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嘟嘟書館編輯) “知音”的故事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名士伯牙極善撫琴。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后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xiāng)途經(jīng)漢水,鼓琴時遇到鐘子期。 據(jù)《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真乃吾的知音也!于是兩人結(jié)為好友,并約定明年此時此地再見面。從此,“知音”這個詞在湖廣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并迅速蔓延開來。 來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俞伯牙挑斷琴弦,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知音何以難覓?我看有時緣于撫琴者,他的琴聲沒有進入境界,搭建不起一個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舞臺。有時緣于聽琴者,他的功力不足,悟不出琴聲的博大與奧妙。伯牙為什么摔琴以謝,無它,高處不勝寒,在一個無人看懂無人喝彩無人陶醉的舞臺上演出,對于雙方都是痛苦的。 然知音難覓乎?天下聽琴者不只一個鐘子期,鼓琴者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畤@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 她天資聰穎、嗓音甜美、韻味醇厚,舞臺形象清新俏麗,深具駱派風范。聆聽馮欣蕊演唱京韻大鼓(伯牙摔琴)《丑末寅初·馮欣蕊曲藝》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