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汗、盜汗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出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病因病機】
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xiàn)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多,此屬正?,F(xiàn)象。在感表邪時,出汗又是驅(qū)邪的一種方法。
外感病邪在表,需要發(fā)汗以解表,汗出則熱鮮。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以出汗增出為主要癥狀的病理變化,主要由于肺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陰虛火旺和邪熱郁蒸等致人體陰陽失衡,腠理不固而致汗泄失常。中醫(yī)分自汗、盜汗兩種,一般認為自汗屬表虛,由于陽氣虛弱,衛(wèi)外功能不固,肌腠不密,因而出汗不止;盜汗多屬陰虛內(nèi)熱所致。
【辨證論治】
對于自汗、盜汗的辨證,應(yīng)著重辨別陰陽虛實,一般來說,多汗證以屬虛者為多。
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nèi)熱。但因肝火、溫?zé)岬刃盁嵊粽羲抡?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xiàn)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xiàn)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邪熱郁蒸,病久傷陰,則見虛實兼夾之證治療原則,虛證應(yīng)益氣養(yǎng)陰,固表斂汗;實證當(dāng)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jù)虛實的主次而適當(dāng)兼顧。
1.肺衛(wèi)不固型
癥狀:汗出惡風(fēng),稍勞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fēng)散加味。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白術(shù)健脾除濕,助黃芪益氣固表,少佐防風(fēng)走表而助黃芪之力。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固表斂汗,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益氣固攝,兼有陰虛,而見舌紅,脈細數(shù)者,加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斂汗。
2.營衛(wèi)不和型
癥狀:汗出惡風(fēng),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xiàn)半身某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藥:桂枝湯加味。方用桂枝溫精解肌,白芍和營斂陰,二藥含用,一散一收調(diào)和營衛(wèi),配以生姜、大棗、甘草、助其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汗出多者,酌加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益氣固表。兼陽虛者,加附子溫陽斂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甘麥大棗湯之甘濡緩急,加以治療。
3.陰虛火旺型
癥狀:夜寐盜汗或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dāng)歸六黃湯加減。方用。當(dāng)歸,生地,滋陰養(yǎng)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芪、黃芩、黃柏苫寒凊熱瀉火堅陰。黃芪益氣固表。汗岀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地骨皮、白薇凊退虛熱。
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益肺腎,滋陰養(yǎng)熱。
4.邪熱郁蒸型
癥狀:蒸久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龍膽草,黃芩、柴胡、梔子清肝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當(dāng)歸、生地、滋陰養(yǎng)血和營,甘草調(diào)和諸藥,瀉火清熱。
濕熱內(nèi)蘊,而熱不盛者,亦可改用四妙丸,方中蒼術(shù),黃柏,苡仁清熱除濕,牛膝通利經(jīng)脈
附:單方、驗方。
(1)萸味龍牡湯:(驗方)盜汗方,處方:山萸肉、煅龍牡各30克,五味子15克,加減:陽虛者加黃芪18克,白術(shù)12克,防風(fēng)8克,陰虛熱盛加麥冬20克,知母15克,陽虛為主,汗出不止者加重棗皮或人參10克,附子6克,回陽固澀??呻S癥加減咸運用。
(2)牡蠣散:處方:煅牡蠣50克,麻黃根50克,黃芪50克,制用法:共研細末,每日三次,每次服10克,治氣虛自汗。
(3)烏梅10枚,浮小麥30克,大棗5枚,煎服,治陰虛盜汗。
(4)黃芪15克,大棗5克,浮小麥30克,煎服,治氣虛自汗。
(5)止汗湯(驗方)主治單純型盜汗。
臨床表現(xiàn):睡后汗出,面白無華,肌體消瘦,心神不寧,心悸少眠,舌淡苔白,脈沉虛或細。
方藥組成:麥冬、烏梅各15克,大棗60克,五味子20克。
加減:陰虛加熟地黃30克,棗皮20克;陽虛加白術(shù)20克,肉桂子3~5克,(或桂枝10克);氣虛加黨參30克,黃芪40克,血虛加當(dāng)歸20克,熟地黃30克。用法:
日1劑,煎二遍藥汁合勻。分兩次服,上午服一次,晚上睡前服2次。3天為一療程,可連服1~2療程。(效果顯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