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攝影師。楊秀和老師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lián)學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多年來,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國文史方面等領域,積累儲備了大量知識。尤其他在書法和繪畫專業(yè)方面,從小跟隨著書法家劉漢春先生學習書畫和書法理論知識,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經過長期努力和刻苦鉆研,主攻秀氣、雋永的漢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書法學術方面享有盛譽。楊秀和老師書畫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珍藏郵冊》發(fā)表幾十幅作品。
暢春齋主楊秀和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fā)表作品,2021年楊秀和教授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收獲果實總會讓人很滿足。
秋天是服裝師,把原本沒有色彩的大地,變成了金黃,火紅的裙子。
秋天是舞蹈老師,樹葉在空中翩翩起舞。
北京的秋天是絢麗的,我愛北京的秋天。
北京的秋天秋高氣爽、天高云淡,走在涼爽宜人的外面,做個深呼吸,空氣就像被凈化了一樣,讓人感覺很舒服。仰頭看,只見天空離我們很遠很遠……秋天的北京連天空都給足了面子,褪去灰蒙蒙的憂郁,換為澄澈的藍天。此時的銀杏、楓葉都美得不可收拾。黃的燦爛,紅得熱烈,把整個北京的美好色彩都在這個秋天大方展現出來。
每當人們一提到秋風,都會讓人想起這樣一句話:“秋風掃落葉”,讓人感覺秋風瑟瑟之意,其實不然,北京的秋風是暖暖的,北京的秋色是美麗的。西城三里河微微發(fā)黃的銀杏樹葉被秋風匯集在一起,香山鮮紅的楓樹葉被秋風匯集在一起,北京大街小巷的落葉也被秋風匯集在一起,漫步在上面仿佛是踏在柔軟的地毯上,北京的秋天真是多姿多彩!
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就藏在北京的秋天里。今天講的地方是——五塔寺
真覺寺金剛寶座,又稱五塔寺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白石橋路五塔寺村24號——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釋迦得道處伽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而建。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高臺上建有五塔的佛塔,故稱為金剛寶座式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真覺寺金剛寶座頂上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志“蟠龍藻井”。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及塔身上遍飾雕刻,整座金剛寶座塔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藝術品。它是中國現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藝術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中國明代建筑藝術和石雕藝術的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高臺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稱為金剛寶座式塔。
真覺寺金剛寶座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7.7米,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進0.5米。每層四壁挑短檐,共挑出五層,短檐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刻有坐佛一尊。塔的內部用磚砌筑而成,外表以漢白玉石鋪設。塔座內部為回廊式塔室,內有四十四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臺。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
真覺寺金剛寶座頂上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志“蟠龍藻井”。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為方形,用青石砌成方形密檐式小塔,均由上千塊鑿刻好的石塊拼裝筑成。中間一塔較高,有檐十三層,高約八米,頂部是銅制的覆缽式塔形的剎,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層,高約七米許,塔剎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跡遍天下。五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面均有須彌座,檐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相傳五尊金剛界金佛分別埋在五座石塔之下。
五塔四周繞以石欄桿。五座塔的頂上均有小型覆缽式塔剎,由仰連、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中間大塔的為銅制,其余四座小塔為石質。
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guī)式。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建筑形式淵源于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但與印度的金剛寶座塔相比較,卻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剛寶座比較矮小,坐落在上面的五座塔中,中間的一座塔的塔身特別高大,而周圍的四座塔的塔身卻很矮小。而真覺寺金剛寶座卻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基礎上,并根據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特點,進行了發(fā)展。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整體規(guī)模比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規(guī)模小,但塔的金剛寶座部分卻加高了,寶座上的五座塔在高度上相差不大,只是中間的一座塔稍微高了一些,使五座塔的大小比例協(xié)調了。
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均采用了唐代密檐式石塔的造型風格,并在塔臺的出入口處,建筑了一座可遮風避雨的罩亭,并使罩亭與五座塔自然的融為一體,不但沒有破壞整座金剛寶座塔的建筑藝術風格,反而使它具有中國建筑的特色。
