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又稱儒學(xué)、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為歷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國并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qū)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nèi)事,“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統(tǒng)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fù)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前5世紀(jì)由孔子創(chuàng)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tǒng),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fēng)易俗,富于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子路向孔子問從政之道??鬃诱f:“做事要勤敏,率先垂范。帶領(lǐng)百姓一起勤勞做事。”子路要求多說一點??鬃友a充說:“要堅持不懈”。
大凡能造福一方百姓的為政者,一定是個“勤政”,有“率先”精神的人,領(lǐng)導(dǎo)走在前面了,百姓自然就會跟隨。所以領(lǐng)導(dǎo)“先之”了,百姓就會“勞之”。
孔子最后還補充一句:“先之”容易,“勞之”也不難,最難的就是:“堅持!”做事不能虎頭蛇尾,堅持才能成功。
勞動不但能夠創(chuàng)造財富,還能讓人變得善良,古人說:“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所以,人一定要勤勞。教育孩子方面,不要以為給他安逸的生活就是“愛”,人只有在勞動的過程中才能學(xué)會很多書本里學(xué)不到的東西。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人要成才,必須勤勞,吃苦。安逸中長大的人,不但不能成才,而且不會善良。
先憂后樂范仲淹。中國四大名樓指的是: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山西永濟鸛鵲樓,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陽樓。
它們之所以成為名樓,無一不是因為該樓和歷史上的某個重要人物有關(guān)。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稱為千古名篇,同時,岳陽樓也蜚聲海內(nèi)外,被世人所熟知。
《岳陽樓記》開篇就說:“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p>
巴陵郡就是現(xiàn)在的湖南岳陽地區(qū),當(dāng)時滕子京(政治家,文學(xué)家,今河南洛陽市人)任巴陵郡守,重修岳陽樓(原為魯肅閱軍樓,李白賦詩之后稱為岳陽樓)之后,寄了一幅岳陽樓的畫給范仲淹,讓他給重修岳陽樓一事寫一篇文章。
范仲淹從來沒有去過岳陽樓,他憑一幅畫,加上自己的想象,再借景抒懷,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無一不體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為了紀(jì)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今在岳陽樓附近建有“雙公祠”。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謚號“文正(大臣中規(guī)格最高的謚號)”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今陜西彬州市),后因戰(zhàn)亂,從其高祖開始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范仲淹從小喪父,其母改嫁一朱姓男子,所以范仲淹曾叫朱說。
范仲淹從小勵志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他獨自前往南都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xué),投師戚同文(著名教育家)門下。
范仲淹非??炭?,冬天讀書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數(shù)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jīng)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fù)。他曾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
范仲淹能文能武,他曾以龍圖閣(朝廷收藏御書,典籍,圖畫,寶瑞的閣樓)大學(xué)士身份經(jīng)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構(gòu)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yīng)的堅固防御體系,西北戰(zhàn)線固若金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鼻既朔Q范仲淹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rèn)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范仲淹為將,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于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黨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向北宋稱臣(慶歷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tǒng)轄的地區(qū)。
范仲淹寬厚仁慈,他擔(dān)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
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zhǔn)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后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并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范仲淹志趣高雅,素愛彈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北宋古琴家,湖北荊州人)請教“琴何為是”。
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唐姓,才德很高的隱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p>
他為自己尋到能學(xué)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jù)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yán),教導(dǎo)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fēng)清廉儉樸、樂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nèi)首蕴K州運麥至四川。范純?nèi)驶貋頃r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xiāng),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xiāng)。
