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春秋時期之第一次“弭兵會盟”
晉厲公死后,晉悼公繼位,對內改革政治,任賢用能,駕馭群臣,對外聯宋納吳,懾秦挾齊,三分晉軍,爭鄭疲楚,完全掌握了戰(zhàn)略主動,壓倒性強過楚國,中原諸侯皆附晉,晉悼公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霸業(yè)復興。楚國迫于晉國的再度強盛,不得不放棄對中原霸權的爭奪。
晉悼公死后,君權再度下移,晉國六卿專擅國政,興于內耗,意與楚國和盟。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國大夫華元與向戌發(fā)起,于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后戰(zhàn)爭大大減少。
春秋時期,魯成公十二年 (公元前579年),介于晉、楚兩大國之間的宋國大夫華元,既與晉國執(zhí)政卿欒武子有交情,亦與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得知晉楚互派使臣之事,便于是年冬天,華元奔走于晉、楚之間,以調解晉楚的關系,促成晉楚之和。在華元的策劃下,晉卿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盟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晉、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穩(wěn)定。晉楚兩國長達半個世紀所積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紙盟約所能化解,晉楚雙方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都希望通過暫時的休戰(zhàn)而得以調整;而當形勢好轉時,就會撕毀盟約,發(fā)起新的進攻。這次和盟不久就爆發(fā)了鄢陵之戰(zhàn),楚國失敗。鄢陵戰(zhàn)后,戰(zhàn)敗國楚處在非常困難的境地,然而勝利的一方晉國也陷入危機之中。晉厲公欲乘勝消滅晉國之大族,而立其左右近臣,殺掉卻氏之族。但晉厲公殺掉卻氏后,反被欒書、中行偃所殺,晉國一片內亂。秦國又乘晉之內亂,頻頻出擊晉國。晉國內部有大族與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