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微博上被頻繁@,關于Jasper向所有鏡頭道歉,應采兒教育方式獲贊。
從節(jié)目呈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來看,這件事的起因是,應采兒沒有給Jasper買到閃電俠的衣服,于是Jasper就刪掉了拍攝視頻。
綜藝節(jié)目或多或少都會為了節(jié)目效果而制造一些沖突,而且育兒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我們也沒必要去對他人怎么育兒而指手畫腳。
點贊也好,反對也罷,這不是我今天想討論的。
我看完這個視頻后,反而想和大家聊聊,孩子犯錯后,我們可以怎么做,真正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
這是我花了蠻長時間來和先生達成一致的,面對小D的犯錯,我們父母有這么三件事不做。同樣的事情,尤其是犯錯,發(fā)生在家里和發(fā)生在公眾場合,我們大人的處理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這是我在小D 2歲不到的時候察覺到了,有了這個察覺后,我意識到,當我在公共場所訓小D時,其實不只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幫助小D變得更好。我更想證明給其他人看,我家孩子有家教的,我有在教育她。但反觀孩子呢,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大概率小D是聽不進教育的。而且孩子再小也是人,是人都要臉,基本上這類的訓就是“羞辱”了。我們做的就是,當場切斷錯誤行為,堅定直接地說“不可以這么說”,甚至可以替孩子道歉,然后迅速撤離事發(fā)現(xiàn)場,之后再處理。不知道大家的家庭是不是這樣,我觀察過一個我們家的趨勢,小D爸爸很習慣在吃飯的時候訓小D,結果往往就是兩敗俱傷,然后大家都不好好吃飯。
血糖低會影響情緒穩(wěn)定,餓了的時候人容易沖動,也容易出現(xiàn)過激反應。而且,我一直覺得吃飯是個非常愉快的社交活動,我特別不希望小D從小就把吃飯建立負面聯(lián)系。孩子做錯了,大人最習慣的就是靈魂三連問,你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為什么?(節(jié)目里應采兒也是這樣的)。
人之所以犯錯犯傻,就是當下情緒腦占上風了,如果他們當時可以明確知道“為什么”,也就是引入理智腦,那么大概率,孩子也就不犯錯了。
這時追問為什么,不僅問不出什么,還會讓孩子處于抵御狀態(tài),更加不利于幫助孩子認識錯誤。那么孩子犯錯后,到底要怎么做呢?我們通常會做這三件事。等待孩子的情緒冷靜太重要了,如果發(fā)火好比燒開水的壺,我們的教育就是水,那么對著滾燙壺去潑水,大概率都成了蒸汽。等待孩子冷靜,我們可以做這兩件事,切斷“刺激源”,發(fā)火打人摔東西的,馬上帶離這個現(xiàn)場,拿走那個摔的東西。家長這個過程中,不要給任何判斷或者規(guī)勸,任何的話語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刺激源,他們會覺得是有人“撐腰”了,或者覺得是不再“被喜歡”了,而變本加厲。等到孩子冷靜后,認識錯誤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時刻其實也是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機會。比如節(jié)目里的Jasper,不管他出于什么動機刪了視頻。比追問他“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讓他去理解,為什么不可以刪這些視頻。
Jasper已經(jīng)大了,一些道理可以明白,那就直接溝通。比如,節(jié)目組就沒有素材,這樣后續(xù)工作就無法開展了,浪費了所有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這就好比你辛苦做完的作業(yè),被撕掉了一樣。而對于學齡前孩子,在幫助孩子理解原因時,可以多強調(diào)行為對他人情緒的影響,孩子再小對于情緒的感知都是很敏感的。比如,“你打了弟弟,弟弟很傷心,在哭了,我們不打人”;“你把汽車扔了,這太令人難過了,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止于孩子道歉了、說“對不起”就好了。但稍不留意,這個孩子就變“油”了,錯誤照犯,嘴上很勤快,“對不起”就像口頭禪。根據(jù)不同的情景,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懲罰”或者是自然后果的承擔,這些都會讓孩子建立一個“正面”的因果關系:我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后果的,我現(xiàn)在開始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了。節(jié)目里的Jasper可以自己聯(lián)系節(jié)目組道歉,這一點真的很棒的。但也許更好的是,應采兒和他一起補錄那些刪掉的素材,也許這就意味著他需要犧牲自己玩耍時間來完成這件事。
哪怕這個不可行,那么一起做個道歉卡片送給節(jié)目組,總之需要孩子在行為上付出一定的“代價”。長久以來,我在這方面很有堅持。我不會花很多時間非讓小D說出“對不起”,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讓小D承擔自己錯誤的后果。犯錯后的小D,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逃避,還會經(jīng)常通過大哭大鬧來表示抗議。我會陪伴她平靜情緒,我也會陪她共同完成,但是幾乎沒有一次我會讓她輕易逃避不負責。整個過程中,我也會反復強調(diào),規(guī)則是什么、她為什么做錯了和我們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如果大家看完整個節(jié)目,還蠻有意思的。Jasper自己和節(jié)目組道歉,調(diào)整好心情去找媽媽。結果應采兒還是瞪著他,Jasper外公都忍不住說,看你不能看啊,怎么當媽的。我曾經(jīng)也是這樣,每次小D犯錯了,我都會自行腦補,自己那么努力了,學了那么多了,花了那么多時間了,可是這個孩子怎么還那么熊?有時,我其實是生氣自己,但臉色態(tài)度都反應出了是對小D有意見。可是,仔細想想,我面前的這個孩子才6歲啊。我36歲的大人,面對自己孩子的情況,都無法很好處理情緒。我們的孩子懵懵懂懂在理解那么多規(guī)則,還能冷靜下來,還能聽進道理,多棒啊。因此后來,我經(jīng)常提醒自己,小D犯錯后如果認識到問題了,冷靜下來了,我一定給她一個大大的愛的擁抱。這個行為讓孩子不怕犯錯,更加不怕認識錯誤。很多孩子死活不認錯,或者一犯錯就撒謊,就是因為從未被真正接納過。最后,我會在當天結束或者隔天的時候再次和小D進行復盤,像講故事一樣和她回顧之前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這是錯的-今后我們遇到類似的可以怎么做。老朋友們一定知道,這樣的“復盤”技巧我運用在育兒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沒有“改進計劃”的認識錯誤都是無效的。成為母親后,我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我怕自己一點點的忽略和閃失,讓小D變成了“壞”孩子、“熊”孩子。但感謝女兒,也感謝我所接觸的那么多育兒知識的進修,讓我修正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濾鏡。
我現(xiàn)在真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不被理解、不被看到的孩子。于是他們用所有的憤怒和破壞力,來讓全世界看到。明白這點后,我不再害怕和不安,因為我知道,哪怕小D這件事做錯了,她仍然是好孩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