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自己是社恐
說一句話都要猶豫許久
我想以課題的形式
和你探討一下
社恐這個問題
觀點不一定成熟
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翻閱網上資料,有倆種對社恐的主流解釋:
一種是某些心理學課上說的,將社恐描述自主神經紊亂的癥狀,搞的好像社恐是一種生理的疾病一樣,這種說法毫無疑問是錯的,它只是為了維護“學術”那一套高逼格的東西,所以搬出“科學”這座大神來,造出一些“強迫癥”,“疑病癥”,“焦慮癥” 等各種神經癥,來堵住質疑的聲音。
我們不搞這一套。
另一種解釋比較正常:害怕外界的消極評價,所以對社交產生不舒服的、恐懼的情緒,以及在社交中表現(xiàn)出退縮、回避行為。
描述的沒有錯,但是這種解釋也終歸是很表象的概括。
我想用IMC的框架( 頭腦-心理-人格)來嘗試著談談我對社恐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自我與世界的關系。社恐有時候是會把自己縮進去的,面對陌生的東西,多多少少是會害怕的,所以自我與世界是保持距離的,被動的,緊張的,只有在有安全感的情景下才會展示自己自然,快樂,主動和才華橫溢的一面。
頭腦(認知):
之所以會不太敢和別人打交道,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認知層面上的不足,尤其是對社會的認知和對人察言觀色的能力。一個陌生人的出現(xiàn),我們不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抱著什么樣的目的,面對未知的事物,難免產生恐懼害怕的情緒,手足無措。但是此時千萬不要立刻將自己縮起來,我們需要用頭腦在外面擋一層,并做出分析:
1、出現(xiàn)在我面前這個人或者一群人是什么階層,他們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排序的位置是什么樣的。通俗來講就是,就有沒有權,有沒有錢,什么身份,是做什么工作的,學歷怎么樣,長得漂不漂亮,原生家庭什么樣的。。講這些東西看似是很勢利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更好的看清他們。我始終秉承著這樣一種觀點:人是社會人,一個人的想法看似是由他自己決定的,但其實不是。。相反,他的認知是由社會決定的,是由資本決定的,而這種認知又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心理和性格,最終導致了微觀個體行為的發(fā)生。
舉一個例子,在杭州,在面對房價這么高并且搖號還搖不到的情況下,買房的巨大壓力會一下子會沖擊很多人的心理防線,買不起房的人會有明顯的焦慮和壓抑,但是反觀買了房子的人,說話的底氣和自信立刻有了,以前不怎么講話的同學,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竟然可以侃侃而談,一度讓我插不上嘴。。
往大了講,不同階層的人是對應著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的,很難想象一個白手起家的生意人或者需要統(tǒng)領全局混官場的人是社恐,如果是的話,他還怎么混呢?同樣的,一個出身底層的人,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面對社會上“中高層”,不卑不亢,灑脫自如,就很難不讓人對他高看一眼。
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生存環(huán)境改變了,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也就改變了。
所以一個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第一步是要分析階層,基于社會層面上的“經濟鏈”對他構建起初步的認知。
2、識別出他人自我的出牌方式,分析出一個人面對你的時候是真自我(真情實感),假自我(攀比,傲慢,心理競爭)還是角色自我(官話)。
如果說階層是分析一個人的外在的話,那么自我就是分析一個人的內在。如果一個人亮出的是真自我,你也感受到自然情感,那么自然回報以真感情;可如果你分明感受到的是壓抑,被鄙視,被欺負,那這個人亮在前臺的肯定是假自我,對于這些人,如果不做防備,我們肯定是會被傷害的,最好的應對方式是用實力說話,因為他們只相信這一套,或者用角色打交道,公事公辦,不需要,也不太可能談感情談想法。
所以啊,如果你能快速的看出別人的“處境”
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那你還會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嗎,還會縮起來嗎?