范純?nèi)驶氐郊抑?,沒敢提及此事。后在閑聊中,范仲淹得知此事,不但沒有責(zé)罵兒子,還夸獎他做的對。
范仲淹特別善于識人,當(dāng)?shù)仪啵ń裆轿鞣陉柺形骱涌h人,曾代兄受過,面有刺字,作戰(zhàn)時喜戴面具,披頭散發(fā))還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p>
狄青從此折節(jié)讀書,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
張載(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人)少年時,喜歡談兵,并立志要領(lǐng)兵取洮西之地。
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仲淹一見知其遠(yuǎn)器,作為將領(lǐng)實在屈才,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勸他讀《中庸》。
后來張載遍觀釋老,無所得反而求六經(jīng),后成為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之一,宋明理學(xué)關(guān)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今河南洛陽人)少年時,好學(xué)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給王曾(今山東省青州市人,名相)、晏殊(今江西省撫州市人,神童,名相)看,晏殊奇之并把女兒嫁給了富弼。
宋仁宗恢復(fù)制科(為選拔“非常之才”而舉行的不定期非常規(guī)考試)后,范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yīng)該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舉他為茂材異等(特別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今湖北宜昌市人),因在外縣擔(dān)任巡檢,不在城里,未得提拔。
于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xiàn)詩一首,但該詩只有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所以叫《斷句》詩,范仲淹看了以后,心領(lǐng)神會,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后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由于范仲淹對待羌民蕃戶能誠信相待、和睦共處,在羌族中享有較高的威望,他當(dāng)時的職銜是龍圖閣大學(xué)士,族人親熱地稱他為“龍圖老子”。
范仲淹死后,羌人無不悲痛,羌族酋長數(shù)百人為他齋祀3日,“哭之如父”。
范仲淹一生三起三落,他勤學(xué)苦讀、逆境成才的經(jīng)歷,這也造就了他做官清廉、關(guān)心民意、剛正不阿的形象,成為后人品學(xué)言行優(yōu)秀的榜樣。
孔子曾說為政者應(yīng)該“先之,勞之,無倦”。范仲淹是個能真正踐行這“六字真言”的好官。
明代有一個朝廷命官犯了死罪,朱元璋聽說他是范仲淹后人,肅然起敬,立即釋免了他。
但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范文程卻是個漢奸,為范文正公抹黑,范文程原是明末秀才,后投降清軍,為清軍入關(guān)出謀劃策,成為清朝開國功臣。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語:論也,形聲字。從言,吾聲。語的原義指討論、議論,如《詩·大雅·公劉》:“于時語語?!眰髟唬赫撾y曰語。語語:語其所當(dāng)語,即說所該說的話。
《史記》:“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薄肚f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p>
語也指交談、說話,如《廣雅》:“語,言也?!薄抖Y記·文王世子》:“語使能也。”《詩·陳風(fēng)·東門之池》:“可與晤語。”《詩·小雅·楚茨》:“笑語卒獲?!?/p>
語也指鳥獸蟲類鳴叫,如前蜀·牛嶠《菩薩蠻》:“君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p>
語也指說過的話,如《漢書·李廣蘇建傳》:“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薄豆攘簜鳌べ夜辍罚赫Z曰:“唇亡則齒寒?!薄蹲髠鳌の墓吣辍罚骸褒R君之語偷?!?/p>
語也指語言,如《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p>
語也指詞語,如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為人性僻躭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p>
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號,如手語。
語讀第四聲時,意為告訴、使知道,如《論語》:“居,吾語女!”晉·干寶《搜神記》:“夫語妻曰:'為王作劍,三年乃成’?!?/p>
在古代漢語中,“言”和“語”是有區(qū)別的,“言”是主動跟人說話,“語”則是指回答別人的問話,或是和人談?wù)撘患虑椤?/p>
如《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鄭伯曰”。這是佚之狐主動向鄭伯進言,在這里“言”不能換成“語”。
語一般有說話對象,言則不一定,如《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p>
惰:不敬也!從心從隋省。隋讀duò的時候指古代祭祀用的殘肉和殘食,心隋結(jié)合意為不端正的心,即不恭敬。如《禮·曲禮》:“言不惰?!?/p>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來會葬,惰而多涕?!彼巍ぬK軾《教戰(zhàn)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p>
惰也指懈怠、懶惰,如《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隋,勞而不慢。”《孫子·軍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薄稌ひ骛ⅰ罚骸肮呻哦柙铡!?/p>
惰也指衰敗,《墨子·脩身》:“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p>
安于現(xiàn)狀不圖上進的思想傾向或者不想改變舊的做法、想法叫惰性。
懶和惰是有區(qū)別的,一般來說,懶受外界影響,后天習(xí)得的因素多,惰則天性,先天具備的成份大一些。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我跟他說話而不感到厭倦的人,恐怕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關(guān)于本文的解讀還有一個比較流行的版本,孔子說:“我跟他說話而始終能恭敬不殆的人,恐怕只有顏回了吧?”
宋代有詩云:“賢哉顏氏子,至樂忘其貧。語之而不惰,好學(xué)無與倫。”這里的“不惰”指的是顏回。
這個解讀可能不太符合事實,在孔子面前畢恭畢敬的人,何止只有顏回?
