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十五章 祛風濕藥

第十五章 祛風濕藥

一、祛風濕止痹痛藥

獨活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獨搖草、獨滑、長生草。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或毛當歸的根。多產(chǎn)于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其味辛、苦,性微溫。歸腎、膀胱經(jīng)。具有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效。主治風寒濕痹,腰膝酸重疼痛,外感風寒加濕。用法為內服,煎湯,3~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配伍應用】

(1)配細辛,治風寒波及少陰,而見頭痛如劈,痛連齒頰,腰膝寒涼,骨節(jié)酸楚。

(2)配大豆,酒浸,治產(chǎn)后百日中風,痙,口噤不開,亦治血氣痛,勞傷,腎虛。

(3)配生地黃,以酒浸含之,治齒根動痛。

(4)配藁本,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頭頂痛。

(5)配麻黃,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身痛。

(6)配羌活,治外感風寒之身痛或全身性風濕痛。

(7)配生地黃汁、竹瀝,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

(8)配桑寄生、秦艽,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9)配羌活、松節(jié),用酒煮,治歷節(jié)風痛。

(10)配石膏、升麻、川芎,治風火牙痛。

(11)配生地黃、牛膝、地骨皮,治風火牙痛屬陰虛有熱者。

(12)配桑寄生、防風、當歸,治風濕關節(jié)痛,腰膝酸痛。

(13)配羌活、藁本、蔓荊子,治感冒風寒而夾濕所致的頭痛。

(14)配羌活、荊芥穗、川芎,治感冒風寒,頭痛。

(15)配桑寄生、防風、牛膝,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酸痛。

(16)配黃柏炭、川續(xù)斷炭、桑寄生,治子宮出血。

(17)配桑寄生、秦艽、細辛,治風寒濕痹之偏于身半以下者。

(18)配防風、秦艽、桑寄生、牛膝,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

(19)配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治風寒濕邪所致的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肢體沉重等表寒夾濕之證。

(20)配藁本、川芎、蔓荊子、白芷,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頭頂痛。

(21)配羌活、柴胡、前胡、川芎,治外感風寒夾濕所致的發(fā)熱惡寒、頭痛、身重、關節(jié)酸痛等癥。

(22)配防風、秦艽、桑寄生、杜仲、當歸,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等癥。

【配方選例】

(1)獨活湯 治腳痹:獨活12g,當歸、防風、茯苓、芍藥、黃芪、葛根、人參、甘草各6g,大豆20g,附子1枚,干姜10g。水酒煎,每日1劑,分3次服。(《備急千金要方》)

(2)獨活酒 治產(chǎn)后中風:獨活32g,桂心10g,秦艽15g。上3味

咀,以酒1.5升,漬3日,飲30mL,稍加至50mL,不能多飲,隨性服。(《備急千金要方》)

(3)獨活湯 治肝虛受風,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獨活、羌活、防風、人參、前胡、細辛、五味子、沙參、茯苓、半夏曲、炒酸棗仁、炙甘草各30g。上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烏梅半個,水煎,不拘時服。(《普濟本事方》)

(4)獨活湯 治因勞役腰痛如折,沉重如山:獨活、防風、澤瀉、煨大黃、肉桂、羌活各9g,炙甘草6g,當歸尾、連翹各15g,酒黃柏、酒漢防己各90g,桃仁30個。上為粗末,每服15g,水、酒煎,去渣熱服。(《蘭室秘藏》)

(5)獨活細辛湯 治外感少陰頭痛,痛連胲骨,心疼煩悶: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黃、羌活、防風、甘草。水煎服。若有風加荊芥,倍防風;有寒加麻黃、桂枝;有暑加黃芩、石膏;有濕加蒼術、白芷;有燥加石膏、竹葉;火旺加知母、黃柏。(《癥因脈治》)

威靈仙

《藥譜》

本品又名能消、靈仙、鐵腳威靈仙、九草階。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的根。多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其味辛,性溫。歸十二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疼痛,諸骨鯁喉。用法為內服,煎湯,3~12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配伍應用】

(1)配桑寄生,治血虛風濕痹痛,肢節(jié)不利,周身串痛。

(2)配毛茛,取鮮品搗汁,100mL可加95%乙醇20mL,用以防腐,用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治牙痛(注意不能多搽,避免起泡)。

(3)配羌活,治痹證,關節(jié)疼痛,尤以上半身痹痛為多用。

(4)配川牛膝,治風濕阻滯經(jīng)絡,關節(jié)疼痛,尤以下半身痹痛為多用。

(5)配砂仁,治魚骨鯁喉,亦治胃疼。

(6)配鮮鐵棒錘,洗凈搗爛取汁,用棉簽蘸藥液擦患處,勿咽下,治牙痛。

(7)本品研末,配雞蛋攪勻,用油煎后服,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8)配楮實子,煎湯,頻頻服之,治誤食竹木刺及諸骨鯁喉不得下。

(9)配野菊花,加水煎汁,加10%醋酸,再加苯甲酸鈉1.2g,防腐,慢慢飲用,治食道異物(經(jīng)X線鋇餐透視或拍片證實異物多屬魚骨,部位大部分在食道上段)。

(10)配白糖(量加倍),用醋一碗煎服,治雞骨、魚骨鯁喉。

(11)配當歸、桂心,治跌打損傷之疼痛。

(12)配草果、紅糖,共煎,加醋少許服之,治魚骨卡喉。

(13)配秦艽、桑枝,治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四肢關節(jié)痛,屈伸不利,手足發(fā)麻等癥。

(14)配生川烏頭、五靈脂,治手足麻痹,時發(fā)疼痛;或跌仆傷損,疼不可忍(忌茶)。

(15)配蒼術、制草烏,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16)配木瓜、牛膝,治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四肢關節(jié)痛,屈伸不利,手足發(fā)麻等癥。

(17)配紅花、防風,治手足麻木。

(18)配僵蠶、蟬蛻,治四肢拘攣。

(19)配海桐皮、木瓜,治風濕痛之偏于下肢者。

(20)配桂枝、當歸,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風濕腰痛。

(21)配兒茶、百草霜、砂仁,為末,蛋清調,灌下,治諸骨鯁喉。

(22)配桃仁、紅花、赤芍,治跌打損傷之疼痛。

(23)配獨活、當歸、桑寄生,治風濕,四肢腰背酸痛,關節(jié)屈伸不靈活。

(24)配羌活、防風、獨活、川芎,治風濕痹痛,肢體疼痛,拘攣不舒及跌打損傷疼痛。

【單味應用】

(1)單味水煎服,治急性膽囊炎。

(2)單味鮮葉,搗爛敷兩側太陽穴,治天行赤眼。

(3)單味研末,醋調,用雞毛蘸搽患處,治喉蛾。

【配方選例】

(1)威靈通鯁湯 治食道異物梗阻,松弛平滑肌,通鯁,:威靈仙30g,山楂6g,蔗糖15g。將威靈仙、山楂加水400mL,浸泡30分鐘,加熱煮沸30分鐘,濾過,殘渣再加水250mL,煮沸30分鐘,過濾,合并2次濾出液,加入白糖,攪勻使溶即得,每日1~2劑,分多次溫服,徐徐咽下。本品宜新制,不宜久貯。(《冉氏經(jīng)驗方》)

(2)乳香宣經(jīng)丸 治體虛,風濕寒暑進襲,半身不遂,手足頑痹,骨節(jié)煩疼,足脛浮腫,肝腎不足,四肢攣急,遍身攻疰,或內跌打撲,內傷筋骨,男子疝氣,婦人經(jīng)脈不調等癥:威靈仙、烏藥、茴香、川楝子、牽牛子、橘皮、萆薢、防風各60g,五靈脂、草烏、乳香各15g。草烏、烏豆1合同煎去皮,上11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鹽湯鹽酒任下。婦人醋湯下。(《大同方劑學》)

(3)四蒸木瓜丸 治肝腎脾三經(jīng)氣虛,為風寒濕搏著,流注經(jīng)絡,久治不愈,凡遇六氣更變,七情不寧,必至發(fā)動,或腫滿,或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威靈仙(苦葶藶同入)、黃芪(續(xù)斷同入)、蒼術(橘皮同入)、烏藥(茯神木同入)各15g。以大木瓜4個,切蓋去瓤,入上藥,用蓋簪定,用酒蒸熟,3蒸3曬,取藥焙干為末,研瓜為膏,搜和搗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4)羊肉發(fā)藥 治楊梅瘡初起,皮膚瘙癢,上部多者:威靈仙30g,蟬蛻、川芎、當歸(原書缺量),麻黃(春用21g,秋用27g,夏用15g,冬用36g)。先用羊肉1斤,煎湯代水,去羊肉,入諸藥更煎,去渣,早、中、晚分3次服完,用羊肉、好酒過口吃盡,蓋被取汗,或吐或瀉3~4次,以粥補養(yǎng)。(《醫(yī)宗說約》)

(5)靈砂丹 治破傷風及一切諸風:威靈仙、黑牽牛、何首烏、蒼術、香附子、川烏(去尖)、朱砂、沒藥、乳香、陳皂角。研為細末,皂角打破用酒2.5升,春夏浸3日,秋冬浸7日,取汁打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5丸。(《宣明論方》)

松節(jié)

《本草經(jīng)集注》

本品又名黃松木節(jié)、油松節(jié)、松郎頭。為松科植物油松或馬尾松松干上的結節(jié)。產(chǎn)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其味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燥濕,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病,筋骨關節(jié)疼痛,齲齒牙痛,陰寒腹痛,跌打損傷。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浸酒涂擦。

【配伍應用】

(1)配艾葉,制成松艾酒精,涂抹患處,治水田皮炎。

(2)配桑枝、木瓜,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3)配牛膝、木瓜、海桐皮,治膝關節(jié)寒濕疼痛。

(4)配羌活、獨活、桑枝、川芎,治風濕痹痛,筋骨、關節(jié)酸痛。

(5)配蒼術、白茄根、虎骨、牛膝,治筋骨、關節(jié)疼痛,風濕痹痛。

【單味應用】

(1)單味浸酒服,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筋骨酸痛等癥。

(2)單味煎水含漱,治風火牙痛。

【配方選例】

(1)治痢后痛風方 治血痢,用澀藥取效,后患痛風,痢后風系血,臟腑下未盡,復還經(jīng)絡不得行:松節(jié)、蒼術、紫葳、黃柏、桃仁各30g,乳香3g,甘草15g。生姜,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醫(yī)學綱目》)

