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華約”“北約”聯(lián)盟閱讀材料及賞析
博主按語:近日“北約”、“華約”兩大自主招生聯(lián)盟筆試開考已經(jīng)落下帷幕,每年的而自主招生考試都會出現(xiàn)一些“神題”,今年卻不見了蹤影。參加考試的考生們就一個感覺試題就像“升級版”的高考,題量更多,簡直寫到手抽筋!但很樸實,有專家認為,高?!奥?lián)盟”后,為示公正,將命題和閱卷均交給第三方,這也讓自主招生失去個性,更加淪為“小高考”。到底試題如何呢?網(wǎng)絡有很多的分析,今天博主甘霖豌豆就對語文考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材料給予整理,供廣大博友閱讀與分享。
一、2012年“華約”現(xiàn)代文閱讀——俄羅斯作家的小說《馬車夫彼得》
馬車夫彼得 作者:(俄)庫普林
冬日深夜。藍幽幽的雪花。黑黝翰的百齡樅樹,簇簇枝葉泛著白光。我乘坐馬車穿過加特欽公園,離開波羅的海車站朝華沙車站奔去(省城常見的一種散心方式)。
路很狹窄,路面連年累月碾壓得很不平坦,有如閃爍著拋光的鋼塊。
寒冷的空氣凜冽而又親切。
一匹灰色老母馬,灰毛中夾雜著栗色斑點,從容不迫地跨著碎步,如同一只小狗在慢慢跑動。馬車夫放下了韁繩。
看那樣子,他想要跟我推心置腹地交談。他不時朝馬揮動皮鞭,但并不抽打,那馬也只是懶洋洋地甩甩尾巴作為回答。
古老而陳腐的日常生活。批評家們詛咒這種日常生活,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侮辱性字眼,把寫這類題材的作家稱為“瑣事筆匠”。然而,為什么在這種日常生活之中,在不斷重復的千篇一律的事件之中,在朝朝暮暮的生存交往之中,在司空見慣、單調乏味的語言、活動、俗語、歌曲、禮儀之中——為什么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在其中永遠找得到那莫名其妙的美,使我在這共同的生活中的存在變得益為牢固?
是的,我毫無舛錯地準確意識到將要發(fā)生什么事情。
此時我們已接近華沙車站。我問馬車夫:“多少錢?”
他果然這么回答:“賞點兒茶就行啦,您哪,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眗
于是我又問:“也許吩咐人給你送去一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他現(xiàn)出我所熟悉的那種狡黠的忸怩神態(tài):“要是您老開恩……要不要等您?”
我對韃靼仆人說:“老爺子(有時管他叫”老爹“),給馬車夫來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仆人不必再仔細問什么。無論是我,是他,還是馬車夫,亙古以來誰都對這種食品的配制了如指掌。將五戈比一條的法式白面包順長切開,兩面涂上奶油,放上兩大塊瑞士奶酪,中間塞入一片火腿。至于為什么稱為“普斯科夫”,我們誰都不知其故。
韃靼人明白,就著這種食品喝的飲料不是燒酒,而是啤酒。馬車夫一旦喝上燒酒就將忘乎所以,凍壞身子也不覺察,而啤酒卻能暖體祛寒。因此,我也就不必擔憂什么了。
我不知道這個馬車夫姓甚名誰。馬車夫們的脊背幾乎彼此毫無差別。不過,也許我們最大的過錯之一就在于我們常常并不注意審視那些馬車夫、腳夫、馬倌、挖土工、石匠、澡堂侍者等人的長相,盡管他們躬身拱背為我們效勞。
然而,那夜的交談卻記憶猶新,甚感親切。
“今天你賺錢不少吧?”
“甭提啦,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藗愃够弊舆€值得點嗎?俺要那玩意兒有啥用?糊墻,還是……?”
“可你這個傻瓜,對革命不是挺高興的么?”
“您說的在理兒,尊敬的老爺,俺們都當過傻瓜。您不也是么?唉,您還是聽俺嘮嘮俺過去的日子吧。您聽聽吧!”
