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下大殺器
20世紀初的潛艇設計,因不同需要而被劃分成不同類型,有的是小型短航程的潛艇,有的是能伴隨主力戰(zhàn)列艦艦隊出航的大型艦隊潛艇,后者可以擴大威脅范圍并能在雙方距離不斷接近時攻擊敵軍艦隊。工程學上的權衡成為設計艦隊潛艇的最大困難。對將近30節(jié)的速度要求需要強大的動力,使得艇體的尺寸和排水量不可避免地增加。然而,當時蓄電池和電動機提供的有限動力,確定了潛艇水下航行時的最高速度和航程。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早期潛艇的標準推進裝置,在水面航行時由兩臺柴油機提供動力(每臺驅動一具螺旋槳)。同樣,每臺電動機也驅動一具螺旋槳。如果處于水面航行狀態(tài),柴油機就會為鉛酸蓄電池充電;當潛艇在水下潛航時,柴油發(fā)動機停止運轉,而電動機則開始工作(在二戰(zhàn)后期,納粹德國海軍U型潛艇為了提高隱蔽性,開始裝備通氣管,從而允許U艇在淺深度航行時使用柴油機,極大地提高了水下續(xù)航力,并增強了自身的隱蔽性)。小型岸防潛艇和排水量更大的艦隊潛艇都使用上述基本設計。美國海軍的第一款艦隊潛艇T級,于1916年問世。該型艇搭載四臺動力強勁的柴油機,能將長達81.7米的潛艇推向20節(jié)的高速,每兩臺柴油機串聯(lián)驅動一具螺旋槳。不過,這種設計被證明過于復雜而不夠可靠。
美國在大型潛艇設計上的另一次嘗試是研發(fā)最初被稱為V級的三艘潛艇。這些潛艇于1920年設計,其柴油機被分開布置,兩臺柴油機位于控制室前部,用來驅動發(fā)電機;而另外兩臺柴油機則位于直接傳動裝置的后部,每臺驅動一具螺旋槳。這些排水量3000噸的潛艇的長度增加到100.6米,并且被證明難于潛航和機動。即使在其服役的后期被改裝成運輸貨物的潛艇,V級也通常被認為是不成功的設計?!棒~”號(被稱為V-4號)作為一艘布雷艇被建造,其能攜帶60枚“馬克”11型水雷,裝在潛艇后部兩個直徑1.016米的布雷管里。
兩艘更大的巡洋潛艇,即“獨角鯨”號和“鸚鵡螺”號,被稱為V-5號和V-6號,它們與“舡魚”號非常相似,但沒有布雷管。V-4、V-5、V-6號搭載有53倍口徑的152毫米MK12MOD2型甲板炮。這些潛艇飽受發(fā)動機可靠性問題的困擾,在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更換了發(fā)動機。“海豚”號(被稱為V-7號)相比之前的六艘潛艇,噸位更小一點,造價也更低。它有一個重新設計的水柜和艇體結構。它的內部布局設計是艦隊潛艇標準的先驅。最后的兩艘V級,即“抹香鯨”號和“烏賊”號,開啟了潛艇焊接結構的潮流。美國康涅狄格州格雷頓市的電船公司(制造“烏賊”號的船廠),廣泛使用了焊接技術。而當緬因州基特利的樸茨茅斯海軍船塢在建造“抹香鯨”號潛艇時,則保留鉚接技術作為結構連接工藝。這些潛艇比之前的V級潛艇(除了“海豚”號)都輕盈和小巧,因而嚴重地制約了它們的航速、續(xù)航力,但降低了修理難度和維護費用。
在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海軍著手一項野心勃勃的設計和建造潛艇的計劃,一些潛艇采用了來自建造和操作V級潛艇的經(jīng)驗,并且注意到了在太平洋的潛艇戰(zhàn)的需要。潛艇指揮官需要更高的航速和可靠性、更好的可居住性以提高艇員的持續(xù)戰(zhàn)斗力、更多的魚雷及發(fā)射管,和更大的甲板炮。這些要求需要考慮費用、人員配備,以及對軸功率、潛艇排水量和尺寸的權衡。
民營造船企業(yè)電船公司(EB)和政府的樸茨茅斯海軍船塢之間進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競賽。雙方都給出了1934年財政年度中四艘潛艇的總體設計和技術參數(shù),并準備合同設計。每個建造商制造兩艘潛艇。樸茨茅斯船塢生產(chǎn)“海豚”號和“梭子魚”號,電船公司生產(chǎn)“鯊魚”號和“海鰱”號。這場競賽被證明有益于20世紀30年代艦隊潛艇的迅速發(fā)展。實質上,可以在“海豚”號中看到二戰(zhàn)爆發(fā)前十年潛艇設計的進步,這些進步在“幼鯊”和“白魚”級潛艇的設計上達到頂峰。這些潛艇都是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美軍潛艇的中流砥柱。從大型的“舡魚”級和“獨角鯨”級開始,美軍潛艇回歸到一般的尺寸(長91.44米左右,寬7.3~8.2米左右)。