(2)松節(jié)酒 治歷節(jié)風,四肢疼痛由如解落方:松節(jié)(細銼水4石煮取1石)、豬椒葉(銼煮如松節(jié)法)各960g,上2味澄清,合漬干曲150g,候發(fā),以糯米1600g釀之,依家醞法勿令傷冷熱,下后諸藥,柏子仁、天雄、萆薢、芎

各15g,防風30g,人參12g,獨活45g,秦艽18g,茵芋12g,磁石(末)36g。上10味
咀,內飯中炊之,如常醞法,醞足訖,封頭28日呷取清。適量服之,勿至醉吐。(《備急千金要方》)

(3)治大骨節(jié)病:松節(jié)15斤,蘑菇1.5斤,紅花1斤。加水100斤,煎至50斤,過濾,加白酒10斤。每服20mL,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蠶砂

《本草經(jīng)集注》

本品又名原蠶沙、原蠶屎、晚蠶矢。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幼蟲的干燥糞便。多產(chǎn)于浙江、四川、河南、江蘇、湖南等地。其味辛、甘,性微溫。歸肝、脾、胃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和胃化濁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腰腳冷痛,皮膚癢疹。用法為內服。煎湯,3~9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配伍應用】

(1)配皂角子,治濕熱內蘊,腹痛,少腹硬滿,大便硬結或初硬后溏。

(2)配夜明砂,治肝熱血郁之目赤,頭暈眼花,目生白翳。

(3)配綠豆粉,醋調外敷,治跌打損傷。

(4)生蠶砂配生黃柏,治遺精白濁,有濕熱者。

(5)配巴戟(去皮,用練肉)、馬藺花(去梗),治迎風流淚。

(6)配獨活、牛膝,治腰膝痹痛,手足活動不便,屬風濕痛。

(7)配吳茱萸、木瓜,治濕邪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小腿腓腸肌痙攣。

(8)配白芷、大黃,研末調蔥湯外敷,治外感頭痛。

(9)配黃芩、木瓜、吳茱萸,治濕濁內阻所致的霍亂吐瀉、轉筋腹痛。

(10)配防風、獨活、木瓜、薏苡仁,治風濕痹痛。

(11)配秦艽、薏苡仁、絲瓜絡、地龍,治濕熱郁阻,一身盡痛,筋脈拘急。

(12)配松節(jié)、白茄根、防風、當歸,浸酒服,治風濕痹痛,麻木等癥。

【配方選例】

(1)蠶矢湯 治霍亂轉筋,肢冷腹痛,口渴煩躁,目陷脈伏等癥:蠶砂15g,薏苡仁、大豆黃卷各12g,木瓜、姜黃連各9g,制半夏、黃芩(酒炒)、通草各3g,焦梔子4.5g,吳茱萸1g。地漿水或陰陽水煎,徐服。(《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2)立效散 治血崩,及赤白帶下:晚蠶砂(醋浸1宿,焙干秤)、當歸(湯浸焙干)、女子頭發(fā)(焙焦)、烏龍尾(以姜自然汁浸焙干)各30g(即久麈灰),舊棕葉(燒存性)60g。上為細末,每服6g,熱酒調下。(《經(jīng)驗良方》)

(3)治婦人血崩:蠶砂(炒)30g,灶心土15g,阿膠30g。上為末,空腹溫酒調服6~9g。(《濟陰綱目》)

(4)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刀刺,晝夜啼呼:蠶砂、桑柴灰各1斗。上2味,以水3斗,往復淋之五六度,取生鱉長1尺者,1枚,內灰汁中,煮之爛熟,取出,擘去甲及骨,于砂盆中研令細,更入灰汁中煎熬,候可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20丸。(《太平圣惠方》)

防己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漢防己、白木香。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多產(chǎn)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其味苦、辛,性寒。歸肺、脾、膀胱經(jīng)。具有除風濕,止痛,利水之功效。主治肢體疼痛,風濕痹痛,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為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

【配伍應用】

(1)配桂枝,治支飲痞堅,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喘滿痞堅,面色黧黑,脈沉緊。

(2)配澤蘭,治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浮腫,或肝硬化腹水證的早期治療。

(3)配威靈仙,治風濕阻絡之關節(jié)、肩背疼痛。

(4)配黃芪,治發(fā)熱惡風,面目、四肢浮腫,骨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

(5)配薏苡仁、滑石,治濕聚熱郁之肢體疼痛。

(6)配牽牛子、葶藶子,治濕熱壅盛,腳氣浮腫,風水腫脹,小便不利,澀痛,屬實者。

(7)配威靈仙、桑枝,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8)配黨參、桂枝,治水腫,脈浮,身重,呼吸迫促或喘息。亦治胸腔積液。

(9)配黃芪、白術,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癥見食欲不振、心悸、頭昏、易倦、苔淡白。

(10)配附子、桂心,治風寒濕痹之關節(jié)疼痛。

(11)配木通、澤瀉、豬苓,治膀胱濕熱,小便不利等癥。

(12)配薏苡仁、滑石、蠶砂,治濕熱身痛。

(13)配黃芪、白術、甘草,治脾虛所致的水濕停留之水腫脹滿、腳氣等癥。

(14)配葶藶子、大黃、椒目,治水濕停蓄屬實證之水腫。

(15)配烏頭、桂枝、白術,治寒濕偏勝之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

(16)配牛膝、木瓜、薏苡仁,治濕熱阻滯經(jīng)絡而關節(jié)紅腫疼痛者。

(17)配知母、黃柏、牛膝,治關節(jié)紅腫、痛熱較明顯,發(fā)熱,口渴較甚,屬熱痹者。

(18)配麻黃、黃芪、石膏,治急性腎炎諸證。

(19)配黃芪、血余炭、炒韭菜子、桂枝,治慢性腎炎諸證。

(20)配蠶砂、威靈仙、秦艽、薏苡仁,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癥見口渴、心煩,、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21)配茯苓、桂枝、黃芪、甘草,治四肢浮腫疼痛。

(22)配黃芪、桂枝、白術、茯苓,治風水、皮水之頭面、四肢浮腫、水腫、骨節(jié)疼痛等癥。

【配方選例】

(1)防己黃芪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30g,甘草(炒)15g,白術23g,黃芪(去蘆)30.3g。上銼麻豆大,生姜4片,大棗1枚,水1.5盞,煎至8分,去渣。每服10g,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10g;胃中不和者加芍藥10g;氣上沖者加桂枝10g;下有陳寒者加細辛3g。(《金匱要略》)

(2)漢防己散 治妊娠通身浮腫,喘促,小便澀:漢防己、大腹皮各10g,桑根白皮、紫蘇莖葉、赤茯苓各30g,木香10g。生姜,水煎,分2次服。(《太平圣惠方》)

(3)防己散 治結癖瘕實,腹?jié)M如鼓,食即欲吐,喘息急,脈弦而緊:防己(煮)、訶子(煨,去核)、郁李仁(燙退皮,研如膏)、白術、檳榔各45g,吳茱萸(陳者,淘7遍)10g。上為末,與郁李仁同研令勻,每服21g,水煎,和渣,空腹服。(《圣濟總錄》)

(4)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水飲停聚,水走腸間,轆轆有聲,腹?jié)M便秘,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脈沉弦;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腹水,肺源性心臟病水腫及腎炎水腫屬實證者: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各30g。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先食飲服1丸,每日3服,稍增。(《金匱要略》)

秦艽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秦膠、秦糾、秦爪、左扭。為龍膽科植物秦艽或粗莖秦艽的根。多產(chǎn)于甘肅、陜西、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其味苦、辛,性微寒。歸胃、肝、膽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退虛熱之功效。主治風濕肢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骨蒸潮熱,小兒疳熱,黃疸。用法為內服,煎湯,6~12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

【配伍應用】

(1)配鱉甲,治虛勞潮熱,骨蒸勞熱,肌瘦頰赤,困倦盜汗之風癆病者。

(2)配防己,治腰腿筋肉拘攣疼痛,關節(jié)腫脹不利,或兼發(fā)熱,或兼小便不利,或兼腳氣水腫等濕熱痹證,及濕熱黃疸之濕偏盛者。

(3)配防風,治風濕痹痛,筋脈攣急,肢體麻木等癥。

(4)配白芷,制成注射液肌注,治風濕腰腿關節(jié)痛,頭痛,牙痛及神經(jīng)痛。

(5)配甘草,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等癥。

(6)配馬鞭草,治黃疸型肝炎。

(7)配甘草、生姜,治消渴,除煩躁。

(8)配青蒿、鱉甲,治結核潮熱。

(9)配知母、地骨皮,治骨蒸癆熱,小兒疳熱。

(10)配桑枝、威靈仙,治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11)配防風、羌活,治行痹,痛無定處。

(12)配鱉甲、當歸,治陰虛內熱,骨蒸潮熱。

(13)配黃芩、蒼術,治小兒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14)配茵陳、梔子,治濕熱黃疸。

(15)配地骨皮、青蒿,治熱病余邪不盡,邪伏陰分、血分或濕熱郁伏之骨蒸潮熱。

(16)配柴胡、知母、甘草,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

(17)配茵陳、梔子、黃芩,治濕熱黃疸。

(18)配當歸、白芍、首烏,治中風后半身不遂,血虛及上肢拘攣者。

(19)配獨活、桑寄生、威靈仙,治關節(jié)風濕痛。

(20)配知母、地骨皮、青蒿,治陰虛火旺,低熱不退。

(21)配防風、黨參、紅花,治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肢節(jié)拘攣。

(22)配黃精、丹參、萆薢、蒼術,治痛風及高尿酸血癥。

(23)配羌活、獨活、防風、桑枝,治風濕痹痛,肢節(jié)酸痛,攣急不遂。

【單味應用】

單味煎湯,飲服,治蜘蛛咬傷疼痛。

【配方選例】

(1)秦艽酒 治四肢風,手臂不收,髀腳疼弱,或有拘急,攣縮屈指,偏枯痿踅,痟小不仁頑痹者,悉主之方:秦艽、牛膝、附子、桂心、五加皮,天冬各90g,巴戟天、杜仲、石南、細辛各60g,獨活150g,薏苡仁30g。上12味

咀,以酒2斗漬之得氣味,可服20mL,漸加至30~40mL,日3夜1服。(《備急千金要方》)

(2)秦艽散 治勞黃,心脾熱壅,皮肉面目悉黃:秦艽、赤芍藥、犀角各15g,黃芩1g,柴胡、茵陳蒿、麥冬各30g,大黃(微炒)60g。上為粗末,每服12g,水煎服,每日3~4次,以利為度。(《太平圣惠方》)

