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語言文字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漢語里,有些漢字除了做姓氏用以外,就沒有其他意義了,如劉、佘、賈、袁、廖、酈、荀、薛等。
漢民族有多少個姓氏?歷史上有過不少專門講姓氏的書,但收錄的姓氏數(shù)目差異很大。
百家姓
北宋時期有人編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集為四字一句的韻文,以便于誦讀和記憶,明代以后在民間極為流行。
《百家姓》并非只收錄了100個姓氏,最初收錄了400多個姓氏,后來不斷補充到500多個。
據(jù)宋代鄭樵當時的統(tǒng)計,姓氏有1745個,比《百家姓》收錄的姓氏多出二三倍。
到了明代初年,吳沈編了一本《千家姓》,收錄了1968個姓氏。
《千家姓》
又到明代萬歷年間,又有人編出《古今萬姓統(tǒng)譜》。
清代康熙年間,還出來一部《御制百家姓》。
千百年來,關(guān)于姓氏編錄和考證的書籍有很多,但都比不上《百家姓》的影響大。
百家姓
不過,《百家姓》收錄的姓氏實在太少了,而所謂“萬姓”,又只是極言姓氏之多而已,實際上姓氏不可能過萬數(shù)。
據(jù)統(tǒng)計,見于歷史文獻的姓有5652個,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收錄現(xiàn)代漢族姓氏,合計930多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姓氏產(chǎn)生于氏族社會,原來是氏族的族號。最初姓與氏是不同的。
姓,產(chǎn)生較早,有不少古姓如姬、姜、姚、姒等都有個女字旁,說明它的出現(xiàn)與母系氏族社會有關(guān)。
氏,則是較晚一些的氏族族號,是由姓發(fā)展、繁衍、分化而形成的。后來姓與氏就混同起來了,成為表明家族的字了。
姓氏起源
漢族姓氏的來源甚為復雜。有的是祖先的稱號,如軒轅、高陽;有的是祖先的謚號,如文、武、昭;有的是祖先建立的或被分封的國家,如齊、魯、趙;有的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孫。
王姓
還有的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東郭、西門;有的是祖先的官職,如司馬、司空、司徒;有的是祖先所從事的職業(yè),如陶、卜、漆、雕;有的是動物名稱,如馬、牛、羊;有的是樹木名,如楊、柳、松;有的是礦物名,如金、鐵、錫、石、玉;有的是農(nóng)作物名,如麥、麻、粟;有的是顏色名,如白、黃、青;有的是少數(shù)民族姓氏的譯音,如宇文、呼延、鮮于。
中華姓氏文化
在這些來源中,有不少就是氏族的圖騰,如動植物、礦物、顏色等。
由此可見,漢族姓氏來源十分廣博,數(shù)目也就很多。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姓氏又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有的消失了,有的改變了,還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姓氏。
封建時代,講究避諱,普通人不能用皇帝的名字用的字,更甚者連同音字也不能用。
《中國人的千家姓》
如果有人家的姓氏跟當朝皇帝的名字同字或同音,就是犯了忌諱,就要改姓,這就是避諱改姓。例如東漢明帝叫劉莊,姓莊的就改作姓嚴。
北宋大官僚文彥博,家族本來姓敬,他曾祖父時,為了避后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姓為文,后晉滅亡了,又改回敬姓。
后來,北宋建立,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諱,于是再一次改姓為文。為了避諱,一個家族在20多年間改換姓氏三次。
趙姓
在姓氏排序上,也往往把皇帝姓列為第一個,北宋編的《百家姓》第一個姓是趙,所謂“天下第一家”。明初的《千家姓》第一姓為朱。
清代康熙時的《御制百家姓》,由于不收錄皇帝的滿族姓氏,第一個姓氏是孔,這與當時提倡“尊孔讀經(jīng)”分不開。
孔姓
在眾多的姓氏中,每個姓氏的人員多少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姓的人很少,有些姓的人就很多,俗話說:“張王李趙劉,普滿天下流”,說明有些姓的人分布較廣,相應的人也較多。
2018年最新統(tǒng)計顯示,漢族“十大姓”排序為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
漢族第一大姓——李姓
其中第一大姓“李姓”,人口數(shù)量達到9530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qū)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