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爭后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目錄
時間地點人物澶淵之盟北宋方澶淵之盟遼方背景起因過程盟約內(nèi)容影響與意義盟約的背后時間地點人物澶淵之盟北宋方澶淵之盟遼方背景起因過程盟約內(nèi)容影響與意義盟約的背后展開
編輯本段時間
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
編輯本段地點
宋
澶州(在今
河南濮陽)。澶州亦名澶淵郡,因而稱“澶洲之盟”。
澶淵之盟
濮陽古稱帝丘,據(jù)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nèi)黃、頓丘各一部分置澶淵縣。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五代時期后晉天福三年(938年)澶州治所自頓丘(今清豐縣城一帶)移至澶水縣,宋時仍然如此。也就是說,1005年宋遼澶州和約稱“澶淵之盟”是與地名的歷史沿革、習慣稱謂有關。
編輯本段人物
澶淵之盟北宋方
宋真宗趙恒
宋真宗趙恒:在遼國進犯中原,打破數(shù)州直逼京都之時,本欲遷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準等主戰(zhàn)派力薦其御駕澶淵之盟寇準親征。真宗勉強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樓上召見了各軍將領。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上的黃龍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寇準
宋·寇準:真宗朝名相寇準,對宋遼關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澶淵一役中掌握軍事大權,可謂是指揮若定。
宋·曹利用:真宗派出的澶淵城下議和的使臣。澶淵之盟遼方
耶律隆緒
蕭太后:挑起兩國戰(zhàn)爭的主角,當時遼國手握實權的領導者。澶淵一役自大將蕭撻凜被射殺后,遼軍陷入進退兩難,于是派人求和。
蕭太后畫像
遼圣宗耶律隆緒:同蕭太后共同進犯北宋,遼國的領導者之一。
編輯本段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以收復
瓦橋關(今
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
定州,俘虜
宋朝云州觀察使
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
王欽若主張遷都
升州(今
江蘇南京),
陳堯叟主張遷都
益州(今
四川成都)。因
同平章事(宰相)寇準、
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zhàn)。
編輯本段起因
自咸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xù)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qū)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zhàn)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而從真宗時期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后,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御。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宋遼戰(zhàn)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于爭奪
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nóng)業(yè)區(qū),它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
契丹本部地區(qū)發(fā)達。因此契丹統(tǒng)治者對這一地區(qū)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云十六州中的
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
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tài)屹立于宋朝對峙的北方,成為大遼帝國。從以上資料來看,遼國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并北宋,引發(fā)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這便是之后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編輯本段過程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xiàn)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
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zhàn)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
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
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河南濮陽),宋將
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tǒng)軍
蕭撻凜恃勇,率數(shù)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
張環(huán)(一說
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tǒng)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chuàng)閯C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a target="_blank" >遼史》載:“將與宋戰(zhàn),(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蛘咛靺捚鋪y,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軠柿Υ偎握孀诘巧襄ぶ荼背情T樓以示督戰(zhàn),“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氣勢百倍”。
編輯本段盟約內(nèi)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于邊境設置
榷場,開展
互市貿(mào)易。
盟約締結后,宋、遼之間百余年間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編輯本段影響與意義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shù)主戰(zhàn)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zhàn),真宗本來御駕親征的意圖也就此作罷。但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于讓他下了決心,親臨戰(zhàn)陣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
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guī)模的戰(zhàn)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zhàn)之后,北宋邁向顛峰——
宋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后
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于經(jīng)濟拮據(jù)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qū)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nèi)政建設和西北的戰(zhàn)事上(西夏)。對于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nèi)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zhàn)爭,使此后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有利于邊境地區(qū)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
弊端:澶淵之盟之后,宋朝統(tǒng)治集團“忘戰(zhàn)去兵”,“武備皆廢”,馬知節(jié)、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內(nèi)部斗爭加劇,宋王室又重現(xiàn)一片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于導致慶歷增幣。“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
編輯本段盟約的背后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云十六的得失,關系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后”。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nèi)長城。中原失“山后”,猶有內(nèi)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沖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后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爭。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后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mào)易關系、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