他放下韁繩,朝我轉過身子,開始掰著他那青筋累累的黑手指頭(雖然我看不真切)。
“俺早上八點鐘從比日馬出車。燕麥草料隨車帶,自家產(chǎn)的,不必現(xiàn)買。拿出十戈比銀子兒。趕回比日馬吃晌午飯要走五俄里的路,不上算。俺在維列金的小飯館打尖兒。別的不管,先喝上那么一碗湯。里面干乎乎的不少鮮肉塊。又拿出十戈比銀子兒。再來上一碗,匙子插到湯里攪都攪不動。接著花五戈比買份粥,小麥的,有時興許是蕎麥的。不攙半點兒假的葵花籽油。面包愿吃多少就吃多少。黑的——不要錢。細粉面包——一戈比一大片。您在算嗎?隨后是茶點。五戈比一份。開水管夠。時不時地還啜上那么兩杯;背不住還請哪個哥們兒吃點兒啥。總共加一塊兒是多少啦?三十戈比。還得從里面拿出商戈比來給跑堂的小費。吃飽,鳴足,渾身上下暖煥烘,才花三十戈比。出門俺馬上就會掙到兩盧布五十戈比。俺說老爺,那時節(jié),俺的錢多得沒處擱。哪位沙皇也沒有俺過的富足……”
他突然不再言語了。這種日常生活的邏輯是不可抗御的。
我憂心忡忡地說:“你的馬瘦了。”
他絕望地揮動著皮鞭:“那還有啥提的。根子都是一個……”
關于我的這個顯得有些奧妙的馬車夫,到此似乎也就無啥可再談的了,若不是后來俄羅斯的光明心靈突然溫柔而又嚴峻地朝我綻出微笑的話。
那是1919年濕雨連綿的十月。我們的生活極其艱難。
人們排著長隊購買毛蒿豆。這是在過節(jié)。平日只能買到豆粕。您何時可曾以帶刺的野菜果腹?我和自己的五歲女兒都患了痢疾。母親服侍我們這兩個病人,也累得形消骨立。
這一日,突然有個老婦人光顧我家。她系著頭巾,腋下夾著一只布袋子。我打開院門放她進來,以為是個賣貨的商人。
她問:“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住在這兒嗎?”
“我就是。有什么事?”
“您認得我的丈夫吧?趕車的那個?”
“馬車夫?啊,當然,我跟他很熟(我在扯謊)?!?/p> “跟趕車的彼得?”
“對,對,正是彼得?!?/p> “就是他叫俺來找您的。俺丈夫,趕車的彼得,眼看就要不行啦。老公公伊萬昨兒個
這么說的。他得的水腫病。腳腫得老高,水都鉆心了。臨死前他想留下什么話,就想起了您。‘你去跟他說,俺們過去受過他的恩惠。眼下他的日子恐怕很不好過。把能吃的給他送點兒去吧。就說是趕車的彼得留給他作紀念的?!?/p> 說罷,她解開了袋子。里面裝的是一條烤得噴香的黑面包,大約五俄磅的面粉,六個雞蛋和一塊牛肩肉——“俺們昨兒晚上把家里養(yǎng)的小牛宰了?!?/p> 我們往這位好心腸的婦女衣袋里塞錢,可是不管怎樣強迫她,她執(zhí)意不收。然而,她在那卷高加素產(chǎn)的綠色綢窗簾面前卻沒有堅持到底。女人畢竟是女人啊。
您想要從這個不連貫的故事里悟出什么寓意么?