三國時期的何晏認(rèn)為,這里的“不惰”指的是孔子,他說:“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p>
根據(jù)何晏的意思,顏回對于老師的教誨一聽就能夠理解。所以孔子跟他講話“不惰”,就是不厭倦。
而其他弟子,對于老師所教導(dǎo)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是理解了之后,不能夠付諸于行動,不能依教奉行。所以孔子對他們的教育積極性大打折扣。
夫子教導(dǎo)人強調(diào)悟性,如果“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就不教了。
學(xué)生在找好老師的同時,老師其實也在找好學(xué)生,孟子曾說人生有三樂:一,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顏回曾稱贊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老師的誠敬是無人能比的,他又好學(xué),能“不二過”。悟性又高,能“聞一知十”。又誠敬,能“不違如愚”。所以老師對他是“語之而不惰”。
孟子和咸丘蒙。老師喜歡教怎樣的學(xué)生呢?一,悟性好的。二,好學(xué)的。三,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的。四,態(tài)度謙虛恭敬的。
孟子的優(yōu)秀弟子眾多,如樂正克、公孫丑、萬章、公都子、陳臻、陳代、屋廬連、高齊、咸丘蒙、孟仲子、充虞、徐辟、陳代、彭更等十七人。
其中,咸丘蒙就是個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和孟子有一段對話非常精彩,對后世的影響巨大。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茨厦娑?,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叟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叟,其容有蹙??鬃釉唬?于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咸丘蒙問:“古語說:'盛德之士,君主不能以他為臣,父親不能以他為子?!茨厦娑?dāng)了天子,堯帶領(lǐng)諸侯向北面朝見他,瞽叟也向北面朝見他。舜見到瞽叟,神情局促不安。孔子還批評說:'這個時候,天下危險得很啊!’不知道這話確實如此嗎”?
孟子說:“不,這是齊國東郊的民間傳聞,是堯上了歲數(shù)而叫舜代理天子的?!秷虻洹飞险f:'舜代理了二十八年,放勛(堯)才去世,人們象死了父母一樣服喪三年,民間停止了一切音樂?!鬃诱f:'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人民沒有兩個天子?!慈绻诖饲耙呀?jīng)當(dāng)了天子,又帶領(lǐng)天下諸侯為堯服喪三年,就是有兩位天子了,所以舜并沒有把堯當(dāng)臣子。”
咸丘蒙說:“舜沒有以堯為臣,這個我已經(jīng)懂得了??墒撬春皖诺年P(guān)系我沒搞懂?!对娊?jīng)·北山》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然做了天子,請問瞽叟卻不稱臣,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這首詩,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樣,作者主要想表達(dá)的是后面兩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王抱怨自己為了天下之臣而忙碌,不能盡心奉養(yǎng)父母。所以解說《詩經(jīng)》的人,不能因為文字損害語句,不能以語句損害原作主旨。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領(lǐng)會作者的精神實質(zhì),要'以意逆志’才能得到詩的真諦。
如果只看辭句,《詩經(jīng)·云漢》詩篇說:'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從文字表面上解讀,就等于說周朝的人全死了,沒有后代了嗎?這就是'以辭害意’了?!?/p>
孟子的原話是這樣的:“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痹u論文章詩詞,不能斷章取義,要通讀全文,領(lǐng)悟作者真正想要表達(dá)的意思。這對后來的文學(xué)評論思想有著重大的影響。
《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曰:啜(chuo)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毙o關(guān)乎地位、貧富,能做到讓父母開心、高興,即使生活清貧一樣是盡孝。
孔子答子夏問孝時說:“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最難以做到,但又是最為重要。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問:即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
他:會意字,從人從也。他的初文寫作佗,佗又由“它”演變而來,它的原義指“蛇”,后來本來表示蛇的它,因為被借用為代詞之后,就創(chuàng)造出了個“蛇”字。
他最初的意思是別的、其他的,比如他鄉(xiāng),即指自己家鄉(xiāng)以外的地方,他年指以前或者將來。《詩經(jīng)·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薄秴问洗呵铩べF生》:“又況于他物乎?”