(3)秦艽牛蒡湯 治

瘰癢甚:秦艽4.5g,炒牛蒡子、炒枳殼、炙麻黃、犀角、黃芩、防風、甘草、玄參、升麻各3g。水煎服。(《醫(yī)宗金鑒》)

(4)秦艽蒼術湯 治痔漏,大便秘結疼痛:秦艽、桃仁、皂角子(燒存性)各3g,制蒼術、防風各2.1g,黃柏(酒洗)1.5g,當歸尾(酒洗)、澤瀉各1g,檳榔0.3g,大黃少許。上為粗末,水煎,空腹服。(《蘭室秘藏》)

海桐皮

《開寶重定本草》

本品又名刺桐皮、丁皮、接骨藥。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多產(chǎn)于廣西、云南等地。其味苦,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病,四肢拘攣,腰膝疼痛,疥癬。用法為內服,煎湯,3~12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配伍應用】

(1)配秦艽,治風濕阻絡,腰腿肌肉酸痛,甚則肢體攣急不遂及小兒麻痹后遺癥。

(2)配豨薟草,治風濕痹痛,筋骨不利,骨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兒麻痹后遺癥。

(3)配蛇床子,研末,生油調外搽,治皮癬。

(4)配片姜黃,治風濕性膝關節(jié)痛,腰膝酸痛。

(5)配木槿皮,治皮膚疥癬瘙癢。

(6)配紅糖,治乳癰初起。

(7)配千斤拔、穢草(落馬衣),治風濕骨痛。

(8)配寬筋藤、桂枝,外用熱洗,治跌打骨折后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所致的關節(jié)腫痛、肌肉攣縮、運動障礙等癥。

(9)配牛膝、獨活,治風濕性膝關節(jié)痛,腰膝酸痛。

(10)配蛇床子、木槿皮,研末以豬油調搽,治風癬濕瘡。

(11)配牛膝、薏苡仁、五加皮,治腰疼痛難忍。

(12)配牛膝、羌活、川芎,泡酒飲,治腰腿風濕疼痛。

(13)配木槿皮、蛇床子、羊蹄,泡酒外用,治皮膚疥癬瘙癢。

(14)配白術、當歸、赤芍,治氣血凝滯、經(jīng)絡不行之痹痛。

(15)配防風、黑豆、附子,治傷折,辟外風,止疼痛。

(16)配蛇床子、土槿皮、大黃,浸酒外搽,治疥癬。

(17)配續(xù)斷、杜仲、當歸、五加皮,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而偏于寒者。

(18)配知母、貝母、烏梅肉、金毛狗脊,治大風疾(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fā)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

(19)配牛膝、五加皮、羌活、薏苡仁,治風濕痹痛,腰膝疼痛等癥。

【單味應用】

(1)單味15g,水煎含服,治蟲牙疼痛。

(2)單味切碎,鹽水洗,微炒,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治時行赤毒眼疾。

【配方選例】

(1)海桐皮散 治風濕兩腿腫滿疼重,骨節(jié)拘攣痛:海桐皮30g,羚羊角屑、薏苡仁各60g,防風、羌活、肉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30g,檳榔30g。上為散,每服9g,水1盞,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渣,溫服。(《腳氣治法總要》)

(2)海桐皮散 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凈,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干)各30g,山茱萸、補骨脂各15g。上為細末,每服3g,水8分,入蔥白2寸,煎至5分,去渣,溫服。(《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3)海桐皮散 治傷折,辟外風,止疼痛:海桐皮(銼)30g,防風(去蘆頭)60g,黑豆(炒熟)、附子(炮裂,去皮、臍)各30g。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6g,每日3~4服,以溫酒下。(《太平圣惠方》)

(4)治時行赤毒眼疾:海桐皮30g。切碎,鹽水洗,微炒,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菝葜

《名醫(yī)別錄》

本品又名金剛根、山梨兒、鐵菱角。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多產(chǎn)于浙江、江蘇等地。其味甘、酸,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利濕,解毒散腫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背疼痛,瘡癰,風癬,痢疾,燒燙傷,癌癥。用法為內服,煎湯,12~30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配伍應用】

(1)配蔥木根,治乳糜尿。

(2)配肥豬肉,治癌癥,頸淋巴結結核。

(3)配土牛膝,治流火。

(4)配虎杖、尋骨風,泡酒服,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5)配活血龍、山楂根,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

(6)配木瓜、五加皮,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背疼痛等癥。

(7)配臘茶、白梅肉、甘草,治下痢赤白。

(8)配車前子、三白草、冬瓜子,治淋濁,帶下等癥。

【配方選例】

(1)菝葜飲 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堿各30g,烏梅(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6g,水1盞,瓦器煎7分,去渣,稍熱細呷。(《普濟本事方》)

(2)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份。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5~7丸,小兒3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3)菝葜散 治砂淋:菝葜60g。搗羅為細散,每服2g,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圣濟總錄》)

(4)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緊急者:菝葜凈洗,銼之,1斛,以水3斛,煮取9斗,以漬曲及煮去渣,取1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尋骨風

《植物名實圖考》

本品又名清骨風、白面風、黃木香。為馬兜鈴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莖。多產(chǎn)于江蘇、河南、江西等地。其味苦,性平。歸肝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跌打損傷疼痛。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配伍應用】

(1)配威靈仙、川芎,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及跌打損傷疼痛。

(2)尋骨風根配南五味根、海螵蛸,共研末服治胃痛。

(3)尋骨風根粗末配甘草粉、滑石粉加淀粉,制成片劑(名曰風濕寧片),治風濕關節(jié)痛。

【單味應用】

(1)尋骨風根,水煎服,或將藥嚼爛吞服,治胃痛。

(2)單味浸酒,或制成浸膏,治風濕關節(jié)痛。

【配方選例】

(1)治風濕關節(jié)痛:尋骨風全草15g,五加根30g,地榆15g。酒水各半,煎濃汁服。(《江西民間草藥》)

(2)治瘧疾:尋骨風根長約4寸,剪細,放碗內,加少量水,放飯上蒸出汁,分3次連渣服。每隔4小時服1次,最后1次在瘧發(fā)前2小時服下。(《江西民間草藥》)

(3)治癰腫:尋骨風、車前子各30g,蒼耳草6g。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徐州)

二、舒筋活絡藥

木瓜

《雷公炮炙論》

本品又名宣木瓜、木瓜實、鐵腳梨。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貼梗海棠和榠楂的成熟果實。多產(chǎn)于安徽宣城,四川、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其味酸,性溫。歸肝、脾經(jīng)。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腳氣,嘔吐,腹瀉,消化不良,轉筋。用法為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配伍應用】

(1)配牛膝,治濕痹筋絡,關節(jié)不利,脾胃濕盛,霍亂轉筋。

(2)配薏苡仁,治夏暑傷濕,吐瀉并作,腹痛轉筋,或濕滯經(jīng)絡之腳痛筋軟,沉重麻木,腳氣浮腫,濕痹等癥。

(3)配烏梅,治慢性胃病,食欲不振,及胃、十二指腸潰瘍。

(4)配木香,治暑濕所致的吐瀉并作,腹痛轉筋,及急性胃腸炎。

(5)配甘草,煎湯泡腳,治腳氣。

(6)配小茴香、吳茱萸,治吐瀉所致的腓腸肌痙攣。

(7)配香薷、藿香,治嘔吐,腹瀉,胸膈痞悶,腹痛轉筋,兼有表證者。

(8)配五加皮、松節(jié),治關節(jié)疼痛,麻木,腳氣腫脹。

(9)配當歸、白芍,治貧血、血虛引起的肌肉抽搐。

(10)配虎骨、獨活,治由風濕引起的下肢肌肉無力、腰膝痿弱、關節(jié)疼痛。

(11)配威靈仙、防己,治風濕痹痛。

(12)配吳茱萸、檳榔、生姜,治腳氣腫痛,甚或沖心煩悶。

(13)配虎骨、地龍、當歸,治風濕痹痛,腳膝拘攣,筋骨無力,步履艱難。

(14)配乳香、沒藥、生地黃,治項強筋急,不能轉側。

(15)配吳茱萸、小茴香、生姜,治寒濕引起的腹痛、腹瀉。

(16)配吳茱萸、藿香、生姜,治嘔吐腹瀉,腹痛轉筋。

(17)配紫蘇葉、吳茱萸、生姜,治寒濕腳氣。

(18)配黃柏、薏苡仁、牛膝,治濕熱腳氣。

(19)配藿香、木香、砂仁,治夏季飲食不慎而引起的劇烈嘔吐、腹瀉,并有小腿腓腸肌痙攣。

(20)配防己、威靈仙、當歸,治關節(jié)酸痛,麻木等癥。

(21)配藿香、紫蘇葉、吳茱萸,治夏天飲食不慎,腹痛、腹瀉,腓腸肌痙攣。

(22)配防己、五加皮、牛膝、續(xù)斷,治濕痹拘攣,腰膝酸痛。

(23)配薏苡仁、蠶砂、黃連、吳茱萸,治吐利較盛,腹痛轉筋等癥。

(24)配吳茱萸、小茴香、紫蘇、生姜、甘草,治吐瀉不止,胸脘痞悶,轉筋等癥。

【單味應用】

單味未熟者,曬干研粉,每早空腹服,治小兒蛔蟲癥。

【配方選例】

(1)舒筋保安散 治偏風,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干濕腳氣,及濕滯經(jīng)絡,久不能去:木瓜150g,萆薢、五靈脂、僵蠶、牛膝、續(xù)斷、烏藥、松節(jié)、白芍、天麻、威靈仙、黃芪、當歸、防風、虎骨各30g。用好酒1升,浸藥于瓶中,封口14日,取藥焙干,為細末,每服6g,以所浸藥酒0.5盞調服,如酒盡,以米飲送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2)木瓜丸 治腳氣,心腹脹滿,上氣喘促,腳膝浮腫:木瓜、赤茯苓、沉香、陳皮(湯浸,去白)、紫蘇莖葉、柴胡、高良姜各30g,木香、赤芍各15g,桂心0.3g,檳榔60g,炒吳茱萸1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30丸,不拘時,溫酒送下。(《太平圣惠方》)

(3)木瓜散 治筋脈拘攣縮急,唇青面白手足痛:木瓜(酒浸)23g,虎脛骨(酥炙)1具,五加皮、當歸、桑寄生、炒酸棗仁、人參、柏子仁、黃芪(蜜酒炒)各30g,炙甘草15g。上為末,每服15g,加生姜5片,水煎熱服。(《張氏醫(yī)通》)