據史料記載,明代成化九年(1473)在塔建成后,為了保護這座金剛寶座塔,將塔表面的石刻全部用“血料”保護起來?!把稀本褪怯秘i血和上膩子和面粉,再加上糯米汁調勻后,刷在塔身上,并在上面貼上一層麻布,在麻布上刷兩遍大漆,待大漆潮干后,再粘上第二層麻布,再上兩遍大漆,就這樣一直達到一定的厚度為止,在金剛寶座塔上的佛龕和雕刻的凹陷處,仍可以看見暗紅色的痕跡,并且,使塔的表面呈現出一層淡橙黃色。據有關資料介紹,真覺寺在20世紀2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來的建筑。后來,北洋軍閥政府的蒙藏院將寺院賣給了一個商人,這個人將寺中所有的殿堂建筑拆毀,把拆下的梁柱都當木料給賣掉了,只余下這座金剛寶座塔孤。
真覺寺金剛寶座采用了中國古樸的“減地平钑”的雕刻方法,即凸起的主題雕刻面與凹進去的“地”都是平的。然后,用尖刀在凸起的主題面上雕刻出精細而流暢的線條,使得主題形象生動,并具有一定的立體感。雕刻布局采用了傳統(tǒng)的對稱表現手法,使得主要的內容突出,并且具有古雅不俗的藝術效果。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塔座上遍飾中國傳統(tǒng)雕造技法,內容多為佛教題材。其中佛龕1561個,每龕內刻坐姿佛像一尊。另有獅子、大象、馬、孔雀和金翅鳥,還有天王、降龍與伏虎羅漢、菩薩等。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四方形,最下面是圭腳,在圭腳的上面是一層大型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束腰處,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獅子、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還雕有法輪、降魔金剛寶杵、瓶、牌和佛教八寶等高浮雕圖案。其中的獅、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分別為五佛的坐騎,據說,獅子是大日如來的坐騎;大象為阿閦佛的坐騎;孔雀為彌勒佛的坐騎;馬為寶生佛的坐騎;而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騎。
金剛寶座塔須彌座束腰的上枋和下枋的平面上,用浮雕法雕刻著梵文和藏文,內容為八思巴在元代的中統(tǒng)四年(1263年)致忽必烈汗的一首新年祝辭,名為“吉祥海祝辭”。祝辭從南面正門的右側,開始向東繞塔座一周,直到正門的左側為止。主次主要是將佛、法、僧三寶比做吉祥海。這首祝辭的藏文雕刻,是北京現存唯一的藏文浮雕石刻,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須彌座上是塔身部分,在第一層塔身與須彌座的相連處,刻有一圈俯蓮花瓣兒。在須彌座的上、下枋上,雕刻著仰俯蓮花瓣。在須彌座上是座身部分,每面均用短檐分為五層佛龕,在每層中又隔成許多小佛龕,在佛龕中浮雕著坐式的佛像,佛像的表情安詳,但雙手的姿勢均不相同,在金剛寶座的四面共浮雕有佛像384尊。
在塔頂上的塔剎部分,為一小型覆缽式塔剎。中間大塔的塔剎為銅制,其他四座塔的塔剎為石制。
真覺寺金剛寶座在造型上屬于印度形式,但在結構上(如寶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寶座頂上的琉璃罩亭等)表現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傳統(tǒng)風格,成為中國建筑和外來文化互相結合的作品。
真覺寺金剛寶座及塔身上遍飾雕刻,整座金剛寶座塔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藝術品。它是中國現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藝術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中國明代建筑藝術和石雕藝術的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結合的成功范例。真覺寺金剛寶座是中國古代建筑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杰作,并成為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筑之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占地2萬平方米,寺內原有大小殿宇摟閣200余間。展陳分為露天陳列和室內陳列兩部分。石刻館室內廳展出有“真覺寺資料陳列”、“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北京地區(qū)石刻、石刻露天陳列”?!奥短礻惲小庇墒淌瘛⒐Φ卤?、墓志銘、書法碑貼、寺廟碑、會館碑等幾部分組成?!妒堂仁逢惲小穭t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fā)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以巨大精美的古塔為中心露天陳列。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西側大廳的《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以圖、文、物并舉,大環(huán)境烘托的辦法,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fā)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與館內的實物陳列相輔相成而又自成體系。
截至2018年,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象、經幢、石雕、石質建筑構件等。石刻博物館的露天陳列,展出歷代石刻文物計500多種,加上庫藏的歷代石刻,共計千余種。其中有北京地區(qū)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石闕構件,清代石享堂、納蘭性德夫人盧氏的墓志及《治晉齋》、《敬得堂》等名家書法石刻;有珍貴的北朝造象、唐明降歷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學及法貼和名家書法刻石。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藏的碑碣、墓志、造象、經幢、石雕、石質建筑構件等類別,是研究北京歷史的重要資料。正覺寺內僅存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建成于1473年,是主動吸收外國影響和自己民族形式相結合的代表之作。
此外,陳列品中還擁有象東漢元興元年(105年)所刻的被譽為“北京第一刻石”的漢闕,能體現碑鑿造型變化特征的北宋播景暉遣像碑,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宋代針灸穴位碑,體現元代雕刻風格的元大都石欄板及遣型優(yōu)美的清代石享堂等數件珍品石刻館現已發(fā)展成為對北京市石刻文物進行普查、征集、陳列、展覽、研究、保滬、宣傳及組織學術交流活動的具有綜合能力的專題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發(fā)表的學術專著有:《正氣歌注釋》,《正氣歌—文徵明行書》,《真覺寺金剛寶座》,《云路鵬程》,《語石校注》,《新日下訪碑錄·房山卷》,《明儒翰墨刻石》,《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會說話的石頭—北京地區(qū)的石刻》,《館藏石刻目》,《館藏墓志拓片精選》,《鉤沉石影》,《草書要領(下冊)》,《草書要領(上冊)》,《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石刻卷》,《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建館十周年論文集》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