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亂,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
在李淵陰謀起兵過程中,劉文靜、裴寂等人積極參與,特別是劉文靜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關,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計。為此,《資治通鑒》將太原起兵的謀劃之功歸于劉文靜。在起兵后,劉文靜代表李淵出使突厥與其聯(lián)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戰(zhàn)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大唐剛建國僅二三年的時間,天下未靖,52歲的魯國公劉文靜就被李淵所殺。
關于劉文靜的死因,歷史記載得非常簡略且多有抵牾,令人十分不解。
一次,劉文靜與其弟劉文起酣飲,酒后失言:“必當斬裴寂耳!”此外,還有一事即劉文起在家中召巫壓勝。這兩件事一起被告發(fā)。劉氏兄弟隨即被下大獄,后被殺。
劉文靜之死直接有關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李淵,一個是裴寂。
隋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jiān),成為這一地區(qū)最高軍政長官。此時天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在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過程后,李淵并不知情,知道后還十分反對,直至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其起兵,李淵這才終于下定了反隋的決心。
不過,劉文靜的做法引起李淵的不滿。當時李淵還必須依靠劉文靜這樣的干將為自己出力,所以即使不滿,也只好埋在心里引而不發(fā),但忌恨由此產生。
唐朝開國后,李淵便開始對劉文靜實施打擊報復。
晉陽首義功臣,當首推劉文靜與裴寂,而劉功大于裴,只因李淵親裴惡劉,賞賜反而厚此薄彼。
裴寂被拜為尚書右仆射,成為宰相,每日還獲賜御膳。李淵每有臨朝,必請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jiān)",從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滿朝文武無人能及。
而劉文靜僅被任命為民部尚書,職位、待遇遠遠不如裴寂。
在太原時,劉文靜與裴寂還算是好朋友,常有往來,一起談論時局,都有起兵之功。但在李唐政權建立后,裴寂因與李淵關系密切,官職在劉文靜之上。劉文靜以為自己無論才干還是功勞都高于裴寂,但官位卻在其下,因而對裴寂很是忌恨。
劉文靜不敢遷怒李淵,于是就把這種怨恨的情緒轉嫁到裴寂身上,二人在政見上也產生了嚴重分歧,不管裴寂所言正確與否,符不符合當時形勢,只要裴寂張口,劉文靜都否定不贊成,完全是個人利益從中作祟,變成純粹的個人利害,而非國家利益。
劉文靜曾怨望:“起義之初,忝為司馬,計與長史(指裴寂)位望略同;今寂為仆射;據甲第;臣官賞不異眾人;東西征討;家口無托;實有觖望之心。”
劉文靜與裴寂爭功引起李淵不悅,劉裴之間的矛盾漸漸轉化為劉李的矛盾,這對于身為皇帝李淵來說是不能容忍、不能饒恕的。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眾所周知,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心腹,而裴寂則傾向于李建成。
早在李淵在鎮(zhèn)守太原時,劉文靜就認為李世民才勇兼?zhèn)洌盎磉_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紀雖輕,卻懷有建功立業(yè)的大志,對李世民寄予厚望。李世民看出劉文靜是員干將,也有意拉攏,雙方交往密切,關系甚篤。
李世民、李建成爭奪儲位的斗爭就沒有停止,直到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后,內部發(fā)生了激烈的分化。李建成為力圖保住自己的儲君之位而極力籠絡人才,而李世民憑借自己親總元戎的機會不斷收兵降將,雙方陣營里都有謀臣猛將。
在兄弟倆人明爭暗斗之際,李世民躍躍欲試步步緊逼覬覦太子之位,李淵十分憂慮。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打亂了李淵既定的正統(tǒng)權力繼承人的序位,對自己確定的接班人形成威脅,從而引起李淵惱怒。
由于種種原因李淵不能直接遷怒于為自己建立政權立下顯赫功績的兒子李世民,便不得不采取果斷措施予以必要的警告。于是,李淵便拿秦府最忠實的謀士、猛將兼外交家劉文靜開刀,向李世民發(fā)出警告。這樣做,一來可以掩蓋自己曾向突厥稱臣的不光彩經歷;二來可以斬斷李世民同突厥的聯(lián)系。后來的事實證明,前一個目的達到了,但后者似乎并未奏效。
劉文靜被殺前,太子集團包括李淵本人一口咬定劉文靜“謀反”主張殺無赦,而李世民集團則竭力營救。但李淵蓄意拔除劉文靜這個眼中釘,但正在猶豫之中,裴寂對李淵說了一句話“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丑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貽后患?!?/p>
裴寂的意思是: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其丑言怪節(jié)已經顯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必貽后患。
這句話起了落井下石的作用,所言正合李淵心意。所以,李淵不顧李世民等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殺了劉文靜。
劉文靜死前仰天長嘆空悲切,留下一句話:“高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 ?/p>
七年后,公元626年7月2日發(fā)生玄武門之變,李淵禪位,李世民即位,再三年,太宗李世民為劉文靜被平反,位列凌煙閣功臣。
《舊唐書》作者劉昫認為:文靜奮縱橫之略,立締構之功,罔思寵辱之機,過為輕躁之行,未及封而禍也,惜哉!
有功之臣劉文靜悲劇性的結局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
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漢高祖劉邦曾評價他:“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在劉邦分封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張良僅名列第六十二位,排名非??亢蟆盍钇洹白該颀R三萬戶”,但張良婉拒道:“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弊罱K張良在漢初大殺功臣的環(huán)境下,整日閉門不出,以辟谷為務,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而當年功臣勛貴一個個都成了刀下之鬼:韓信、彭越、盧綰。
人生在世,競爭是需要的,但要看清形勢,必要的隱忍是成大事的必修課。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我們把目光放長遠點,就不會覺得眼前這點委屈算什么了。
但像劉文靜這樣因名利心太重,又不懂隱忍的,才導致殺身之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