我想是不會了
至少不那么害怕了。
心理:心理體驗
心理體驗是很重要的一點,社恐在社交的時候莫名其妙的拒絕。長期、反復的社交受挫,或者一直被別人欺負,感受到的都是別人霸凌帶來的恐懼,那要走出來確實不是那么容易,因為這種體驗會固化下來,注意力更多的時候是放在自己的心理體驗上(感受那種害怕上),而對外界人的觀察會顯得不那么敏銳。這種如果要改變的話,最好是能夠回到讓人害怕的場景,然后體驗到不同的東西。
在我小的時候,因為長得矮,經常被別人欺負,那個時候很害怕,感覺這個世界都是恐怖的,隨時會被人從后面勒住脖子,有一次我被一個高年級的人堵在食堂門口,忍無可忍之下,我拿著飯盒從他頭上狠狠扣下來,血和飯水從他額頭上流下來。那一刻,震驚,不可思議的,他整個人呆住了,傻傻地站著。
當然,我也被自己震撼到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所有欺負我的人都不敢再欺負我,這個高年級的人看著我都會閃躲著走,即使他要比我高一個頭不止。。。
也是從這一刻起,我開始明白,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從來都是來自內心,自我和世界的關系是由你自己來確定的,別人欺負你,是因為已經先設定了你是一個軟弱可欺的人。別人尊重你,也是因為你的自我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讓別人設定了必須尊重你。
這是一種心理優(yōu)勢。
心理優(yōu)勢可以來自很多方面
可以來自于社排,社會地位,金錢,身份這些東西,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也是在這里,似乎有錢了之后,人就會變得體面,這當然是對的。可是這種心理優(yōu)勢終究是攀比之后帶來的,你可以在階層低的人面前保持自信,那如果遇到一個階層比你高的,你是否還能保持自信和自如呢?
也可以來自理性和頭腦的優(yōu)勢,思想家和世外高人就是這樣,他們能看穿世界的本質,不會有虛妄的害怕。
當然,更可以來自于信念和人格的力量,擁有信仰的人,為民族崛起而讀書人,將自身與國家大義相結合的人,對自我和他人有擔當?shù)娜?,都有藐視一切困難的勇氣。
有心理優(yōu)勢的人就會有好的自我的體驗
也能從社恐中慢慢走出來。
人格:
人格包括很多內容,這里只談論愛和擔當倆個內容。
1、愛
為什么一定要走出社恐,有周圍的一些人,我只和他們在一起不好嗎,只過一過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嗎?當然,沒有說不好,但是實現(xiàn)人與人的結合,擺脫孤獨感是人內心最強烈的追求,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而這個只有在愛中才能實現(xiàn)。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愛和被愛。被別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更多的是被愛,而不是愛,愛是一個動詞,是一種奉獻,它要求一個人去付出他的自我,讓另外一個人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讓她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有一種尊嚴的提升。同時,愛是一種信仰,一種決定,一種愿意相信他人并付出自我去幫助去改變的信念。從這個角度上講,愛更多的是一種“給與”,而非索取。
給即是得
只有一個人能從自身源源不斷地 “給”,他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富足,才能走出自我的禁錮。。
同時,愛的基礎是博愛,只有愛所有人的,對所有人都有一種同情的關心,才會真正的愛自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愛人如己”
2、擔當
擔當包含了勇氣和責任
對善良的擔當
對自我的擔當
對他人的擔當
對宏觀的擔當
。。
這些都決定了一個人精神氣質。
這里主要從頭腦-心理-人格三個方面嘗試著分析一下社恐的自我存在的方式,這樣的分析是很淺薄簡單的,我在這里講講也是簡單的,但是對于陷入到社恐中的人來說做起來確是很難,她們要拿出很強的擔當和行動力才能跳出來,頭腦有理解,現(xiàn)實中有行動,心理才會有所體驗,背后還是靠人格來作為支撐點去打破之前所固化的心理模式和行為模式。
很難,但是并不代表做不到。
我一直覺得,現(xiàn)代工業(yè)化流水線的體系中
那些能夠突破個人性格的局限,
能夠實現(xiàn)階層的跨越
能夠為社會和他人做出應有的擔當?shù)娜?br>
也才是真正的颯與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