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221年-263年),國號為漢,后世通稱蜀漢、蜀國、蜀或季漢,共歷二世二帝,享國祚約43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220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表面接受禪讓,實則逼迫獻帝退位)而稱帝,改國號為“魏”,東漢正式滅亡。221年,漢中王劉備于成都以漢朝宗室身份稱帝,宣布承繼漢室,國號仍為“漢”,企圖與北方的曹魏分庭抗禮。諸葛亮主政期間,繼承劉備遺志發(fā)動五次北伐,期望攻占隴西、克復中原,然而均遭到魏軍阻擋而未能有進一步的進展。直至公元263年,曹魏攻入蜀地,漢后主劉禪投降,蜀漢亡。
三國時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在稱呼上,魏國一般稱之為“曹魏”,也即在魏國之前加上曹操、曹丕的姓氏。吳國由于是孫權所建立,所以被稱為“孫吳”,又因為地理位置上處在東邊,又被稱為“東吳”。但對于劉備建立的“蜀漢”,卻沒有被后世史學家稱為“劉蜀”?
事實上,魏國是曹丕篡漢自立,因曹操被封為魏王,所以,公元220年,曹丕迫使?jié)h獻帝劉協(xié)退位后,自己建立的國家稱為“魏國”,也即國號“魏”。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建立吳國,“吳”這個國號和之前該地區(qū)存在的“吳國”關系密切。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今日江浙一帶就有一諸侯國吳國。由此,對于孫權建立的國家,也就正好采用“吳”這國號。但對于劉備建立的國家,其國號是“漢”而非“蜀”,這點有不少人忽略了。
由于在歷史上,以魏、吳為國號的國家格外多,除了春秋的魏、戰(zhàn)國的魏,以至后來的北魏、東魏、西魏等等,歷史上最少有九個政權以“魏”為國號。對于曹丕所建立的魏國,為了與歷史長河中其他時代的魏國區(qū)分,所以史家多稱“曹魏”。同樣道理,中國歷史上的吳國,最少也有三個,比如春秋時期的吳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吳國等等。因此,三國時期的吳國,就是為了與其他時期的吳國相區(qū)別,所以,后人就稱之為“孫吳”或者“東吳”。
至于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為“漢”,比如劉備就被稱之為“漢昭烈帝”。為了和西漢,東漢相區(qū)別,所以就稱之為“蜀漢”、“季漢”(季漢的出處源于蜀漢官員楊戲贊辭《季漢輔臣贊》)。因為劉備和劉邦、劉秀都是“劉姓”,顯然不適合用“劉漢”來和東漢,西漢相區(qū)別。而且“蜀”不是劉備建立國家的“國號”,更不適合稱之為“劉蜀”。
那么,蜀漢的“蜀”字又從何而來?是因為四川一帶曾經(jīng)存在一個古蜀國的諸侯國。戰(zhàn)國時期,蜀國被秦國消滅,“蜀地”或者“巴蜀之地”卻成為該地區(qū)的別稱。由此,對于建都成都的“漢”,被習慣稱之為“蜀漢”,以此和東漢,西漢相區(qū)別。此外,對于曹魏來說,為了表達不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往往稱其為“蜀”,而不是“漢”。
劉備以延續(xù)漢朝的正朔尊稱國號為“漢”,有時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蜀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遂以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使“蜀”成為其俗稱。由于蜀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陳壽著《三國志》(蜀漢出身,蜀漢滅亡后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承認魏、晉為東漢獻帝以后之正統(tǒng)皇朝,正文敘述上不稱“漢”;同為曾出仕蜀漢的李密在《陳情表》中稱呼蜀漢為“偽朝”;資治通鑒稱其為“漢”。后來歷史為將其區(qū)別于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總的來說,姓氏本來就可以加在國號前面,比如趙宋、朱明、李唐,這都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而劉備建立的可不是蜀,而是漢;但劉備、劉邦、劉秀都劉姓,所以不適合稱之為“劉漢”或者“劉蜀”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