后來,他逐漸被用作第三人稱代詞,上古時期的第三人稱代詞除了“他”,還有其、之等。如《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他也指不正、邪的,如《揚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p>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文字學(xué)家劉半農(nóng)發(fā)明“她”之前,第三人稱代詞的他,并沒有性別差異,男女都可以用。
她也指美好的事物、自己喜歡、敬重、熱愛的事物等。
他也虛指。如:打他個措手不及。
他也指姓氏,源于蒙古族。
再:一舉而二也。凡言二者,對偶之詞,凡言再者,重復(fù)之詞,一而又有加也。從一,冓(gòu,同構(gòu))省。
“再”字是會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為:在一條魚的首尾處各加一橫線,金文字形中上下都有“二”,結(jié)合中間魚形的簡化,可表達(dá)重復(fù)得魚“一舉而二”的意義。
據(jù)《說文解字》,本義是兩次、第二次,用作數(shù)詞。而古文中,“再”和“二”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兩兩相對為“二”,一個一個相互堆疊,則用“再”字,如《書·禹謨》:“朕言不再。”
“再”常表示更加,如“再勇敢一點”。如《禮·儒行》:“過言不再?!?/p>
后來,“再”被虛化為副詞,引申有重復(fù)、繼續(xù)等義,如用在動詞前,修飾動詞,表示同一動作行為進行了兩次,再來表示“多次”、“不斷地”。如《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p>
送:遣也。從辶從(yìng),從人從灷(zhuàn),灷指火種,人灷結(jié)合,意為種的延續(xù),即婚嫁。如《唐韻》:“古者諸侯取夫人,則同姓二國之?!薄盾髯印じ粐罚骸八陀瓱o禮?!?/p>
辶結(jié)合,意為送嫁。送的原義就是送嫁。后延伸指把東西從一地運到另一地方。如:送貨。
送也指送別、送行,《戰(zhàn)國策·燕策》:“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送也指送終,如《孟子·離婁下》:“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薄睹魇贰ずH饌鳌罚骸皢食鼋?,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器者百里不絕。”
送也指了結(jié)、斷送,如《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p>
自尋死路叫送死,向?qū)Ψ绞疽?,以求得和好叫送人情,以眼神傳遞情意叫送秋波,放松后放走叫放送,用迷信的方式讓自己脫離貧窮叫送窮。
全文理解為: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會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大學(xué)》里說:“誠于中而形于外!”人一定要內(nèi)心真誠,并真實地表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中。
孔子問候遠(yuǎn)方的朋友,內(nèi)心是真誠的,所以他要向朋友行拜禮,同時,他要感激那個幫他捎話捎信的人,所以他要再拜。
孔子的一投足、一舉手都保持了恭敬的態(tài)度和正大的氣象。這既是他個人修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也通過自己的“身教”,身體力行地向弟子們詮釋了“禮”的真正意蘊。
古人是怎么送別的。歐陽修曾說:“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人生總是有聚有散,聚的時候固然開心,散的時候總是讓人傷感,這是人生常態(tài)。
在通訊不發(fā)達(dá)的古代,聚散更是讓人心情復(fù)雜,李白曾說:“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表面看似曠達(dá)、豪邁,他們內(nèi)心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喝送別酒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送別方式,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直到現(xiàn)在,喝酒送別依然是最常用的送別方式。
喝酒送別也叫餞酒,最早源于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fēng)俗?!白妗?,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p>
后來干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xué)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弊妫址Q“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
寫送別詩,也是常用的送別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古人也常用唱歌的形式送別,如高漸離送荊軻時擊筑而歌曰:“風(fēng)簫簫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謝渾的《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p>
折柳送別的習(xí)俗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dá)依依惜別的深情。楊柳的適應(yīng)能力非常強,古人用楊柳枝條送別還寓意盡早適應(yīng)環(huán)境。
古人又視楊柳有辟邪功能,所以送楊柳有祝旅途安全的意思。
如隋朝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宋代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shù)巡,攀花弄草興常新”。
古人還有攀花送別的習(xí)俗,唐代張籍《送從弟刪東歸》中稱:“春橋欲醉攀花別,野路閑吟觸雨行?!崩畎住督乃蛷堌芬喾Q:“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yuǎn)人?!鳖愃频倪€有耿湋(wéi)的《薦福寺送元偉》:“送客攀花后,尋僧坐竹時。”
攀花有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櫻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隨手可摘,都可以送。
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櫻桃花送別,其《折枝花贈行》詩寫道:“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還曾折牡丹花送別,其《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詩稱:“鶯澀余聲絮墮風(fēng),牡丹花盡葉成叢?!?/p>
古人送別的地點一般分陸路和水路,走陸路一般在長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則在渡口邊。
陸路送別比例有名的就是灞橋,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城區(qū)東十公里灞水上。始建于漢,漢唐時送客多到此橋作別。
唐時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fēng)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fēng)雪”的詞句,“灞橋風(fēng)雪”從此被喻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
在周代,亭是設(shè)在邊塞用來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記載:“百步一亭”。在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的治安機構(gòu),亭設(shè)有亭長,劉邦就曾做過亭長。