開始時,美軍潛艇魚雷發(fā)射管的設置方式為艇艏四具、艇尾兩具和甲板上的上層建筑中兩具。后來改為艇艏六具和艇艉四具,而且均為內置式發(fā)射管。動力裝置最初是直接驅動的柴油機和柴油發(fā)電機結合在單個的發(fā)動機艙內。艇體、上層建筑、水柜的建造技術采用鉚接工藝,其它部分則以焊接工藝制造。
潛艇的內部結構
前部蓄電池通過一扇安裝在前部魚雷艙艙壁上的水密門之后,就是前部蓄電池室了。該艙室被水密甲板分隔成兩部分,甲板之下為前部蓄電池(容積為總量的一半,另一半蓄電池在艇體后部)。這一部分的蓄電池包括126塊鉛酸電池。該艙室的上部分被一條狹窄的走廊隔成左舷和右舷兩部分。輕金屬隔板限定走廊從門通向軍官室,軍官室只有一張兩邊帶長條座椅的桌子,在桌子的前部和后部有為艇長和執(zhí)行參謀官準備的椅子。艇長是潛艇上唯一有自己獨立房間的人,其房間比普通的衣櫥要小一點。
控制室控制室位于右舷后部艙壁的水密門之后。在這里可以控制潛艇下潛、上浮、深度等狀態(tài)。在右舷有一些用于顯示和通信的設備,前部還能進行配電和陀螺儀控制。沿著右舷更后的位置是用高壓及中壓空氣控制的壓載水艙與縱傾平衡水艙,也有用低壓空氣給最后排空操作的壓載水艙。
在左舷自艇艏開始,是液壓操作閥箱,有可以開啟和關閉主排氣閥和進氣閥的操作閥門。此外,還有一套紅色和綠色顯示燈的儀表盤,用于顯示艇體主要開口的狀態(tài),比如艙蓋。紅色顯示一個艙蓋或進氣口閥門是打開的,綠色顯示關閉。該面板的綽號為“圣誕樹”(因為當潛艇下潛時,所有的艙蓋關閉,因而所有的燈變綠,整個面板呈現(xiàn)一片綠色,就像冬天的圣誕樹)。液壓歧管的尾部是控制前后水平舵操作器和歧管的下潛站臺,這里可以控制縱傾平衡水柜內的水。艇尾艙室的后部是一個裝滿無線電發(fā)射機和接收機的房間,其空間狹窄,只能裝滿兩臺操作機。控制室的下面是泵艙,里面有液壓泵、空氣壓縮機、縱傾平衡水柜和其它小型泵及裝備。
指揮塔控制室的上面是一個小型的直徑約3米、6米長的圓柱狀艙室,這里有魚雷數(shù)據(jù)火控計算機,一張海圖桌,一個雷達控制臺,和兩具潛望鏡。
后部蓄電池往艇艉行進,穿過一扇水密門,就是后部蓄電池艙了。在一層水密甲板下是彈藥庫、食品儲存空間和另外的126塊鉛酸蓄電池。這片區(qū)域設有廚房、艇員的餐桌,和將近半數(shù)艇員的鋪位。
前部和后部發(fā)動機艙從后部蓄電池艙往后走,穿過一道水密門,就是前部發(fā)動機艙了。兩個幾乎相同的發(fā)動機艙靠在一起,里面有兩臺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的柴油發(fā)電機。中部的空間是一層行走甲板,水密艙壁將前部和后部的發(fā)動機艙分隔開來。在前部發(fā)動機艙有兩臺電動蒸餾器,可以將海水處理成新鮮水,以供蓄電池使用。一臺更小的柴油發(fā)電機位于其中一個發(fā)動機艙的下層,如果其它發(fā)動機都用于提供動力時,它就用來給蓄電池充電。
操縱室在發(fā)動機艙和后部魚雷艙之間的小型水密艙室被稱為操縱室。主推進控制隔間占據(jù)了這里的大部分空間。操縱室有一個大型手動操作的開關和直流電動機控制器。
后部魚雷艙向后通過操縱室艙壁的水密門,就來到了后部魚雷艙。如同前部魚雷艙,這里布置著魚雷發(fā)射管和剩下的魚雷,有四具發(fā)射管和八枚待裝填的魚雷。此外,該處區(qū)域可提供將近24人的鋪位。
水柜在潛艇耐壓艇體周圍布置有一系列水柜:主壓載水柜用于下潛或上浮,燃料壓載艙可當做燃料柜,當其內部空著時,可作為壓載水柜。另外,還有一個安全柜,當指揮塔或主進氣口被水淹沒時,能裝填相同多的水,可以排干以彌補這個損失。這些潛艇的耐壓艇體周圍有足夠的燃油柜,可攜帶454248升柴油,能使?jié)撏б?0節(jié)速度航行16090千米。
潛艇的各種裝備
