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帝之鷹 | 編輯:Q先森
在十二、十三世紀的穆斯林世界,阿薩辛是一個以恐怖暗殺聞名的教派組織,其活動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今天筆者給各位看官講講,阿薩辛是怎樣從早期的萌芽,一步步發(fā)展壯大,最終成為風云變幻的西亞地區(qū)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
鷹落阿拉穆特
▼
11世紀50年代,阿薩辛的創(chuàng)始人哈?!に_巴赫出生于波斯西北部一個信奉伊斯蘭教十二伊瑪目派(什葉派的一個分支)的家族里。
▲ 哈桑·薩巴赫
17歲那年,哈桑改宗什葉派的另一分支伊斯瑪儀派后,前往教派大本營開羅“深造”。幾年后,哈?;氐讲ㄋ箓鞑ヒ了宫攦x派教義,很快發(fā)展了一批信徒。這引起了統治波斯的塞爾柱帝國官員的注意,他們派人緝拿哈桑,迫使后者逃亡北部山區(qū)。
塞爾柱帝國的官方信仰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哈桑在其境內傳播什葉派思想,無異于挑戰(zhàn)帝國權威。除非哈桑能把伊斯瑪儀派信徒組織起來,形成一股無法輕易剿滅的勢力,否則他的事業(yè)永遠無法獲得成功。
要建立組織,就要有根據地,哈桑將看好了位于厄爾布爾士山脈的阿拉穆特山區(qū)。厄爾布爾士山脈南臨伊朗高原,北接里海低地,控制了阿拉穆特,就能控制里海低地。更重要的是,當地什葉派信徒為數眾多,可以輕易獲得支持者。此外,那里還屹立著一座堅固的要塞阿拉穆特堡(波斯語意為“鷹堡”)。
▲ 阿拉穆特在伊朗的位置
險要的阿拉穆特堡固然可以抵御政府軍,同樣也能阻擋哈桑。
為此,哈桑制定了一個謹慎的奪取計劃:先派信徒派到山谷周邊的村落去安家,然后他假扮鄉(xiāng)村教師在自己信徒們的掩護下,混進阿拉穆特堡。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過人的感召力,哈桑沒費多大工夫便將堡內的許多守軍變成了自己的追隨者。等到城堡守將馬赫迪發(fā)現不對時,大勢已去,城堡的真正控制者成了哈桑,馬赫迪只得灰溜溜地離開。
兵不血刃拿下了城堡后,波斯的伊斯瑪儀信徒有了自己的大本營,哈桑為自己的教派取名為“伊斯瑪儀尼扎里派”。
▲ 阿拉穆特堡遺址
堡壘擴張戰(zhàn)術
▼
根據地有了,組織有了,但這只是第一步,形勢對于哈桑而言依然嚴峻。此時哈桑麾下的信徒不過數百人而已。塞爾柱帝國雖然已走下坡路,但要捏死這么一小撮異端還是很輕松的。
中東自古就是山頭林立之地,在當時尤為如此:塞爾柱、花剌子模、阿拔斯哈里發(fā),以及大大小小的地方獨立勢力彼此犬牙交錯、攻伐不止。小小的尼扎里派宛如驚濤駭浪中的一條小船,稍有不慎就有傾覆的危險。因此,哈桑從一開始起就明確了戰(zhàn)術方向:那就是堡壘、堡壘、堡壘。
據險而守是古代戰(zhàn)爭中弱勢一方的常用戰(zhàn)術。溫泉關戰(zhàn)役表明: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的情況下,一支數百人的小部隊足以抵擋十數萬大軍,而此時若有一座堅固的堡壘提供防御支撐,那敵人就更難消滅你了。
哈桑正是明白這點,才選擇了固若金湯的阿拉穆特堡作為第一根據地的,如今他將堡壘戰(zhàn)術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附近哪有堡壘,他就派信徒設法占領,附近哪里的山頭比較險峻,他就派人上去蓋一座要塞。
隨著時間的推移,哈桑手下大大小小的城堡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條堡壘鏈,尼扎里派信徒以這些堡壘為跳板,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傳教士們進入山區(qū)周邊地區(qū),講經布道,將一座座村莊轉化為本教的地盤。對那些拒絕改宗的村鎮(zhèn)和堡壘,哈桑就用武力奪取,甚至不惜大肆屠城。尼扎里派思想如同傳染病毒一般,在波斯境內四處蔓延。
