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相傳壽山石始于兩漢,未有足證,現(xiàn)存的福建省博物館,由福州閩 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臥豬"(圓雕)刻工簡樸,形態(tài)逼真,證明遠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就已問世。
唐代,經(jīng)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筑,壽山石雕也得以發(fā)展 ,據(jù)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
宋朝,重文輕武,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 了壽山石雕的發(fā)展,從福州地區(qū)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shù)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 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fā)展,"萬朵云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 壇是壽山",現(xiàn)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fā)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 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由于石章鈕飾的出現(xiàn),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fā)展,刀具,握刀 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于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xiàn)的 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xiàn)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征 稅范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致多樣,表現(xiàn)技法上出現(xiàn)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并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 ,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 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xiàn)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發(fā)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壽山石珍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恬靜而生動,抒情而優(yōu)雅,精美而 珍貴,收藏家競相爭購,壽山石為人們帶來了高雅的藝術享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