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美國潛艇有兩大主要武器:魚雷和甲板炮。兩種標準魚雷的型號分別是MK10型和MK14型,均由直徑為533毫米的魚雷發(fā)射管發(fā)射,長度都為6.7米。
MK10型是一種直航式魚雷,要求潛艇必須將魚雷發(fā)射管指向一個點,這樣一來整艘潛艇的中軸線必須指向目標航行前方的一個點,以使魚雷和敵艦同時航行到該點。MK10型魚雷的彈頭重225.6千克,航速36節(jié)時最大射程為3292米,但一般發(fā)射時的距離不超過914.4米。
MK14型魚雷有兩種速度可供調節(jié)(31.5節(jié)和46節(jié)),可以選擇在前一枚魚雷發(fā)射之后,讓下一枚魚雷以新的航線和航速前進。MK14型魚雷有一個重300千克、裝滿混合炸藥的彈頭(爆炸當量相當于450千克TNT),能以高速航行4119米,或以低速航行8238米。如果回轉角是小角度的話,該魚雷通常以高速航行。
MK14型魚雷使用MK5和MK6型引信。MK5是觸發(fā)引信,MK6是磁感應引信。磁感應引信會在彈頭經(jīng)過目標的龍骨下方時爆炸。不幸的是,兩種引信都有嚴重的設計缺陷:魚雷航行時會比設定的深度深3米。直到1943年底,觸發(fā)引信的故障才修復,深度問題得到解決,磁感應引信被取消。然而,魚雷的一個問題仍然存在,即酒精/高壓空氣燃燒渦輪發(fā)動機排出的尾氣會向后燒灼潛艇。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一個新的電動機/電池系統(tǒng)被設計出來。該款新電動魚雷的型號定為MK18,尺寸與MK14相同,有著更低的航速(30節(jié))、更輕的彈頭(261千克),和3658米的最大射程。戰(zhàn)爭快結束時,美國海軍又推出了MK23型魚雷。它用于當潛艇處在深潛狀態(tài)時(45.7米)發(fā)射,并使用魚雷前部的水聲監(jiān)聽器去偵測最大的噪聲源,從而引導自身攻擊目標(該魚雷屬于最早的聲自導魚雷,和二戰(zhàn)納粹德國U型潛艇使用的T-4、T-5魚雷是同一類產(chǎn)品)。其只能攜帶43千克重的彈頭,它的戰(zhàn)斗部看似威力不足,然而,該款魚雷能使伏擊中的潛艇炸毀敵方護航艦艇的螺旋槳。不過,由于服役太晚,這些魚雷并沒有命中多少目標,從而無法對戰(zhàn)爭的進程產(chǎn)生重大影響。
當時潛艇的另一種武器就是甲板炮。定義一門甲板炮的型號是看其炮口直徑和身管長度。炮口直徑通常用英寸計算,身管長度用火炮口徑的倍數(shù)計算。一個口徑就是一個炮口直徑。比如3英寸/50的甲板炮,其火炮口徑是3英寸(76.2毫米),身管長度是50倍口徑,就是150英寸(3.81米)長。每個主要型號是由軍械局(BuOrd)給出的標志號碼確定。甲板炮之間可能有相同的口徑和身管長度,但有著不同的標志。當討論海軍5英寸(127毫米)甲板炮的最大射程時,用到標志號碼時是有效的。對特殊標志的修改也是有編號的。這樣,完整地形容一門甲板炮要看它的炮口直徑、身管長度、標志和改型號碼。
二戰(zhàn)剛爆發(fā)期間的美軍艦隊潛艇通常搭載3英寸50倍口徑甲板炮,安裝在指揮塔后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前幾個月里,美軍潛艇指揮官被授權將后部的甲板炮移除,而重新裝在指揮塔前部,這樣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向目標開火,特別是當艇艏指向敵艦時。這些改動火炮位置的大型“巡洋潛艇”有三種型號:美國海軍“舡魚”號(原來設計和建造為布雷型潛艇)、“鸚鵡螺”號和“獨角鯨”號。上述三級潛艇裝備口徑更大的6英寸53倍口徑甲板炮,并且有兩門,一門在指揮塔前部,另一門則在后部。
6英寸53倍口徑MK17MOD1火炮是美軍潛艇裝備的最大甲板炮。二戰(zhàn)期間各種各樣的火炮被潛艇搭載,包括3英寸50倍口徑MK11MOD4/5/6/7型炮。這些火炮可以將5.9千克重的彈丸發(fā)射到12802米遠的地方。1944年6月,4英寸甲板炮裝備到潛艇上。4英寸炮有兩種型號,即4英寸50倍口徑MK12MOD6型和4英寸50倍口徑MK12MOD44型甲板炮,它們能將15千克重的彈丸發(fā)射到14630米遠的地方。
