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牟宗三給老師熊十力寫了一封信,開始的部分是對西方理智、思辨的評述,認為:
西人理智、思辨路子,自蘇格拉底師徒即奠定。他們認為,用邏輯的理性(即所謂純粹理性)可以把握實在。而其所謂實在,即理型,或型式,或幾何與數(shù)學的秩序,這些都是變滅不常的具體事物所依據(jù)的理地。他們用純思的辦法,邏輯界說的歷程,想把這個理型世界顯示出來,而且懸離起來,以為靈魂的安頓所,并為知識可能的根據(jù)、是非的準則。柏拉圖以善的理型來統(tǒng)馭一切理型所成的理世界,以為理世界的歸宿。并主張靈魂可以脫離這個軀殼而歸于理世界,與之為永在。近人不由此講善的理型與靈魂歸趣兩層意思,只向知識可能的根據(jù)一義上求發(fā)揮,此其變遷概略也。
其中重點便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用“純粹理性”把握實在,而“理世界”是根本,既可以作為知識可能的根據(jù)、是非的準則,又可以懸離而為永恒存在的靈魂的歸宿。
評述這些,其實是為了闡明他對老師熊十力學說的理解和認同。他認為西方哲理是有殘缺的,而熊十力以生生化化的真實流來把握宇宙真體,才是合適與滿盈的,所以接下來便寫道:
今吾師弘闡變易不易二義,而盛宣生生化化之妙,以為不變而變,即于變識不變。此個實體,誠非理智思辨所能相應(yīng)。西人用邏輯理性所把握的理型,是從生生化化的真實流中抽出而言之。單言此一面,此是一種抽象,離開了生生化化的真實流。既離之,而或欲掛之于真實流之上,要不能與滿盈的真實流相應(yīng)如如。總之,不能體認此整全而具體的化育流行,便到處是殘缺。
現(xiàn)在的問題,似乎就是如何能將離掛的理型世界混融于生化的流行中,而為一具體而真實的滿盈流。西人言變?yōu)閷嶓w者,則每死于變而不知有不變者哉。是以其所謂變,亦不必即《新論》與大易之生化(例如柏格森)。言不變?yōu)閷嶓w者,則每毀滅變而忽之。是以其所謂不變,亦不必即《新論》與大易之不易(如所謂理型世界)。然無論如何,即依《新唯識論》以大易為宗,而理智思辨乃至其所把握的理地,總須予以安頓與維系。蓋知識是生命之呼吸,不能維系之,生命有窒死之虞,有浮游無據(jù)之困。此即所謂蹈空。予之以安頓與維系,則知識之理即是形上之理之展現(xiàn)。
對此,熊十力頗感欣慰,認為高足牟宗三“深獲我心”,并在回信中進一步闡述自己的學說之要,稱:
生生化化的真實流,乃是真體顯現(xiàn)。(真體,喻如大海水。生化的真實流,喻如眾漚。生化之流,亦說為真實者,從其本體而言之業(yè)。)真體無形無象、無作意、無雜染,而實備萬理、含萬善。先儒所謂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此義深微,千載幾人落實會得。(張建安:《道德經(jīng)》云:“上帝視萬物為芻狗”。亦為此意。無情最是多情。)夫沖漠無朕,而萬象已森然,則所謂理型,本非意想安立,乃法爾如是,(法爾,猶言自然,但其義甚深。世俗習用自然一詞,無深解。故譯音曰法爾。)烏容遮撥。《詩》云:“有物有則。”物者,依生生化化的真實流而立斯名。(張建安:熊十力最喜用“生生化化”,如古典中之“大化流行”。)(生化之流,詐現(xiàn)種種跡象,即假名為物。)有物即有則,無視則,即無是物??梢娬骟w顯為生化之流,元是真體自身中所備具。(先儒直名此真體曰理或?qū)嵗恚钣猩盍x。)其顯為生生化化的真實流,是所謂重理燦著也。然即此眾理燦著,便是一理平鋪。所云一理,以真體無待故名。(無待名一,非算數(shù)之一。)一理為無量理,故一即是多。無量理本為一理,故多即是一。一不礙多,多不礙一。(一為多,多為一,均無妨礙。)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吾子于斯深體之,則知識界之理(即理智思辨所謂之理型),正來函所謂,即是形上之理之展現(xiàn),豈待強為安頓與維系耶?(張建安:此句頗重要)
又言:“但吾學與西哲有天壤懸隔者,吾以一真絕待之體,(一即無待義。非算數(shù)之一。)非一合相。(混然同一,無有分殊,謂之一合相。借用佛氏《金剛經(jīng)》語。)無形而有分,(分者,分理。真體無形相而有分理,所謂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是也。萬象森然,即是重理秩然,亦云分理。)故克就真體而名之為理。是所謂,乃由證量而得之。(孔云默識。默者,冥然無分別貌。不起分別,而非無知,故復(fù)云識。此相當于佛氏所云證量。證者證會,量者知義,非常途所云知識之知。證會得一種知,名為證量。此乃修養(yǎng)功深,至于惑染克去盡凈而真體呈露,爾時,真體之自明自了,謂之證量。此非理智推度之境不待言。吾嘗云超知之詣,正謂此。)”
這封信中,熊十力與牟宗三不僅相輔相成地闡明了天地生命之真體以及如何把握與安頓,而且非常重視中國人從實踐中徹悟;二人既探求最根本的理,又極其重視實證,故其生命與思想既有深度,而又酣暢活潑,這些是他們的有點,也是吾輩所應(yīng)學習的。
牟宗三信中還提到的一件往事,頗值得再三品味:
記得昔年傍晚,陪吾師坐。師指庭前樹曰:此間根莖枝葉化果等等,是一理平鋪,亦是眾理燦著。既眾理燦著,仍即一理平鋪。汝儕識得否?宗當時有悟。所悟或不必契,然無論如何,依宗觀之,佛家決不肯如此觀、如此悟。蓋與其無余涅槃相違故也。眾理燦著,即是一理平鋪。雖是成就了此葉子,亦可以說遮拔了此葉子。佛家宗趣在涅槃,其修止觀,自是不輕易的大事。今如吾師之旨,自實踐而實現(xiàn),言止觀則其意義之尊嚴與重大,恐又別是一番也。宗去年告君毅,言將有實踐理性之止觀論一詞之提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