其寓意為:在俄羅斯做一個善人相當容易。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二、2012年“北約”現(xiàn)代文閱讀——蘇涵齡談自殺的散文《生命的滋味》。
生命的滋味(散文) 作者:蘇菡玲
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這是加繆《西西弗斯神話》里的第一句話。朋友提起這句話時,正躺在醫(yī)院急診室里,140粒安定沒有擱倒他,又能夠微笑著和大家說話了。
另一位朋友肺癌晚期,一年前醫(yī)生就下過病危通知書,是錢,藥,家人的愛在一點一點地延長著他的生命。對于病人,病痛的折磨或許會讓他感到生不如死,對于親人來說,不惜一切代價,只要他活著,只要他在那兒。
人無權決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選擇死。為什么要活著?怎樣活下去?是終生都要面對的問題。
有一個春天很憂郁,是那種看破今生的絕望,那種找不到目的和價值的空虛,那種無枝可棲的孤獨和蒼涼。一個下午我抱了一大堆的碟躲在屋內,心想就這樣看吧看吧看死算了。直到我看到它——伊朗影片《櫻桃的滋味》,我的心弦被輕輕地撥動了。
那時我的電腦還沒裝音響,只能靠中文字幕的對白了解劇情。劇情大致是這樣的:
巴迪先生驅車走在一條山間公路上,他神情從容鎮(zhèn)靜,穩(wěn)穩(wěn)地操縱著方向盤。他要尋找一個幫助埋掉他的人,并付給對方20萬元。一個士兵拒絕了,一位牧師也拒絕了,天色不早了,巴迪先生依然從容鎮(zhèn)靜地驅車在公路是尋覓。這時他遇到了一個胡子花白的老者,老者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我年輕的時候也曾想過要自殺。一天早上,我的妻子和孩子還沒睡醒,我拿了一根繩子來到樹林里,在一顆櫻桃樹下,我想把繩子掛在樹枝上,扔了幾次也沒成功,于是我就爬上樹去。正是櫻桃成熟的季節(jié),樹上掛滿了紅瑪瑙般晶瑩飽滿的櫻桃。我摘了一顆放進嘴里,真甜啊!于是我又摘了一顆。我站在樹上吃櫻桃。太陽出來了。萬丈金光灑在樹林里,涂滿金光的樹葉在微風中搖擺,滿眼細碎的亮點。我從未發(fā)現(xiàn)林子這么美麗。這時有幾個上學的小學生來到樹下,讓我摘櫻桃給他們吃。我搖動樹枝,看他們歡快地在樹下?lián)鞕烟?,然后高高興興去上學??粗麄兊谋秤斑h去,我收起繩子回家了。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想自殺了。生命是一列向著一個叫死亡的終點疾馳的火車,沿途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值得我們留戀.夜幕降臨了,巴迪先生披上外套,熄滅了屋內的煙,走進黑暗中。夜色里只看到車燈的一線亮光。然后是無邊的、長久的黑暗......
天亮了,遠處的城市和近處的村莊開始蘇醒了,巴迪先生從洞里爬出來,伸了個懶腰,站在高處遠眺。
看到這里我決定認認真真洗把臉,把鞋子擦亮,然后到商場給自己買束鮮花。
后來我曾經(jīng)問過那位欲放棄生命的朋友,問他體驗死亡的感覺如何。他說一直在昏迷中,沒覺著怎么痛苦。倒是出院的那天,看到陽光如此的明媚,外面的世界如此的新鮮,大街上姑娘們穿著紅裙子,真是可愛。長這么大這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世界是這樣的美好。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是感受世界的那顆心不同而已。
患肺癌的朋友已經(jīng)作古,記得他生前最愛吃那種烤得兩面焦黃的厚厚的鍋盔。每次看到賣餅的推著小車走來,就悵然,若他活著該多好哇!可惜那些吃餅的人,體味不到自己能夠吃餅的幸福。
為什么要活著呀?就為了櫻桃的甜,餅的香。靜下心來,認真的去體驗一顆櫻桃的甜,一塊餅的香,去享受春花燦爛的剎那,秋月似水的柔情。就這樣活下去,把自己生命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設計得再精美一些,再純凈一些。不要為了追求目的而忽略過程,其實過程即目的。
這次北約聯(lián)考試題的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涉及“自殺”與“生死哲學”等話題,這讓一些參考的“90后”們不知如何下筆。據(jù)考生介紹,文章為蘇涵齡的散文《生命的滋味》。其中一道題要求考生針對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自殺是人生中最深刻的哲學問題”,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寫出200字左右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