(4)木瓜煎 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木瓜(取蓋去瓤)2個,沒藥末60g,乳香末0.3g。將藥末放入木瓜中,蓋嚴以竹簽固定,飯上蒸3~4次,爛研成膏,每服3~5匙,地黃酒(生地黃汁0.5盞,無灰酒2盞)燉暖化下。(《普濟本事方》)

伸筋草

《本草拾遺》

本品又名石松、過山龍、獅子毛草、寬筋藤、鳳尾伸筋。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全草。多產(chǎn)于東北、華北、華中、西南各地。其味苦、辛,性溫。歸肝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跌打損傷。用法為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搗敷。

【配伍應用】

(1)配老鸛草、牛膝,治風濕疼痛。

(2)配木瓜、八角楓,治足轉筋。

(3)配連錢草,酢漿草,治跌打損傷。

(4)配桑枝、威靈仙、五加皮,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跌打損傷等癥。

(5)配赤芍、紅花、蘇木,治跌打損傷血瘀腫痛。

(6)配五倍子(與面粉炒熟)、生黃柏、生半夏,為末,醋調外涂,治帶狀皰疹。

(7)配蘇木、土鱉蟲、紅花,治跌打損傷。

(8)配牛膝、防己、威靈仙、桑枝,治風濕疼痛。

(9)配制川烏、牛膝、雞矢藤、制草烏,用白酒浸泡24小時后飲用,治風濕性腰腿痛、腰膝軟弱、四肢麻木。

【配方選例】

(1)治關節(jié)酸痛:石松9g,虎杖根15g,大血藤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水腫:過山龍1.5g(研細末),糠瓢4.5g(火煅存性),檳榔3g。檳榔、糠瓢煨湯吃過山龍末,以泄為度。氣實者用,虛者忌。(《滇南本草》)

(3)治小兒麻痹后遺癥:鳳尾伸筋、南蛇藤根、松節(jié)、尋骨風各15g,威靈仙9g,茜草6g,杜蘅1.5g。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4)治關節(jié)酸痛,手足麻痹:鳳尾伸筋草30g,絲瓜絡、穿山龍各15g,大血藤9g。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絡石藤

《本草拾遺》

本品又名爬山虎、吸壁藤、絡石、懸石、領石、鬼系腰。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的帶葉莖藤。多產(chǎn)于江蘇、安徽、湖北、山東等地。其味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通絡,涼血消腫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喉閉腫塞,癰疽瘡腫。用法為內服,煎湯,6~15g,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汁洗。

【配伍應用】

(1)配徐長卿,治腰痛,關節(jié)痛。

(2)配忍冬藤,治濕熱痹痛,四肢拘急。

(3)配牡丹皮,治濕熱痹痛,關節(jié)紅腫等癥。

(4)配蒲公英,治疔瘡腫毒,乳癰等癥。

(5)配海風藤,治肢體麻木,疼痛及半身不遂諸證。

(6)配射干、桔梗,治癰疽和咽喉疼痛,尤其扁桃腺炎、咽炎等癥。

(7)配蒲公英、金銀花,治疔瘡腫毒,乳癰。

(8)配牡丹皮、雞血藤、續(xù)斷,治濕熱痹痛,關節(jié)紅腫等癥。

(9)配皂角刺、乳香、沒藥,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等癥。

(10)配皂角刺、瓜蔞根、乳香,治癰疽焮痛。

(11)配桔梗、射干、甘草,治咽喉腫痛。

(12)配雞血藤、鉤藤、威靈仙,治肢體麻木,疼痛及半身不遂等癥。

(13)配獨活、薏苡仁、威靈仙,治關節(jié)、肌肉風濕痛。

(14)配獨活、威靈仙、木瓜,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癥。

(15)配忍冬藤、地龍、秦艽,治濕熱痹痛,四肢拘急。

(16)配木瓜、薏苡仁、獨活、威靈仙,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17)配千年健、桂枝、桑寄生、獨活,治風濕關節(jié)、肌肉痛,特別是伴有四肢拘攣,屈伸不便者。

(18)配木瓜、薏苡仁、海風藤、獨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癥。

(19)配皂角刺、乳香、沒藥、甘草,治癰疽焮痛。

【配方選例】

(1)止痛靈寶散 治腫瘍毒氣凝聚作痛:絡石藤(洗凈曬干)、皂角刺(銼,新瓦上炒黃)各30g,瓜蔞(大者,杵,炒,用仁)1個,甘草節(jié)1.5g,沒藥、明乳香各9g(另研)。每服30g,水、酒各半煎。潰后慎之。(《外科精要》)

(2)治吐血:絡石藤葉30g,雪見草、烏韭各15g。水煎服。(《江西草藥》)

(3)治肺結核:絡石藤、地菍各30g,豬肺120g。同燉,服湯食肺,每日1劑。(《江西草藥》)

(4)治關節(jié)炎:絡石藤、五加根皮各30g,牛膝根15g。水煎服,白酒引。(《江西草藥》)

海風藤

《本草再新》

本品又名風藤、巴巖香。為胡椒科植物細青蔞藤的藤莖。多產(chǎn)于福建、廣東、臺灣、浙江等地。其味辛、苦,性微溫。歸肝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之功效。主治風寒濕痹,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肺寒喘咳。用法為內服,煎湯,9~12g,或浸酒。

【配伍應用】

(1)配絡石藤,治風濕化熱,關節(jié)腫痛,全身游走性疼痛。

(2)配青風藤,治風寒濕痹,筋脈拘攣。

(3)配救必應,治胃脘寒痛,腹痛泄瀉。

(4)配桂枝,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筋脈拘攣等癥。

(5)配秦艽,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筋脈拘攣等癥。

(6)配威靈仙,治風濕痹痛,肢體拘攣,麻木疼痛等癥。

(7)配獨活、秦艽、桑枝,治風濕關節(jié)痛,腳氣浮腫,有腰膝無力而偏寒者。

(8)配威靈仙、桂枝、秦艽,治關節(jié)肌肉風濕痛。

(9)配雞血藤、鉤藤、威靈仙,治絡脈不和,氣血循行不暢,肢體麻木,疼痛及半身不遂諸證。

(10)配羌活、獨活、當歸、川芎,治風寒濕痹,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等癥。

(11)配威靈仙、秦艽、桂枝、川芎,治風寒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等癥。

【配方選例】

(1)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2)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60g。用白酒1斤,浸泡1周,日服2次,每次10mL,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jīng)期暫停用。(《全展選編》)

(3)祛風骨痛露 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消渴盜汗等:海風藤84.375g,雞血藤、威靈仙各68.75g,五加皮、防己、豨薟草、蘇木各50g,制草烏34.6875g,甘草18.75g。防己、蘇木依法滲漉,五加皮一味水蒸氣蒸餾,收集餾液,殘渣與其余甘草等6味,用水煎3次,至煎出液味盡,去渣,將煎出液分次過濾合并,濃縮至稠膏狀,加入上述餾液與防己、蘇木的滲漉液,混合均勻,濾清,使成1000mL。每服1匙,1日3次,溫開水沖服。(《浙江省藥品標準》)

(4)蠲痹湯 治風濕關節(jié)痛,腳氣浮腫,有腰膝無力而偏于寒者:海風藤12g,獨活、羌活各3g,桂心1.5g,當歸9g,川芎2.4g,桑枝9g,乳香、木香各2.4g,炙甘草1.5g。水煎服。(《醫(yī)學心悟》)

桑枝

《圖經(jīng)本草》

本品又名桑條。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的嫩枝。產(chǎn)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其味苦,性平。歸肝經(jīng)。具有祛風通絡之功效。主治風濕肢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四肢麻木。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配伍應用】

(1)配桑寄生,治風濕腎虛,腰肢酸痛,屈伸不利,陰虛陽亢,血壓高,肢體麻木等癥。

(2)嫩桑枝配絲瓜絡,治濕熱阻痹,關節(jié)疼痛,手臂指麻。

(3)嫩桑枝配石決明,治肝風入絡,四肢麻木,抽動。

(4)配檉柳,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5)配桑葉、茺蔚子,煎湯,在40~50℃水溫時泡腳30~40分鐘,浴后即寢,治高血壓病。

(6)配秦艽、防己,治風濕熱痹,四肢拘攣等癥。

(7)配防己、威靈仙、羌活、獨活,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單味應用】

(1)單味水煎,先熏后洗,洗過的藥液,下次煮沸后仍可用,可連用3次,治手足麻木。

(2)單味柴灰,加等量白礬,將柴灰煎數(shù)沸,過濾濃汁,調入白礬,涂患處,治壁虎咬傷。

【配方選例】

(1)沈氏桑尖湯 治指尖痛麻:嫩桑枝尖15g,漢防己9g,當歸身(酒炒)6g,黃芪、茯苓各4.5g,威靈仙、秦艽各3g,川芎、升麻各1.5g(或加人參)。水煎服。(《雜病源流犀燭》)

(2)桑枝煎 治紫癜風:桑枝(銼)500g,益母草(銼)150g。上藥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mL,去渣,入小鐺內,熬成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10g。(《太平圣惠方》)

(3)雙桑降壓湯 治高血壓?。荷VΑ⑸H~、茺蔚子各15g。加水1000mL,煎至600mL。臥前洗腳30~40分鐘后即臥。(《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4)治水氣腳氣:桑條60g。炒香,以水1000mL,煎至100mL,每日空腹服之。(《圣濟總錄》)

(5)桑枝苡仁湯 治關節(jié)紅腫劇痛或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不止,伴高熱、煩渴者:老桑枝、生薏苡仁各30g,竹茹、絲瓜絡各15g,蘆根、冬瓜仁各30g,寮刁竹、豨薟草各15g,滑石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著名中醫(yī)學家的學術經(jīng)驗》)

絲瓜絡

《本草綱目》

本品又名絲瓜筋、絲瓜網(wǎng)。為葫蘆科植物絲瓜老熟果實的纖維。產(chǎn)于我國各地。其味甘,性平。入肺、胃、肝經(jīng)。具有祛風,通絡,行血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胸脅疼痛,乳汁不通。用法為內服,煎湯,4.5~9g,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調敷。

【配伍應用】

(1)配威靈仙,治風濕性關節(jié)腫痛。

(2)配紅花,治胸脅損傷之疼痛。

(3)配蓮子,共燒灰存性,為末,紹酒調服,蓋被令汗出,治乳汁不通。

(4)配防己、桑枝,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肌肉痛,尤其急性發(fā)作,局部腫痛,小便不利,屬熱痹者。