慢慢地,亭發(fā)展成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曰:“亭,人所安定也?!薄讹L(fēng)俗通》則說:“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也?!?/p>
古詩中常常會提到“亭”字,如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p>
民國時期的李叔同為一首歐美歌曲重新填詞,寫下了《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渡口送別常見有渭陽和南浦?!拔缄枴弊钤缫娪凇对娊?jīng)·秦風(fēng)》:“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渭陽即渭水之南,那里設(shè)置了水邊送別的場景,后渭陽成為重要的送別地。渭陽甚至成為送別的代名詞。
如杜甫的“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陽情”。杜牧的“寒空金錫響,欲過渭陽津。”
南浦今屬重慶市萬州區(qū),與渭陽齊名,如屈原的《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卑拙右祝骸澳掀制嗥鄤e,西風(fēng)裊裊秋。”
江淹的《別賦》中寫道:“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都兵劍,號臥牛齋主,桃園書畫社社長,劍蘭客廳掌門人,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其書法作品被稱之為“兵劍書法”。共和國同齡人,出生于太行之巔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劍先生曾戎馬軍旅20載,后創(chuàng)辦“北京鴻都書畫院”并擔(dān)任院長,研究探討和傳承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兵劍先生先后發(fā)表書法專集《翰墨劍情》、《兵劍書法作品集》,中篇小說《歲月留痕》,回憶錄《劍行》,散文集《手機上的歌》等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是當(dāng)代行書名家,兵劍先生的行書被譽為當(dāng)代流體行書名家,可以說兵劍先生把行書寫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書法風(fēng)格上也自成一體,是在繼承中以所發(fā)展的。兵劍先生出版了很多部書法學(xué)習(xí)的專著和書籍,為普及書法教育、學(xué)習(xí)書法做出了很大貢獻(xiàn)。但對于兵劍先生的書法作品來說,自然與古樸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臥牛齋主都兵劍教授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習(xí)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fēng)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tǒng)功力型書畫家。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臥牛齋主都兵劍教授作品汲取二王筆意,顏柳風(fēng)骨,又有歐體俊秀和趙體靈動之氣,楷書疏朗爽健,行書收放有度,隸書古樸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書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西安、煙臺、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臥牛齋主都兵劍教授在國內(nèi)外獲得金銀銅獎30多次,并傳播到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地區(qū),被國內(nèi)外收藏家收藏。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臥牛齋主都兵劍教授出版有《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毛筆書法集》。毛筆和國畫作品集正在籌印之中。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端莊俊秀,肥瘦相宜,方斗之間見真功。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作品筆鋒有力,雄渾博大,蘊含了千鈞力量,字體圓潤豐滿,頗有顏真卿的風(fēng)范。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字體蒼勁,運筆有力,整體給人一種雄渾圓潤、豐滿灑脫的感覺。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這幅草書,骨感清俊,靈動飄逸,豪邁中透著豪放,灑脫中透著不羈。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作品,洋洋灑灑,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頗有王羲之的遺風(fēng),堪稱行書作品的典范。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中透著秀氣,筆畫該彎則彎,該直則直,該重則重,該輕則輕,很有大書法家的氣勢。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筆跡流水行云。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群鴻戲海,舞鶴游天,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如蛟龍飛天流轉(zhuǎn)騰挪,來自空無,又歸于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絲毫不受束縛,甚至整行一筆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縱逸,來去無蹤。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觀其力而不失,身子展而不夸,筆跡行云流水,蒼勁有力。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字字遒勁、筆鋒強勁、婉轉(zhuǎn)圓潤、筆法自然。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法龍蛇競走、磨穿鐵硯,行云流水,落筆如云煙。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整個篇幅一氣哈成,筆畫引帶牽絲,勢如跳躍,行氣貫通,筆墨計白當(dāng)黑,干濕得當(dāng)。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zhuǎn)騰挪,來自空無,又歸于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秾纖折中、清雅自然,楷書圓熟灑脫,氣勢奔放,古色古香,流暢自然!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yuǎn)和沉靜閑適,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yuǎn)真味的意味。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有“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dǎo)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其色,其形,其濃淡枯濕,其斷連輾轉(zhuǎn),粗細(xì)藏露皆變數(shù)無窮,氣象萬千。
臥牛齋主都兵劍書畫作品筆勢雄奇,姿態(tài)橫生,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具有了最為生氣灌注的特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