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高適同為唐代的著名詩人。
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死于762年,高適出生在公元704年死于765年,兩人的生卒年幾乎相差無幾,且經(jīng)歷的時代也幾乎相同,特別是兩個人都沒有科舉身份,但又有極強的功名心和政治抱負,喜談王霸之略。
然而,綜觀兩人的一生,由于各自的見解和活動范圍不同,安史之亂彼此人生歧路南北,竟變成了對立面,有著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高適頗得唐玄宗、肅宗、代宗的垂愛,為肅宗朝建立了功勛,晉爵封侯,而李白雖曾榮耀一時,但終被玄宗逐出朝廷,終身坎坷,最后因從永王“謀反”,成了肅宗朝的罪人。
《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一代,高適作為一名詩人,同時更是在政治上唯一取得成功的人。
李邕作為唐朝一位極負盛名的文學家,出身江夏李氏,博學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書郎,遷左拾遺,轉(zhuǎn)戶部郎中,調(diào)殿中侍御史,遷括州刺史,轉(zhuǎn)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李括州"。他不僅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諫臣,同時也是一位“重義愛士”的人。
開元十四年,五十三歲的李邕在洛陽尋識十五歲杜甫,說明杜甫得到了李邕的垂愛。李白曾在開元八年在渝州拜見過李邕,然而不僅沒有受到李邕的重愛,反而受到了輕視。李白一氣之下寫了一首詩《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上李邕》一詩體現(xiàn)了李白為帝王“輔弼”的政治熱情和抱負。李白是一位自我意識極強的人,常以管仲、晏嬰、諸葛亮、張良、樂毅、謝安等歷史人物自喻,把他們當作學習的楷模。詩中李白講: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風停下來,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將滄海之水簸干。世人見我好發(fā)奇談怪論,聽了我的豪言壯語皆冷笑不已??资ト诉€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少年人啊!
難道真是李邕不愛才嗎?
反觀李邕對待高適,卻完全是另一番情景。李邕與高適初交于天寶元年,六十八歲的李邑任靈昌太守,高適也已四十多歲,正處于“越在草野,才能無為”的時期。李邕與高適書信往來,互贈詩作,高適稱李邕為“知音”。高適希望得到李邕的援手而獲得高官??梢姼哌m的為人處世高于李白。
天寶三年秋天,因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于是,李白離京與杜甫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他們在這里遇到了高適 。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高適為李白總結(jié)了失敗的原因,在敬仰之中頗有微詞和規(guī)勸之意。
哥舒翰,復姓哥舒,安西龜茲(今新疆庫車)人,突騎施族。哥舒翰在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帳下,深得賞識,石堡城之戰(zhàn),打敗吐蕃,取得大捷,開疆拓土,屢建功勛,遷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保,進封涼國公,遷河西節(jié)度使,封為西平郡王。
對石堡城之戰(zhàn),李白作《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fā)。萬里浮云卷碧山,
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nèi),
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
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
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
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
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一生傲岸苦不諧,
恩疏媒勞志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
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