(5)配冬瓜皮、生薏苡仁,治夏天外感暑濕,四肢困倦,小便短赤。

(6)配蒲公英、瓜蔞,治乳癰初起及癰瘡癤腫。

(7)配枳殼、橘絡、柴胡,治跌打損傷,腫痛,尤其腰背和胸脅部瘀痛。

(8)配桑枝、薏苡仁、地龍,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9)配瓜蔞皮、枳殼、桔梗,治胸脅疼痛。

(10)配香附、郁金、枳殼,治胸脅部攻串疼痛。

(11)配紅花、桃仁、桔梗、片姜黃,治胸脅部跌打損傷之疼痛。

(12)配乳香、沒藥、荔枝核、元胡,治閃腰岔氣疼痛。

(13)配獨活、羌活、松節(jié)、威靈仙,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之關節(jié)疼痛。

【單味應用】

(1)單味炒炭,研末內服,治崩漏,大便帶血,痔瘡出血等癥。

(2)單味燒存性,溫酒調服,治乳汁不通。

(3)單味煎水去渣,打入雞蛋令熟,1次服,治乳汁極少。

【配方選例】

(1)通絡止痛湯 治跌打損傷,腫痛,尤其腰背和胸脅部瘀痛:絲瓜絡9g,橘絡、枳殼各6g,白蔻殼1.5g,柴胡6g,白芍9g,乳香炭、沒藥炭各6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

(2)治水腫,腹水:絲瓜絡60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老鸛草

《綱目拾遺》

本品又名五葉草、天罡草、五齒耙、破銅錢。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或老鸛草的地上部分。多產(chǎn)于河北、山東、山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其味苦、甘,性平。歸肝、大腸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止瀉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酸痛,濕熱瀉痢。用法為內服,煎湯,9~30g;外用熬膏敷。

【配伍應用】

(1)配仙鶴草,治濕熱瀉痢。

(2)配鐵莧菜,治慢性腹瀉,痢疾等癥。

(3)配茜草,治腰背關節(jié)風濕酸痛,肢體麻木。

(4)配蒼術,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5)配桂枝、當歸、紅花,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酸痛。

(6)配桂枝、紅花、赤芍,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單味應用】

(1)單味水煎服,治瘡癤,腸炎,痢疾。

(2)單味煎湯漱口,治咽喉腫痛。

(3)單味浸酒飲用,治關節(jié)疼痛,肢體麻木,皮膚麻癢等癥。

(4)單味制成20%眼藥水,每小時點眼1次,同時用1%阿托品散瞳,治皰疹性角膜炎。

【配方選例】

(1)治腰扭傷:老鸛草根30g,蘇木15g,煎湯,血余炭9g沖服,每日1劑,口服2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2)治婦人經(jīng)行受寒,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行發(fā)熱,腹脹腰痛,不能受胎:五葉草15g,川芎、大戟、白芷各6g。水、酒各1鐘,合煎,臨臥服,服后避風。(《滇南本草》)

(3)治筋骨癱瘓:老鸛草、筋骨草、舒筋草。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4)治腸炎,痢疾:老鸛草、鳳尾草各30g。加水適量,煎至90mL,1日分3次服,連服1~2劑。(《浙江省中草藥抗菌消炎經(jīng)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5)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鸛草、透骨草各20斤,獨活、威靈仙各5斤,防風8斤,穿山龍10斤,制草烏(先煎)90g。水煎2次,合并濾液濃縮至40斤,加酒40斤,每服15~20mL,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豨薟草

《新修本草》

本品又名豨薟、狗膏、豬膏草、黃花草。為菊科植物豨薟和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多產(chǎn)于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其味辛、苦,性微寒。歸肝、心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解毒之功效。主治風濕麻痹,筋骨疼痛,中風癖,語言謇澀,半身不遂。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配伍應用】

(1)配臭梧桐,治中風口眼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及風痹走注疼痛。

(2)配夏枯草,治肝陽上亢,頭痛,頭暈,目眩,腳麻之高血壓病。

(3)配威靈仙,治風濕筋骨疼痛,四肢麻木。

(4)配海桐皮,治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及小兒麻痹后遺癥。

(5)配生地黃、甘草,治風濕麻痹,筋骨疼痛及中風之證,兼陰虛血燥者。

(6)配乳香、白礬,熱酒調下,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

(7)配鉤藤、蒼耳子,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

(8)配千里光、虎杖,煎水外洗,治風疹,濕疹。

(9)配夏枯草、野菊花,治高血壓病。

(10)配蒲公英、野菊花,治瘡癰。

(11)配白鮮皮、蒼耳子,治濕熱瘡毒,風疹濕癢等癥。

(12)配威靈仙、防己,治風濕疼痛。

(13)配牛膝、桑寄生,治高血壓及高血壓引起的半身麻木。

(14)配臭梧桐、五加皮、蒼耳子,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拘攣,中風四肢麻痹等癥。

(15)配蒼術、威靈仙、五加皮,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四肢麻痹,筋骨不利。

(16)配羌活、威靈仙、秦艽,治風濕痹痛,筋骨不利,肌膚麻木等癥。

(17)配蒼術、薏苡仁、桑枝,治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癥。

(18)配山梔子、車前草、廣金錢草,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屬普通型。

(19)配梔子、地耳草、車前草,治濕熱黃疸。

(20)配威靈仙、桂枝、海風藤、桑寄生,治風濕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癥。

(21)配地耳草、黑梔子、車前草、廣金錢草、一點紅,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屬重型(接近肝壞死)。

【單味應用】

鮮草取葉洗凈,加飯粒、食鹽各少許,搗爛外敷患處,治闌尾周圍膿腫。

【配方選例】

(1)豨薟丸 治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干,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1斤,當歸、芍藥、熟地黃各30g,川烏(黑豆制凈)18g,羌活、防風各30g。上為末,蜜丸,每服6g,空腹溫酒下。(《張氏醫(yī)通》)

(2)治中風口眼斜,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口角流涎,筋骨攣強,腰腳無力等癥:豨薟(酒蒸,曬9次)3斤,蘄蛇2條,人參、黃芪、枸杞子、川萆薢、白術、當歸身各240g,蒼耳子、川芎、威靈仙、半夏曲各120g(以上諸藥,但用酒拌炒),沉香60g(不見火)。上13味,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9g,白湯送下。(《方脈正宗》)

(3)治發(fā)背丁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各等份。擂爛,入熱酒1碗,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韞》)

(4)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花草15g,山梔子3g,鐵銹釘2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槍(三葉鬼針草)適量。加水800mL,煎成300mL,每日1劑,分2次服。(《全展選編》)

臭梧桐

《本草綱目拾遺》

本品又名海州常山、地梧桐、鳳眼子、臭芙蓉、臭牡丹、八角梧桐。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葉及嫩枝。產(chǎn)于我國大多數(shù)省、區(qū)。其味辛、苦、甘,性涼。歸肝、脾經(jīng)。具有祛風濕,降血壓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高血壓,臁瘡,濕疹,痔瘡,鵝掌風。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吞服(6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患處。

使用注意:用以降壓,須后下,不宜久煎。

【配伍應用】

(1)配豨薟草,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

(2)配威靈仙,治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

(3)配鉤藤,治肝陽上亢的頭暈;亦治高血壓病。

(4)配魚腥草,煎洗,治稻田皮炎。

(5)配川椒,治半邊頭痛。

(6)配威靈仙、五加皮,治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

(7)配野菊花、夏枯草,治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

(8)配豨薟草、桑枝,治風濕痹痛。

(9)配菊花、鉤藤,治肝陽上亢,頭痛頭昏。

(10)配瓦松、皮硝,煎湯熏洗,治一切內外痔。

【配方選例】

(1)治半肢風:臭梧桐葉并梗。曬燥磨末,共2斤,用白蜜1斤,為丸。早滾水下,晚酒下,每服9g。(《本草綱目拾遺》)

(2)豨桐丸 治男婦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曬干,磨末子)1斤,豨薟草(炒,磨末)240g。上2味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12g。忌食豬肝、羊血等物?;騿斡贸粑嗤?0g,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10劑?;蚣鍦词肿阋嗫?。(《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

(3)治一切內外痔:臭梧桐葉7片,瓦松7枝,皮硝9g。煎湯熏洗。(《本草綱目拾遺》)

(4)治風濕痛,骨節(jié)酸痛及高血壓病:臭梧桐9~30g。煎服;研粉每服3g,每日3次。也可與豨薟草配合應用。(《上海常用中草藥》)

(5)治高血壓?。撼粑嗤┤~6g,野蕎麥根、夏枯草(花穗)、薺菜各30g,玄參、生地黃、火炭母(小暈藥)各15g。水煎服,每日3次。若口苦加龍膽草9g;失眠加首烏藤30g,合歡花15g。(《全國中草藥匯編》)

路路通

《本草綱目拾遺》

本品又名楓果、

子、狼眼、楓球子、楓木上球。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果實。多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其味苦,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利水,下乳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節(jié)麻木,四肢拘攣,水腫,小便不利,氣血壅滯,乳汁不通,風疹瘙癢。用法為內服,煎湯,3~9g,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調敷或燒煙聞嗅。

【配伍應用】

(1)配益母草,治閉經(jīng)。

(2)配豬蹄,燉食,治乳汁缺乏。

(3)配白茅根,治鼻衄。

(4)配紅糖、陳酒,治癰腫初起。

(5)配茯苓皮、澤瀉,治水腫,小便不利。

(6)配青皮、穿山甲,治氣血壅滯,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等癥。

(7)配蒼耳草、山白芷,水煎服,治外感風寒所致急性鼻炎,癥見鼻塞不通、流清涕。

(8)配四物湯、蟬蛻、白鮮皮,治蕁麻疹,風疹。

(9)配絡石藤、秦艽、伸筋草,治風濕痹痛,肢節(jié)麻木,四肢拘攣等癥。

(10)配蘇木、赤芍、紅花,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癥。

(11)配雞血藤、川牛膝、菟絲子,研末,拌蜜沖服,治月經(jīng)過少。

(12)配刺蒺藜、赤芍、地膚子,治風疹瘙癢。

(13)配蒼耳子、辛夷、白芷、防風,治過敏性鼻炎。

(14)配赤芍、丹參、澤蘭、蘇木,治跌打損傷(內服、外洗均可)。

【配方選例】

(1)治風濕肢節(jié)痛:路路通、秦艽、桑枝、海風藤、橘絡、薏苡仁。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2)治癬:楓木上球(燒,存性)10個,白砒0.15g。共為末,香油搽。(《德勝堂經(jīng)驗方》)

