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點擊上方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大公無私
取法山水既仁且智
《論語》載,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敝v的是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的品格,仁德的人喜歡山的品格;智慧的人追求變動,仁德的人追求寧靜;智慧的人生活快樂,仁德的人生命長久。
對本章的理解歷來大有不同。一般認為指的是,智者對事理通達無礙,所以圓融處之,猶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厚重自持,猶似于山,故樂山。這種解釋有道理,但南懷瑾先生另有高見。他說,把智者樂水解釋成聰明的人喜歡水,把仁者樂山解釋成仁慈的人喜歡山,這是不對的。正確的解釋應(yīng)該是:智者之樂像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之樂象山一樣崇高寧靜。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仁者與智者雖有區(qū)別,但從根本上說,二者是不可截然分開的。真的仁者會不智慧呢?真的智者會不仁慈呢?在更高的層次上說,智者本身就是一種仁,仁者本身也是一種智。
何止是仁者與智者呢,人的修養(yǎng)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一通百通的。即在未達最高層次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而在修到一定境界后,這二者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想達到仁智嗎,那須以傳統(tǒng)文化講的定慧等持,或戒定慧三學(xué)的修持法門方可。而孔子講的方法則是,要達到智慧需取法于水,要達到仁慈需取法于山。這也是道法自然的道理。
“智者樂,仁者壽”也是這個道理,真正智慧的人是不會不快樂的,而能持久保持心情快樂的人也不會不長壽。同理,真正仁慈的人也不會不智慧,不會不長壽。
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