▲ 敘利亞的邁斯亞夫城堡,阿薩辛的基地之一
塞爾柱帝國和花剌子模帝國多次興兵討伐,但在險要的山地地形和堅固的要塞工事面前,帝國軍隊屢屢碰壁。剿滅戰(zhàn)爭進行了多年,尼扎里派反而愈發(fā)壯大。
尼扎里派以堡壘作為與敵人對抗的利器,但他們并非一味死守。有一次,他們的一座城堡遭到花剌子模軍隊的圍攻,眼看要被攻破,守軍于是乞降,獲準后假裝離開。等花剌子模大軍退走后,他們從事先挖好的地道進入堡內,全殲留守部隊,奪回城堡?;ㄘ葑幽LK丹聞訊再次來攻,等他們好不容易攻進去后,發(fā)現守軍已經全部從地道逃走了。
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注重保存有生力量,尼扎里派的游擊戰(zhàn)術與數百年后的另一位游擊戰(zhàn)術大師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偽裝與暗殺
▼
憑借地利與要塞,尼扎里派可以一次次擊退敵人,保全自己。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敵人的有生力量并沒有被消滅,他們仍有資本組織新的攻勢。因此,哈桑還得瞅準時機,主動發(fā)起進攻。
▲ 塞爾柱軍隊
但進攻難度可比防守大多了,何況尼扎里派沒有屬于自己的正規(guī)軍,守守城堡,打打游擊戰(zhàn)還可以,要攻城掠地、或者和敵人大軍來個正面對決可完全不行了。為此,哈桑劍走偏鋒,玩起了暗殺戰(zhàn)術。
刺客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古今中外,慶忌專諸之士比比皆是。在戰(zhàn)場上,主將起到的是左右戰(zhàn)局的作用,若能乘敵人不備,一下敲掉他們的大將,則敵軍的指揮中樞就將遭到沉重打擊,行動計劃也將被大大打亂,甚至整支部隊都可能陷入混亂之中,進而潰散。
因為沒有足夠力量與敵軍硬碰硬的情況下,哈桑將打擊重點放到了敵軍領袖上,他從青年信徒中選了一批人出來,將他們訓練成殺手。必要時候,就把他們放出去,刺殺敵對勢力的首腦。刺殺行動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其目的是震懾敵人,打擊他們的士氣。
暗殺戰(zhàn)術的第一個受害者是塞爾柱帝國宰相尼扎姆·穆勒克,他當年下令通緝哈桑,多次派兵圍剿尼扎里派的基地。1096年10月16日,他被尼扎里刺客殺害,這起暗殺事件震動了整個塞爾柱帝國,也成就了尼扎里派那可怖而詭異的名聲。
初戰(zhàn)告捷,哈桑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尼扎姆遇害后不久,他的兩個兒子亦遭毒手。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內,又有不少塞爾柱顯要人物命喪尼扎里刺客之手。據統計,直到這個另類組織于13世紀晚期覆滅為止,有兩位哈里發(fā)位命喪他們手上,被他們暗殺的軍人、地方官員和宗教領袖不計其數。
在他們存在的百余年間,中東全境終日為恐怖氛圍所籠罩。許多貴族甚至嚇得躲進戒備森嚴的密室,終日生活在惶惶不安中。
尼扎里人將刺客這門見不得光的行業(yè)越做越強,越做越大,甚至將它變成了自身的特色產業(yè)和標志。在這個組織從歷史長河上徹底消逝多年后,人們逐漸忘卻了它的本名“尼扎里教派”,而以“阿薩辛”(英文“刺客”之意)作為它的代稱。
提到“阿薩辛”刺客,很多人腦子里浮現的形象或許是:身著帶風兜的白色長袍,手持匕首,個個身手敏捷,飛檐走壁,即使深陷萬軍之中,取下目標首級也如探囊取物一般……那你一定是游戲玩多了!