(3)治耳內流黃水:路路通15g。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4)治臟毒:路路通(燒,存性)1個。研末,酒煎服。(《古今良方》)

(5)過敏性鼻炎湯 治過敏性鼻炎:路路通12g,蒼耳子9g,辛夷6g,防風9g,白芷6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

穿山龍

《東北藥用植物志》

本品又名地龍骨、穿地龍、野山藥、火藤根。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產(chǎn)于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其味苦,性微寒。歸肝、肺經(jīng)。具有祛除風濕,活血通絡,止痛消腫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肌膚麻木,關節(jié)屈伸不利,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熱痰咳嗽。用法為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配伍應用】

(1)配鮮生地黃,治癤腫。

(2)鮮品配鮮苧麻根,搗爛外敷,治癰腫惡瘡。

(3)配大棗、枸杞子,治過敏性紫癜。

(4)配槐花、雪膽,治冠心病。

(5)配川芎、伸筋草,治風濕痹痛,筋骨疼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及跌打損傷。

(6)配黃芩、川貝母,用水提取,制成注射液,治慢性支氣管炎。

(7)配紫花金牛、瓜蔞皮、黃芩,治熱痰咳嗽。

【配方選例】

(1)治急、慢性肺膿瘍:穿山龍30g,薏苡仁6g,桔梗、甘草、金銀花、連翹各9g,蒲公英12g,大薊6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風濕性腰腿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穿山龍30g,骨碎補9g,淫羊藿9g,土茯苓9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3)治大骨節(jié)病,腰腿疼痛:穿山龍60g,白酒1斤。浸泡7天,每服30g,每日2次。(《河北中藥手冊》)

(4)治瘧疾:穿山龍9g,鳶尾、野棉花各60g。發(fā)病前,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金錢白花蛇

《開寶重定本草》

本品又名白花蛇、百步蛇。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除去內臟的干燥全體。多產(chǎn)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其味甘、咸,性溫。有毒。歸肝、脾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絡,定驚之功效。主治風濕頑痹,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頑癬,疥癩,癰疽惡瘡。用法為內服,煎湯,2.4~4.5g,浸酒,熬膏或入丸、散。研末一次吞服1~1.5g。

【配伍應用】

(1)配蜈蚣,治小兒驚風,破傷風,項強身直,筋脈拘攣等癥。

(2)配蜈蚣、烏梢蛇,治破傷風,小兒驚風等痙攣抽搐、項強身直之證。

(3)配烏梢蛇、雄黃,治麻風病。

(4)配羌活、防風、秦艽,治痹證之手足痿弱,屈伸不便。

(5)配南星、天麻、僵蠶,治中風之半身不遂。

(6)配全蝎、天麻、當歸,治中風后口眼斜,半身不遂。

(7)配天麻、荊芥、薄荷,治麻風疥癩。

(8)配烏梢蛇、蝮蛇、雄黃、生大黃,治大風疥癩,皮膚頑癬,瘰疬,癰疽惡瘡等癥。

(9)配全蝎、天麻、羌活、當歸、芍藥,治風濕頑痹,肢體麻木,筋脈拘急及其中風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癥。

【單味應用】

單味炒研細末,黃酒送服,治小兒麻痹癱瘓。

【配方選例】

(1)安腦丸方 治腦脊髓膜炎:金錢白花蛇6條,全蝎9g,白附子4.5g,生川烏6g,天麻9g,明雄黃60g,薄荷、冰片各9g,獨活15g,麻黃60g,犀黃4.5g,麝香3g。上藥用陳酒熬膏,制丸如綠豆大(如無金錢白花蛇,可以真蘄蛇代之,用量約需18g)。一般小兒服3粒(化服),病重者可酌增。(《近代中醫(yī)流派經(jīng)驗選集》)

(2)白花蛇丸 治大麻風:白花蛇(去皮骨,酒浸炒)1條,川芎、天麻、羌活、炒白附子、當歸、蔓荊子、獨活、威靈仙、蟬蛻、赤芍、雷丸、蒼耳子、枳殼、萆薢、雄黃、石菖蒲、甘草、大風子、防風、何首烏、烏藥、白僵蠶、牛膝、苦參、皂角各等份。為末,酒煮米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溫酒送下。(《瘍醫(yī)大全》)

(3)白花蛇丸 治風癬瘡,皮膚瘙癢,日久不愈:白花蛇(酒浸)9g,苦參60g,麥門冬45g,黃芩、防風、白鮮皮、炙甘草、炒枳殼、梔子仁、赤芍藥、大黃、蒼耳子、羌活、黃芪、白蒺藜各3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薄荷、酒送下。(《證治準繩》)

(4)白花蛇散 治紫癜風:白花蛇(酒炙)60g,麻黃、天麻、何首烏、制南星、制白附子、肉桂、萆薢、白鮮皮、羌活、蔓荊子、炒僵蠶、防風、犀角各15g,煅磁石30g,炒蠶蛾0.3g。上為末,每服4g,食前溫酒調下。(《圣濟總錄》)

烏梢蛇

《本草綱目》

本品又名烏蛇、黑風蛇。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臟的干燥全體。多產(chǎn)于浙江、江蘇、貴州、湖北等地。其味甘,性平。入肝、肺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攻毒,定驚之功效。主治風濕頑痹,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驚厥,頑癬,癰疽惡瘡。用法為內服,煎湯,4.5~12g,酒浸或焙干研末入丸、散;外用燒灰調敷。

使用注意:忌鐵器。

【配伍應用】

(1)配白花蛇、炙蜈蚣,治破傷風驚癇,抽搐。

(2)配羌活、秦艽,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偏于風寒,游走不定者。

(3)配麻黃、桂枝,治風濕阻絡,骨節(jié)疼痛,皮膚麻木。

(4)配全蝎、白僵蠶,治小兒驚癇,風痰所致的筋脈痙攣及破傷風抽搐。

(5)配蜈蚣、全蝎,焙干研粉,每用3.75g,首次上、下午各1次,以后上午1次,7日為1療程,治坐骨神經(jīng)痛。

(6)配蟬蛻、荊芥,治隱疹,皮膚瘙癢,疥癬。

(7)配蟬蛻、荊芥、赤芍,治慢性濕疹,蕁麻疹等。

【單味應用】

(1)單味焙黃研末,吞服或浸酒服,治骨結核。

(2)單味1條,酒浸,每服1~2杯,治骨關節(jié)結核及風濕痹痛、麻木,小兒麻痹,麻風,皮疹,疥癬,破傷風等。

【配方選例】

(1)烏蛇丸 治小兒慢驚風:烏梢蛇、炮附子各30g,天漿子(去殼)30個,天麻、炮天南星、白附子、防風、半夏(洗)各15g,全蝎0.3g,牛黃、朱砂、麝香、雄黃各3g。前9味,酒浸7日,焙干為末,再入余藥研極細,糯米粥為丸,黃米大,每服10丸,荊芥煎湯送下,不拘時服。(《傳信適用方》)

(2)烏蛇散 治婦人風痹,手足頑麻,筋脈抽搐,口眼不正,言語謇澀:烏梢蛇肉(酒拌,炒黃)、炮天南星、炒土蜂兒、天麻、麻黃、薏苡仁、川芎各30g,炒全蝎、炒桑螵蛸、羚羊角、桂心、朱砂各15g,酸棗仁、柏子仁、炒當歸各1g,麝香0.3g。上為細末,每服3g,食前溫酒調下。(《太平圣惠方》)

(3)烏蛇散 治疬瘍風,斑駁如白癜:烏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黃)、川芎各90g,秦艽、桂心、防風、人參、梔子仁、白鮮皮、丹參、沙參、玄參、升麻、犀角、通草、枳殼(麩炒)、黃芩、白蒺藜各30g,苦參、羌活各60g。上為細末,每服6g,食后溫酒調下。(《太平圣惠方》)

(4)烏蛇湯 治眼外障,癢極難忍:烏梢蛇、藁本、防風、芍藥、羌活各30g,川芎、細辛各15g。上為末,每服3g,食后米飲調下。(《秘傳眼科龍木論》)

三、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南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及同屬若干植物的根皮。多產(chǎn)于四川、河南、廣東、河北、山西等地。其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壯筋骨之功效。主治風濕寒痹,腰膝疼痛,筋骨拘攣,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為內服,煎湯,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配伍應用】

(1)配杜仲,治腰痛,腿痛,足膝疼痛,關節(jié)不利,下肢無力及肝腎兩虛型高血壓病。

(2)配穿山龍、白鮮皮,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拘攣疼痛。

(3)配秦艽、防風,治痹痛初起。

(4)配威靈仙、羌活,治風濕痹痛。

(5)配虎骨、龜甲,治小兒行遲、齒遲,及肝腎虛弱,筋骨不健之腰膝酸痛、步履乏力。

(6)配茯苓皮、大腹皮,治輕癥水腫,小便不利。

(7)配木瓜、松節(jié),治風濕痹痛,腰膝酸重腫痛,或筋骨拘攣等癥。

(8)配木瓜、懷牛膝,治小兒筋骨痿軟,行走較遲。

(9)配白胡椒、蔥須,熏洗,治急性軟組織損傷。

(10)配牛膝、木瓜、蒼術,治小兒腳軟行遲。

(11)配牛膝、木瓜、續(xù)斷,治肝腎不足,下肢痿軟。

(12)配木瓜、漢防己、薏苡仁,治濕重之腰膝酸重或腫痛拘急者。

(13)配茯苓、生姜皮、大腹皮,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14)配牛膝、桑寄生、續(xù)斷,治小兒發(fā)育遲緩,筋骨痿弱,行遲。

(15)配羌活、秦艽、威靈仙,治風濕痹痛。

(16)配獨活、威靈仙、桑枝、雞血藤,治四肢關節(jié)疼痛拘攣。

(17)配牛膝、杜仲、續(xù)斷、桑寄生,治肝腎不足之筋骨痿弱。

(18)配茯苓、豬苓、澤瀉、桂枝,治心功能不全所致的下肢浮腫。

(19)配黃柏、蛇床子、防風、苦參,煎水外洗,治陰囊濕癢,皮膚濕疹。

【單味應用】

單味浸酒常服,治下肢痹痛,適于老人和久病體弱的患者。

【配方選例】

(1)五加酒 治產(chǎn)后癖瘦,玉門冷:五加皮、枸杞子各32g,干地黃、丹參各60g,杜仲1斤,干姜90g,天冬120g,蛇床子16g。上9味

咀,以絹袋子盛,酒3斤,漬3宿,一服20mL,日再,稍加至40mL佳。(《備急千金要方》)

