:另有一種“無極不可畫”的理路似乎支撐著“無極本源說”。但是,《太極圖說》依《太極圖》而作,二者在內容上應當嚴格地一一對應,既然“無極”不可畫,周子在《圖說》中言“無極”便是沒有根據(jù)。反言之,既然周子在《圖說》中有“無極”這樣的表達,那么《太極圖》必定有“無極”的思想來供周子詮釋。不可畫出的“無極”,周子是無法進行詮釋的。
[2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32頁。
[29]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6頁。
[30]黃宗羲等:《濂溪學案下》,《宋元學案(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15-516頁。
責任編輯:慊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