V-1與V-3潛艇最初安裝5英寸51倍口徑甲板炮。這款甲板炮改進自美國戰(zhàn)列艦裝備的副炮,被命名為MK13Mod11型火炮。只有美國海軍的“河豚”號、“蠔隆頭魚”號、“長尾鯊”號和“金槍魚”號裝備這款火炮。在二戰(zhàn)后期,5英寸25倍口徑炮成為標準武器,替代了戰(zhàn)爭中期經(jīng)過大修的潛艇上裝備的3英寸和4英寸甲板炮,被命名為5英寸25倍口徑MK40Mod0型火炮。該甲板炮于1944年首次安裝在新建造的美國海軍“鏟魚”級潛艇上,能將重24千克的彈丸發(fā)射到12802米遠。七艘潛艇裝備了兩門5英寸25倍口徑甲板炮和相應的火控系統(tǒng),這些潛艇是“海貓”號、“鰩魚”號、“恩特蒙多”號、“海狗”號、“魴鮄”號、“海賊”號和“梭子魚”號。
在二戰(zhàn)初期發(fā)現(xiàn),12.7毫米和7.62毫米機槍由于有效射程短,因此在防空作戰(zhàn)時顯得效率低下。因此博福斯的40毫米中口徑高炮(瑞典設計)和厄利孔的20毫米小口徑高炮(瑞士設計)被選擇作為美軍潛艇的標準防空武器(上述兩款高炮也是二戰(zhàn)末期美國海軍大型戰(zhàn)艦裝備的對空利器)。這些高炮安裝在指揮塔前部或后部的平臺上,20毫米高炮偶爾安裝在主甲板上。博福斯40毫米高炮在1944年中期之后才提供給潛艇。大多數(shù)潛艇裝備一或兩門厄利孔20毫米高炮。
潛望鏡二戰(zhàn)美軍潛艇(“小鯊魚”級及其后繼艇)的標準潛望鏡為:
2型(被命名為89KA-40/1.414HA型)。潛望鏡頂部直徑為431.8毫米,長度為12.192米。
3型(被命名為91KA-40/1.99)。它的頂部直徑更大,為609.6毫米。該潛望鏡常在夜間使用。
4型(被命名為93KN-36/3.75)。用來代替3型,它設有ST雷達天線。
聲吶二戰(zhàn)時期美國海軍潛艇使用的標準聲吶為:
工作頻率為18~24千赫茲的WFA和WCA主動聲吶,使用JK陣列和QB、QC監(jiān)聽及回波測距設備。WCA聲吶是戰(zhàn)爭剛爆發(fā)時的標準裝備。WFA聲吶,融合了許多技術上的升級,在戰(zhàn)時安裝到潛艇上,于1945年初成為這些水下殺手的探測利器。
WDA被動聲吶(方位偏差指示裝置于戰(zhàn)爭后期出現(xiàn))。
JP70赫茲到12千赫茲頻率被動聲吶改進自小型潛艇上的聲吶,于1942年初安裝到大型艦隊潛艇上。
JT100赫茲到60千赫茲被動聲吶使用1.524米長的線陣列以旋轉掃描。JT聲吶于1945年中期問世。掃描方位輸入魚雷數(shù)據(jù)計算器(TDC),以供火控系統(tǒng)運算。
一些特殊的裝備,也在戰(zhàn)爭中得到研發(fā)和使用。它們中的一些是:
水下目標定位器(OL):高頻回波測距設備用來鑒定靠近潛艇的小型目標,比如水雷。
QLA:屬于調頻超聲波主動聲吶裝備,用來與平面位置顯示器結合,后者顯示出潛艇附近區(qū)域的聲吶圖像。該聲吶在定位水雷時很有效。
深水炸彈直接顯示器和距離估算器:這些裝備于1944年問世,以幫助美軍潛艇逃避日軍護航艦隊中驅逐艦投放的深水炸彈。
雷達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美軍極度重視遠程探測技術的研究和發(fā)展,從數(shù)萬噸的戰(zhàn)列艦和航空母艦,到千余噸的驅逐艦,都陸續(xù)安裝上了新式的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后來也包括潛艇。與之相反,日本在該領域起步很晚,戰(zhàn)爭末期造出的雷達性能也很落后,使得其海軍在遠距離(特別是夜間)作戰(zhàn)時,失去先機,甚至造成極為惡劣的后果(比如1944年10月24日的蘇里高海戰(zhàn),日軍艦隊被美軍重創(chuàng),“扶?!碧柡汀吧匠恰碧枒?zhàn)列艦沉沒,而后者只付出了極其微小的代價。此戰(zhàn)美軍大獲全勝,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美方艦只裝備了性能先進的雷達)。戰(zhàn)時美軍潛艇裝備的標準雷達如下:
SD:為一款測距雷達,安裝在一具可伸縮的呈“T”字形的桅桿頂部,作為執(zhí)行防空任務的早期預警雷達。
SJ:為一具波長為10厘米的水面搜索雷達,基于英國提供的磁控電子管研發(fā)而來。SJ-1型于1944年服役,配有一臺平面位置顯示器,以給出潛艇周圍全面的掃描圖像。
ST:該微波水面搜索雷達及其天線安裝在潛望鏡上。它使用SJ雷達來測算距離,但是提供方位信息是潛望鏡指向的一項功能。
SV:為一具S波段防空雷達,用來代替SD雷達。該款雷達于1945年初裝備軍隊,但即使在戰(zhàn)爭結束時,也沒能成為美軍潛艇的標準裝備。其桅桿可以升起或降落,使得潛艇能在接近潛望鏡深度的潛航狀態(tài)時用該雷達進行對空搜索。
SS:是一種波長3厘米(X波段)的水面搜索雷達,于戰(zhàn)爭末期問世,只裝備在少量潛艇上。該雷達性能非常先進,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為徹底擊敗瘋狂的納粹U艇而研制的秘密武器(代號為“硫化氫”),后通過技術共享而裝備到了美軍艦艇上。由于它波長短、功率大,所以該雷達的探測距離很遠,精度極高,甚至能在數(shù)千米外發(fā)現(xiàn)一個海面上漂浮的罐頭!但正是由于過于靈敏,因此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比如發(fā)現(xiàn)的目標是在水面換氣的動物,而非真正的敵方艦艇)。美軍潛艇在裝備這種雷達后,探測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可謂如虎添翼!
通信在戰(zhàn)爭初期,軍隊內部的命令和信息的發(fā)送是以加密形式傳播的,這通常被稱為“??怂埂睆V播。該廣播將全部的信息發(fā)給所有的潛艇,每晚三次。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由于無線電通信的次數(shù)和潛艇數(shù)量的增加,也出于對增強通信控制的需求,美軍標準的“??怂埂睆V播在潛艇上不再繼續(xù)使用,轉而熱衷于其它的通信方式,盡管聯(lián)系的基本手段與以前保持一樣。無線電信息發(fā)送給整個潛艇艦隊,其地址以每封信息的標題為準。
維護盡管潛艇看起來威風凜凜,也極具威力,但也有出故障和受損的時候。這在潛艇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時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修理和解決故障的能力,這對于潛艇而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整修,這項潛艇巡航時的重要工作,預定于執(zhí)行任務前的最后14天內實施。潛艇上的艇員被整修人員所代替。在這次維護修理后,日常執(zhí)勤的艇員重返工作崗位,裝填彈藥和補給品,并回去執(zhí)勤。如此一來,既保證了潛艇處于良好狀態(tài),又提高了艇員的專業(yè)素質,可謂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二戰(zhàn)美國潛艇的裝備和技術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由稚嫩到成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憑借威力強大的武器、澎湃的動力系統(tǒng)、先進的探測及通信裝備,這些水下殺器逐步度過了戰(zhàn)爭初期的寒冬,在改進攻擊戰(zhàn)術并積累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后,美軍“海狼”終于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在茫茫大洋中無情獵殺著缺乏反潛保護的日本艦艇,取得了豐碩的戰(zhàn)績,漸漸用絞索縛住了日本的海上交通命脈!
文/雄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