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其中寫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逼渥l責和否定態(tài)度顯然。而王維曾作《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序》,對哥舒翰竭盡歌功頌德。高適身在哥舒翰的幕府,在其所有寄贈哥舒翰及其幕下的詩作中,也都稱頌哥舒翰的功德,并稱哥舒翰為“知己”。可見,對石堡城之戰(zhàn)和哥舒翰人品的評價,李白與高適的看法褒貶不一,形成極大的反差。
石堡城是唐與吐蕃交界的軍事要地,屬于唐朝的疆土,但吐蕃屢屢進行侵略和騷擾,當?shù)匕傩湛嗖豢把?。哥舒翰指揮的石堡城之戰(zhàn),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一舉收回了被吐蕃侵占八年的石堡城,恢復了國土,為唐朝建立了巨大功勛。而李白在詩中否定哥舒翰的防戍之功,這不能說不是李白政治見識上的短板和偏激性。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至此由盛而衰。
在這場戰(zhàn)亂中,李白與高適都力主平叛、拯救大唐危亡,但在如何平叛救亡上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洛陽失守,唐玄宗命令皇太子李亨統(tǒng)兵東討,以永王磷為山南節(jié)度使。此時的高適伴隨兵馬副元帥哥舒翰為守憧關(guān)。而李白卻急忙派人去魯中接子女南來,自己往宋城接妻子宗氏,以躲避戰(zhàn)亂。
哥舒翰潼關(guān)失守,高適逃亡長安。唐玄宗西逃,高適策馬追趕用了十一天才在河池郡覲見到了玄宗,上奏《陳潼關(guān)敗亡形勢疏》,指出哥舒翰的身體不堪守戰(zhàn),監(jiān)軍不恤軍務,后援軍不相互救援是潼關(guān)失利的原因,并提出今后的治國方向。高適雖慷慨激昂,但又是很得體的,一針見血地主張被玄宗所接受,顯示了在 關(guān)鍵時刻所具有的政治才干。玄宗對高適十分贊賞,升任他為侍御史、諫議大夫,賜排魚袋。
此時的李白,并未追隨玄宗到四川,而是往來于當涂、漂陽、宣城等地之間,雖有報國之心,但情緒很不穩(wěn)定,沒有什么治亂良策,更不敢向玄宗獻策。特別是對平息安史之亂嚴重缺乏信心,這大概是李白性格薄弱的一面。
公元756年7月12日,至德元載,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的靈武繼位,多少有點奪權(quán)的性質(zhì),但在生死存亡之際,玄宗作為一個棄戰(zhàn)逃跑的皇帝,人們對其失望至極,翹首期待一位敢于挑起抗戰(zhàn)重任的新皇帝。李亨的即位意味著重振朝廷,抗擊叛軍,收復兩京的開始新局面,具有號令全國、激動斗志的巨大作用。
然而就在李亨即位后的第四天,為了反擊肅宗,玄宗惱羞成怒之余,7月16日發(fā)布“諸王分鎮(zhèn)”,詔告天下,以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永王李璘、長沙太守李艦為副元帥,共同勤王?!爸T王分鎮(zhèn)”是玄宗的一項重大失策。高適認為此事極為不妥,肅宗與永王李璘之間的矛盾會造成政局的不穩(wěn)定。事后的發(fā)展也證實了高適的先見之明。高適以“父子爭權(quán)不利于平叛”的主張由此獲得肅宗的好感。
與此相比,李白對“諸王分鎮(zhèn)”遠不如高適看得深遠,貿(mào)然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李璘壟斷了江淮租賦,招募勇士數(shù)萬人,擔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使及江陵郡大都督,掌管長江中游的軍政大權(quán),拒絕肅宗的命其來蜀的詔令,密謀占據(jù)金陵謀反。肅宗急忙召集高適商議,高適認為永王李璘必敗。于是肅宗任命高適為淮南節(jié)度使,消滅永王李璘在揚州。玄宗下詔降永王李璘為庶人,徙置房陵。
至德二載正月,永王李璘率舟師東下。這時,李白正攜夫人宗氏隱居廬山屏風疊。他可沒有高適那樣的政治閱歷,看不出永王李璘陣營背后的政治險惡。于是在永王李璘三次派人至廬山征聘李白入幕府下,盡管對應征之事有些顧忌,雖然宗氏也多加以勸阻,但功名心極強的李白,在推脫兩次后,說服宗氏,還是應征了,非但應征,他還在《贈韋秘書子春》詩中將韋子春比作張良,將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綺里季。就這樣,李白便把自己放到肅宗朝廷與高適的對立面上去了。
李白入幕府后,在永王李璘的樓船受到熱情歡迎后,情緒又頓時高昂,即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
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
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
云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
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
霜臺降群彥,水國奉戎旃。
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
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