歷史上真實的阿薩辛刺客,遠不像《刺客信條》里那樣瀟灑風光。為了讓震懾效果最大化,尼扎里安排的任務往往是在敵國境內進行的。如果刺客們穿個顯眼的白袍,在建筑物上跳來跳去的話,那唯一的下場就是被守軍萬箭穿心。
▲ 《刺客信條》里的刺客
要順利完成任務,刺客們最需要的不是一擊必殺的武功、不是鷹隼般的身手,而是高超的偽裝術。尼扎里派從底層信徒“菲達因”里挑選刺客,對刺客最多的訓練是如何隱藏身份,如何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不引起別人的注意。
為此,他們刻苦鉆研的不是箭術或攀爬能力,而是西亞各國的風俗、文化、語言。當他們下山后,他們就立刻變成了集市上的小販、街角的乞丐、風塵仆仆的行腳僧、甚至虔誠的基督徒。
刺殺尼扎姆·穆勒克的刺客就是化妝成一個蘇菲派信徒。在亮出他們唯一的專用兵器——涂有毒藥的匕首之前,你根本認不出他是一名刺客。這也是尼扎里派的暗殺行動能夠屢屢得手的不二法門。
要成為阿薩辛派的正選刺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一顆視死如歸的決心外,他們還得具備長期在陌生環(huán)境生存下去的能力。
▲ 阿薩辛刺客
組織派你前往敵境時,不一定是要你去殺掉某個目標,而是讓你打入敵方內部。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薩辛派的首領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暗殺,他們認為:相比干掉一個敵人首腦,好好敲打他一番,嚇破他的膽,讓他再也不敢與組織作對,或者干脆變成組織的“朋友”也許更劃算一些。
為此,阿薩辛派改變了方略,把一個個刺客變成了一個個臥底,讓他們以敵方要人的侍從、仆役的身份長期潛伏下來,必要的時候,就讓他們警告一下那位要人,迫使其取消對阿薩辛派的不利行動。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曾拒絕與哈桑談判,第二天他醒來時,看到床邊的地毯上插著一把匕首。
阿尤布帝國雄主薩拉丁曾出兵攻打阿薩辛派的敘利亞分支,一天夜里,當他從睡夢中驚醒時,發(fā)現床邊放著一塊烤餅,餅上插著一把帶毒的匕首和一張寫有警告話語的字條。
▲ 薩拉丁
這些臥底的存在,令中東各國的貴族顯要惶惶不可終日。伊斯瑪儀信徒就像枝頭的貓頭鷹或石縫里的蛇一樣,隱伏于黑暗中,隨時隨地盯著他們,不知何時就會發(fā)出致命的一擊。
為了保命,他們只能處處小心謹慎,不敢輕易開罪尼扎里派,甚至奴顏婢膝討好他們,向他們納貢。利用創(chuàng)造出來的恐怖氛圍,阿薩辛組織不僅成功地穩(wěn)定了統治,更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遠交近攻
▼
阿薩辛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暗殺組織,哈桑們也并不是純粹的殺人狂,組織要做大,光靠匕首可不行,還要依靠政治和外交場上的博弈。幸好,阿薩辛的宗師(最高領袖)玩起遠交近攻來也是一把好手。
▲ 十九世紀人制作的哈桑像
前面說過,西亞自古就是各大勢力犬牙交錯之地,11世紀末十字軍入侵后,這里的形勢就更加令人眼花繚亂了,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法蘭克人的地盤相互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種混亂不堪的形勢給了阿薩辛宗師們擴張的機會,他們時而與這一家結盟,時而與另一家翻臉,在各個勢力之間盡情地縱橫捭闔。
阿薩辛派刺殺過兩位看不順眼的哈里發(fā),但在第六任宗師哈桑三世在位時期,卻奉現任哈里發(fā)為尊,哈里發(fā)甚至將阿薩辛派的使者列于各國使者之上。
阿薩辛派曾與阿勒頗的一位領主結盟,當那位領主遭到薩拉丁進攻時,向阿薩辛敘利亞分支領導人息南求救,息南兩次派人暗殺薩拉丁,未成,遭致薩拉丁的報復。前文提到的“烘餅事件”據說就發(fā)生在薩拉丁征討阿薩辛期間,但息南隨后又和薩拉丁化敵為友,還幫他清除過政敵。
阿薩辛甚至與法蘭克人結盟過。他們曾長期幫助醫(yī)院騎士團,同圣殿騎士團作戰(zhàn)。
▲ 戰(zhàn)斗中的圣殿騎士
1213年,安條克大公博希蒙德的長子雷蒙德遭阿薩辛刺客暗殺,史學界認為就是醫(yī)院騎士團唆使的結果。后來,阿薩辛派不愿再與圣殿騎士團爭斗下去,竟以納貢為代價,同他們和解。
總而言之,在宗師們眼里,信仰、人種、派系全是次要因素,組織的利益才是主要因素,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一代代宗師不擇手段的努力之下,阿薩辛組織最終從一個百人規(guī)模的“小商號”成長為勢力遍及伊朗、敘利亞的“大公司”,在它巔峰時,上至阿拔斯的哈里發(fā)、塞爾柱與花剌子模的蘇丹、十字軍王國的君主,下至普通的地方官員、平頭百姓,沒人敢不買阿薩辛的帳,沒人敢輕易招惹這個組織。一有機會,各家勢力還爭相與它合作。
▲ 花剌子模的地方官
然而,一物降一物,阿薩辛最終也遇到了克星。
1275年12月,旭烈兀率領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殲滅了阿薩辛派的主要力量,并將阿拉穆特的大本營夷為平地。這個威震西亞近兩百年的傳奇刺客組織才畫上了句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