(2)油煎散 治婦人血風勞,形容憔悴,肢體困倦,喘滿虛煩,呼吸少氣,發(fā)熱汗多,口干舌澀,不思飲食:五加皮、牡丹皮、赤芍、當歸(去蘆)各30g。上為末,每服3g,水1盞,將青銅錢1文,蘸油入藥,煎至7分,溫服,每日3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五加皮湯 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五加皮300g,丹參240g,石斛(酒浸)180g,杜仲(酒浸,炒斷絲)、炮附子(去皮臍)各150g,牛膝(酒浸)、秦艽、川芎、防風、桂心、獨活、茯苓各120g,麥冬(去心)、地骨皮各90g,薏苡仁30g。上為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大麻子1攝(研破)。水煎,食前服。(《三因極一病癥方論》)

(4)五皮散 治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jīng)受濕,氣不流行,頭面虛腫,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腹脅如鼓,繞膝脹悶,有妨飲食,以及上攻下注,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上為粗末,每服9g,水煎,不拘時熱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骨碎補

《本草拾遺》

本品又名毛姜、申姜。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莖。多產(chǎn)于湖北、浙江、廣東、四川等地。其味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腎,接骨,活血之功效。主治腰膝痛,腎虛牙痛,耳鳴,久瀉,外傷腫痛,骨折。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浸酒搽。

【配伍應用】

(1)配細辛,治腎虛陽浮之牙齒動搖、牙痛。

(2)配白頭翁,與豬皮肉同煮,吃肉喝湯,治鼻出血。

(3)配藤黃,同入桐油浸泡,用時取鮮姜片,蘸油,用力擦患處,治斑禿。

(4)配斑蝥,燒酒浸擦患處,治斑禿。

(5)配龜甲、潞黨參,水煎服,治佝僂病,小兒囟門不合。

(6)配大血藤、紅棗,治闌尾炎。

(7)配紅花、赤芍、土鱉蟲,治跌打損傷。

(8)配白僵蠶、紅花、白芷,制酊外涂患處,治斑禿、脫發(fā)。

(9)配懷牛膝、山藥、菟絲子,治腎虛牙痛,耳鳴,久瀉等癥。

(10)配生荷葉、側柏葉、生皂角,制散劑貼用,治骨折。

(11)配桑寄生、秦艽、豨薟草,治腎虛腰痛,風濕性腰腿痛。

(12)配續(xù)斷、自然銅、乳香、沒藥,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腫疼痛。

(13)配當歸、赤芍、肉桂、川芎,治婦女氣血不和,腰膝疼痛,腹脅拘急等癥。

(14)配肉蓯蓉、牛膝、威靈仙、地龍,治肝腎不足,風邪入絡,筋脈拘攣,骨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等癥。

(15)配乳香、沒藥、土鱉蟲、木香,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作痛。

【單味應用】

(1)鮮骨碎補,搗碎敷患處,治骨折。

(2)鮮品與白酒研成糊狀,外搽患處,治尋常疣或扁平疣。

(3)單味20g,入70%酒精浸泡,外搽患處,治傳染性軟疣。

(4)單味研末,入豬腎內煨干為粉,沖服,治腎虛久瀉,牙痛,耳鳴等癥。

(5)單味開水沖泡,代茶飲,長服,治牙齒松動。

(6)單味搗碎,浸米泔水,徐徐含漱,如有咽下亦無妨,治咽喉痛阻發(fā)紫。

【配方選例】

(1)骨碎補散 治婦人陽氣虛弱,外寒侵襲,腰腳疼痛,腹脅拘急:骨碎補、萆薢(酒炒)、牛膝(酒炒)、桃仁(去皮尖)、海桐皮、當歸(酒拌)、桂心、檳榔各15g,炒赤芍、炮附子、川芎、枳殼(麩炒)各10g。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校注婦人良方》)

(2)治腎虛耳鳴耳聾,并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120g,懷熟地黃、山茱萸、茯苓各60g,牡丹皮45g(俱酒炒),澤瀉24g(鹽水炒)。上為末,煉蜜丸,每服15g,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3)治腰腳疼痛不止:骨碎補30g,桂心45g,牛膝(去苗)10g,檳榔60g,補骨脂(微炒)90g,安息香(入胡桃仁搗熟)60g。搗羅為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20丸。(《太平圣惠方》)

(4)骨碎補散 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補(去毛,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脛骨(涂酥炙黃)、敗龜甲(涂酥炙微黃)各15g,沒藥30g。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3g,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1鐘盞下之,每日3~4服。(《太平圣惠方》)

續(xù)斷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川斷、山蘿卜、接骨、南草。為川續(xù)斷科植物的根。多產(chǎn)于湖北、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其味苦、辛、甘,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通利血脈之功效。主治腰膝痛,風濕肢體疼痛,崩漏及妊娠下血,胎動不安,外傷疼痛,骨折。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配伍應用】

(1)配黃精,治肝腎不足,腰痛腳弱,諸虛百損。

(2)配桑寄生,治腎虛伴風濕所致的腰膝疼痛、筋骨酸楚、關節(jié)不利、肝腎不足、沖任不固、胎動不安等癥。

(3)配杜仲,治肝腎不足,腰酸腰痛,下肢軟弱無力,風濕腰膝疼痛及婦女崩漏下血,胎動不安,腰痛欲墜等癥。

(4)配艾葉,治崩漏及胎動下血。

(5)配牛膝,治老人風冷,轉筋骨痛。

(6)配蒲公英,治乳癰初起可消,久患可愈。

(7)配杜仲、桑寄生,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疼痛,乏力及胎動腰痛,下血等癥。

(8)配杜仲、牛膝,治腰腿痛,足膝無力或筋骨拘攣。

(9)配桑寄生、女貞子,治先兆流產(chǎn)。

(10)配艾葉、地榆炭,治崩漏及胎動下血。

(11)配杜仲、五加皮、牛膝,治腰背酸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

(12)配杜仲、白術、當歸,安胎,預防流產(chǎn)。

(13)配熟地黃、地榆炭、小薊,治子宮功能性出血。

(14)配杜仲、狗脊、菟絲子,治腎虛腰痛。

(15)配牛膝、防己、老鸛草,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

(16)配阿膠、熟地黃、艾葉,治沖任不固之崩漏,妊娠下血,胎動不安等癥。

(17)配骨碎補、當歸、赤芍,治外傷疼痛或骨折等癥。

(18)配桑寄生、當歸、菟絲子,治腰脊酸痛無力。

(19)配菟絲子、桑寄生、阿膠,水煎服,治滑胎,腎虛胎元不固。

(20)配艾葉、地榆、當歸、北黃芪,治月經(jīng)過多,崩漏而有腰痛、腹痛者。

(21)配杜仲、牛膝、木瓜、萆薢,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足軟無力等癥。

(22)配乳香、沒藥、自然銅、

蟲,治筋骨折傷。

(23)配當歸、杜仲、阿膠、艾葉,治婦女崩漏帶下及胎動胎漏等癥。

(24)配杜仲、牛膝、狗脊、桑寄生,治肝腎不足,血脈不利所致的腰膝酸痛及風濕肢體疼痛等癥。

(25)配杜仲、萆薢、牛膝、木瓜,治腎虛腰背酸痛,足膝無力等癥。

(26)配萆薢、牛膝、制川烏、防風,治寒濕痹著,氣血不和,脈絡失疏,筋骨攣痛等癥。

(27)配地鱉蟲、骨碎補、當歸、乳香,治跌打損傷,疼痛劇烈等癥。

(28)配艾葉、熟地黃、當歸、阿膠,治崩漏或妊娠下血等癥。

(29)配當歸、延胡索、土鱉蟲、川芎,治跌仆扭閃或壓傷后筋骨痛。

(30)配秦艽、桑枝、川牛膝、防風,治風濕痛。

(31)配熟地黃、當歸、艾葉、川芎,治月經(jīng)過多,色淡。

(32)配桑寄生、杜仲、白術、當歸,治妊娠二三個月,胎動欲墜者。

(33)配補骨脂、鎖陽、狗脊、黃精、赤芍,研末服,治腎陽虛,慢性腰肌勞損。

【配方選例】

(1)續(xù)斷湯 治下焦虛寒損,或便前轉后見血,此為近血,或痢下,或不痢,因勞冷而發(fā):續(xù)斷、當歸、桔梗、阿膠(炙)各12g,桂心(炙)9g,干姜、干地黃、芎

各12g,蒲黃3g,甘草(炙)6g。上10味切,以水9升,煮8物,取3.5升,去渣,下阿膠,更烊膠取沸,下蒲黃,分為3服。(《外臺秘要》)

(2)續(xù)斷丸 治風濕四肢浮腫,肌肉麻痹,甚則手足無力,筋脈緩急:續(xù)斷、萆薢、當歸、附子、防風、天麻各30g,乳香、沒藥各15g,川芎1g。上為末,蜜丸梧子大,加酒飲下。(《本事方》)

(3)續(xù)斷丸 治肝勞虛寒脅痛,眼昏,攣縮瘛疭:續(xù)斷(酒浸)、川芎、當歸(酒浸)、姜半夏、炮姜各30g,桂心、炙甘草各15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證治準繩》)

(4)續(xù)斷丸 治腰痛并腳酸腿軟:續(xù)斷60g,補骨脂、牛膝、木瓜、萆薢、杜仲各3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空腹,無灰酒下50~60丸。(《扶壽精方》)

(5)治乳汁不行:川續(xù)斷15g,當歸、川芎各4.5g,麻黃、穿山甲(火煅)各6g,天花粉9g。水2大碗,煎8分,食后服。(《本草匯言》)

桑寄生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桑上寄生、寄生草、蔦木。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葉桑寄生的枝葉。多產(chǎn)于河北、河南、廣東、廣西、浙江及東北等地。其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補肝腎,養(yǎng)血安胎之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胎動不安,胎漏崩中。用法為內服,煎湯,9~18g,入散劑、浸酒或搗汁服。

