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被我媽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愣住了,一時間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支支吾吾地說,我最近沒發(fā)朋友圈啊。
“好久沒看到你發(fā)朋友圈了,想去看看往期的,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朋友僅展示一個月的朋友圈’,最近沒啥煩心事兒吧?”
“沒,沒有......我都挺好的。”
簡單幾個字透出了我的心虛。
本來還想聊幾句,媽媽卻說,那我就不打擾你了,你忙吧。
隔著屏幕都感覺到了她的小心翼翼,以及那副踮著腳想要走進我的世界的躊躇模樣。
放下電話之后,我打開我的朋友圈,看著前天發(fā)的跟朋友聚餐時歡鬧的場景,昨天拍的加班到凌晨下著雨的夜晚,忍不住一陣?yán)⒕巍?/p>
我的朋友圈明明歡天喜地,風(fēng)生水起,可在我媽那里,卻只有一條冰冷的橫線。
細想想,拒絕她光臨我的世界已經(jīng)挺長時間了,每次她問我近況,我也只是三言兩語,避重就輕的說幾句,沒什么重點,也很少主動跟她談心。
長大之后,我們跟父母的關(guān)系變得很微妙,怕他們不參與,但更怕他們參與太多。
所以發(fā)朋友圈屏蔽父母,幾乎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常態(tài)。
聚餐很晚回家,朋友圈發(fā)張合影,怕他們嘮叨我們生活不規(guī)律;
偶爾在朋友圈秀個恩愛,怕他們上綱上線說我們太張揚;
拍了好看的自拍,在朋友圈美滋滋的求夸獎,怕他們吐槽我們太得瑟;
通宵加班,天亮在朋友圈打卡,又怕他們擔(dān)心,然后搬出趕緊回老家的言論。
因為怕麻煩,所以選擇屏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卻忘了,他們也會在某個間隙看著我們的朋友圈發(fā)呆。
然后逐字逐句地來研究我們發(fā)過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看不懂的地方還會拿著手機到處問,孩子發(fā)的這是啥意思?
你永遠不會知道,在我們看不到的那些時間里,父母在用著多么笨拙的姿勢向我們靠近。
我承認(rèn),將朋友圈里的內(nèi)容向父母全部開放,是有風(fēng)險的,因為那意味著你要將所有的情緒全盤托出,一點都不能隱藏。
有一次我情緒特別低落,沒忍住在朋友圈抱怨了幾句,還忘了屏蔽我媽。
下一秒,她就發(fā)來了微信:
怎么了?遇到啥不順心的事兒了跟媽說說?
其實我們很多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上一秒發(fā)泄完,下一秒就拋之腦后了,可對父母來說,這事兒根本過不去。
就像傅首爾說的:
我們這么忙,去廟里燒個香都不記得還愿,但是跟父母訴苦,你得善后。
今天你告訴他你不開心,你要說一堆原因;
明天你開心了,必須同步更新,因為你不說就是沒有放下,你都去蹦迪了,他們還在嘆氣。
中國父母大多如此,只要子女過得不好,他們就覺得自己不配開心。
因為深知這一點,所以才會選擇和父母之間放一塊夾板,阻斷情緒的出口,對他們進行消息封鎖。
以為這樣,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煩,讓父母放心,讓自己安心。
殊不知,這樣無限拉大和父母之間的距離,終有一天可能會留下無盡的遺憾。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條留言,戳中了淚點。
他說,爸爸一直想用微信跟他交流,可很多功能都不會用,甚至連微信頭像都不會換。
爸爸的問題太多了,他想起來了才去回復(fù)幾句。
后來,爸爸突然離世了,可是他還沒來得及教會爸爸更換微信頭像。
每次看到爸爸那個沒有頭像的微信,他的心就一陣鉆心的疼。
我們總覺得,父母永遠不會變老,他們的聲音也會永遠清脆。
我們總以為,舉目時,父母是皓皓明月;垂首時,他們又變成了莽莽大地。
卻不知,明月會暗淡,大地會干癟,那個牽著我們手前行的人,也會慢慢失去力量。
昨天我媽跟我說,今天照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白頭發(fā)越來越多了,你看著我慢慢變老,媽也想陪你變老啊,可是我也不知道還能陪你多久。
我淚如雨下,翻看著那些屏蔽媽媽發(fā)的朋友圈,五味雜陳。
從前的生活,我沒有讓她參與很多,往后的日子,我希望她都能一路見證。
今天是母親節(jié),我想發(fā)一條不屏蔽媽媽的朋友圈,說出那些我不曾說出口的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