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接著孔子說一個人哪怕有周公的才華與相貌,但是驕橫而且吝嗇,那么“其余不足觀也已”——就是品德方面也難有成就了。
這還是“才”與“德”的問題,“驕”就是自滿,自以為是,“吝”字為“文”加“口”,是“極力說明,百般辯解”,就是不謙虛,錯了也不知道改正,現在是吝嗇、不大方的意思,其實但凡吝嗇的人,大都是自私的人。周公是孔子的“偶像”,這里說周公如果有這兩個缺點,都不值得稱道了,可見這兩個問題對道德修養(yǎng)的損害有多大。
【12】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開篇的時候我們就談“人為什么要學習?”在《三字經》里面說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的品性,也就是孔子說的“君子”。
但是現實中,人們學習過程中往往目的就發(fā)生了改變,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人們往往把學業(yè)與功名聯(lián)系到了一起,似乎不做官的話,學習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孔子說:學習三年多,還沒有去做官,還能安心于學問道德的人,是很難得的?!肮取敝傅氖琴旱?。這也是孔子修身的思想,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見《衛(wèi)靈公篇.第三十二》)”,君子所求的是天下大道,天下百姓的安危與幸福,至于職位這些都是過程與工具,所以才會有“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廣闊胸懷。
【0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接著上邊的話,孔子說: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會“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就是思想和信念的問題,要堅定地相信真理,還要努力好學,“善道”就是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思想觀念,到死都要守住,不要被外界利欲所攻破。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地方如果確實沒法救了,那就不要在那邊耗著了,離得越遠越好,我們看孔子兩次離開魯國,都是因為時局的混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跟孫中山回來救國、戰(zhàn)地記者深入戰(zhàn)亂國家,這種都是為了道義和高遠的志向,是兩回事。當然“?!迸c“亂”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當政者無道,這時候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恐怕也無能為力,等到“天下有道”的時候再施展自己的才華,“天下無道”的時候,還是做一個隱士吧。當然“隱士”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獨特的風景,在后邊孔子談到很多隱士。
接著孔子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就是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秩序公平,就像我們學習政治的時候,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你只要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就會得到滿足你需求的報酬,那你還挨餓,只能說你太懶或者說對社會一點價值沒有,當然在亂世,整個社會充斥著爾虞我詐,有錢有權的人巧取豪奪,你能夠“富且貴”,要么你有子貢的絕世之才,但是能保持富貴,恐怕也沒有范蠡的“三聚三散”之仁心吧,像胡雪巖,在亂世中憑借自己的“技巧”而富甲天下,最終結果也是來去一場空。
孔子的這段話不復雜,但是內容很豐富,系統(tǒng)地談論了一個為學的人需要保持地操守,其核心就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無論天下的世道、環(huán)境如何變化,不要對學問道德失去信心,另外就是不要受外界的誘惑刺激影響,堅持正確的道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