【配伍應用】

(1)配川續(xù)斷,治肝腎不足,血脈不利之腰膝酸痛,步履艱難,風濕肢體酸痛,崩漏及妊娠下血。

(2)配當歸,治肝腎不足,精血虛損,胎元不固等癥。

(3)配獨活,治腰背酸痛,轉側不能,足膝痿痹屈伸不利,麻木難行之腎虛伏風痹證。

(4)配桑枝,治風濕腰酸腰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筋骨疼痛及高血壓病,冠心病。

(5)配草決明,治肝火上壅之頭痛。

(6)配臭梧桐、鉤藤,治高血壓病。

(7)配草決明、夏枯草,治高血壓及四肢麻木。

(8)配阿膠、艾葉,治血虛胎動,漏血。

(9)配秦艽、牛膝,治肝腎不足或風寒濕痹之腰膝筋骨疼痛。

(10)配杜仲、牛膝,治風濕性腰腿痛,腰膝痿軟。

(11)配續(xù)斷、阿膠,治肝腎虛損,沖任不固之胎動不安、胎漏及崩中等癥。

(12)配淫羊藿、牛膝,治小兒麻痹后遺癥。

(13)配雞蛋、白糖,治血虛血滯所致的皮膚干燥證。

(14)配續(xù)斷、當歸、白芍,治婦女胎漏,胎動不安,先兆流產(chǎn)。

(15)配獨活、續(xù)斷、當歸,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腰膝酸軟。

(16)配狗脊、牛膝、杜仲,治腰膝疼痛。

(17)配夏枯草、牛膝、草決明,治高血壓,動脈硬化。

(18)配續(xù)斷、阿膠、當歸,治胎動不安,胎漏下血。

(19)配生地黃、赤芍、銀花藤,治高血壓病。

(20)配黃芩、白術、川續(xù)斷,治妊娠胎動不安,胎漏下血,或腰背疼痛。

(21)配獨活、秦艽、當歸,治風濕腰腿痛。

(22)配夏枯草、豨薟草、牛膝,治高血壓病。

(23)配獨活、秦艽、牛膝,治風濕痛。

(24)配續(xù)斷、白術、阿膠,治血虛不能養(yǎng)胎,胎動不安,漏下等癥。

(25)配菟絲子、川續(xù)斷、阿膠,水煎服,治滑胎,腎虛胎元不固。

(26)配阿膠、續(xù)斷、白術、黃芩,治婦女妊娠先兆流產(chǎn)。

(27)配熟地黃、黃芩、白術、當歸,治血虛胎動不安。

(28)配獨活、細辛、秦艽、杜仲,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關節(jié)不利,筋骨痿弱等癥。

(29)配杜仲、牛膝、白芍、夏枯草,治肝腎不足,頭目眩暈。

(30)配獨活、熟地黃、防風、黨參,治風濕痹痛。

(31)配獨活、杜仲、牛膝、當歸,治風濕痹痛,兼有肝腎虛損,癥見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者。

(32)配獨活、當歸、杜仲、生地黃,治血不養(yǎng)筋,筋骨痹痛等癥。

【配方選例】

(1)治妊娠胎動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45g,艾葉(微炒)15g,阿膠(搗碎,炒令黃燥)30g。上藥,銼,以水1.5大盞,煎至1盞,去渣,食前分溫3服。(《太平圣惠方》)

(2)治毒痢膿血,六脈微小,并無寒熱:桑寄生60g,防風、川芎各7.5g,炙甘草9g。上為末,每服6g,水1盞,煎8分,和渣服。(《楊氏護命方》)

(3)桑寄生丸 治腳氣:桑寄生、羌活、防風、白術各90g、杜仲、續(xù)斷、赤芍、薏苡仁、當歸、獨活、茯苓各60g,蒼術120g,紅花15g,川芎24g,木瓜108g。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9g。(《瘍醫(yī)大全》)

(4)桑寄生散 治胎漏,經(jīng)血妄行,淋瀝不已:桑寄生、當歸(酒浸)、川芎、續(xù)斷(酒浸)、阿膠(蛤粉炒)、炒香附、茯神、白術各3g,人參、炙甘草各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證治準繩》)

(5)桑寄降壓湯 治肝腎不足,陰虛陽亢,有頭痛,眩暈,耳鳴,心悸等癥的高血壓病:桑寄生18g,當歸12g,川芎6g,赤芍9g,生地黃15g,銀花藤、雞血藤各18g,懷牛膝12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

狗脊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又名金毛狗脊、百枝、狗青、茍脊、金毛獅子。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莖。多產(chǎn)于四川、福建、浙江等地。其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之功效。主治腰背酸痛,足膝無力,陽痿早泄。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配伍應用】

(1)配功勞葉,治肝腎兩虛,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無力,風濕腰背疼痛。

(2)配當歸,治病后足腫。

(3)配菟絲子,治腎病腰痛。

(4)配杜仲、牛膝、山茱萸,治腎虛腰背酸痛,足膝無力等癥。

(5)配桑寄生、杜仲、牛膝,治肝腎不足,腰痛背強,俯仰不利,足膝無力等癥。

(6)配牛膝、續(xù)斷、杜仲,治體弱老人寒濕膝痛,腰痛,尤其腰脊僵硬疼痛,屈伸不便者。

(7)配菟絲子、五味子、桑螵蛸,治腎虛尿頻。

(8)配制烏頭、萆薢、蘇木,治寒濕痹痛,諸節(jié)疼痛等癥。

(9)配木瓜、杜仲、牛膝,治肝腎虛引起的腰痛。

(10)配桂枝、秦艽、續(xù)斷、牛膝,治風濕痹痛,腰背酸痛。

(11)配杜仲、牛膝、薏苡仁、木瓜,治風濕日久,腰脊酸痛,足膝無力等癥。

(12)配海風藤、木瓜、牛膝、當歸、熟地黃,治血虛風濕,四肢酸麻等癥。

(13)配白術、白蘞、蒼術、茯苓、白雞冠花,治白帶。

(14)配補骨脂、鎖陽、川續(xù)斷、黃精、赤芍,研末服,治腎陽虛,慢性腰肌勞損。

(15)配當歸炭、白芍、艾炭、生地黃、黃芩,治肝腎不足引起的月經(jīng)過多。

【單味應用】

狗脊茸毛適量,消毒后敷貼創(chuàng)面,治拔牙創(chuàng)面出血。

【配方選例】

(1)狗脊丸 治五種腰痛,利腳膝:狗脊、萆薢(銼)各60g,菟絲子(酒浸3日,曝干另搗)30g。上藥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服30丸,以新萆薢漬酒14日,取此酒下藥。(《太平圣惠方》)

(2)四寶丹 治男女一切風疾:金毛狗脊(鹽泥固濟,火煅紅,去毛用肉,出火氣,銼)、萆薢、蘇木節(jié)、川烏頭(生用)各等份。上為細末,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溫酒或鹽湯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腹服。(《普濟本事方》)

(3)治老年尿多:金毛狗脊根莖、大夜關門、蜂糖罐根、小棕根各15g。燉豬肉吃。(《貴州草藥》)

(4)固精強骨:金毛狗脊、遠志肉、白茯神、當歸身等份。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酒服50丸。(《瀕湖集簡方》)

(5)狗脊飲 治體弱老人寒濕膝痛、腰痛,尤其腰脊僵硬疼痛,屈伸不便者:狗脊、川牛膝、海風藤、宣木瓜各9g,桑枝15g,杜仲9g,秦艽、桂枝各6g,熟地黃12g,當歸身9g,虎骨膠(溶化)6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

常春藤

《本草拾遺》

本品又名三角風、追風藤、土鼓藤、上樹蜈蚣。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莖葉。多產(chǎn)于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各地。其味辛、苦、甘,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強腰膝,解毒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酸痛,癰瘡,癢疹,目赤腫痛。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浸酒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配伍應用】

(1)配野菊花、荊芥、蟬蛻,治目赤腫痛,癰瘡,皮膚癢疹等癥。

(2)配五加皮、續(xù)斷、桑寄生,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酸痛等癥。用于老人、虛人患風濕者更為相宜。

【配方選例】

(1)治關節(jié)風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莖及根)9~12g,黃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口眼斜:三角風、白風藤各15g,鉤藤7個。泡酒1斤,每服藥酒15g,或蒸酒適量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3)治肝炎:常春藤、敗醬草。煎水服。(《江西草藥手冊》)

(4)治產(chǎn)后感風頭痛:常春藤9g,黃酒炒,加棗7個。水煎,飯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脫肛:常春藤60~90g。水煎熏洗。(《江西草藥手冊》)

虎骨

《本草經(jīng)集注》

本品又名大蟲骨。為貓科動物虎的骨骼。多產(chǎn)于東北及西南地區(qū)。其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定痛,強筋健骨之功效。主治關節(jié)疼痛,筋骨不利。用法為內服,煎湯,9~15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陰虛火盛者忌用。

【配伍應用】

(1)配附子,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筋骨疼痛。

(2)配牛膝、龜甲,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筋骨痿軟等癥。

(3)配木瓜、牛膝、桂枝,煎湯或浸酒,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4)配木瓜、川烏、當歸、牛膝,治風濕所致的歷節(jié)疼痛,百節(jié)拘攣,屈伸不利及肝腎不足之腳弱痿躄等癥。

(5)配龜甲、熟地黃、懷牛膝、鎖陽,治腎虛骨痿,腰痛腳弱等癥。

(6)配川萆薢、羌活、牛膝、桂心,治腰胯連腳膝疼痛。

【單味應用】

單味浸酒服,治歷節(jié)疼痛,百節(jié)拘攣,屈伸不利等癥。

【配方選例】

(1)虎骨散 治倒撲蹴損,筋骨疼痛:虎骨(酥炙別為末)30g,酒、生地黃汁各50mL。上3味,將地黃汁并酒煎沸,入虎骨末同煎數(shù)沸。每服1盞,溫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

(2)預知散 治健忘驚悸:虎骨(酥炙)、白龍骨、遠志肉等份。上為末,生姜湯服,每日3服。(《永類鈐方》)

(3)治月蝕瘡:虎頭骨(碎)60g,浮萍(屑)30g。上2味,以豬脂1斤煎,取骨黃成膏,以涂瘡上。(《姚僧坦集驗方》)

(4)治白虎風走注疼痛,兩膝熱腫:虎脛骨(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臍)各30g。上為末,每服溫酒調下4g,日再服。(《經(jīng)驗后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痹證不好治?選對藥物是關鍵!
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關節(jié)疼痛,風寒濕痹,講兩個關節(jié)炎方子,風寒濕痹除,關節(jié)不再疼
痹 證——名醫(yī)屢效方
四十六、痹證
【每周一案】 第85期 ? 痹癥(寒濕痹阻,脾腎虧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