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愿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
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
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
其中寫道:“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北砻髯约焊S永王李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平叛救國。遺憾的是,他并沒有認識到“諸王分鎮(zhèn)”的不合時宜,以及永王李璘的謀反割據(jù)之心。在這之后,李白又作《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在對永王李璘進行頌揚,給人以與永王李璘“割據(jù)之謀”的涉嫌之感。
高適傳繳平叛,永王李璘部下紛紛反戈,然而李白卻沒有離開永王李璘的幕府。是他未收到“傳繳”還是收到了傳繳”而并不醒悟?無論怎樣,李白失去了自我救贖的轉(zhuǎn)機。
永王李璘潰敗丹陽后,李白倉皇西逃,最終被陷于潯陽獄中。
在獄中,李白曾希望得到高適的援手,但出于種種原因,又不便直接陳情求助,寫《送張秀才從軍》、《送張秀才竭高中承》詩二首。但是高適并沒有理會李白,更沒有向李白伸出援手。李白對于高適的不理會態(tài)度極為義憤,連續(xù)寫下《萬憤詞投魏郎中》《君馬黃》《箜篌謠》,感嘆自己被陷而輕托朋友。李白所信奉是俠士精神,士為知己者死的做人準則,求援高適無果才真正明白張耳與陳余、蕭育與朱博終于決絕的道理。
秦末漢初之際,張耳和陳余是忘年之交,初期相互扶持,在反秦軍隊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受章邯攻趙事件的影響而決裂,最終兩人刀兵相向,成為一個失敗的生死之交的典型。
漢朝蕭育小時候和朱博為友,長安有句俗語說:“蕭育、朱博結(jié)綬交好,王陽、貢公彈冠相知”。他們相互舉薦以致顯達。后來蕭育和朱博有嫌隙,不克不及善終,后世以為交朋友是件難事。
此時的高適,見證了哥舒翰的隕落,深知政壇的險惡,在救李白一事上沉默了?;蛟S是避之不及,或許是無暇顧及,或許是高高掛起。
高適的人生追求雖然包含著經(jīng)世濟民的愿望,然而與李白的人生理想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由于長期窮困潦倒,有“以求丐取給”的生活經(jīng)歷,他對富貴的向往十分強烈。他曾經(jīng)直截了當?shù)卣f:“家貧羨爾有微祿”“吾子十年后,季子多黃金”“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他與李白初識時,李白剛由翰林院被賜金還山,加之其傲岸的秉性以及與李邕的不愉快關(guān)系,故不能夠互引為知己。所以,對李白入獄作壁上觀,不足為奇。
后來,李白經(jīng)崔渙和宋若思援救出獄后,加入了宋若思的幕府,但不久又被流放。
這次流放的原因是因為寫了《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為宋中丞自薦表》。在詩中李白提出以西晉“永嘉南遷”為例,勸說肅宗遷都金陵,這無異于要朝廷放棄兩京和北方半壁河山,就當時局勢而言,不存在“永嘉南遷”的危機,李白遷都金陵的主張極其的荒謬,觸犯了肅宗。同時李白還將肅宗比作儒弱無能的漢惠帝,而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更是對肅宗是褻瀆與侮辱,將李白流放夜郎。
而高適在淮南節(jié)度使任作《賀安祿山死表》:“即當總統(tǒng)將士,憑恃威靈,驅(qū)未盡之犬羊,覆已亡之巢穴。”體現(xiàn)了主張消滅叛軍、收復北方的必勝信心。相對比而言,李白是一種對徹底平叛信心不足的思想。
高適出任彭州刺史,恰逢李白夔州遇赦。李白放舟大江,先到江陵但無耽留,隨即順流而下到了江夏。 彭州(今四川彭縣)地處成都西北鄰,相距不足四十里。南距李白故里所在綿州不足百里。李白要返歸故鄉(xiāng),成都是必至之地。彭州雖非必經(jīng)之地,但彭州與成都近在咫尺,李白、高適的相遇幾不可免。
兩人相見,李白將以何辭自解?高適并沒有成為李白的宿怨或仇人,然而高適昔日的冷落刺激并傷害了李白的自尊心。李白選擇了繞道而行,避而不見。
隨后的幾年間,高適因直言勸諫,被貶官太子詹事,隨后先后擔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西川兵馬使徐知道的叛亂。在唐玄宗、唐肅宗相繼去世之后,高適被任命為劍南節(jié)度使。他重回節(jié)度使高位,但并不長久,僅僅主掌一方10個月,就因為轄下松、維、保三州被吐蕃攻陷,而被嚴武取代,回京后因其軍功與高齡遷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并于回長安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世事遇合變幻,窮通成敗,雖有關(guān)機緣氣運,自有幸與不幸之別,但歸根結(jié)底,總是由各人本來性格而定?!?/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